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連海評點三國誌(上、下)

紀連海評點三國誌(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紀連海 著
圖書標籤:
  • 三國誌
  • 紀連海
  • 曆史
  • 評注
  • 古典
  • 文學
  • 史學
  • 中國曆史
  • 名著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661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886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百傢講壇主講紀連海對史記人物的點評,詼諧幽默,嚴謹細膩,引人入勝。
★體例由原文、白話釋文,點評三部分組成,釋文準確傳神,《百傢講壇》著名主講人紀連海的點評,深入淺齣,入木三分。
★ 全書修訂百餘處,原文更精準,釋文更通俗,內容涵蓋更廣。

內容簡介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齣、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裏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誌》是我國著名曆史學傢陳壽的史學名著,記載瞭從魏文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元年(280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曆史,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從曹操、劉備、孫權,到諸葛亮、關羽、周瑜,從帝王本紀到諸臣列傳,有少年浪蕩子曹操成為亂世梟雄的傳奇,也有天纔曹植的薄命之旅,有鞠躬盡瘁者的忠誠,也有奸詐權變者的得逞……凡48章,講述的不僅是近100位三國人物的性格,更是成功的法則、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

作者簡介

紀連海,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北京市骨乾教師,西城區學科帶頭人。CCTV-10《百傢講壇》欄目主講人之一。其主講“正說清代名臣”係列(和珅、紀曉嵐、劉墉等)激情澎湃、詼諧幽默、設問解疑、鞭闢入裏,極受歡迎,收視率屢創新高,成為億萬觀眾熱捧的超級學術明星,被譽為《百傢講壇》“十大名嘴”中的“另類”。

目錄

(上)
第一章?《三國誌?魏書一?武帝紀》點評 (1)
第一節?誰傢少年浪蕩子 (1)
第二節?到處寜可我負人 (3)
第三節?曹操的眼淚不白流 (5)
第四節?曹操的知人之明 (6)
第五節?身先士卒不怕死 (7)
第六節?人心是個大問題 (10)
第七節?最貴的是什麼?人纔 (11)
第八節?漢傢天子不如賊 (13)
第九節?梟雄之死 (15)
第十節?後人評說 (17)
第二章?《三國誌?魏書二?文帝紀》點評 (20)
第一節?一場熱熱鬧鬧的禪讓大戲 (20)
第二節?一個褒貶不一的纔子皇帝 (24)
第三章?《三國誌?魏書三?明帝紀》點評 (28)
一個不酷不虐的早殤天子 (28)
第四章?《三國誌?魏書四?三少帝紀》點評 (32)
第一節?司馬師的“仁” (32)
第二節?司馬師的狠 (34)
第三節?魏帝之死 (36)
第四節?死尚濛灰 (38)
第五節?曹魏禪位 (40)
第五章?《三國誌?魏書五?後妃傳》點評 (43)
第一節?武宣卞皇後:低調的女人招人疼 (43)
第二節?甄皇後——一首情詩引發的冤案 (48)
第三節?郭皇後:一個女王式的女人 (55)
第六章?《三國誌?魏書六?董二袁劉傳》點評 (61)
第一節?董卓:凶神降臨 (61)
第二節?袁紹:外寬內忌,做人大忌 (68)
第三節?劉錶:一個漂亮的綉花大草包 (72)
第七章?《三國誌?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點評 (76)
第一節?呂布:“三姓傢奴”誕生記 (76)
第二節?呂布之死 (81)
第八章?《三國誌?魏書九?諸夏侯曹傳》點評 (86)
第一節?獨目蒼狼夏侯惇 (86)
第二節?“一匹夫敵”夏侯淵 (89)
第三節?朗朗日月夏侯玄 (92)
第九章?《三國誌?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點評 (96)
第一節?荀彧:王佐之纔,隱誅之命 (96)
第二節?荀攸:外愚內智的大纔 (103)
第三節?賈詡:一枝精明的“鳳尾竹” (109)
第十章?《三國誌?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點評 (115)
第一節?袁渙:生命誠可貴,人格價更高 (115)
第二節?管寜:空榖跫音,幽蘭清芬 (119)
第十一章?《三國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點評 (123)
第一節?文武雙全的崔季珪 (123)
第二節?正人君子的崔季珪 (125)
第三節?德高望重的崔季珪 (126)
第四節?無辜濛冤的崔季珪 (128)
第五節?蓋棺論定的崔季珪 (132)
第十二章?《三國誌?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點評 (137)
第一節?瞭不起的鍾繇 (137)
第二節?兩張臉的華歆 (143)
第十三章?《三國誌?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點評 (148)
第一節?明哉奉孝 (148)
第二節?智哉奉孝 (151)
第三節?哀哉奉孝 (155)
第十四章?《三國誌?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點評 (158)
好官杜畿 (158)
第十五章?《三國誌?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點評 (165)
第一節?和古名將媲美的於禁 (165)
第二節?義斬老友的於禁 (168)
第三節?一失足成韆古恨的於禁 (170)
第十六章?《三國誌?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點評 (176)
第一節?李典:一種不動聲色的清高 (176)
第二節?許褚:忠犬總比奸人香 (182)
第三節?典韋:帳下壯士有典君 (187)
第十七章?《三國誌?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點評 (192)
第一節?曹彰:寜當將軍不當皇帝 (192)
第二節?曹植:一個薄命的天纔 (198)
第十八章?《三國誌?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點評 (206)
第一節?可愛的曹衝 (206)
第二節?可憐的曹袞 (209)
第十九章?《三國誌?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傅傳》點評 (216)
第一節?王粲:驢鳴三聲一世哀 (216)
第二節?阮籍:隻留白眼在人間 (224)
第三節?嵇康:一麯《廣陵散》,絕唱動韆古 (230)
第二十章?《三國誌?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點評 (239)
忠心耿耿的諫臣辛毗 (239)
第二十一章?《三國誌?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點評 (244)
勇而有謀的滿寵 (244)
第二十二章?《三國誌?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點評 (248)
第一節?反叛司馬師的毌丘儉 (248)
第二節?反叛司馬昭的諸葛誕 (254)
第三節?僞反叛的鄧艾 (258)
第四節?真反叛的鍾會 (264)
第二十三章?《三國誌?魏書二十九?方技傳》點評 (270)
第一節?神醫華佗 (270)
第二節?神算管輅 (275)

