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架构师实践指南

App架构师实践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波,潘旭玲 著
图书标签:
  • App架构
  • 移动架构
  • Android
  • iOS
  • 架构设计
  • 软件工程
  • 设计模式
  • 代码质量
  • 可维护性
  • 性能优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7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450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面介绍了在移动应用开发的架构设计和性能优化方面的知识,是架构师的必 备书籍

讲述了移动应用架构师需要了解的技能、思想等整体的发展方向,是移动架构师成长的路线图

读者不仅可以学习到移动应用的开发技术,更能收获到在实战项目中会用到的各种工程化的知识,是架构师的学习宝典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讲解了成为移动应用架构师必 备的知识,以及需要学习的技术,主要内容包括App架构师成长路线、App基础语法系列、App开发工具系列、App SDK使用系列、开源库的选择和使用、App常用模块设计、App架构和重构、App质量和稳定性系列、App性能优化系列、App安全逆向系列、App热门技术、项目管理、产品思维、设计理念、推广运营、打造高效团队、架构师思维等综合技能。
本书适合企业一线App开发工程师、程序员、产品经理等从业者阅读,也适合 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用书和培训学校的教材。

作者简介

赵波,研究生,前阿里资 深软件工程师/图像算法工程师,擅长移动应用和图像算法开发,在计算机视觉,无线互联以及软件测试生态链工具等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较深刻理解。曾在多家创业公司担任技术顾问和技术总监职位,某知名企业培训机构企业内训高 级讲师,某在线教育平台Android讲师,发表国家核心期刊3篇,国家发明专利22件,国内* 一本NFC书籍《Android NFC开发实战》作者,

