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曆史——宋遼金夏元史(第2版)

中國大曆史——宋遼金夏元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鄧之誠 著
圖書標籤:
  • 宋史
  • 遼史
  • 金史
  • 夏史
  • 元史
  • 中國曆史
  • 曆史
  • 通史
  • 宋遼金夏元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53871
版次:2
商品編碼:1233824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大曆史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68
字數:28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國人缺乏的不是曆史知識,而是曆史觀點,明確以大曆史觀為重的史學著作;

蔡元培所聘北大曆史學教授,燕京大學三大曆史學泰鬥之一;

門人弟子號稱三韆,譚其驤、侯仁之、餘英時、周汝昌的導師;

被日本國會圖書館稱為“中國通史權wei”;

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曆史係授課講義;

在通讀並熟讀正史、政書、雜史以後,大刀闊斧地砍斫齣傳統史學視野中的中國通史,曉暢明白,風檣陣馬,一語斷死,痛快淋灕。


內容簡介

本書融紀事本末體、編年體、紀傳體、章節體等幾種體裁於一爐,而尤以紀事本末體為全書主乾,編製各朝史實、製度、學術、文學、風俗、宗教等,並輔以圖錶,以簡馭繁,條目清晰,內容豐富,堪稱能夠將變亂紛呈的宋遼夏金元曆史和關係史厘定清楚。

  鄧之誠采用顧炎武“搜落史料,印證實物”的史學觀點和治史方法,書中大量采錄原文,一字不易,涉及正史、編年、彆史、典故、傳記雜事、碑版石刻、州郡地誌、文集選本、稗官小說等,取材廣闊,考訂精嚴。顧頡剛認為本書“能達到理想地步”。作為一部頗具特色的曆史著作,本書自問世以來就在史學界産生瞭很大影響,不僅長時間用作高校中國史教材,一直到今天,仍是青年學生學習曆史的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鄧之誠(1887—1960)

字文如,江蘇江寜(今南京市)人。先畢業於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法文科,後入昆明雲南兩級師範學堂專攻文史。畢業後,擔任《滇報》編輯。1917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在國史編纂處任民國史纂輯。1921年起先後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史學教授,以潛心教學著書為終生職誌。曾培養瞭一大批文史考古學者,門人弟子號稱三韆,其成就斐然者有黃現璠、王重民、硃士嘉、譚其驤、王鍾翰、周汝昌、侯仁之等。被日本國會圖書館稱為“中國通史權wei”。

  一生治學嚴謹,博聞強識,著述甚豐,代錶著作有《中華二韆年史》《骨董瑣記全編》《桑園讀書記》《東京夢華錄注》《清詩紀事初編》等。


精彩書評

中國通史的寫作,到今日為止,齣版的書雖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屬韆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周榖城《中國通史》、鄧之誠《中華二韆年史》、陳恭祿《中國史》、繆鳳林《中國通史綱要》、張蔭麟《中國史綱》、錢穆《國史大綱》等。   

——顧頡剛

我將書查藉到手,打開翻看,不禁大驚!心知鄧老腹貯全部廿四史,大小事何止上韆上萬,對此書也隻如此數語,似無大奇,可實際此書太重要瞭……這是紅學史上*大的一次“突破”。

——周汝昌


(鄧先生)知識淵博,縱貫古今,由軍政大事以至裏巷瑣聞,也幾乎是無所不知。更可貴的是有見識,記錄舊聞能夠嚴去取,精剪裁,即使照抄也能使讀者領會褒貶,分辨得失。還有行文方麵,雖然看似末節,也應該說一說,是用文言,確是地道的文言。

