热销书《社交红利》作者徐志斌全新修订版,内容特色如下:
1、新增数十案例、两大经典模型,以及企业如何建立一套持续稳定有效的分享体系。增添6万余字,修订幅度达50%以上;
2、砍掉阅读门槛,更适合普通大众当工具书用。附赠四色全彩阅读地图。
3、腾讯资深资深员工首度系统对外分享微信、微博内幕,腾讯内部社交网络教材。众多互联网公司、从业者自发团购争相学习,人手一本的社会化营销入门书、工具书;
4、包括李开复、雷军、马蔚华、张志东在内的18位重量级CEO首次联合推荐,300+互联网高管参与试读。
海报:
面对社交红利,人们期望它们是持续向上的,而非暴涨之后迅速暴跌。这时,我们从中至少看到了两种驱动力量:分享力和扩散力。
分享力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有多大意愿分享、发布一条信息到自己所在的社交网络中去。
扩散力是指一条信息进入社交网络,进入该用户朋友圈子后,自然产生的转发、评论等扩散行为的能力。
顺着分享力路径能够发现,所谓应用社交化,并不是指一定要添加各种社交功能或变成一个大帐号,而是在社交网络中更好地为用户展开服务,由此推动用户在各个社交网络中讨论自己。
当信息实现流动和扩散后,则是人们都追求的订单转化、注册转化、下载转化等,可以将之称为“转化力”。
因此,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户愿不愿意谈论自己。
社交网络既可以作为用户源泉(红利的来源),也可以作为检验自己产品的试金石。理解它们,是一窥大型社交网络运作规律的门径所在。所有社交红利也来自对它们的观察与组合运用,由此可提炼出一个简明公式:
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
徐志斌,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专业员工,专注互联网与创业领域。
2007年正式加入腾讯,2010年进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任职至今。
从业13年,有9年分别在eNet硅谷动力、新浪网、腾讯网等从事编辑、记者工作。
徐志斌先生在社交时代和移动时代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社交红利》凝结了他对多个案例的思考和探索总结,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
——腾讯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 张志东(Tony)
对创业中的人们来说,乘势而起是一件幸福,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微博微信的兴起,正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势”,得以让每一位用户、粉丝都成为产品的宣传员,创业者因此可以专注在产品本身。《社交红利》分享的,正是这些“势”能的起处,推荐创业的人们一读。
——小米董事长&CEO; 金山软件董事长 雷 军
早微博改变一切,到现在大家对微信的关注,社交网络一点一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创业历程。相比Facebook、Twitter,腾讯在国内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存在,《社交红利》正是内部专业员工从平台视野,以更系统、细致的角度,来阐述这些影响和变化发生的原因、创业者可以利用的方向,非常值得参考。
——创新工场董事长、CEO 李开复
推荐序1 社交网络带来创新变革的机会 / 马蔚华 001
推荐序2 在云端之上 / 张亚勤 005
推荐序3 社群与商业进步 / 杜家滨 009
推荐序4 社交网络、开放,及新机会 / 邢宏宇 013
前言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015
章 社交红利时代开启 / 001
开发者从腾讯开放平台获得的分成收入,仅仅两年时间由0变成了30亿,新市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快速扩张。每天,海量用户、流量乃至收入从各大社交网络流动到合作伙伴中去。庞大的收益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创业者所有,一个诱人的红利时代已经开启。
信任背书 / 005
一切都关乎信任。在社交网络中,对某个帐号的信任,会促成用户迅速做出点击链接、购买商品、下载应用、讨论某件事情等决策。
媒介重组与权力再分配 / 015
分享力 / 023
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户愿不愿意谈论自己。一个核心的获利公式: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
第二章 信息的重量 / 037
信息在社交网络中是个性化且独立的入口,通过它们,用户从熟悉的社交网络中汇聚而来。作为获利公式的环,信息的高质量变得无比重要。
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 / 041
在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信息,更是情绪和情感。自娱现象的爆发推动了它们更快速地流动。
