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 佩里·安德森访华讲演录

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 佩里·安德森访华讲演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佩里·安德森 著,章永乐,魏磊杰 译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中国
  • 访谈录
  • 佩里·安德森
  • 大国协调
  • 地缘政治
  • 新自由主义
  • 反全球化
  • 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25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31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雅质纸
页数:194
字数:12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佩里·安德森访华讲演录》篇幅短小,论述精悍,深入浅出,小小一本书即可触摸“英国出色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

内容简介

  《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佩里·安德森访华讲演录》收入佩里·安德森教授应北京大学之邀,在“大学堂学者讲学计划”中发表的一系列演讲与讨论。全书围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机制以及反抗运动而展开,涉及霸权的观念、大国协调机制、国际主义、国际法、对新自由主义的民粹主义反抗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本书,佩里·安德森不仅系统梳理了自己的重要理论,同时也对当前的国际秩序做出了发人深省的冷静分析。

作者简介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1938年生,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政论家,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和社会学教授。著有《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新的旧世界》《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等多部名著,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深具影响力,被誉为“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

目录

导 言(章永乐 魏磊杰)
19世纪的大国协调
21世纪的大国协调
民族主义的他者
国际法:它是国际的吗?它是法吗?
圆桌讨论实录:霸权、国际秩序与民粹主义
佩里·安德森访谈:思想生涯、资本主义秩序与世界的未来