目录

第一篇 基 础 篇
第 1章 App架构师成长路线 2
1.1 架构师定义 2
1.2 程序员发展路线 3
1.3 App架构师技能矩阵 5
1.3.1 App架构师画布 5
1.3.2 技能图谱 5
1.4 本章小结 6
1.5 推荐资料 7
第2章 App基础语法系列 8
2.1 编程语言 8
2.1.1 那些年,那些语言 9
2.1.2 聊聊Swift 11
2.1.3 Swift 3和Java 8新特性 13
2.2 面向对象思想 14
2.2.1 编程范式 14
2.2.2 封装、继承与多态 15
2.2.3 内部类的使用和思考 17
2.3 线程与进程 19
2.4 反射、注解与泛型 21
2.4.1 反射与注解 21
2.4.2 泛型 23
2.5 本章小结 24
2.6 推荐资料 25
第3章 App开发工具系列 26
3.1 IDE 26
3.1.1 Android Studio 27
3.1.2 Xcode 29
3.2 编译调试 29
3.3 版本管理 31
3.3.1 代码管理 31
3.3.2 Git分支管理 32
3.4 产品设计 34
3.5 程序员珍藏 35
3.5.1 抓包工具 36
3.5.2 ADB 36
3.5.3 Chrome开发插件 37
3.6 本章小结 38
3.7 推荐资料 38
第4章 App SDK使用系列 39
4.1 从Lifecycle说起 39
4.2 大话UI 41
4.2.1 关于布局 41
4.2.2 常用控件 41
4.2.3 自定义View 42
4.3 存储和网络 43
4.4 本章小结 43
4.5 推荐资料 44
第5章 开源库的选择和使用 45
5.1 关于开源 46
5.2 开源库的选择 46
5.2.1 开源项目选择 46
5.2.2 关于License 47
5.3 开源库的使用 48
5.4 本章小结 49
5.5 推荐资料 49
* 二篇 核 心 篇
第6章 App常用模块设计 52
6.1 基础组件库 52
6.1.1 构建你的基础组件库 53
6.1.2 不得不说的图片库 54
6.1.3 浅谈网络库和加密 61
6.2 常用业务模块 65
6.2.1 启动引导模块 65
6.2.2 注册登录模块 66
6.2.3 运营统计模块 67
6.3 编译打包 68
6.3.1 打包方式和流程 68
6.3.2 Gradle实用技巧 71
6.4 版本适配 75
6.4.1 iOS App适配 76
6.4.2 Android App适配 77
6.5 本章小结 78
第7章 App架构和重构 79
7.1 从组件和模块说起 80
7.2 组件化、模块化和插件化 80
7.2.1 三个概念 80
7.2.2 App插件化 82
7.2.3 App组件化 83
7.3 UML基本功 86
7.3.1 UML工具 86
7.3.2 常见UML图 87
7.3.3 UML实例 88
7.4 大话设计模式 88
7.4.1 六大原则 89
7.4.2 设计模式总览 89
7.4.3 设计模式实践 90
7.5 接口设计 91
7.5.1 API,What and Why 92
7.5.2 How API 92
7.6 常见架构模式 95
7.6.1 MVX模式 95
7.6.2 常见软件架构 97
7.6.3 从组件化角度看App架构 100
7.7 重构未眠夜 102
7.7.1 重构概览 102
7.7.2 架构重构 103
7.7.3 代码重构 104
7.8 架构设计够了么 106
7.9 本章小结 106
7.10 推荐资料 106
第8章 App质量和稳定性系列 108
8.1 质量标准和稳定性指标 109
8.1.1 应用的核心质量 109
8.1.2 稳定性衡量指标 109
8.2 质量和稳定性手段 112
8.2.1 质量监控 112
8.2.2 问题处理原则 115
8.2.3 App持续集成 115
8.2.4 代码质量监测 125
8.3 笑谈Crash 138
8.3.1 Crash基础和原理 138
8.3.2 Crash收集和统计 142
8.3.3 Crash分析 150
8.4 测试专场 160
8.4.1 测试综述 161
8.4.2 兼容性测试 165
8.4.3 性能和安全性测试 174
8.4.4 自动化测试 174
8.4.5 A/B Testing 180
8.4.6 代码覆盖率 182
8.4.7 线上演练 183
8.5 本章小结 183
8.6 推荐资料 183
第9章 App性能优化系列 185
9.1 性能分析 186
9.1.1 性能维度 186
9.1.2 性能优化 186
9.1.3 性能测试平台 187
9.2 硬件性能优化 187
9.2.1 电量信息获取 188
9.2.2 耗电分析 190
9.2.3 电量优化 191
9.3 UI和CPU性能优化 194
9.3.1 基础原理 194
9.3.2 流畅度度量 196
9.3.3 卡顿分析和优化 201
9.4 内存性能优化 206
9.4.1 内存机制和原理 206
9.4.2 内存分析工具 210
9.4.3 泄露和溢出 210
9.4.4 内存性能优化 212
9.5 网络性能优化 215
9.5.1 网络性能概述 216
9.5.2 网络性能测试和流量度量 218
9.5.3 网络性能优化 220
9.6 App包Size优化 223
9.6.1 App包Size优化概述 223
9.6.2 App包Size分析 224
9.6.3 App包Size优化 227
9.7 App启动速度优化 230
9.7.1 App启动方式和流程 230
9.7.2 App启动时间度量 232
9.7.3 App启动速度优化 234
9.8 App代码优化 235
9.9 本章小结 240
9.10 推荐资料 240
* 10章 App安全逆向系列 242
10.1 逆向概述 242
10.1.1 App包组成 243
10.1.2 逆向工具 245
10.1.3 Root和越狱 247
10.1.4 二次打包 247
10.2 逆向分析 248
10.2.1 静态分析 248
10.2.2 动态分析 249
10.2.3 Hook和注入 249
10.3 安全测试 251
10.4 安全建议 252
10.4.1 混淆和签名 253
10.4.2 加固加壳 262
10.4.3 安全编码和隐私 263
10.5 本章小结 265
10.6 推荐资料 265
* 11章 App热门技术 267
11.1 进程保活 267
11.1.1 基础知识 268
11.1.2 保活方法 271
11.2 MultiDex 271
11.3 RxJava 273
11.3.1 RxJava基础 273
11.3.2 RxJava应用实例 276
11.4 Hybrid 281
11.5 HotFix 282
11.6 AOP 283
11.6.1 OOP与AOP 283
11.6.2 AOP应用实例 283
11.7 本章小结 286
11.8 推荐资料 286
第三篇 产 品 篇
* 12章 App是如何练成的 290
12.1 App练成 290
12.2 开发流程 291
12.3 也谈版本号 292
12.4 本章小结 293
* 13章 项、产、设、运“四天* ” 294
13.1 项目管理 294
13.1.1 敏捷Scrum 295
13.1.2 班车模式 298
13.2 产品思想 298
13.2.1 产品经理 299
13.2.2 产品思维 299
13.3 设计理念 302
13.3.1 UI与UX 302
13.3.2 设计理念 304
13.4 推广运营 306
13.4.1 运营指标 306
13.4.2 大话推广 309
13.4.3 运营之道 310
13.5 本章小结 310
13.6 推荐资料 310
* 14章 我的高效团队 312
14.1 从代码规范开始 312
14.2 不得不说的Code Review 313
14.3 晨会,高效一 天的开始 315
14.4 沟通和团建 315
