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一书是由阿尔都塞、巴里巴尔等一批法国学者合著的,发表于1965年。《读(资本论)》的主要部分由阿尔都塞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举办的《资本论》研究会上所作的几篇哲学报告组成。《读(资本论)》在1968年再版时,只保留了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的著作。这个版本在国际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读(资本论)》的英译本和德译本都以这个版本为原本。
《读(资本沦)》的主要部分是阿尔都塞于1965年初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举办的《资本论》研究会上所作的几篇哲学报告。这些哲学论文是阿尔都塞在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斗争中构思、写作和发表的。阿尔都塞本人在1970年5月《读(资本论)》英文版正文前面的按语中写道:“关于这部著作写作时(1965年)的形势,关于它作为对这种形势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干预的性质,以及关于它在理论上的局限、缺陷和错误,读者应该读读《保卫马克思》中的介绍——《致我的英语读者》。”阿尔都塞这里所说的形势就是指苏共“二十大”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及在法国共产党内和法国哲学界出现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的形势。阿尔都塞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就是对这种形势所作的“干预”和“反应”。
阿尔都塞著作涉及的不是这种形势的政治方面,而是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和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关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与成熟期著作之间关系的争论;二、关于“斯大林主义”问题的争论。阿尔都塞进行“干预”的目的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之间划清界限。
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之一。生于阿尔及利亚。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0年因精神病被送精神病院监护就医。阿尔都塞为法国共产党的理论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
埃蒂安.巴利巴尔,南代尔巴黎第十大学哲学教授,路易.阿尔都塞的学生和合作者,他的书被翻译成世界多种主要语言。
丛书总序
中文版简评
致读者
从《资本论》到马克思的哲学
《资本论》的对象
一、引言
二、马克思和他的发现
三、古典经济学的功绩
四、古典经济学的缺陷——简论历史时代概念
五、马克思主义不是历史主义
六、(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的认识论命题
七、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八、马克思的批判
九、马克思的巨大的理论革命
附录:关于“理想的平均形式”和过渡形式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生产方式的分期
二、结构的各个要素及其历史
三、关于再生产
四、过渡理论的要素
……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持久的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箱。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让你立即获得某种实用技能的书,相反,它需要你付出巨大的认知努力去消化。但一旦你掌握了它的基本逻辑,你会发现,它像一副特殊的眼镜,让你能够看穿许多浮华的市场表象,直达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历史进程的理解能力。许多看似偶然的社会动荡或经济危机,在书中的理论框架下,都能找到其内在的必然性。它让你不再轻易相信那些表面光鲜的解释,而是习惯性地去追问:谁从中获利?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这种由内而外的求真精神,是比任何具体结论都更为宝贵的收获。每当我对当前世界感到迷茫时,重温其中的某些段落,总能重新获得一种清晰的定力。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时间”和“劳动”这两个核心概念的重新定义。在此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劳动时间”的社会意义。这本书将劳动不再视为简单的体力消耗或技能的运用,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种社会价值的凝结体。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层层剖析,它清晰地展示了,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下,价值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转移和累积的。这种洞察力是极其深刻的,它把经济活动从纯粹的“买卖”层面,拉升到了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读完相关的章节,我再去看待商业新闻或者职场中的议价行为时,都会不自觉地套用书中的框架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一本关于如何赚钱的书,而是一本关于“钱是如何运作的”的解密手册,其解释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本教人理财的书籍,因为它探讨的是系统本身的问题,而非个体策略。
评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无疑是一场意志力的考验。我必须承认,有好几次,我差点就想把它束之高阁,转而去读一些情节更抓人、结论更直接的读物。但支撑我继续下去的,是那种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强大驱动力——一种想要理解“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渴望。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反直觉”。它挑战了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许多关于市场和劳动的“常识”。当你跟随作者的分析,从最基本的“商品”谈起,一步步推导出整个资本运动的逻辑时,你会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经济关系,其实是被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结构所塑造的。这种“去魅”的过程,虽然痛苦,却极其有价值。它迫使你跳出自我的经验局限,从一个更宏观、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看待财富的创造与占有。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试图将书中的抽象概念与眼前的现实场景一一对应起来,那个过程充满了挣扎,但每一次成功的对应,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冷峻的史诗”。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段落,通篇都是由扎实的论证和历史的观察构筑而成。它的力量不在于情感的激发,而在于理性的碾压。这种文风,初看起来可能略显枯燥,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高处的观察者,冷静地记录着人类社会这部庞大机器的运转规律,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其中的矛盾与冲突。我喜欢这种不带偏见的叙述方式,它使得书中的论断更具说服力,仿佛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从客观规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真理的片段。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不同的章节中发现新的细节,体会到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是如何完美地契合成他构建的理论大厦之中。这简直是一部结构精妙的建筑学著作,只是它的材料不是砖石,而是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极其宏大且错综复杂的迷宫。初次接触时,那纷繁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链条,确实让人有些望而却步。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时,心里充满了敬畏,觉得这简直是一部天书。然而,一旦你调整好心态,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耐下性子,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书籍都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经济现象,更像是在解剖社会肌理,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精确性,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交换、价值的产生与流转,层层剥开,暴露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那种被揭示出事物本质的震撼感,足以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妥协的严谨,每一个概念的定义,每一个逻辑推导的环节,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锤炼,让人无法轻易找到漏洞去反驳。这种深度和广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经济学著作,成为了一部关于人类社会运作的深刻哲学思辨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