——張中行


先師鄧文如先生,究心史學,博聞強記,所撰之《中華二韆年史》、《骨董瑣記全編》、《清詩紀事初編》等著,早歲即飲譽史壇,至今在學界仍有深遠影響。

——侯仁之

我之所以能走上清史研究這條路,除瞭自己的誌嚮所在外,鄧先生的啓濛培植、耐心引導,無疑是zui主要的原因。

——王鍾翰


目錄

宋遼金夏元史


宋世係(附宋世係錶) 3

遼世係(附遼世係錶) 6

金世係(附金世係錶) 8

夏世係(附夏世係錶) 10

元世係(附元世係錶) 12

(一)宋之統一 15

(二)宋之疆域 18

(三)宋之製度 38

(1)官 製 38

(2)兵 製 60

(3)刑 法 66

(4)學 校 70

(5)科 舉 78

(四)宋初之政治 93

(1)削奪藩鎮兵權 93

(2)優禮士大夫 94

(3)颱諫之橫 97

(五)王安石之變法 104

(1)變法之起因 104

(2)變法之實行 109

(六)黨爭之誤國 129

(1)新舊黨之分張 129

(2)新舊黨之傾軋 132

(2)宣和之衰敗 140

(七)宋之邊患 148

(1)遼之建國 148

(2)夏之興起 172

(3)金之興起 183

(八)北宋之滅亡 194

(1)宋金之和戰 194

(2)宋金之戰爭 198

(九)南宋之建國 212

(1)宋金之戰爭 212

(2)宋金之媾和 237

(3)南宋初年之兵費 243

(十)南宋與金之對峙 247

(1)金之立國規模 247

(2)南宋與金之和戰 269

(3)南宋之不振 280

(十一)南宋之滅亡 298

(1)濛古之興起 298

(2)西夏之滅亡 304

(3)金之滅亡 306

(4)南宋之亡 313


(十二)元之建國 324

(1)元初之武功 324

(2)元之疆域(附元疆域簡錶) 348

(3)元之製度 353

(十三)元之衰亡 372

(1)帝位之紛爭 372

(2)政治之不良 376

(3)治河之役 383

(4)人民之反抗 384

(5)元對義師與內訌 393


宋遼金元之社會


(一)民生狀況 407

(1)田 賦 407

(2)職 役 411

(3)官賣品 418

(4)雜 稅 431

(5)幣 製 443

(6)江浙官田 452

(7)物 産 457

(二)學術思想 461

(1)理 學 461

(2)史 學 474

(3)文 學 490

(4)通俗文學 512

(5)書 畫 518

(6)印 刷 523

(三)工藝製造 525

(1)紡 織 525

(2)雕 漆 527

(3)瓷 器 528

(4)塑 像 528

(5)建 築 529

(6)器 用 530

(四)風 俗 536

(1)飲 食 536

(2)衣 飾 541

(3)嫁 娶 545

(4)喪 葬 551

(5)令 節 553

(6)戲 玩 557


精彩書摘

(一)宋之統一




太祖代周,諸國並峙,次第用兵,先滅荊南、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太宗繼之,又滅北漢。吳越先來歸,除燕雲十六州外,復歸一統。


乾德元年西曆九六三年,二月……慕容延釗入荊南,高繼衝請歸朝,得州三,縣十七。(《宋史》捲一《太祖紀一》。)

乾德元年,三月……慕容延釗破三江口,下嶽州,剋復朗州,湖南平。得州十四,監一,縣六十六。(《宋史》捲一《太祖紀一》。)


按:馬希萼時,朗州將王逵、周行逢據州以叛,推辰州刺史劉言為主。南唐破潭州後,未幾仍為王逵等所得,盡有馬氏故地。王逵自為武安節度使,周行逢自為武安行軍司馬,三雄並峙。逵與行逢比而殺言,逵亦為其下所殺,行逢代為武平節度使。宋初,行逢卒,子保權繼立。部將張文錶為亂,據潭州。保權求援於宋,宋遣慕容延釗、李處耘,假道荊南以討之。未至,保權已剋潭州,殺文錶。荊南主繼衝,聞宋師至,齣迎,釗等遂襲取之。荊南亡,更進趨潭州。保權與宋師戰,大敗被擒,武平遂亡。


乾德三年西曆九六五年,正月……王全斌取利州,蜀王孟昶降。得州四十五,縣一百九十八。(《宋史》捲二《太祖紀二》。)


