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架構師實踐指南

App架構師實踐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波,潘旭玲 著
圖書標籤:
  • App架構
  • 移動架構
  • Android
  • iOS
  • 架構設計
  • 軟件工程
  • 設計模式
  • 代碼質量
  • 可維護性
  • 性能優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7709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7450
品牌:異步圖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全麵介紹瞭在移動應用開發的架構設計和性能優化方麵的知識,是架構師的必 備書籍

講述瞭移動應用架構師需要瞭解的技能、思想等整體的發展方嚮,是移動架構師成長的路綫圖

讀者不僅可以學習到移動應用的開發技術,更能收獲到在實戰項目中會用到的各種工程化的知識,是架構師的學習寶典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講解瞭成為移動應用架構師必 備的知識,以及需要學習的技術,主要內容包括App架構師成長路綫、App基礎語法係列、App開發工具係列、App SDK使用係列、開源庫的選擇和使用、App常用模塊設計、App架構和重構、App質量和穩定性係列、App性能優化係列、App安全逆嚮係列、App熱門技術、項目管理、産品思維、設計理念、推廣運營、打造高效團隊、架構師思維等綜閤技能。
本書適閤企業一綫App開發工程師、程序員、産品經理等從業者閱讀,也適閤 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學習用書和培訓學校的教材。

作者簡介

趙波,研究生,前阿裏資 深軟件工程師/圖像算法工程師,擅長移動應用和圖像算法開發,在計算機視覺,無綫互聯以及軟件測試生態鏈工具等多領域有深入研究和較深刻理解。曾在多傢創業公司擔任技術顧問和技術總監職位,某知名企業培訓機構企業內訓高 級講師,某在綫教育平颱Android講師,發錶國傢核心期刊3篇,國傢發明專利22件,國內* 一本NFC書籍《Android NFC開發實戰》作者,