14.5 别忘了技术分享 316
14.6 面试,面试,再面试 317
14.7 自管理,扁平化 318
14.8 * 后,聊聊加班 319
14.9 本章小结 319
14.10 推荐资料 319
第四篇 拓 展 篇
* 15章 架构师那点事 322
15.1 大话全栈工程师 322
15.2 架构师思维 323
15.3 学而时习之 324
15.4 软技能 325
15.5 本章小结 326
15.6 推荐资料 326
《架构思维:构建可扩展、可维护的复杂系统》 前言 在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软件系统如同生物体般不断生长、演进,其复杂性也与日俱增。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简单脚本和单体应用,在面对海量用户、瞬息万变的需求以及严苛的性能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如何设计出能够优雅应对这些挑战,并且易于维护、灵活扩展的系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具体掌握某种编程语言或框架的“速成手册”,更非零散的工具集锦。相反,它旨在深入探讨“架构思维”的核心理念,引导读者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以应对构建复杂软件系统的内在挑战。我们相信,优秀的架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深刻的理解、审慎的选择以及持续的优化。 本书将带你穿越软件设计的迷雾,从宏观的系统观出发,层层剖析影响系统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决定系统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决策,探索如何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为未来的变化埋下伏笔。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罗列,而是一场思维的升华,一场对软件生命力本质的深度挖掘。 第一章:理解复杂性的本质——为什么我们需要架构? 在着手构建任何系统之前,首先要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复杂性”到底是什么。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复杂性的来源: 需求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 市场需求如同潮汐,时而汹涌,时而平息。今天的“必须项”,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优先级”取代。系统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保持稳健,不至于因为每一次微小的变化而崩塌? 规模的增长与制约: 用户数量的指数级增长、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并发请求的激增,都会对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弹性伸缩”的系统,而非在规模面前不堪一击? 技术栈的演进与异构: 现代软件开发并非孤军奋战,而是由众多技术组件、第三方服务、不同的语言和框架组成。如何让这些异构的元素和谐共存,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整体? 团队的协作与沟通: 软件开发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团队成员的增加,意味着沟通成本的指数级上升。一个良好的架构,能够清晰地划分职责,降低团队间的耦合,提升协作效率。 时间的压力与成本的制约: 在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中,项目的交付周期往往是紧迫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构建出质量可靠、可维护的系统,而不是“能跑就行”的临时方案? 通过对这些复杂性来源的深入理解,我们将意识到,优秀的架构并非“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应对软件系统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挑战的根本保障。 第二章:架构思维的核心原则——从“术”到“道”的升华 仅仅了解问题的根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套指导思想来引领我们的设计决策。本书将提炼出一系列核心的架构思维原则,它们如同武术中的“内功心法”,是构建强大系统的基石: 关注点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rns, SoC): 这是所有架构设计的基础。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一个大型问题分解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让每个部分只负责一件事情,并做得足够好。这包括业务逻辑、数据访问、用户界面、网络通信等各个层面。 高内聚、低耦合(High Cohesion, Low Coupling): 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概念。高内聚意味着一个模块内部的元素紧密相关,共同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低耦合则意味着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低,一个模块的改变对其他模块的影响最小。理解并实践好这两点,是构建灵活系统的关键。 抽象与封装(Abstraction and Encapsulation): 如何隐藏实现的细节,只暴露必要的接口?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抽象来简化复杂性,通过封装来保护内部状态,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模块化与组件化(Modularity and Componentization): 将系统分解为独立的、可替换的模块或组件,是实现大规模协作和灵活演进的必要手段。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出具有清晰边界、良好定义的模块,以及如何管理这些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 一个无法被观察的系统,就像一个黑箱,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诊断。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系统,使其能够提供丰富的运行时信息,方便我们监控、诊断和理解其行为。 可测试性(Testability): 优秀的代码总是易于测试的。我们将探讨架构设计如何支持自动化测试,从而确保代码的质量,加速开发迭代。 