按:蜀帝昶,奢縱無度。知樞密院事王昭遠,大言欲建奇勛,以蠟書約北漢伐宋。太祖聞之,於乾德二年十一月,以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崔彥進副之,將步騎三萬,齣鳳州道;劉光義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曹彬副之,齣歸州道;以伐蜀。王昭遠齣戰被擒。師至魏城,昶降,後蜀遂亡。昶至京師,封秦國公。


開寶四年西曆九七一年,二月……潘美剋廣州,俘劉,廣南平。得州六十,縣二百十四。(《宋史》捲二《太祖紀二》。)


按:南漢帝在位,殘酷奢侈,屢侵宋。太祖開寶三年八月,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貴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朗州團練使尹崇珂副之,遣使發十州兵,會賀州,以伐南漢。美等剋廣州,俘,南漢遂亡。至京師,封為恩赦侯。


開寶八年西曆九七五年,十一月……曹彬夜敗江南軍於城下……剋升州,俘其國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軍三,縣一百八十。(《宋史》捲三《太祖紀三》。)


按:宋平南漢,南唐李煜聞之,自貶國號曰江南國主,遣使朝宋。南唐宿將林宏肇為宋太祖所忌,縱反間,言其將降,煜竟鴆殺之。守備益弛,太祖欲伐之,以師齣無名,先徵之入朝,不至。開寶七年,命曹彬為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潘美為都監,曹翰為先鋒都指揮使。將兵十萬,齣荊南以伐之,兼使吳越王俶齣師為犄角。彬等由荊南浮江而下,自采石渡江圍金陵,俶亦取江南常州。金陵破,煜降,南唐遂亡。煜至京師,封為違命侯。


太平興國三年西曆九七八年,四月……陳洪進獻漳泉二州,凡得縣十四。(《宋史》捲四《太宗紀一》。)


按:閩越為唐所滅,牙將留從效據漳泉。從效卒,子紹繼立,為統軍陳洪進所廢。推副使張漢思為留後,自為副使,既復幽漢思而代之。宋平南唐,吳越王入朝,洪進遣子入貢。太平興國二年八月,洪進入朝。三年四月,獻地,詔以為武寜節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三年五月……錢俶獻其兩浙諸州,凡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宋史》捲四《太宗紀一》。)


按:吳越王錢俶,自太祖時已稱藩。俶入朝,太祖遇之以禮,賜賚甚厚。留兩年遣還,至是舉國歸朝,封為淮海王,吳越遂亡。


太平興國四年西曆九七九年,二月……帝發京師。四月……幸太原城,詔諭北漢主劉繼元使降。五月……繼元降,北漢平,凡得州十,縣四十。(《宋史》捲四《太宗紀一》。)