目錄

第一篇 基 礎 篇
第 1章 App架構師成長路綫 2
1.1 架構師定義 2
1.2 程序員發展路綫 3
1.3 App架構師技能矩陣 5
1.3.1 App架構師畫布 5
1.3.2 技能圖譜 5
1.4 本章小結 6
1.5 推薦資料 7
第2章 App基礎語法係列 8
2.1 編程語言 8
2.1.1 那些年,那些語言 9
2.1.2 聊聊Swift 11
2.1.3 Swift 3和Java 8新特性 13
2.2 麵嚮對象思想 14
2.2.1 編程範式 14
2.2.2 封裝、繼承與多態 15
2.2.3 內部類的使用和思考 17
2.3 綫程與進程 19
2.4 反射、注解與泛型 21
2.4.1 反射與注解 21
2.4.2 泛型 23
2.5 本章小結 24
2.6 推薦資料 25
第3章 App開發工具係列 26
3.1 IDE 26
3.1.1 Android Studio 27
3.1.2 Xcode 29
3.2 編譯調試 29
3.3 版本管理 31
3.3.1 代碼管理 31
3.3.2 Git分支管理 32
3.4 産品設計 34
3.5 程序員珍藏 35
3.5.1 抓包工具 36
3.5.2 ADB 36
3.5.3 Chrome開發插件 37
3.6 本章小結 38
3.7 推薦資料 38
第4章 App SDK使用係列 39
4.1 從Lifecycle說起 39
4.2 大話UI 41
4.2.1 關於布局 41
4.2.2 常用控件 41
4.2.3 自定義View 42
4.3 存儲和網絡 43
4.4 本章小結 43
4.5 推薦資料 44
第5章 開源庫的選擇和使用 45
5.1 關於開源 46
5.2 開源庫的選擇 46
5.2.1 開源項目選擇 46
5.2.2 關於License 47
5.3 開源庫的使用 48
5.4 本章小結 49
5.5 推薦資料 49
* 二篇 核 心 篇
第6章 App常用模塊設計 52
6.1 基礎組件庫 52
6.1.1 構建你的基礎組件庫 53
6.1.2 不得不說的圖片庫 54
6.1.3 淺談網絡庫和加密 61
6.2 常用業務模塊 65
6.2.1 啓動引導模塊 65
6.2.2 注冊登錄模塊 66
6.2.3 運營統計模塊 67
6.3 編譯打包 68
6.3.1 打包方式和流程 68
6.3.2 Gradle實用技巧 71
6.4 版本適配 75
6.4.1 iOS App適配 76
6.4.2 Android App適配 77
6.5 本章小結 78
第7章 App架構和重構 79
7.1 從組件和模塊說起 80
7.2 組件化、模塊化和插件化 80
7.2.1 三個概念 80
7.2.2 App插件化 82
7.2.3 App組件化 83
7.3 UML基本功 86
7.3.1 UML工具 86
7.3.2 常見UML圖 87
7.3.3 UML實例 88
7.4 大話設計模式 88
7.4.1 六大原則 89
7.4.2 設計模式總覽 89
7.4.3 設計模式實踐 90
7.5 接口設計 91
7.5.1 API,What and Why 92
7.5.2 How API 92
7.6 常見架構模式 95
7.6.1 MVX模式 95
7.6.2 常見軟件架構 97
7.6.3 從組件化角度看App架構 100
7.7 重構未眠夜 102
7.7.1 重構概覽 102
7.7.2 架構重構 103
7.7.3 代碼重構 104
7.8 架構設計夠瞭麼 106
7.9 本章小結 106
7.10 推薦資料 106
第8章 App質量和穩定性係列 108
8.1 質量標準和穩定性指標 109
8.1.1 應用的核心質量 109
8.1.2 穩定性衡量指標 109
8.2 質量和穩定性手段 112
8.2.1 質量監控 112
8.2.2 問題處理原則 115
8.2.3 App持續集成 115
8.2.4 代碼質量監測 125
8.3 笑談Crash 138
8.3.1 Crash基礎和原理 138
8.3.2 Crash收集和統計 142
8.3.3 Crash分析 150
8.4 測試專場 160
8.4.1 測試綜述 161
8.4.2 兼容性測試 165
8.4.3 性能和安全性測試 174
8.4.4 自動化測試 174
8.4.5 A/B Testing 180
8.4.6 代碼覆蓋率 182
8.4.7 綫上演練 183
8.5 本章小結 183
8.6 推薦資料 183
第9章 App性能優化係列 185
9.1 性能分析 186
9.1.1 性能維度 186
9.1.2 性能優化 186
9.1.3 性能測試平颱 187
9.2 硬件性能優化 187
9.2.1 電量信息獲取 188
9.2.2 耗電分析 190
9.2.3 電量優化 191
9.3 UI和CPU性能優化 194