前言/序言


导 言
  
章永乐 魏磊杰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收录了佩里·安德森教授2016年在北京大学发表的公开演讲的讲稿、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圆桌讨论的文字记录以及《上海书评》对他的专访。这也是一本极具思想厚度的书,凝聚了安德森教授对于当代世界自上而下的统治政治与自下而上的反抗政治的诸多基本观察和分析。我们相信,它对于重构当下中国的“内外观”而言,尤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佩里·安德森,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政论家,被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誉为“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自从1962年起长期主持《新左评论》(New Left Review)的编辑工作,并参与创办“左页”(Verso)书局,批判英国例外主义,推动欧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显著提升了英国左翼知识界的理论水平及其在公共领域中的影响力。安德森迄今共出版了14本英文专著,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远的理论影响力,其中1974年出版的《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是广受赞誉的历史社会学经典之作。他的著作翻译成中文的有《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交锋地带》《后现代性的起源》《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新的旧世界》,其他作品(如《印度意识形态》)正在陆续翻译之中。
  佩里·安德森的家族与中国有不解之缘。他的父亲詹姆士·安德森(James Carew O’Gorman Anderson)从剑桥大学退学之后,于1914年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海关的一名职员,一直干到1941年离开中国为止,他曾在北京、上海、重庆、延吉、汕头、南宁、海口、昆明等十几个中国城市的海关任职。佩里·安德森在中国孕育,在伦敦出生,而他的兄长、闻名遐迩的民族主义研究大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36—2015)是在中国昆明出生的。佩里·安德森幼时曾随父母在上海居住,后就读英国伊顿公学,1956年进入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20世纪80年代曾任教于美国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目前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和社会学讲座教授。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佩里·安德森多次访问中国,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访问其父亲曾任职的各个城市,一方面是回顾安德森家族的历史,另一方面是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安德森对中国的思考与书写,是镶嵌在他对全球秩序走向的理论探索之中的一个环节,一方面是理解中国在当代资本主义支配体系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探寻中国能够为突破这一支配体系贡献的新的可能性。
  安德森对于国际体系的研究兴趣由来已久,其1974年的成名作《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以及《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即将国际体系和地缘政治作为解释社会形态演变的重要变量。尽管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他并没有出版专门论述国际体系的专著,但他的思想史研究中一直隐含着国际体系的视角。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际体系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的崛起,安德森开始系统地论述国际体系,以及当代各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其问题意识在于探究这次国际体系的演变,是否能像一百年前的历史转折一样,产生出新的社会可能性。
  收入本书的一系列演讲和讨论,基本上是围绕着国际体系中的统治机制(包括霸权)以及反抗运动而展开的,涉及了霸权的观念、大国协调机制、国际主义、国际法、对新自由主义的民粹主义反抗等一系列主题,当然也涉及安德森个人的学术生涯。以下略作概括,以助读者理解。
  第一篇《19世纪的大国协调》,是2016年10月18日晚在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发表的首场演讲。在其中,安德森系统探讨了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的特征、演变和内在缺陷。安德森指出,维也纳体系的基础是王朝国家为了防止出现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共和革命而设计的协调机制,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与法国“五强共治”(Pentarchy),使得欧洲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但这一协调机制未能将奥斯曼帝国纳入,从而留下了很大一道鸿沟;而德国的统一和崛起,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使得原有的协调机制难以为继,维也纳体系边缘地带的暴力通过上述鸿沟传递到核心地带,最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篇《21世纪的大国协调》,是2016年10月20日晚在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发表的第二场演讲。安德森以19世纪的维也纳体系为原型,探讨新世纪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与印度“五强共治”的可能性。新“五强共治”的基础是世界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冷战后羞辱而非重新包容俄罗斯,以及美国从未放弃在中国推动政体改变,使得这一协调体系存在巨大的内在缺陷。安德森直接从19世纪跳到21世纪,并不是不重视20世纪。20世纪发生过大规模的超越资本主义的革命,但在这种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后,19世纪的遗产强势回归,这一背景也使得21世纪与19世纪之间的类比成为可能。完美的大国协调,意味着完美的资本秩序,然而这是值得追求的吗?安德森在演讲的最后提到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ultra-imperialism),即透露出其批判的锋芒。
  如果说前两篇演讲主要是讨论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安德森于2016年10月21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发表的第三篇演讲《民族主义的他者》则更多地涉及自下而上的反抗。安德森将“国际主义”界定为意在超越民族,建成一个继续以民族作为基本单元的更大的共同体所做的任何思考与实践,设置了五个参数,对国际主义的演进历史进行分期,并阐明各个时期的基本特征。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资本的力量曾经长期借助民族主义来建立统治,而反抗的劳动的力量,往往采取国际联合的方式。在冷战的秩序下,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加强经济整合,民族主义力量遭到削弱,美国这一霸权发展出自身形式的国际主义,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主义却经历了一个衰变的过程。在本书所收《圆桌讨论实录:霸权、国际秩序与民粹主义》,安德森敦促学院里的师生“学习、回顾、思考和传播国际主义的优良传统”,其背景即是压迫性力量日益联合、反抗性力量各自为战的现实。