信息的四种作用 / 055
每条信息只能帮你解决一个问题,要想传播品牌就不要幻想还能同时多卖商品。
信息的承载 / 063
信息若水,能承载不同的企业诉求。随着信任的不断建立,所能承载的诉求也会越来越大。
回流的差异与优化 / 069
不同信息文案的撰写带来不同的点击回流与下载,优化这些基础信息能够解决很多困扰。
140个字:信息的进化 / 078
丰富的信息类型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一条用户发出的信息可以变成一款游戏、一项服务或是电子商务本身。
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 / 084
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简单化。合作伙伴是不是可以伴随着信息,让自己碎裂成一个个小碎片进入社交网络?每条信息都变成应用与服务的入口。
第三章 关系链壁垒 / 093
用户们的好友是谁和创业者毫不相关,却像是一道无形的保护墙,牢牢地保护着创业者、创新应用在微博微信中的利益,将竞争对手驱赶了出去。
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 / 097
好友及好友们所分享的信息,构成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整个世界,除此以外的信息和事件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大号崛起:如何聚拢更多新用户 / 109
从内容大帐号成长的轨迹中,企业能学到如何聚拢起自己的目标用户群,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投放广告。
每个帐号背后有力量 / 119
利用现有的社交网络帐号体系,能大幅降低获取新用户的成本。有朋友相伴,便于用户留在应用和网站中。
不要用水军 / 129
使用水军除了给老板汇报的数字“好看”外,还会在社交网络中激起巨大的负面作用。
细微分享汇聚出的庞大收益 / 135
每一条用户分享出来的信息,都微不足道,易被忽略,它们是如何汇聚迸发出庞大流量洪流的?
让每个细微动作都产生收益 / 145
细小的赞、顶、喜欢等动作里,也藏着巨大的动能,可以变成用户再创造、再分享、再互动、再扩散的开始,也是让用户谈论自己的又一大推动力。
第四章 流动的魅力 /157
每一次评论和转发都构成一个个细微却又重要的激励,促使信息在不同人群、不同产品乃至线上线下充沛流动,不断放大着人们所能收获的红利。如果社交红利有多个组成部分的话,互动是其中重要的一块。
互动激励 / 161
在社交网络中,互动(转发/评论)不仅仅是一种即时的、积极的正向激励,还推动着创新应用源源不断地从大型平台中获取海量补贴。
互动与放大效应 / 170
互动就像放大镜,放大着分享带来的收益,还能延长信息的生命周期,令收益长尾连绵不绝。
获利冲动:活动运营的六大法则 / 176
在社交网络中,如何让活动更有成效?借鉴六个经典法则,也有一些陷阱需要回避。
周末运营与被窝娱乐 / 188
微博微信正在释放越来越多的机会窗口、运营窗口,深夜无聊的“被窝娱乐”诉求,与周末有待满足的需求,都在等待着企业布局、提供服务。
互动红利:佳样本广点通系统 / 197
所有第三方服务都在努力协助企业更便利地使用社交网络,广点通也不例外。在这套系统中,互动是收获社交红利的好突破口。
两大经典工具模型 / 203
不同的效应和现象,会组合出至少两个强大而又简单的模型工具,可以令创业者以快速度撬动整个微博、微信、QQ空间。
第五章 开放与新红利 /213
社交网络的积极开放提供了许多弯道超车的机会。不管是将自己融入还是重新开发新应用,都足够令创业团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为什么我没效果:企业的社交困境 / 217
尽管微博微信很热,但如何运用好社交网络仍是一个高难度、掌握在小部分精英企业手中的事情。
进击的小应用 / 223
一旦方向找对,这些小应用会直接爆发,由小变大,成为迅猛崛起的明星类应用。
垂直的机会 / 229
将散落在庞大社交网络用户间的细微需求、兴趣汇聚起来,以提供平台无法提供的更好服务,这是一种双赢。
大数据与社交 / 238
不管是微博还是QQ空间、微信,都累积了海量真实的数据,仅将这些数据与现有服务、应用结合起来的想象空间都足够令人激动。
第六章 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 / 243
社交网络的生活化趋势不可阻挡,“附近的人”这些细微的功能推动着一公里内的陌生人会成为核心,“附近的事”则可能推动“近五公里”成为下一个崛起的商业重点。
鸣谢&后记 / 259
修订后记 / 265
诚恳推荐 / 269
在腾讯背后,还有国内的陌陌、YY、新浪微博,海外的Facebook、Line、Twitter等等一长串提供收益的名单,而啪啪是受益者之一。此间,业界诸多名噪一时、迅速崛起的应用与创业团队都跻身其中,如唱吧、抬杠、博雅、疯狂猜图、魔漫相机、微视,等等。似乎不管所求者何,社交网络总是能够做到支持。
只是,我们必须要掠过这些宏大的叙事,去回看一下用户共有的规律,这恰如啪啪所揭示的:
用户将他们在各个产品、应用中所创造的个性化的、喜欢的信息(或者对某项服务体验、感受的评价),分享到各个社交网络,在朋友圈子中激起不同的反响,由此产生了各种期望中的结果。
那么,这些细微到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分享信息,是如何产生这么庞大而诱人的收益呢?