9.3.1 基礎原理 194
9.3.2 流暢度度量 196
9.3.3 卡頓分析和優化 201
9.4 內存性能優化 206
9.4.1 內存機製和原理 206
9.4.2 內存分析工具 210
9.4.3 泄露和溢齣 210
9.4.4 內存性能優化 212
9.5 網絡性能優化 215
9.5.1 網絡性能概述 216
9.5.2 網絡性能測試和流量度量 218
9.5.3 網絡性能優化 220
9.6 App包Size優化 223
9.6.1 App包Size優化概述 223
9.6.2 App包Size分析 224
9.6.3 App包Size優化 227
9.7 App啓動速度優化 230
9.7.1 App啓動方式和流程 230
9.7.2 App啓動時間度量 232
9.7.3 App啓動速度優化 234
9.8 App代碼優化 235
9.9 本章小結 240
9.10 推薦資料 240
* 10章 App安全逆嚮係列 242
10.1 逆嚮概述 242
10.1.1 App包組成 243
10.1.2 逆嚮工具 245
10.1.3 Root和越獄 247
10.1.4 二次打包 247
10.2 逆嚮分析 248
10.2.1 靜態分析 248
10.2.2 動態分析 249
10.2.3 Hook和注入 249
10.3 安全測試 251
10.4 安全建議 252
10.4.1 混淆和簽名 253
10.4.2 加固加殼 262
10.4.3 安全編碼和隱私 263
10.5 本章小結 265
10.6 推薦資料 265
* 11章 App熱門技術 267
11.1 進程保活 267
11.1.1 基礎知識 268
11.1.2 保活方法 271
11.2 MultiDex 271
11.3 RxJava 273
11.3.1 RxJava基礎 273
11.3.2 RxJava應用實例 276
11.4 Hybrid 281
11.5 HotFix 282
11.6 AOP 283
11.6.1 OOP與AOP 283
11.6.2 AOP應用實例 283
11.7 本章小結 286
11.8 推薦資料 286
第三篇 産 品 篇
* 12章 App是如何練成的 290
12.1 App練成 290
12.2 開發流程 291
12.3 也談版本號 292
12.4 本章小結 293
* 13章 項、産、設、運“四天* ” 294
13.1 項目管理 294
13.1.1 敏捷Scrum 295
13.1.2 班車模式 298
13.2 産品思想 298
13.2.1 産品經理 299
13.2.2 産品思維 299
13.3 設計理念 302
13.3.1 UI與UX 302
13.3.2 設計理念 304
13.4 推廣運營 306
13.4.1 運營指標 306
13.4.2 大話推廣 309
13.4.3 運營之道 310
13.5 本章小結 310
13.6 推薦資料 310
* 14章 我的高效團隊 312
14.1 從代碼規範開始 312
14.2 不得不說的Code Review 313
14.3 晨會,高效一 天的開始 315
14.4 溝通和團建 315
14.5 彆忘瞭技術分享 316
14.6 麵試,麵試,再麵試 317
14.7 自管理,扁平化 318
14.8 * 後,聊聊加班 319
14.9 本章小結 319
14.10 推薦資料 319
第四篇 拓 展 篇
* 15章 架構師那點事 322
15.1 大話全棧工程師 322
15.2 架構師思維 323
15.3 學而時習之 324
15.4 軟技能 325
15.5 本章小結 326
15.6 推薦資料 326
《架構思維:構建可擴展、可維護的復雜係統》 前言 在飛速發展的數字時代,軟件係統如同生物體般不斷生長、演進,其復雜性也與日俱增。我們曾經賴以生存的簡單腳本和單體應用,在麵對海量用戶、瞬息萬變的需求以及嚴苛的性能要求時,顯得力不從心。如何設計齣能夠優雅應對這些挑戰,並且易於維護、靈活擴展的係統,成為瞭擺在我們麵前的緊迫課題。 本書並非一本教你具體掌握某種編程語言或框架的“速成手冊”,更非零散的工具集錦。相反,它旨在深入探討“架構思維”的核心理念,引導讀者建立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以應對構建復雜軟件係統的內在挑戰。我們相信,優秀的架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於深刻的理解、審慎的選擇以及持續的優化。 本書將帶你穿越軟件設計的迷霧,從宏觀的係統觀齣發,層層剖析影響係統質量的關鍵因素。我們將一同審視那些決定係統生死存亡的根本性決策,探索如何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為未來的變化埋下伏筆。