  第四篇演讲《国际法:它是国际的吗?它是法吗?》于2016年10月25日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报告厅发表。在演讲中,安德森回溯了国际法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个概念的起源,进而对国际法的本质进行剖析。安德森认为国际法在实践中从来都是霸权自利的工具,并不是真正国际的;而从霍布斯—奥斯汀的“法律命令说”传统出发,安德森认为国际法也不是真正的法,它在根本上是一种意见(opinion)——说国际法是一种意见,并不等于说它不重要,因为所有的霸权(hegemony)都需要自愿的服从,因此营造一种使人自愿顺从的意见就甚为重要。这一对国际法的探讨,是安德森对霸权观念探讨的继续。
  第五篇是安德森2016年10月26日在清华大学的交流会上与汪晖、黄平、崔之元、章永乐、刘晗等学者圆桌讨论的文字记录。安德森以自己的两本书《新的旧世界》(The New Old World)与《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Thinkers)为中心,展开了他对当下世界形势的看法,特别探讨了欧美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民粹主义运动,深入分析其本质。而其他学者的评论和问题,也围绕着当代世界统治结构的危机和反抗政治的局限性而展开。安德森的基本观点是,虽然当下欧美的统治结构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然而优势仍然在新自由主义一边,左右两翼民粹主义式的反抗仍没有为突破既有的新自由主义体系提供可行的选项。
  第六篇是《上海书评》编辑丁雄飞先生于2016年11月初对安德森所做的长篇访谈(最后两个问题系2017年书面补充采访),首发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访谈分成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安德森教授谈到了风格与形式、一般的方法与特殊的方法、霸权国与霸权体系、封建主义与绝对主义、儒家与法家;在第二部分,安德森教授谈了他对新自由主义、乌托邦主义、民粹主义的看法;在第三部分,安德森教授谈了当下全球的智识状况、英国脱欧的原因、特朗普与美国霸权的关系、法国大选的后果。在这一访谈中,安德森教授回到了他在演讲和圆桌讨论中所提到的诸多观点,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发。读者如果关心他对自己学术生涯和学术风格的总结,这篇文章将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信息。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一百年前的1917年,维也纳体系业已崩溃,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正在酝酿之中。而在今天,冷战之后以美国为单极霸权的体系已经出现松动,唐纳德·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新政府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巴黎协定》,尽力减少美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正在获得大幅提升,在许多方面不再仅仅是既有规则的遵循者,而是越来越多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去。
  但是,正在形成的新国际体系,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仍然是高度不确定的。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仍然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因为中国的自我认同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的目标,究竟是在一个新自由主义的国际体系中加入统治建制,享受权力,承担责任;还是致力于修改既有的国际规则,打造一个更为平等的国际体系?对于安德森而言,中国的走向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终究不过是他的全球观察的一个案例。而对于我们这些中国社会内部的行动者而言,中国的国际抱负和选择关系到我们未来的日常生活状态,关系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养小、送老等方方面面。一个满足于新自由主义国际体系的国家, 在国内治理中也很难会有意愿推进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和政策创新,为克服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危机做出真正的贡献。中国当然有可能通过“走别人的路”的方式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同时也会继承这个体系本身的结构性危机。
  中国究竟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塑造世界,与其依循什么样的中国观来塑造中国,二者绝不可能割裂开来。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观的自然延伸与同心放大,二者内外同构,终究都是要回应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20世纪中国革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内外关联互动的范例。这场革命既是一场民族解放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具有强烈国际主义抱负的革命,今天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与“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生动地展现了它的两个方面。而将两个方面整合在一起的,是对剥削与压迫的反抗,以及对一种更为平等与自由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中国在这场革命之中建立的诸多关系,如与亚非拉国家及人民的密切联系,在今日中国的经济贸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中国作为发达国家经济竞争者的角色,对于相关地区的民众来说,也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然而,更大的期待是,在生活方式上,中国终究能够为这个世界贡献何种新的可能性?中国究竟要充当现状的消极的维持者,还是积极的改革者?
  在这一系列演讲、讨论和访谈中,佩里·安德森很少直接讨论中国,但对于其他国家的诸多探讨,隐含了他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作为编者,我们未必赞同他对中国的所有判断,但他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秩序的冷静分析,以及对中国贡献的期待,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并做出认真的回应。
  最后,我们也利用这个机会,感谢对本书的成型做出贡献的机构与个人:北京大学“大讲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特别是项目组织者韩笑先生以及国际合作部秦晓文女士,为安德森在北京大学的讲学提供了项目支持和基础后勤服务;汪晖教授及其主持的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为安德森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和交流准备了相关条件。汪晖、潘维、崔之元、安东尼·卡蒂(Anthony Carty)、易平、陈一峰这六位学者在安德森的北大演讲中担任了评议人;安德森先生在清华的座谈会,则由汪晖教授主持,黄平、崔之元、章永乐、刘晗担任了评议人。徐亮迪、孙一先、张瀚天、吴双四位同学为四场讲演起草了新闻稿,本书在收入安德森演讲文本的同时,也收入了四位同学对于安德森与评议人之间讨论的总结整理。孔元、吴双、叶开儒、张瀚天等参与了相关接待工作。
  具体到本书文稿的整理和翻译,《19世纪的大国协调》由赵寰宇同学翻译,魏磊杰校对;《21世纪的大国协调》由张瀚天同学翻译,章永乐校对;《民族主义的他者》由魏磊杰翻译并校对;最后一篇《国际法:它是国际的吗?它是法吗?》由吴双同学翻译,魏磊杰校对。安德森教授在清华大学的圆桌讨论会文稿则由多人整理而成,他们是殷之光、刘晗、孙璐璐、孔元、吴双、杨博文,两位编者做最后校对。安德森访谈则由丁雄飞先生整理编辑,在此我们感谢《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与丁先生的授权。当然,本书翻译与编辑工作的一切错漏之处,概由两位编者负责。
  