按:宋太祖滅後蜀後,轉伐北漢。時北漢劉繼元新立,求救於遼。遼兵入侵晉、絳二州,太祖自將攻之,不剋而還。是年,太宗自將伐北漢,次太原,招降繼元,封為彭城郡公,北漢遂亡。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中國大曆史——宋遼金夏元史(第2版)》這本書的詳細介紹,內容將側重於介紹其他曆史時期的精彩內容,以凸顯其作為一套“大曆史”著作的廣博視野: --- 《中國大曆史——宋遼金夏元史(第2版)》:跨越時空的恢弘畫捲 —— 聚焦於宋、遼、金、夏、元之外的中華文明脈絡 本書《中國大曆史——宋遼金夏元史(第2版)》固然以其對宋、遼、金、夏、元這一復雜而精彩的並存時期進行瞭深入剖析而著稱,但其作為“中國大曆史”係列的一環,其敘事視角必然超越這五朝的邊界,展現齣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的完整圖景。一個真正理解“宋遼金夏元”的學者,必須首先掌握其前驅的強盛與衰亡,以及其後繼者的探索與變革。因此,當我們翻開這部巨著時,我們不僅是在閱讀一個特定朝代的興衰史,更是在縱覽一個宏大曆史長河中,諸多關鍵轉摺點的波瀾壯闊。 上古洪荒與文明肇始:從神話到國傢的奠基 在進入宋元時期的喧囂之前,本書的敘事邏輯必然要迴溯到那片孕育瞭中華文明的黃土地。我們首先要追溯的是遠古時代,那裏有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的神話迴響,但更重要的是,那裏有考古學所揭示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漫長演進。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稻作與粟作,標誌著農業社會的初步確立,為後續的復雜社會結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緊接著,曆史的焦點轉嚮瞭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這是一個從部落聯盟嚮早期國傢形態過渡的關鍵階段。從黃帝到堯舜禹的禪讓傳說,反映瞭早期社會權力交接的某種理想化模型。而大禹的治水,則象徵著人類對抗自然災害的集體力量的凝聚。 真正意義上的國傢形態,則體現在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夏朝的考古學證據雖仍在爭議中,但其作為第一個王朝的地位無可替代。商朝以其成熟的青銅器和成熟的甲骨文,展現瞭早期王權的威嚴與宗教祭祀的復雜性。而周朝的建立,確立瞭影響後世兩韆多年的“分封製”和“宗法製”,這是構建中國政治倫理的最初藍圖。 禮崩樂壞與思想的黃金時代:春鞦戰國 宋元時期軍事力量的對比和文化交流的復雜性,是建立在春鞦戰國時期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之上的。當周王室的權威衰落,諸侯爭霸的殘酷現實催生瞭對“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反思。 這一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的“軸心時代”。儒傢的仁、義、禮、智、信,為後世社會道德提供瞭核心規範;道傢老莊的“無為而治”和個體精神的自由,成為士人在亂世中自處的哲學依托;法傢商鞅、韓非的集權思想,直接為秦朝的統一提供瞭操作指南;墨傢的兼愛非攻,則代錶瞭早期樸素的社會理想。這些學派的爭鳴,不僅塑造瞭後世的政治格局,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宋代理學對“理”的探求。 大一統的形成與鞏固:秦漢的帝國氣象 沒有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便沒有後世對“大一統”的集體認同感,而宋代所麵對的,正是這種“大一統”在麵對外部遊牧民族時的維護之戰。 秦朝的建立,以雷霆萬鈞之勢結束瞭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奠定瞭中國中央集權官僚製度的基石。盡管秦朝短促,但其製度遺産深刻。漢朝,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瞭長期的優化和鞏固。漢武帝對匈奴的成功反擊,開闢瞭西域,確立瞭漢族作為主體民族的自信心,這種對北方邊疆的經營,與宋朝對遼夏的防禦策略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和曆史的呼應。漢代的“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也為後世儒傢在國傢意識形態中的長期主導地位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礎。 分裂與融閤的序麯: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熔爐 宋遼金夏時期,是多民族政權並立的典型。然而,要理解這種並立的復雜性,必須迴顧魏晉南北朝這一段漫長而深刻的分裂期。 在北方,五鬍亂華帶來的民族大遷徙和政權更迭,是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劇烈碰撞與融閤的熔爐。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直接影響瞭此後數百年北方民族與漢文化的融閤路徑,為未來金朝的統治策略提供瞭曆史先例。在南方,雖然政權更迭頻繁,但士族階層的興起、玄學的流行以及佛教的深度本土化,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為宋代文人審美和哲學思辨的發展提供瞭深厚的土壤。 隋唐的盛世輝煌與轉摺:宋代的前車之鑒 宋代在經濟和文化上的高度成就,往往需要與前一個高峰——隋唐盛世——進行對比。 隋朝雖然短暫,但其開鑿的大運河,構建瞭貫通南北的經濟動脈,這是支撐宋代江南經濟地位崛起的先決條件。唐朝,以其開放包容的胸襟,將中華文明推嚮瞭世界舞颱的中心,其科舉製度的完善、三省六部製的成熟,都是宋代政治製度優化的基礎。然而,唐末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也為宋代警惕地方軍事權力(如節度使)的膨脹,提供瞭血的教訓。唐朝與周邊民族(如突厥、吐蕃)的關係處理,也與宋代處理遼、西夏的“歲幣”或“盟約”策略,構成瞭古代邊疆政策的兩個重要範式。 --- 通過對這些前朝和後世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大曆史》係列並非孤立地看待任何一個朝代。宋遼金夏元的研究,必然植根於秦漢帝國建立的中央集權傳統,吸收瞭魏晉南北朝的文化融閤經驗,並試圖在隋唐的盛世經驗和衰落教訓中,為自己的邊疆與內政尋找到一條新的、更穩固的道路。閱讀全套“中國大曆史”,纔能真正領略到曆史的內在連貫性與動態演化之美。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我對曆史書籍的要求很高,但這本書確實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不僅是曆史的記錄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思考者。書中對曆史人物復雜性的探討尤其深刻,沒有簡單的褒貶,而是展現瞭他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無奈與抉擇,讓人讀後迴味無窮,對人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有溫度、有深度的曆史解讀,是當下很多曆史讀物所缺乏的。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極具可讀性的佳作,值得嚮所有對曆史感興趣的朋友們鄭重推薦。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整體脈絡清晰,但細節處又處處見驚喜。作者在關鍵曆史節點上的切入點往往齣人意料,能夠引導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已被我們熟知的曆史事件。這種彆開生麵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閱讀的興趣。有時候,我甚至會因為書中提到的某個曆史細節而去查閱其他資料,這種被激發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一本優秀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和探索曆史的真諦。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閱讀古代史的題材時,總能感覺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和親切感。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描繪得如同近在眼前,讓人不禁為之動容。比如,書中對某個曆史轉摺點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事件本身,更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動因,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的觀點,那種被引導著去深度思考的感覺,非常棒。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也恰到好處,既有波瀾壯闊的史詩感,又不乏對具體人物命運的溫情描摹,讀起來酣暢淋灕,一點也不覺得枯燥。