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技術羅列,而是一場思維的升華,一場對軟件生命力本質的深度挖掘。 第一章:理解復雜性的本質——為什麼我們需要架構? 在著手構建任何係統之前,首先要認識到我們所麵對的“復雜性”到底是什麼。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剖析復雜性的來源: 需求的多變性與不確定性: 市場需求如同潮汐,時而洶湧,時而平息。今天的“必須項”,明天可能就會被新的“優先級”取代。係統如何在這種不確定性中保持穩健,不至於因為每一次微小的變化而崩塌? 規模的增長與製約: 用戶數量的指數級增長、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並發請求的激增,都會對係統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設計一個能夠“彈性伸縮”的係統,而非在規模麵前不堪一擊? 技術棧的演進與異構: 現代軟件開發並非孤軍奮戰,而是由眾多技術組件、第三方服務、不同的語言和框架組成。如何讓這些異構的元素和諧共存,形成一個高效協作的整體? 團隊的協作與溝通: 軟件開發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團隊成員的增加,意味著溝通成本的指數級上升。一個良好的架構,能夠清晰地劃分職責,降低團隊間的耦閤,提升協作效率。 時間的壓力與成本的製約: 在快速迭代的商業環境中,項目的交付周期往往是緊迫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內,構建齣質量可靠、可維護的係統,而不是“能跑就行”的臨時方案? 通過對這些復雜性來源的深入理解,我們將意識到,優秀的架構並非“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應對軟件係統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挑戰的根本保障。 第二章:架構思維的核心原則——從“術”到“道”的升華 僅僅瞭解問題的根源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套指導思想來引領我們的設計決策。本書將提煉齣一係列核心的架構思維原則,它們如同武術中的“內功心法”,是構建強大係統的基石: 關注點分離(Separation of Concerns, SoC): 這是所有架構設計的基礎。我們將探討如何將一個大型問題分解成更小、更易於管理的部分,讓每個部分隻負責一件事情,並做得足夠好。這包括業務邏輯、數據訪問、用戶界麵、網絡通信等各個層麵。 高內聚、低耦閤(High Cohesion, Low Coupling): 我們將深入理解這兩個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的概念。高內聚意味著一個模塊內部的元素緊密相關,共同完成一個明確的任務。低耦閤則意味著模塊之間相互依賴程度低,一個模塊的改變對其他模塊的影響最小。理解並實踐好這兩點,是構建靈活係統的關鍵。 抽象與封裝(Abstraction and Encapsulation): 如何隱藏實現的細節,隻暴露必要的接口?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抽象來簡化復雜性,通過封裝來保護內部狀態,從而提高係統的可維護性和可重用性。 模塊化與組件化(Modularity and Componentization): 將係統分解為獨立的、可替換的模塊或組件,是實現大規模協作和靈活演進的必要手段。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齣具有清晰邊界、良好定義的模塊,以及如何管理這些模塊之間的依賴關係。 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 一個無法被觀察的係統,就像一個黑箱,一旦齣現問題,就難以診斷。我們將學習如何設計係統,使其能夠提供豐富的運行時信息,方便我們監控、診斷和理解其行為。 可測試性(Testability): 優秀的代碼總是易於測試的。我們將探討架構設計如何支持自動化測試,從而確保代碼的質量,加速開發迭代。 可擴展性(Scalability): 如何讓係統能夠隨著業務的發展而綫性增長,而不是在某個瓶頸處停滯不前?我們將探討水平擴展、垂直擴展以及其他常見的擴展策略。 可維護性(Maintainability): 軟件的生命周期遠長於其開發周期。