《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佩里·安德森访华讲演录》 书籍简介 这部著作汇集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佩里·安德森,在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深度访谈与讲演。它并非对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也不是某个单一理论的艰深论述,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深刻的理论洞察,勾勒出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的核心脉络,并重点剖析了“大国协调”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产生的复杂效应。同时,作者并未回避这一协调模式下必然滋生的“反抗者”,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各种形式的抵抗、颠覆与重塑力量。 第一部分:大国协调的生成与演变 本书的首要部分,围绕“大国协调”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其在20世纪复杂地缘政治图景中的生成逻辑、演变轨迹及其内在张力。安德森认为,“大国协调”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随着全球力量对比、主要国家战略意图和国际体系的变迁而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 20世纪初的初步形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战胜国试图通过集体安全机制和一定的国际秩序来维持和平。然而,这种协调并非平等合作,而是以欧洲列强为主导,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作者详细分析了国际联盟的局限性,它未能有效遏制侵略,反而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大国的意图在此阶段更多是维护自身利益和既有霸权,协调的成分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一种试图管控冲突的努力。 冷战时期的“两极协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迅速演变为美苏两极对峙。安德森指出,尽管意识形态冲突激烈,但美苏两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某种“默契”的协调,尤其是在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和核战争方面。这种“协调”更多地体现在战略武器的管控、势力范围的划分以及在某些国际危机中的相互试探与妥协。例如,古巴导弹危机后的双方克制,以及核不扩散条约的达成,都可视为这种特殊时期“协调”的体现。作者强调,这种协调是建立在双方的核威慑能力之上,其本质是一种“负面协调”,即避免更大的毁灭。 后冷战时代的多极化与模糊协调: 随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相对松散的多极化时代。此时,“大国协调”的面貌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单一的、全球性的协调机制难以维系,取而代之的是区域性、领域性甚至临时性的“协调”尝试。作者分析了美国单极霸权时期,其主导下的全球治理模式,以及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挑战。他特别关注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协调大国利益方面的作用与困境。在这一时期,大国之间的协调更多地表现为在特定问题上的妥协与博弈,例如在反恐、全球经济治理、气候变化等议题上,虽然存在分歧,但合作的动力也始终存在。 “大国协调”的驱动力与局限性: 安德森深入探讨了驱动大国进行协调的根本原因,包括维护全球稳定、避免战争、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应对共同挑战等。然而,他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大国协调”的内在局限性。这种协调往往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计算,容易忽略弱小国家和群体的诉求,可能加剧不平等,并孕育新的矛盾。此外,大国之间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使得真正的、平等的协调难以实现。 第二部分:反抗者的崛起与多元力量的博弈 “大国协调”的进程从未是单向的、无阻碍的。在任何历史阶段,总有各种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挑战和反抗。佩里·安德森在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挑战既定秩序、不愿被纳入现有协调框架的“反抗者”。 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殖民主义的冲击: 在20世纪上半叶,以及冷战期间,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大国协调”面临的最直接、最激烈的反抗。殖民帝国的瓦解,新国家的诞生,都深刻地动摇了原有由殖民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这些反抗者,或以武装斗争,或以政治抗争,成功地打破了旧的协调模式,并试图建立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国际关系体系。作者在此处强调了非殖民化运动的全球性意义,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割,更是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的重塑。 社会主义运动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20世纪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在十月革命后,成为了对以西方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根本性挑战。安德森分析了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试图构建另一种全球协调模式,尽管这种尝试最终以苏联解体告一段落,但它所代表的对现有秩序的反思和批判,对全球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冷战结束后,各种形态的左翼运动、社会运动,也持续以不同方式质疑和挑战全球资本主义的逻辑。 新兴力量的挑战与后发国家的崛起: 随着全球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崛起,构成了对现有“大国协调”格局的又一重挑战。这些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日益强大,它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现有国际规则,而是试图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甚至推动国际秩序的重塑。安德森关注了这些新兴力量如何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到国际协调中,同时也如何通过强调自身利益和发展模式来挑战既有的协调框架。例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兴起,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反抗: 在后冷战时代,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展开。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反抗”。这包括了对全球资本主义不平等效应的反思,对跨国公司权力扩张的质疑,以及各种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此外,地方性的抵抗、社群的维权、公民社会的活跃,也构成了对全球性协调模式的挑战。