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哲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主要是中西比较哲学,其对中国哲学独特的理解和翻译方法改变了一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
◎中国的学者为什么要去读一位西方学生谈论中国文化的《淮南子》的那些东西呢?中国有句俗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具体地讲,虽然所有的文化传统及历史时代都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它们都建立在某种基本的、 而且往往是未揭明的设想上,这些设想赋予了它们各自特殊的发生之同一性和延续性。 这些设想虽则对于了解文化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然而往往是当局者迷,只有从特定的传统或时代的外部去观察,才能看得较为清楚。
这是一部有相当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地阐述《淮南子》政治思想的专著。作者从《主术》入手,完整地透视了《淮南子》中有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各种思想观念在内的整个中国古代统治哲学的理论架构,并且进一步对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作了一个完整的归纳和论述。作者试图寻求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联系,不难看出,《淮南子》对于形成汉代思想和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而且,其思想精髓直到今日仍在影响着中国的思想界,并且决定了中国宗教和哲学发展的进展和架构。
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曾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至2016年)、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1990年至2013年)、《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主编(1987年至2016年)、《国际中国书评》(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主编(1992年至2016年)。在中国,他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联副主席。
安乐哲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主要是中西比较哲学,其对中国哲学独特的理解和翻译方法改变了一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
译者前言…………………………………………………………01
中译本序…………………………………………………………10
序 言……………………………………………………………13
绪 论………………………………………………………… 001
第一章 历史哲学? ……………………………………… 013
第一节 孔子和儒家的历史观……………………………… 016
第二节 老子和道家的历史观……………………………… 022
第三节 商鞅和法家的历史观……………………………… 026
第四节 《淮南子》的历史观?……………………………… 031
第五节 《主术》的历史观?………………………………… 041
第二章 无为?……………………………………………… 053
第一节 先秦儒家著作中的“无为”?……………………… 055
第二节 先秦道家著作中的“无为”?……………………… 062
第三节 先秦法家著作中的“无为”?……………………… 079
第四节 《主术》中的“无为”……………………………… 087
第三章 势?………………………………………………… 109
第一节 作为法家特定概念的“势”的发展……………… 120
第二节 《主术》中的“势”………………………………… 147
第四章 法?………………………………………………… 173
第一节 先秦政治哲学中的“法”?………………………… 177
第二节 《主术》中的“法”………………………………… 206
第五章 用众?……………………………………………… 229
第一节 《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中的“用众”………… 231
第二节 《主术》中的“用众”……………………………… 235
第三节 结语………………………………………………… 241
第六章 利民?……………………………………………… 249
第一节 自利………………………………………………… 254
第二节 利民………………………………………………… 257
附录一 《淮南子·主术》篇?……………………………… 271
附录二 文献及著者目录…………………………………… 326
附录三 中英文语词对照…………………………………… 334
《主术》中的“无为”(节选)
我们已概述了儒家、道家和法家传统的各不相同的无为思想。虽然每一种传统都为君主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境界,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只是看上去他们所代表的体系之间存有某种前后联系,其各自的思想在根本上则是迥然异趣的。例如,在道家政治理论中,“无为”是某种无政府主义的哲学指导原则,而在法家理论中,它是一种支撑强化的极权主义、消除对立面的手段。
《主术》中提出的 “无为”思想, 基本上是一个综合了儒家、道家和法家传统而具有自身特色的东西。 这三家传统的“无为” 思想是有明显差异的,《主术》则调和了这些思想并使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实用性, 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这也因此使对它的理解显得相当困难。“无为”思想在《主术》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故我们通过对这一思想的探讨,可以认识真正的汉代折中主义。
“无为”是《主术》 阐述的一个主要问题, 至少其中有一半篇幅是讨论“无为” 及与之有关的思想的。由于它的“无为”思想基本框架是法家的,并且运用的是法家语言和表达方式,因此, 对它综合了儒、道、法特点的分析或许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揭明《主术》 的“无为” 思想中那些背离法家理论的因素。并进而逐步探寻这些因素的思想来源以及它们对《主术》的整个政治理论的影响程度。
1. 轻君主之利,重民之大利
法家政治思想的首要特征是:其整个政治机器的建立都是为了君主的利益服务的。当然这利益也被认为在根本上是与他的大臣们的利益相矛盾的:“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韩非子 · 内储说下》)因此,君主以赏罚勉励和强迫臣属放弃私利,效命于国家。 然而在《主术》中,首要关切的已不是君主的利益,而是百姓之大利。这一思想贯穿了整章:“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万人之所利。夫举踵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载之上,〔而〕弗重也;错之前,〔而〕弗害也;举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厌〔也〕。”
《主术》 并不认为百姓之利与君主之利是根本对立的。 相反它坚持这样一种观点:个人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目的是可以共容的。它认为,百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同君主对社稷安定的追求,其实现各自目标的途径应是相同的、唯一的。它不仅反对关于私利与公利之间相互对立的观点,而且坚持认为:君主利百姓即是利己:“夫防民之所害,开民之所利,威行也,若发碱决唐。故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 这种认为百姓与君主的利益实际一致的看法也是儒家的基本信念,后者认为君主的政治稳定根本上即依赖于百姓之富足,而当君主远其百姓,他事实上即是在自毁社稷。因此,在《主术》中,法家关于君臣对立的鲜明观点已为一种合作的观点所取代,法家剥夺百姓的观点已为一种利民的观点所取代。
2. 反对以君主意志为法律之本,主张法律基于民众之意愿
依据法家的政治理论,维护君主利益的最有效方法,是建立一个以各种自我调节体系为基础来控制的政府机构。这些体系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构成:一部客观的和具有普遍效用性的法律;以及一个官僚机构。它们都是以“形名” 的实用理论所包含的客观化准则来支配的。《主术》所发展的政治理论采纳了法家的这些体系的观点,也主张由形名理论原则所支配的一部普遍的法律和一个官僚制度。为使这一法律和官僚制度顺利运转,君主只须恒处于无为,因为他是权力的化身,是这些体系确立的根本所在。若只从术语及其表述来看,《主术》的法律概念似乎完全套搬了法家传统的东西,但事实上,这些概念有几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从而使得它们与法家的相似概念有明显差别。首先,这些法律产生于百姓对公正的意愿和要求,而不是君主的专制意志,正因为如此,它体现了对人的状况的普遍同情。此外,君主意志本身亦要受普遍适用之礼法的约束。其次,这些法律亦被认为是以百姓的道德水准为其确立基础的。最后,就法家学说而言,法律面前无分等级差别人人平等这类东西,并非是既定目标,它只是专制统治偶然提供的一个副产品。但在《主术》的法律思想中则不然,平等的概念引起了作者更多的强调和重视。