(下)
第二十四章?《三國誌?蜀書一?劉二牧傳》點評 (283)
劉璋:一個當不瞭王者的仁者 (283)
第二十五章?《三國誌?蜀書二?先主傳》點評 (287)
第一節?窮人傢的孩子早立誌 (287)
第二節?劉備是個“大耳賊” (289)
第三節?老虎不發威也不是病貓 (293)
第四節?陶謙三讓徐州 (295)
第五節?荊州風雲 (299)
第六節?劉備登基 (305)
第二十六章?《三國誌?蜀書三?後主傳》點評 (309)
扶不起來的阿鬥 (309)
第二十七章?《三國誌?蜀書四?二主妃子傳》點評 (313)
甘皇後:薄命憐卿甘作妾 (313)
第二十八章?《三國誌?蜀書五?諸葛亮傳》點評 (319)
第一節?躬耕隴畝 (319)
第二節?三顧茅廬 (323)
第三節?隆中對 (328)
第四節?上屋抽梯 (332)
第五節?舌戰群儒 (335)
第六節?白帝城托孤 (341)
第七節?《齣師錶》 (343)
第八節?《失空斬》 (346)
第九節?鞦風五丈原 (351)
第十節?君子之行 (356)
第十一節?一個孤獨的人 (362)
第二十九章?《三國誌?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點評 (367)
第一節?“武聖人”是怎麼煉成的 (367)
第二節?猛張飛的悲劇結局 (377)
第三節?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老將黃忠 (381)
第四節?常勝將軍趙子龍 (385)
第三十章?《三國誌?蜀書七?龐統法正傳》點評 (392)
第一節?鳳雛龐統 (392)
第二節?法正:一個有缺點的聰明人 (400)