如何設計一個易於理解、易於修改、易於部署和升級的係統,是降低長期成本的關鍵。 這些原則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共同構建起我們對軟件係統設計的深刻認知。 第三章:常見的架構模式與權衡——在選擇中前行 理論指導實踐,但實踐離不開具體的模式。本書將係統性地介紹幾種在業界被廣泛驗證和應用的架構模式,並深入分析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以及適用的場景: 分層架構(Layered Architecture): 從經典的UI-Business Logic-Data Access三層,到更細緻的多層劃分,我們將解析其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利用它來組織代碼、分離關注點。同時,也會探討其可能帶來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挑戰。 客戶端-服務器架構(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最為基礎和普遍的架構模式之一。我們將分析其演進,從簡單的兩層到分布式客戶端-服務器,理解其在網絡應用中的地位。 模型-視圖-控製器(MVC)/模型-視圖-視圖模型(MVVM)等錶示層模式: 專注於用戶界麵和用戶交互的設計,如何有效地組織前端代碼,實現UI邏輯與業務邏輯的分離。 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分布式架構。我們將深入探討其核心理念,如獨立部署、按業務能力劃分服務、去中心化治理等。同時,也會剖析其帶來的分布式事務、服務發現、容錯機製等挑戰,以及何時適閤采用微服務。 事件驅動架構(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EDA): 以事件為核心進行通信和協調的架構模式。我們將分析其在解耦、異步處理、實時性方麵的優勢,並介紹消息隊列、發布-訂閱模型等關鍵技術。 麵嚮服務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作為微服務的前身,SOA在企業級應用集成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我們將迴顧其核心思想,並理解它與微服務之間的聯係與區彆。 在介紹這些模式時,我們不會簡單地羅列它們,而是會著重分析在不同場景下,選擇哪種模式,或者如何組閤使用不同的模式,會帶來怎樣的權衡。例如,微服務帶來的靈活性是否值得犧牲掉集中管理的便利?事件驅動架構的異步處理是否適閤所有業務場景?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第四章:數據架構——構建堅實的數據基石 數據是現代軟件係統的靈魂,而數據架構則決定瞭係統數據的生命力。本章將聚焦於數據的設計與管理: 數據模型設計: 從關係型數據庫的範式設計,到NoSQL數據庫的靈活模型,我們將學習如何根據業務需求選擇閤適的數據模型,以及如何避免常見的數據設計陷阱。 數據庫選擇與權衡: 關係型數據庫、文檔數據庫、鍵值數據庫、圖數據庫,不同類型的數據庫擁有各自的優勢。我們將探討如何根據數據特性、訪問模式和性能需求來選擇最閤適的數據庫技術。 數據一緻性與隔離級彆: 在分布式係統中,如何保證數據的一緻性是核心挑戰。我們將解析 ACID 特性,以及 CAP 定理在分布式數據存儲中的意義,並探討不同隔離級彆帶來的權衡。 數據存儲與檢索策略: 除瞭數據庫,我們還會涉及緩存、搜索引擎、數據倉庫等多種數據存儲和檢索技術。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技術來提升係統的性能和響應速度? 數據安全與隱私: 在日益重視數據安全和隱私的今天,如何從架構層麵構建安全的數據防護體係,將是本書探討的重要內容。 第五章:通信與集成——讓係統“說話” 現代軟件係統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需要與其他係統進行交互和通信。本章將探討係統間的溝通之道: 通信協議與格式: RESTful API、gRPC、GraphQL,以及消息隊列中的AMQP、MQTT等。我們將分析不同通信協議的特點,以及選擇何種協議來滿足不同的通信需求。 同步與異步通信: 理解同步調用和異步調用的區彆,以及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性。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消息隊列、事件總綫等實現高效的異步通信。 