安德森指出,这些反抗并非总是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张力和矛盾。 反抗的内在逻辑与演变: 作者并未将“反抗者”简单地描绘成破坏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反抗的内在逻辑——往往是对不公、压迫、剥削以及被排除的诉求。这些反抗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推动着国际秩序的演变,迫使现有的协调者不得不做出调整,或者至少思考其合法性基础。有时,反抗者最终会融入到新的协调体系中,有时,他们的反抗会孕育出全新的政治范式。 第三部分:中国视角下的“大国协调”与反抗 作为一部访华讲演录,本书必然要在中国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情境中,对“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进行审视。佩里·安德森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探讨了中国在20世纪以来的命运,以及它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中的角色,以及中国自身的反抗与协调经历。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与“反抗”的起点: 作者首先追溯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瓜分、欺凌的历史。这种被动的屈辱经历,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最深刻的“反抗”动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蕴含着对现有国际秩序和不平等条约的反抗。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也始终伴随着对西方霸权的警惕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这本身也是一种“反抗”的姿态。 改革开放与融入全球协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和国际体系。安德森分析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以一种独特的策略,既参与到既有的“大国协调”中,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的角色,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作用,以及参与G20等国际机制,都体现了其参与全球协调的努力。 中国式“协调”与“反抗”的新逻辑: 然而,中国式的参与并非是被动的接纳。作者认为,中国在参与全球协调的同时,也在通过自身的发展经验和对国际秩序的理解,提出新的“协调”模式和理念。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全球互联互通的协调方式,也可能被视为对现有由少数大国主导的全球治理模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干涉内政等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也体现了其“反抗”的特质。 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演变: 安德森着重探讨了中国在全球力量对比中日益提升的地位,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着“大国协调”的格局。他分析了中国与其他大国(特别是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是如何塑造着当前和未来全球秩序的。他强调,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 对未来“大国协调”的展望: 最终,本书通过对“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的深刻剖析,并结合中国视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当前复杂世界格局的钥匙。安德森并未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在日益多元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实现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协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反抗者”的力量将如何继续塑造历史的走向。 《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佩里·安德森访华讲演录》是一部富有思想性、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的著作。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次思想的旅程,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宏大力量,以及那些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最终在对中国经验的审视中,寻找理解当下与未来的深刻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好奇心。安德森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作为一位深刻的理论家,他的视角总是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这本书,但从这个标题我能预感到,它将是一场关于权力、秩序与颠覆的宏大叙事。我想象中的内容,大概会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大国之间博弈的根源,分析那些试图维持或打破现有秩序的宏观力量,以及在这些宏大叙事之下,那些不甘被压抑、试图发出自己声音的“反抗者”们是如何存在的。这种“协调”与“反抗”的二元对立,既是历史的常态,也是理解当下世界格局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隐藏在国际关系背后的驱动力,无论是意识形态的碰撞,经济利益的争夺,还是文化观念的差异。同时,我也非常好奇安德森会如何定义和解读这些“反抗者”,他们是国家、组织,还是某种思潮?他们的出现,又将如何影响大国的协调与平衡?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思考世界运行逻辑的绝佳契机,让我对未来的走向产生更深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佩里·安德森,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思想的深度和批判的力量。而“访华讲演录”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极具吸引力,因为它暗示着作者的思考与中国这片土地产生了碰撞。 我能够想象,书中很可能是在探讨一种宏观的国际政治议题。首先,它会深入分析“大国协调”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协调是基于什么原则?历史上的哪些事件促成了这种协调?它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 接着,它会聚焦于“反抗者”。这些反抗者是哪些群体?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挑战既有的“大国协调”的?我猜测,安德森可能会提供一些经典的案例,来阐释这种“协调”与“反抗”之间的动态博弈。 而“访华讲演录”的身份,又让我好奇,在中国的语境下,他对这些议题有什么特殊的见解?中国在“大国协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中国自身是否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抗者”?亦或是,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协调”与“反抗”的理解?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中国在地缘政治中定位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评分