第三十一章?《三國誌?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點評 (406)
第一節?董和與董允:上陣父子兵 (406)
第二節?馬良和馬謖:打虎親兄弟 (411)
第三十二章?《三國誌?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點評 (418)
第一節?不肯“夾著尾巴做人”的彭羕 (418)
第二節?“牢騷太盛防腸斷”的廖立 (422)
第三節?文過飾非的李平 (425)
第四節?一對互終生死的冤傢:魏延和楊儀 (430)
第五節?因打老婆而掉腦袋的劉琰 (437)
第三十三章?《三國誌?蜀書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點評 (440)
“芳蘭生門”的張裕 (440)
第三十四章?《三國誌?蜀書十四?蔣琬費禕薑維傳》點評 (446)
第一節?沉靜安定的蔣琬 (446)
第二節?忠誠聰明的費禕 (450)
第三節?大誌未伸的薑維 (454)
第三十五章?《三國誌?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點評 (459)
喜歡實話實說的鄧芝 (459)
第三十六章?《三國誌?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點評 (463)
第一節?亂世英雄孫堅 (463)
第二節?太剛易摺的孫策 (469)
第三十七章?《三國誌?吳書二?吳主傳》點評 (476)
第一節?有福之人不用忙 (476)
第二節?一個好漢兩個幫 (478)
第三節?有時不妨裝裝傻 (481)
第四節?隻俯身,不低頭 (483)
第五節?孫權稱帝 (485)
第六節?小人如蠹奸如蟲 (488)
第三十八章?《三國誌?吳書三?三嗣主傳》點評 (494)
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 (494)
第三十九章?《三國誌?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點評 (499)
死不逢時的太史慈 (499)
第四十章?《三國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點評 (506)
第一節?剛硬的張昭 (506)
第二節?沉默的顧雍 (515)
第三節?委婉的諸葛瑾 (520)
第四十一章?《三國誌?吳書九?周瑜魯肅呂濛傳》點評 (526)
第一節?周瑜——麯有誤,周郎顧 (526)
第二節?魯肅——一個被矮化的高人 (535)
第三節?呂濛——士彆三日,當颳目相看 (540)
第四十二章?《三國誌?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點評 (546)
第一節?東吳股肱程普 (546)
第二節?智勇雙全的黃蓋 (547)
第三節?道德楷模蔣欽 (550)
第四節?捨生忘死的周泰 (551)
第五節?甘寜:從流氓到將軍 (553)
第四十三章?《三國誌?吳書十一?硃治硃然呂範硃桓傳》點評 (557)
第一節?“潤物細無聲”的硃治 (557)
第二節?“璞玉”硃然 (559)
第三節?忠誠正直的“財政部長”呂範 (561)
第四節?暴躁護短的“爆炭”硃桓 (565)
第四十四章?《三國誌?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硃傳》點評 (569)
第一節?虞翻:一個深情的狂生 (569)
第二節?廉石壓艙的陸績 (576)
第三節?“善惡太明”的張溫 (578)
第四節?狷介喪生的暨艷 (584)
第四十五章?《三國誌?吳書十三?陸遜傳》點評 (586)
第一節?低調做人的長者 (586)
第二節?用兵如神的書生 (587)
第三節?多次上書的結局 (593)
第四十六章?《三國誌?吳書十四?吳主五子傳》點評 (596)
第一節?孫登:一個天使一樣的皇太子 (596)
第二節?孫和:一個“竇娥”一樣的皇太子 (603)
第四十七章?《三國誌?吳書十八?吳範劉惇趙達傳》點評 (610)
做人德為先的算命大師吳範 (610)
第四十八章?《三國誌?吳書十九?諸葛滕二孫濮陽傳》點評 (615)
東吳權臣諸葛恪 (615)

精彩書摘

第一節?誰傢少年浪蕩子
【原文】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纔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譯文】

太祖小時候就機靈能乾,遇事會隨機應變,但放浪形骸,意氣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學業的修養,所以當時的人都沒有注意到他,唯有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顒二人能認識到他的雄纔大略。橋玄曾對太祖說:“天下將大亂,沒有治國安邦之纔不能拯救,能平定天下的,恐怕就是你吧!”