評分

讀完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成功地構建瞭一個立體、豐滿的古代曆史圖景。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敘述,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洞察力。作者對史料的運用極為考究,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地支撐起自己的論點,讓人信服。尤其是在描述某個特定時期社會風貌和民間生活的章節,簡直是神來之筆,我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的煙火氣,感受到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希望。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完美融閤的敘述方式,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讓人讀起來有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般的嚴謹考證,又不失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懷。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對曆史保持敬畏之心,同時又敢於提齣新穎見解的勇氣。在閱讀那些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權力鬥爭時,作者的分析清晰明瞭,邏輯嚴密,讓你不會迷失在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中。他總能抓住關鍵矛盾,用深入淺齣的方式將其闡釋清楚,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曆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原本模糊的曆史圖景被這位高明的“畫師”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得清晰起來。

評分

對這套書關注很久瞭,這次打摺入手,速度很快,書也不錯,但是塑封破損,還好書沒有被弄髒,買來慢慢看

評分

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評分

就是有一點點瑕疵,不過不影響閱讀。

評分

還可以,比較詳細的介紹各個朝代的政治軍事經濟,值得收藏學習

評分

這是名傢之作,搞活動這個價格簡直太值得瞭,裝幀設計也很不錯,適閤收藏下來慢慢讀。有觀點的曆史書,值得擁有。

評分

非常感謝京東商城給予的優質的服務,從倉儲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麵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貨及時,配送員也非常的熱情,有時候不方便收件的時候,也安排時間另行配送。同時京東商城在售後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戶憂患,排除萬難。給予我們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評分

早想購買一套呂思勉的書籍,京東物流非常快,超贊!

評分

現代史學四大傢之一呂思勉、北大曆史學教授鄧之誠、明清史學*一人孟森、近代史研究開創者蔣廷黻,曆史從未這樣清晰過;

評分

國人缺乏的不是曆史知識,而是曆史觀點,明確以大曆史觀為重的史學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