可扩展性(Scalability): 如何让系统能够随着业务的发展而线性增长,而不是在某个瓶颈处停滞不前?我们将探讨水平扩展、垂直扩展以及其他常见的扩展策略。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 软件的生命周期远长于其开发周期。如何设计一个易于理解、易于修改、易于部署和升级的系统,是降低长期成本的关键。 这些原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我们对软件系统设计的深刻认知。 第三章:常见的架构模式与权衡——在选择中前行 理论指导实践,但实践离不开具体的模式。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几种在业界被广泛验证和应用的架构模式,并深入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场景: 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 从经典的UI-Business Logic-Data Access三层,到更细致的多层划分,我们将解析其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利用它来组织代码、分离关注点。同时,也会探讨其可能带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挑战。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最为基础和普遍的架构模式之一。我们将分析其演进,从简单的两层到分布式客户端-服务器,理解其在网络应用中的地位。 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模型-视图-视图模型(MVVM)等表示层模式: 专注于用户界面和用户交互的设计,如何有效地组织前端代码,实现UI逻辑与业务逻辑的分离。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分布式架构。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核心理念,如独立部署、按业务能力划分服务、去中心化治理等。同时,也会剖析其带来的分布式事务、服务发现、容错机制等挑战,以及何时适合采用微服务。 事件驱动架构(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EDA): 以事件为核心进行通信和协调的架构模式。我们将分析其在解耦、异步处理、实时性方面的优势,并介绍消息队列、发布-订阅模型等关键技术。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作为微服务的前身,SOA在企业级应用集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将回顾其核心思想,并理解它与微服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介绍这些模式时,我们不会简单地罗列它们,而是会着重分析在不同场景下,选择哪种模式,或者如何组合使用不同的模式,会带来怎样的权衡。例如,微服务带来的灵活性是否值得牺牲掉集中管理的便利?事件驱动架构的异步处理是否适合所有业务场景?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四章:数据架构——构建坚实的数据基石 数据是现代软件系统的灵魂,而数据架构则决定了系统数据的生命力。本章将聚焦于数据的设计与管理: 数据模型设计: 从关系型数据库的范式设计,到NoSQL数据库的灵活模型,我们将学习如何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数据设计陷阱。 数据库选择与权衡: 关系型数据库、文档数据库、键值数据库、图数据库,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拥有各自的优势。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数据特性、访问模式和性能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数据库技术。 数据一致性与隔离级别: 在分布式系统中,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是核心挑战。我们将解析 ACID 特性,以及 CAP 定理在分布式数据存储中的意义,并探讨不同隔离级别带来的权衡。 数据存储与检索策略: 除了数据库,我们还会涉及缓存、搜索引擎、数据仓库等多种数据存储和检索技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数据安全与隐私: 在日益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的今天,如何从架构层面构建安全的数据防护体系,将是本书探讨的重要内容。 第五章:通信与集成——让系统“说话” 现代软件系统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交互和通信。本章将探讨系统间的沟通之道: 通信协议与格式: RESTful API、gRPC、GraphQL,以及消息队列中的AMQP、MQTT等。我们将分析不同通信协议的特点,以及选择何种协议来满足不同的通信需求。 同步与异步通信: 理解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消息队列、事件总线等实现高效的异步通信。 API设计原则: 如何设计出清晰、易用、稳定且易于演进的API,是构建可维护和可扩展系统的关键。 服务治理与发现: 在分布式系统中,服务如何能够互相找到并进行通信?我们将探讨服务注册与发现的机制,以及负载均衡、熔断、限流等服务治理技术。 集成模式: 如何将不同的系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我们将介绍常见的集成模式,如点对点集成、ESB(企业服务总线)、API网关等。 第六章:架构的质量属性——衡量与追求卓越 一个优秀的架构,需要具备一系列关键的质量属性。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衡量和追求这些属性: 性能(Performance): 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架构设计来优化系统的性能,以及如何进行性能测试和调优。 可靠性(Reliability): 系统在面对故障时,能够持续提供服务的概率。我们将探讨冗余、容错、故障转移等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可用性(Availability): 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架构设计来减少停机时间,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安全性(Security): 防范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泄露和系统破坏。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架构层面构建安全体系,例如身份认证、授权、数据加密等。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 如前所述,这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最重要且成本最高的属性之一。