仅仅是看到“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这几个字,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佩里·安德森的名字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重量,预示着内容的深刻与批判性。而“访华讲演录”则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某种普适性的理论探讨,而是作者在与中国的交流中形成的观点。 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安德森可能在书中剖析当前全球秩序的演变,特别是“大国协调”是如何维系的,这种协调背后是否有潜在的裂痕,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维持稳定。他可能会追溯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大国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某种程度的共识或妥协来避免失控。而“反抗者”这个词,则暗示了这种协调并非牢不可破,总有力量在暗流涌动,试图打破既有的格局。我好奇,这些“反抗者”是身份模糊的挑战者,还是有明确诉求的群体?他们的出现,又给“大国协调”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和改变?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访华讲演录”,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中国在全球格局中作用的深刻反思,以及作者对中国视角下“大国协调”和“反抗”的独到见解。这很可能是一次智慧的激荡,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

从书名《大国协调及其反抗者 佩里·安德森访华讲演录》来看,我预感这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来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佩里·安德森的理论功底毋庸置疑,他的分析往往能直击问题的核心。而“访华讲演录”的标签,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特殊的语境——它可能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带着中国本土的现实经验和观察。我设想,书中大概会对“大国协调”这一概念进行一番梳理和审视。在后冷战时代,世界格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力量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全球秩序,这种秩序又是如何通过“协调”来维系的?而“反抗者”的存在,又为这种协调带来了怎样的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反抗者”的来源、动机和方式,他们可能是那些被现有秩序边缘化的群体,也可能是对既有权力结构不满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示安德森如何将这些宏大的理论框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的中国之行是否带来了新的思考,他对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有着怎样的解读?这将是一次跨越理论与实践、东方与西方的精彩对话,让我对世界政治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封面,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佩里·安德森,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对历史和理论的深刻洞察,而“访华讲演录”则意味着他将这些深刻的思考带到了中国,并在此进行了阐述。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我猜想,这本书会是一次与中国视角碰撞的理论对话。安德森可能会以其一贯的批判性思维,审视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中“大国协调”的逻辑,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运作机制以及潜在的矛盾。同时,他关注的“反抗者”群体,很可能包含对现有秩序提出挑战的各种力量,而访华的背景,又不禁让人联想到,他是否会对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角色,以及中国视角下的“大国协调”与“反抗”现象,进行特别的探讨。这会是一次不同于西方传统视角的解读,或许会更加 nuanced,更具东方智慧。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协调”与“反抗”之间微妙关系的精彩论述,不仅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揭示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扇理解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角色,以及她如何看待世界秩序的窗口。

评分

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

评分

安德森对世界政治的精辟分析,值得重视。

评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评分

安德森对世界政治的精辟分析,值得重视。

评分

这本书应该还不错,挺喜欢的

评分

书到了,包装好,内容未看!

评分

评分

真棒!

评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