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杭州全書》是杭州學研究成果的載體,包括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五大組成部分,定位各有側重:叢書定位為通俗讀物,突齣“俗”字,做到有特色、有賣點、有市場;文獻集成定位為史料集,突齣“全”字,做到應收盡收;研究報告定位為論文集,突齣“專”字,圍繞重大工程實施、通史編纂、世界遺産申報等收集相關論文;通史定位為史書,突齣“信”字,體現係統性、學術性、規律性;辭典定位為工具書,突齣“簡”字,做劍簡明扼要、準確、便於查詢。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譜牒春鞦
第一節 蕭山趙氏“玉牒”之謎
第二節 兩部硃氏宗譜之爭
第三節 有閤有分的來蘇周氏宗譜
第四節 義行善舉載宗譜
第五節 湘湖宗譜中的名醫
第六節 湯壽潛與湘湖宗譜
第七節 澇湖陳氏的“門當戶對”
第二章 木本水源
第一節 義橋韓氏的支派
第二節 湘湖李氏族開唐室
第三節 徐、葛、張三姓共祖
第四節 “活金死劉”之類
第五節 “留田”“孫田”的故事
第六節 姓氏與湘湖古村落
第三章 見賢思齊
第一節 孔子後裔在湘湖
第二節 硃熹血脈衍湘湖
第三節 “無來不放榜”
第四節 “旗杆多如討飯棒”
第五節 張氏子弟多纔俊
第六節 從“世進士第”說起
第七節 湯金釗傢族的捐田義舉
第四章 傢規族訓
第一節 傢規族訓的樣式
第二節 孝敬親尊
第三節 積德行善
第四節 耕讀傳傢
第五節 勤儉持傢
第六節 誠信仁愛
第七節 魏國公的正傢格言
第五章 繩其祖武
第J節精彩紛呈說堂號
第二節 爛田阪韓傢祠堂
第三節 三建閤莫堂
第四節 貽轂堂的驕傲
第五節 山水毓秀孝思堂
第六節 澇湖陳氏宗祠的記憶
第七節 詩禮堂落成慶典
第八節 映雪讀書勵奮進
第九節 衍慶堂的嬗變
第十節 從宗祠到青年運動紀念館
附錄一 湘湖地區宗譜攬要
附錄二 湘湖地區宗祠攬要
前言/序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長史,有自己的個性和記憶。人類曆史上,齣現過不計其數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態。其中許多名城極一時之輝煌,但隨著世易時移,漸人衰微,不復當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結束生命,隻留下一片廢墟供人憑吊。但有些名城,長盛不衰,有如韆年古樹,在古老的根係與樹乾上,生長的是一輪又一輪茂盛的枝葉和花果,綻放著恒久的美麗。杭州,無疑就是這樣一座保持著恒久美麗的文化名城。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幾韆年曆史長河中,杭州文化始終延綿不絕,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橋人憑著一葉小木舟、一雙勤勞手,創造瞭輝煌的“跨湖橋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瞭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麗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瞭“中華第一城”,創造瞭燦爛的“良渚文化”,被譽為“東方文明的曙光”。而隋開皇年間置杭州、依鳳凰山建造州城,為杭州的繁榮奠定瞭基礎。此後,從唐代“燈火傢傢市,笙歌處處樓”的東南名郡,吳越國時期“富庶盛於東南”的國都,北宋時即被譽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東南第一州”,南宋時全國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明代産品“備極精工”的全國紡織業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幾度“南巡”的旅遊勝地、人文淵藪,民國時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誕生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來為世人稱羨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個曆史階段,都讓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風景之城。“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壯觀天下無”的錢江潮,“至今韆裏賴通波”的京杭大運河(杭州段),蘊涵著“梵、隱、俗、閑、野”的西溪煙水,三鞦桂子,十裏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勝收,令人驚艷。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東方休閑之都、國際花園城市等一頂頂“桂冠”相繼獲得,杭州正成為世人嚮往之“人間天堂”、“品質之城”。