我们将从代码结构、文档、测试、部署等方面,全面审视如何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 可伸缩性(Scalability): 应对业务增长的能力。我们将深入分析水平扩展和垂直扩展的策略,以及如何设计支持弹性的系统。 可配置性(Configurability): 系统是否能够通过简单的配置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可重用性(Reusability): 组件或模块是否能够被用于其他项目或系统的能力。 本书将强调,这些质量属性之间往往存在着权衡,例如,极高的可靠性可能会牺牲一定的性能或增加成本。理解这些权衡,并在具体场景下做出明智的选择,是架构师的必备技能。 第七章:架构演进与重构——拥抱变化,持续优化 软件系统并非静态的,它需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进。本章将探讨如何管理架构的演进: 理解架构债务(Technical Debt): 为什么系统会积累架构债务?如何识别和管理架构债务? 架构重构的策略: 从小步快跑的增量重构,到大型的“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我们将学习不同的重构方法。 技术更新与迁移: 如何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平滑地更新技术栈或迁移到新的架构? 渐进式架构改进: 避免一次性的“推倒重来”,学习如何通过持续的小幅改进来不断优化系统。 度量与反馈: 如何通过监控和度量来评估架构的健康状况,并指导未来的演进方向? 第八章:架构师的角色与职责——不止是技术专家 成为一名优秀的架构师,不仅仅是掌握技术。本章将探讨架构师在团队和组织中的角色与职责: 技术领导力与沟通能力: 如何有效地向团队、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传达架构设计理念? 权衡与决策: 如何在复杂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的技术决策? 赋能团队: 如何通过良好的架构设计,赋能开发团队,让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工作? 持续学习与成长: 技术日新月异,架构师如何保持敏锐度,不断学习和进步? 文化与流程: 架构设计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团队文化、开发流程紧密相连。 结语 构建一个强大、可扩展、可维护的复杂系统,是一项充满挑战却又极具成就感的工作。本书所探讨的“架构思维”,并非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灵活、开放、不断演进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深刻的系统观,掌握一套科学的设计方法论,从而在面对日益复杂的软件挑战时,能够游刃有余,构建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系统。 记住,优秀的架构不是一次性的设计,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是技术与智慧的结晶,更是对未来负责的体现。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架构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精进不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App架构师实践指南》。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经验的总结,一份前辈的肺腑之言。书中对于“安全性”的探讨,触及到了架构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认证授权到数据加密,再到抵御常见攻击的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一直觉得,安全性是App架构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但往往容易被边缘化,而这本书则将其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层面。此外,书中对于“性能优化”的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数据存储、网络通信、并发处理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手段。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在讨论技术时,始终将“业务价值”放在首位,强调架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业务目标,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这种“以终为始”的设计理念,对于指导我进行更宏观的架构思考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精炼,每句话都言之有物,没有丝毫的冗余,让我能够高效地吸收其中的精华。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实在是太吸引人了——《App架构师实践指南》,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仿佛预见了无数关于如何构建稳定、可扩展、高性能App的宝贵经验。我一直觉得,好的架构是App成功的基石,它决定了App的生命力,以及后续开发迭代的顺畅度。市面上关于技术细节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深入到架构层面,并且给出“实践”指导的却相对稀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那些关于“为什么这么设计”、“在什么场景下选择何种方案”、“如何权衡不同技术选型的利弊”等疑问。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微服务、事件驱动、CQRS等现代架构模式,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落地这些模式。另外,对于“治理”和“演进”,也就是如何在一个长期发展的App中,保持架构的健康和适应性,我也非常感兴趣。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方法论,甚至是案例分析,来帮助我理解并应用这些概念,将是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关键。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指引我从一个开发者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App架构师,解决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实际问题,并为我打开新的思路。