【評點】

在以魏國立場為主的《三國誌》裏麵,作者也對曹操少時沒有什麼能夠粉飾的地方,隻得簡簡單單說句“任俠放蕩,不治行業”瞭事,就算是為尊者諱瞭。而《曹瞞傳》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寫的,對於曹操這個魏國頭子當然不會有什麼寬宥,挖掘起隱私來十分給力。比如下麵的情節: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麵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意思是曹操年輕的時候就不務正業,遛鷹玩狗,到處遊蕩。他的叔叔看不上他那樣,就老是跟他爹曹嵩告狀。曹操就很煩。
後來他有一迴在道上看見他叔,就故意把自己的臉團巴團巴,搞得嘴歪眼斜,他叔一看,說哎呀大侄子,你這是咋啦?曹操就說:“我中惡風啦。”他叔叔迴去就告訴曹嵩,說阿瞞中風啦,你快看看他!
他爹當下大吃一驚,小小年紀就身中惡風,那還得瞭!結果叫到跟前一看,嘴不歪眼不斜,一切正常。
曹嵩就問:“你叔叔說你中瞭風,怎麼迴事?”曹操就說:“我哪有中什麼風。我叔叔不待見我纔故意這麼說的。”
自己兒子再不咋地,當爹的還是親的、信任的,於是就懷疑他弟原來跟他告狀都是在冤枉兒子瞭,從此以後,曹操的叔叔再怎麼告狀,曹嵩都不相信瞭。
曹操這下子就更恣意妄為起來。
就這麼一個人物,後來卻能夠成就一番霸業,這個,除瞭和本人的纔力相關,就是和他的心胸誌氣大有關聯瞭。
孫盛在《異同雜語》裏記載瞭這樣一件事,說:“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齣。纔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傢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說的是曹操這個人曾經想刺殺奸賊張讓,結果被發覺,結果這傢夥揮舞著武器就從牆上蹦齣來瞭,誰也抓不著他,可見勇氣驚人。
又愛兵法,注定是個戰場上的英雄。
許子將就是許劭,當時著名的人物品評專傢。《辭海》對他的評價是:有名於世,喜評論人物。曹操找上瞭許劭,“卑辭厚禮”,就是說好話、送厚禮,要許劭評一評自己——當然瞭,是要“好評”一下自己——誰也不願意登門送禮找罵不是?
結果許劭就是不說——他不說說明什麼?是個人都心知肚明瞭。
結果他不說曹操就非要讓他說!實在沒辦法,許劭就說瞭:“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許劭列傳》)這話到瞭《三國誌》裏麵,就成瞭這樣:“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無論怎樣,反正這個人就是占住瞭兩極,不是大賢大聖,就是大奸大惡,反正不是庸常之輩。曹操一聽,樂瞭,“大笑”“大悅而去”。哪怕不會萬古流芳,能夠遺臭萬年也成啊!他這態度,想不讓人說他是“奸雄”都難;當然,想不成為奸雄,也難。
第二節?到處寜可我負人
那樣一個黑暗殺伐的亂世,曹操能夠從一個鬥雞走狗的浪蕩子弟成為一隻大鼎的三足之一,是很瞭不起的,起碼手要狠、心要黑。且看這一個片段。

【原文】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徵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後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後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後,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錶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

【譯文】

金城人邊章、韓遂斬殺刺史、郡守,聚集十多萬人,大舉叛亂。
一時天下動蕩。
朝廷命太祖為典軍校尉,恰逢漢靈帝去世,太子劉辯即位,由何太後掌宰朝中大權。
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密謀誅殺宦官,太後未同意他們的做法。
何進便召董卓入京,即刻廢皇帝為弘農王,另立劉協為獻帝,京都之中亂如麻團。
董卓上奏舉薦太祖做驍騎校尉,準備與他共商朝政。
太祖改名換姓,嚮東走小路逃往傢鄉。

【評點】

這段初看似沒有什麼意思,不過就是說董卓想用曹操,曹操不肯,更姓改名,逃跑瞭事。
這裏可就純粹為尊者諱瞭。在這個逃跑的故事裏麵,還套著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在裴鬆之注裏麵是這樣寫的:
“魏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裏。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意思就是曹操早知道董卓是鞦後的螞蚱,命長不瞭,所以就跑瞭。路上遇到故人呂伯奢,結果伯奢的兒子和賓客看上曹操的財物,就想搶劫,曹操把他們都殺瞭。
《世說新語》裏則是這樣說的:“太祖過伯奢。伯奢齣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又是這樣說的:“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淒愴曰:‘寜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在《三國演義》裏描述得更為詳盡: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齣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裏,隻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傢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迴,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迴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纔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傢,見殺死多人,安肯乾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寜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總之,就是貫徹一個原則:“寜我負人,休人負我。”
版本不同,曹操殺人的動機也不同。《魏書》說曹操是自衛殺人,其他版本都說曹操是多疑殺人。
值得玩味的是這幾個曹操多疑殺人的版本裏麵,曹操的態度問題。
孫盛《雜記》版本裏麵有一個“淒愴”,是個好詞,說明曹操知道自己錯殺瞭人,心裏很難過,可是算瞭,事已至此,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寜可我辜負瞭彆人,不要讓彆人辜負瞭我啊!這個固然不能算作正當理由,起碼他在感情上是知道自己做錯瞭的,這說明他是有“人味”的,還殘留一些善意。
結果在《三國演義》裏麵,這個“淒愴”的修飾語就沒瞭,代之的是對陳宮解說時的理直氣壯,這下子,曹操可就真的成瞭一個大大的奸賊瞭。
怪不得民間說書說到曹操的時候,觀眾都會對他切齒痛恨,試想,一個冤殺人傢滿門的傢夥,還這麼理直氣壯,這句“寜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一切不求利天、利人,隻求利己,怎能不惹人恨他呢?
不過,無論他“淒愴”也好,不“淒愴”也好,心狠手辣是真的。這樣的人,若是清平為官,則為賢吏;若是亂世為賊,則成奸雄。
第三節?曹操的眼淚不白流
當然,曹操的奸雄之路還很漫長,除瞭這種極端自私自利的思想為導引之外,尚需磨礪他的軍事纔乾、用人技巧,換句話說,就是要在亂世中把一顆心煉得八麵玲瓏、八方透風,纔能成事。
下麵這個片段,就算他的一個貌似“真誠”的心機吧。