API設計原則: 如何設計齣清晰、易用、穩定且易於演進的API,是構建可維護和可擴展係統的關鍵。 服務治理與發現: 在分布式係統中,服務如何能夠互相找到並進行通信?我們將探討服務注冊與發現的機製,以及負載均衡、熔斷、限流等服務治理技術。 集成模式: 如何將不同的係統有效地整閤在一起?我們將介紹常見的集成模式,如點對點集成、ESB(企業服務總綫)、API網關等。 第六章:架構的質量屬性——衡量與追求卓越 一個優秀的架構,需要具備一係列關鍵的質量屬性。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衡量和追求這些屬性: 性能(Performance): 響應時間、吞吐量、資源利用率等。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架構設計來優化係統的性能,以及如何進行性能測試和調優。 可靠性(Reliability): 係統在麵對故障時,能夠持續提供服務的概率。我們將探討冗餘、容錯、故障轉移等提高係統可靠性的方法。 可用性(Availability): 係統能夠正常運行的時間比例。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架構設計來減少停機時間,提高係統的可用性。 安全性(Security): 防範未經授權的訪問、數據泄露和係統破壞。我們將探討如何在架構層麵構建安全體係,例如身份認證、授權、數據加密等。 可維護性(Maintainability): 如前所述,這是軟件生命周期中最重要且成本最高的屬性之一。我們將從代碼結構、文檔、測試、部署等方麵,全麵審視如何提升係統的可維護性。 可伸縮性(Scalability): 應對業務增長的能力。我們將深入分析水平擴展和垂直擴展的策略,以及如何設計支持彈性的係統。 可配置性(Configurability): 係統是否能夠通過簡單的配置就能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需求。 可重用性(Reusability): 組件或模塊是否能夠被用於其他項目或係統的能力。 本書將強調,這些質量屬性之間往往存在著權衡,例如,極高的可靠性可能會犧牲一定的性能或增加成本。理解這些權衡,並在具體場景下做齣明智的選擇,是架構師的必備技能。 第七章:架構演進與重構——擁抱變化,持續優化 軟件係統並非靜態的,它需要隨著業務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演進。本章將探討如何管理架構的演進: 理解架構債務(Technical Debt): 為什麼係統會積纍架構債務?如何識彆和管理架構債務? 架構重構的策略: 從小步快跑的增量重構,到大型的“絞殺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我們將學習不同的重構方法。 技術更新與遷移: 如何在不中斷業務的情況下,平滑地更新技術棧或遷移到新的架構? 漸進式架構改進: 避免一次性的“推倒重來”,學習如何通過持續的小幅改進來不斷優化係統。 度量與反饋: 如何通過監控和度量來評估架構的健康狀況,並指導未來的演進方嚮? 第八章:架構師的角色與職責——不止是技術專傢 成為一名優秀的架構師,不僅僅是掌握技術。本章將探討架構師在團隊和組織中的角色與職責: 技術領導力與溝通能力: 如何有效地嚮團隊、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傳達架構設計理念? 權衡與決策: 如何在復雜的約束條件下做齣最佳的技術決策? 賦能團隊: 如何通過良好的架構設計,賦能開發團隊,讓他們能夠更高效地工作? 持續學習與成長: 技術日新月異,架構師如何保持敏銳度,不斷學習和進步? 文化與流程: 架構設計並非孤立存在,它與團隊文化、開發流程緊密相連。 結語 構建一個強大、可擴展、可維護的復雜係統,是一項充滿挑戰卻又極具成就感的工作。本書所探討的“架構思維”,並非一套僵化的規則,而是一種靈活、開放、不斷演進的理念。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深刻的係統觀,掌握一套科學的設計方法論,從而在麵對日益復雜的軟件挑戰時,能夠遊刃有餘,構建齣真正有生命力的係統。 記住,優秀的架構不是一次性的設計,而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是技術與智慧的結晶,更是對未來負責的體現。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在架構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精進不輟。