《中国古代的统治艺术》这本书,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哲学著作,而非单纯的历史教科书。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叙述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统治思想的根源,以及不同学派在治国理念上的冲突与融合。我被书中关于“法家”、“儒家”等思想流派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的应用和演变所吸引。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商鞅变法如何通过严苛的法律来重塑社会秩序,以及后来儒家思想如何逐渐渗透并最终成为主流,但又并非完全取代法家思想,而是形成了一种“外儒内法”的复杂局面。这种思想上的交锋和演变,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度和韧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分析非常具有洞察力,他能够将抽象的政治哲学理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思想如何影响权力,权力又如何塑造思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君权神授”理念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如何利用宗教和迷信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关于权力、哲学与人性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的统治艺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政治制度和权力运作方面。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古代统治者是如何思考、决策和执行他们的统治策略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帝王将相们的智慧与权谋。书中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原因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不仅仅是归咎于外敌入侵或自然灾害,更多地聚焦于统治者本身的政策失误、权力斗争以及对人心的把握。作者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史料、文献和传说,使得论证更加严谨有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特别是关于如何平衡不同阶层利益、如何处理官僚体系内的腐败、以及如何构建和维护统治合法性等议题,书中都有深刻的探讨,让我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分析,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在两者之间是如何取舍和应用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充实,每读一页都仿佛在汲取历史的养分,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当下的社会治理问题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评分我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翻开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艺术》,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帝王将相名字和事件的枯燥读物,没想到它却以一种非常出人意料的方式吸引了我。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政治画卷。我被书中对古代统治者如何处理突发危机、如何应对内部叛乱、以及如何进行外交策略的分析深深吸引。例如,书中对于唐太宗处理玄武门之变后的政治遗产,以及如何安抚功臣、巩固皇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对这位“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一些看似英明的统治者背后所隐藏的局限性和决策失误,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古代统治者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舆论”和“民心”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的探讨,这在很多历史书籍中往往是被忽略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决策并非总是那么简单直接,背后往往牵扯着无数的因素。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中国古代的统治艺术》这个书名吸引的,觉得它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和策略。而实际阅读下来,它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并且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治国之道,而是通过对大量历史案例的分析,提炼出了古代统治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逻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平衡术”的解读,例如如何在不同派系之间进行权衡,如何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如何在军事扩张与国内稳定之间进行取舍。书中对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分化诸侯来加强皇权,让我对这种精妙的政治手腕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统治者如何处理权力继承的问题,以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如何影响国家大政。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使得即使是复杂的政治斗争也能被描绘得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艺术,更学习到了一种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下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评分《中国古代的统治艺术》这本书,让我对“权力”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感。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直面那些血腥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极端手段。我被书中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集权措施,以及对后来王朝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集权制度的分析所震撼。书中对于“严刑峻法”在巩固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暴政”和“仁政”的界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宦官”和“外戚”在古代政治中的角色分析所吸引,这两个群体往往是权力斗争的幕后操纵者,他们的存在和兴衰,深刻地影响着王朝的命运。作者的叙述非常客观,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人物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所处的环境。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历史的残酷性,也更加认识到维护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是多么不易。它让我对“统治”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进程有了更宏大的视角。
评分重量级好书,内容全面,见解深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不错,活动买书很划算!
评分重量级好书,内容全面,见解深刻
评分特价入手,东西不错。值得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不错,活动买书很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