大的环境我们无法忽略。在不久的过去,移动化浪潮带来了人们时间的极大碎片化,使用一个APP应用的时长变成以分、秒计,在此之上壮大的社交网络,将时间再度粉碎成一条条和朋友们沟通的信息。这种粉碎的状态,甚至像“粉尘”一样,铺天盖地而起,将大部分用户和企业都笼罩其中,信息获取和阅读的方式及途径首先被关系(朋友们的分享推荐)所改变,继而,品牌、客服、购买、下载等,这些和信息紧密相关的领域,也次第被关系改变——人们从简单的地方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造就和产生了大量新生现象与应用。
每天,有近亿条网页链接被分享到QQ空间、腾讯微博、微信上,又转而带走数亿点击流量和用户。数字仍在快速增长
这本书的封面在角落处有些细微的磨损,拿到手的时候能感受到纸张特有的触感,这种岁月的痕迹反而让它有种独特的韵味,仿佛承载了之前读者的思考和感悟。我通常喜欢书本是完好无损的,但对于这种“不影响阅读”的轻微瑕疵,我反而觉得挺自然的,就像一件陪伴多年的旧物,总会有一些使用过的痕迹,但它的核心价值——知识和思想,却丝毫未减。拆开塑封的动作本身也带有一种仪式感,是对即将开启一段全新阅读旅程的期待。我喜欢在拿到新书后,先在指尖感受一下纸张的质感,闻一闻淡淡的油墨香,这是一种与电子阅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本书的外观虽然不是完美无瑕,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它更接地气,更像是我书架上一个真正被“阅读”过的,而非仅仅是“拥有”过的物品。我喜欢这种略带磨损的书,它们总能让我联想到作者当初的创作热情,以及这本书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时光。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新的启发,因为我一直关注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社交红利”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另一方面,我对于书籍的保存状况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拿到手后,看到书的塑封已经被拆开,并且封面有明显的磨损,我心里多少有些失落。我喜欢那种崭新、完美无瑕的书籍,它们仿佛带着一种纯粹的美感,让我觉得拥有它们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虽然卖家强调“不影响阅读”,但我个人认为,书籍的完整性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我希望能够收到一本能够完好保存的书籍,以便我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反复翻阅和研究。这次的购买经历,让我对如何更清晰地描述书籍的实际状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精准捕捉时代脉搏、并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似乎蕴含着这样的潜力。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前瞻性和对社会变迁的洞察力。我尤其看重作者的观点是否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能够引领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对于“修订升级版”这样的字样,我总是会抱有更高的期待,这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迭代,力求呈现更全面、更深刻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清那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运作机制,尤其是那些与“社交”相关的、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红利”是如何形成的,又将如何演变。我相信,只有对这些根本性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机遇。
评分我通常会在购买前仔细阅读其他读者的评价,尤其是关于书籍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分析。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它预示着一种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可能带来的机遇。我对于“社交红利”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们现代人生活中最核心的部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社交网络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分析那些成功的社交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普通人如何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我更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探讨。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茅塞顿开、并且能够立刻付诸实践的书籍。这本书的外观包装上的些许“瑕疵”,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提醒,让我更加专注于书籍本身的思想价值。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够为读者带来多少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本书的标题“社交红利”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精准地捕捉了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对于那些能够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规律,并为我们指明方向的书籍,有着强烈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社交互动的内在逻辑,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红利”是如何产生的,又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在社交媒体时代下涌现出的新商业模式、新社群形态,以及个人如何在其中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框架充满了好奇,并且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宝贵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