這是一座積澱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來,杭州“代有纔人齣”,文化名人燦若繁星,讓每一段杭州曆史都不缺少光華,而且輝映瞭整個華夏文明的星空;星羅棋布的文物古跡,為杭州文化添彩,也為中華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風撲麵而來,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相得益彰,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齊頭並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融閤,杭州不僅是“投資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敘說,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憶,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澱,有太多的夢想需要延續。麵對這樣一座曆久彌新的城市,我們有傳承文化基因、保護文化遺産、弘揚人文精神、探索發展路徑的責任。今天,我們組織開展杭州學研究,其目的和意義也在於此。
杭州學是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杭州傳統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綜閤性學科,包括西湖學、西溪學、運河(河道)學、錢塘江學、良渚學、湘湖(白馬湖)學等重點分支學科。開展杭州學研究必須堅持“八個結閤”:一是堅持規劃、建設、管理、經營、研究相結閤,研究先行;二是堅持理事會、研究院、研究會、博物館、齣版社、全書、專業相結閤,形成“1+6”的研究框架;三是堅持城市學、杭州學、西湖學、西溪學、運河(河道)學、錢塘江學、良渚學、湘湖(白馬湖)學相結閤,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堅持全書、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相結閤,形成“1+5”的研究體係;五是堅持黨政、企業、專傢、媒體、市民相結閤,形成“五位一體”的研究主體;六是堅持打好杭州牌、浙汀牌、巾華牌、睏際牌相結閤,形成“四牌共打”的運作方式;七是堅持權威性、學術性、醬及性相結閤,形成“專傢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堅持有章辦事、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房辦事相結閤,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體係。
《杭州全書》是杭州學研究成果的載體,包括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五大組成部分,定位各有側重:叢書定位為通俗讀物,突齣“俗”字,做到有特色、有賣點、有市場;文獻集成定位為史料集,突齣“全”字,做到應收盡收;研究報告定位為論文集,突齣“專”字,圍繞重大工程實施、通史編纂、世界遺産申報等收集相關論文;通史定位為史書,突齣“信”字,體現係統性、學術性、規律性、權威性;辭典定位為工具書,突齣“簡”字,做劍簡明扼要、準確權威、便於查詢。我們希望通過編纂齣版《杭州全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發揮其“存史、釋義、資政、育人”作用;希望人們能從《杭州全書》巾各取所需,追尋、印證、藉鑒、取資,讓杭州不僅擁有輝煌的過去、璀璨的今天,還將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是為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介紹,內容涵蓋曆史、地理、文化等多個方麵,旨在為您提供豐富的信息,同時完全避開您提供的特定書籍內容。 --- 龍泉窯青瓷研究:宋元時期的審美與技術演變 本書深入探討瞭宋元時期龍泉窯青瓷的燒製技術、藝術風格及其在當時社會經濟中的地位。作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龍泉窯以其溫潤如玉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藝聞名於世。 第一部分:龍泉窯的興起與早期特徵 本書首先追溯瞭龍泉窯的地理淵源——浙江龍泉及其周邊地區豐富的陶土資源和便利的水路交通,為製瓷業的發展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北宋時期,龍泉窯的早期産品多以模仿越窯青瓷為主,但很快便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麵貌。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釉色偏黃或黃綠,胎體相對疏鬆,紋飾多采用刻花和劃花技法,題材多為蓮花、萱草等吉祥圖案。 我們詳細分析瞭這一階段的窯址分布,特彆是金村窯和郊壇下窯的早期遺存,通過對齣土器物的化學成分分析,揭示瞭早期青瓷釉料配比的特點,例如鐵元素含量對最終釉色呈“粉青”或“灰青”色的影響。同時,書中對這一時期造型的模仿性進行瞭深入探討,指齣其如何從越窯的清雅中汲取靈感,並開始融入地方審美趣味。 第二部分:南宋鼎盛時期的“粉青”與“梅子青” 南宋時期是龍泉窯的黃金時代。隨著政權南遷,對精美瓷器的需求激增,龍泉窯的生産規模達到瞭空前的水平。本書著重論述瞭南宋時期釉色的重大突破——“粉青”和“梅子青”的燒製成功。 “粉青”釉色溫和,如同初春的新雨,釉麵肥厚瑩潤,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梅子青”則更為濃鬱,呈現齣深沉的翠綠色,在光綫下富有層次感。這種釉色的燒成,依賴於高超的窯溫控製和精確的釉料配方,特彆是對鐵、鈦等著色劑的細微調整。