用戶評價

評分

《App架構師實踐指南》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多的是一種視野的拓展。書中對於“團隊協作”與“架構演進”的論述,讓我意識到瞭一個優秀架構的背後,離不開高效的團隊和持續的迭代。它詳細講解瞭如何通過清晰的架構文檔、規範的開發流程,以及有效的溝通機製,來確保團隊成員能夠理解並遵循架構設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技術債務”的管理方法很感興趣,它提齣瞭如何識彆、衡量和償還技術債務的策略,這對於我所在的團隊,以及許多麵臨類似挑戰的團隊來說,都非常有現實意義。此外,書中對於“雲原生”和“DevOps”理念的融閤,也讓我對現代App的開發運維模式有瞭更全麵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構建App,更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持續交付價值的App生態係統。這本書讓我明白,架構師的職責並不僅限於技術層麵,更在於如何通過技術賦能團隊,驅動業務發展。

評分

我發現《App架構師實踐指南》的內容非常前沿,書中對“異步通信”和“數據一緻性”的深入探討,讓我對如何構建高可用、強一緻性的分布式係統有瞭更清晰的認知。它不僅介紹瞭消息隊列、事件總綫等常見技術,更重要的是,它解析瞭在不同場景下選擇何種通信模式的思考過程,以及如何處理異步帶來的復雜性。我一直覺得,隨著App功能的日益復雜,分布式架構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而這本書正好為我提供瞭寶貴的指導。書中對於“容錯性”和“可伸縮性”的講解,也讓我對如何設計能夠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和業務增長的App有瞭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包含瞭大量的實踐案例和代碼示例,讓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進一步分享關於“彈性設計”的理念,以及如何通過自動化運維和持續集成/持續交付(CI/CD)來提升App的整體健壯性。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架構思維的洗禮,讓我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來審視App的構建與發展。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是太吸引人瞭——《App架構師實踐指南》,光是看到這個名字,就仿佛預見瞭無數關於如何構建穩定、可擴展、高性能App的寶貴經驗。我一直覺得,好的架構是App成功的基石,它決定瞭App的生命力,以及後續開發迭代的順暢度。市麵上關於技術細節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深入到架構層麵,並且給齣“實踐”指導的卻相對稀少。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那些關於“為什麼這麼設計”、“在什麼場景下選擇何種方案”、“如何權衡不同技術選型的利弊”等疑問。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涉及到微服務、事件驅動、CQRS等現代架構模式,以及如何在實際項目中落地這些模式。另外,對於“治理”和“演進”,也就是如何在一個長期發展的App中,保持架構的健康和適應性,我也非常感興趣。書中能否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方法論,甚至是案例分析,來幫助我理解並應用這些概念,將是這本書是否能成為我案頭必備的關鍵。總的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條清晰的路徑,指引我從一個開發者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麵的App架構師,解決那些曾經睏擾我的實際問題,並為我打開新的思路。

評分

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App架構師實踐指南》。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經驗的總結,一份前輩的肺腑之言。書中對於“安全性”的探討,觸及到瞭架構設計的方方麵麵,從認證授權到數據加密,再到抵禦常見攻擊的策略,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一直覺得,安全性是App架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但往往容易被邊緣化,而這本書則將其提升到瞭重要的戰略層麵。此外,書中對於“性能優化”的剖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數據存儲、網絡通信、並發處理等各個環節,提供瞭多種行之有效的優化手段。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在討論技術時,始終將“業務價值”放在首位,強調架構設計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於業務目標,而不是為瞭技術而技術。這種“以終為始”的設計理念,對於指導我進行更宏觀的架構思考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精煉,每句話都言之有物,沒有絲毫的冗餘,讓我能夠高效地吸收其中的精華。

評分

翻開這本《App架構師實踐指南》,我立刻被其中那種“接地氣”的論述風格所吸引。它沒有空談理論,而是將復雜的架構概念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步驟和原則。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權衡”的強調,書中詳細闡述瞭在不同的業務需求、技術限製和團隊能力下,如何做齣最適閤的架構選擇,而不是一味追求“最優”。這種務實的態度,對於像我這樣經常需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決策的開發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對於“可觀測性”的討論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強調瞭監控的重要性,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通過日誌、追蹤和指標來理解App的運行狀態,並在齣現問題時快速定位。此外,書中對於“領域驅動設計”(DDD)的闡述,讓我對如何更好地組織代碼、劃分服務邊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認為,DDD是構建大型復雜係統的關鍵,而這本書則將DDD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指導,讓我看到瞭如何將其應用於實際的App開發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不僅“知道”什麼是好的架構,更能“做到”如何構建好的架構。

評分

一直想買,終於有活動買瞭,雖然存瞭好多書,今年要加速看

評分

內容坑,應該叫新手指南。

評分

學習。。。。。。。。。

評分

幫彆人買的。

評分

618領券買瞭幾本書 物流快 第二天就送到瞭

評分

看瞭下目錄結構,感覺很不錯,目前已開始看,加油^0^~

評分

學習。。。。。。。。。

評分

還沒看

評分

已經在京東買瞭很多次瞭,這個東西很好,下次還會繼續過來購買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