评分

《App架构师实践指南》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视野的拓展。书中对于“团队协作”与“架构演进”的论述,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优秀架构的背后,离不开高效的团队和持续的迭代。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清晰的架构文档、规范的开发流程,以及有效的沟通机制,来确保团队成员能够理解并遵循架构设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技术债务”的管理方法很感兴趣,它提出了如何识别、衡量和偿还技术债务的策略,这对于我所在的团队,以及许多面临类似挑战的团队来说,都非常有现实意义。此外,书中对于“云原生”和“DevOps”理念的融合,也让我对现代App的开发运维模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构建App,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交付价值的App生态系统。这本书让我明白,架构师的职责并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在于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团队,驱动业务发展。

评分

我发现《App架构师实践指南》的内容非常前沿,书中对“异步通信”和“数据一致性”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如何构建高可用、强一致性的分布式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不仅介绍了消息队列、事件总线等常见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解析了在不同场景下选择何种通信模式的思考过程,以及如何处理异步带来的复杂性。我一直觉得,随着App功能的日益复杂,分布式架构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这本书正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书中对于“容错性”和“可伸缩性”的讲解,也让我对如何设计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业务增长的App有了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代码示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进一步分享关于“弹性设计”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运维和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来提升App的整体健壮性。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架构思维的洗礼,让我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App的构建与发展。

评分

翻开这本《App架构师实践指南》,我立刻被其中那种“接地气”的论述风格所吸引。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将复杂的架构概念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步骤和原则。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权衡”的强调,书中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的业务需求、技术限制和团队能力下,如何做出最适合的架构选择,而不是一味追求“最优”。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像我这样经常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决策的开发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于“可观测性”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强调了监控的重要性,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日志、追踪和指标来理解App的运行状态,并在出现问题时快速定位。此外,书中对于“领域驱动设计”(DDD)的阐述,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组织代码、划分服务边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认为,DDD是构建大型复杂系统的关键,而这本书则将DDD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让我看到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App开发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不仅“知道”什么是好的架构,更能“做到”如何构建好的架构。

评分

很好。

评分

说呵呵呵呵哒呵呵呵呵呵呵涉黑建设军事基地

评分

还没仔细阅读,抽时间好好看看。

评分

京东618活动挺实惠,方便,到货快,质量好,物美价廉

评分

618买的平均35块一本,加油fish

评分

日常好评 日常好评 日常好评 日常好评 日常好评 日常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建议购买此书,内容太杂,而且没有深度,建议网上收集资料,都比这个书强很多,没有干锅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