書中詳細解讀瞭“還原焰”技術在燒製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並利用現代光譜分析技術,還原瞭不同時期“粉青”釉色中微量元素的分布情況。 造型方麵,南宋龍泉窯的産品趨於成熟和規範化。瓶、洗、碗、盤等器型綫條流暢,比例協調。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大量製作的文房用具和仿古銅器造型,如琮式瓶、簋式爐等,體現瞭當時士大夫階層對古樸典雅的審美追求。我們還特彆分析瞭用於外銷的盤類器物,其圈足的處理方式和裝飾技法,揭示瞭龍泉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元代龍泉窯的轉型與外銷影響 進入元代,龍泉窯麵臨瞭新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麵,濛古統治者對奢侈品的偏好,促使龍泉窯開始燒製更大體量的器物,如特大型瓶、洗以及帶有復雜紋飾的“祭祀用器”。另一方麵,海外貿易的空前繁榮,使得龍泉窯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齣口瓷器之一。 元代龍泉窯的特點在於其釉色趨嚮於更深的翠綠色,有時略顯粗獷,但器型規整度依然很高。裝飾技法上,刻花和印花的使用更為頻繁,紋飾題材擴展到龍鳳、花卉、嬰戲等,雕刻深度增加,立體感更強。書中通過對泉州灣、南海等沉船遺址齣土龍泉青瓷的詳細比對,構建瞭元代龍泉窯的生産鏈條,並分析瞭銷往東南亞、中東地區的産品與內銷品的差異。 第四部分:技術傳承與審美終結 本書最後考察瞭龍泉窯在明初的衰落過程。明代早期,雖然仍有零星生産,但官窯體係的建立對民窯形成瞭巨大衝擊。龍泉窯的工藝逐漸失傳,尤其是在“粉青”和“梅子青”的燒製技術上,難以重現宋元的巔峰水平。 通過對相關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的交叉印證,本書勾勒齣龍泉窯從地方特色走嚮全國乃至世界名窯的全過程,探討瞭其技術發展背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動因,為研究中國古代的窯業史和審美變遷提供瞭堅實的實物基礎和理論分析。 --- 晉唐之際江南士族的興衰與文化重塑 本書聚焦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過渡時期,即公元四世紀至七世紀的江南地區。這一曆史階段是中國曆史上社會結構經曆劇烈變革的關鍵時期,本書旨在剖析江南地區士族的政治地位、經濟基礎、文化心態及其與中原文化融閤的復雜過程。 第一部分:江南士族的崛起與地域性認同 魏晉衣冠南渡,為江南帶來瞭大量中原士族。本書首先梳理瞭這些士族在南朝的權力格局,他們如何依附於皇室,形成門閥政治,掌握瞭朝廷的實權。與北方不同,江南士族在經濟上主要依賴長江中下遊的土地兼並和水稻種植業的精耕細作,形成瞭穩固的經濟基礎。 我們通過對《宋書》、《南史》等史料的細緻爬梳,重構瞭陳郡謝氏、琅琊王氏等頂級士族在建康(今南京)的社會網絡。書中特彆強調瞭“地域性認同”的形成:在異鄉的土地上,士族一方麵維護著中原文化的正統性,另一方麵也逐漸被江南的水土環境和本土文化所影響,形成瞭獨特的“吳地文化”基調。 第二部分:文學、藝術與玄學思潮的交融 在政治相對穩定的南朝,文人士大夫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文學和藝術創作中。本書深入分析瞭這一時期江南士族主導的文學思潮。玄學思想的流行,使得士族文人熱衷於探討“言不盡意”的哲學命題,這直接影響瞭詩歌的意境和山水畫的創作。 我們詳細考察瞭這一時期山水詩的成熟,如謝靈運開創的“山水田園詩派”,其對自然景物的細緻描摹,反映瞭士族在政治失意後對“避世”精神生活的嚮往。在藝術領域,本書聚焦於江南地區書法和繪畫的發展。如顧愷之的繪畫理論,及其對人物神韻的追求,體現瞭士族對精神氣質(風度)的極高評價。此外,江南地區獨特的佛教藝術,特彆是石窟造像中的“秀骨清像”風格,也被視為士族審美觀在宗教藝術中的投射。 第三部分:經濟基礎的轉型與地域開發 本書的重點之一是分析士族經濟與江南的地域開發。南朝時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如圩田的開闢)極大地提高瞭糧食産量,為龐大的士族階層提供瞭物質保障。我們通過對宋代以來的賦稅記錄和地方誌的比對,量化瞭士族莊園的規模和生産模式。 在手工業方麵,江南絲織業和冶鐵業在士族支持下得到發展。例如,江南地區齣産的精美絲綢,不僅是士族服飾的需要,也是他們進行社會交往和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資。書中通過對考古發現的紡織品殘片進行縴維分析,揭示瞭當時的紡織技術水平,以及這些技術如何在士族體係內傳承。 第四部分:隋唐更迭與士族勢力的衰退 隋唐大一統的建立,標誌著門閥政治的終結。本書最後部分探討瞭江南士族在隋唐之際的地位變化。隨著科舉製度的逐步確立和中央集權的加強,依靠門第繼承的政治權力結構逐漸瓦解。 隋朝的統一戰爭和唐初的政治清洗,對南朝遺留下來的士族勢力造成瞭沉重打擊。許多士族子弟被迫放棄祖輩的政治特權,轉而投身於新的科舉製度或依附於唐朝新建立的官僚體係。盡管如此,江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底蘊並未消失,而是通過更深層次的融閤,為唐代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本書的結論認為,江南士族的衰退並非簡單的權力喪失,而是中國社會由貴族政治嚮官僚政治過渡的必然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