【原文】

初,公為兗州,以東平畢諶為彆駕。張邈之叛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齣,遂亡歸。及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為魯相。

【譯文】

當初,曹公做兗州牧時,任命東平人畢諶為彆駕。
張邈叛亂,劫走瞭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子和兒女,曹公便辭退畢諶,對他說:“你的老母親在叛賊那裏,你也可以離開我。”畢諶嚮曹公叩頭,錶示決不因此而懷有二心,曹公十分贊賞他的行動,並感動得流下瞭眼淚。
畢諶離開曹公後,就跑到張邈那裏,歸附瞭張邈。
等到呂布被打敗,畢諶被活捉時,眾人為他擔心,曹公說:“凡是孝敬父母的人,難道不也是忠君之人嗎?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封他為魯國國相。

【評點】

大傢看這裏的一個關鍵詞:“流涕”。就是流眼淚。誰流淚?不是畢諶,而是曹操。
曹操殺呂伯奢全傢,那是多麼血腥的場麵,冤枉好人,又該多麼悔痛骨髓,可是曹操也沒有哭,這裏僅僅因為一個畢諶為自己做瞭一個“決不因此而懷有二心”的承諾,就感動得流眼淚。
這眼淚的成分裏,又能有幾分真誠?有幾多虛假?
所以說,凡是搞政治的人,大抵都會運用眼淚來當武器。
大耳兒劉備動不動就哭,真哭假哭一齊上陣,哄得一乾兄弟為他賣命。曹操更是齣乎其類,拔乎其萃。你看他的眼淚,帶來瞭多大的效益,這個效益就是人心。從此以後,在那個孝悌當道的時代,哪個孝子都樂意為他傾身賣命,拋灑一腔熱血瞭。
其實曹操一生,真的為不少人流過眼淚,不過,他在殘害他的直接上司漢傢天子的時候,可真是一點都沒有心軟,沒有流淚啊!


泱泱華夏,英雄輩齣:一部洞察曆史脈絡與人性光輝的宏大史詩 書名: 磅礴三國:風雲際會間的權謀、忠義與興衰(暫定)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對傳統三國故事的簡單復述,而是一部深入剖析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近百年曆史風雲的恢弘巨著。我們力圖穿透演義的煙雲,直抵曆史的肌理,以更宏大、更精微的視角,審視那個群星閃耀、波瀾壯闊的時代。全書上下兩冊,旨在構建一個立體、多維度的三國世界,探討其興盛、衝突與最終的歸宿。 第一捲:亂世之源——漢末的崩塌與新格局的萌芽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和平”如何被無可挽迴地撕裂。我們不會將焦點僅僅停留在黃巾之亂的錶麵,而是深入挖掘漢室衰微背後的製度性腐朽、士族階層的固化以及邊疆壓力的纍積。 一、 帝國肌體的潰爛: 詳細梳理瞭自漢武帝“推恩令”後,中央集權與地方豪強之間的微妙平衡如何被徹底打破。重點分析瞭外戚、宦官與士大夫集團之間錯綜復雜的權力鬥爭,這不僅僅是人與人的傾軋,更是兩種政治理念的生死相搏。例如,對黨錮之禍的剖析,將不再是簡單的“好人被壞人迫害”,而是展現瞭改革派在麵對保守勢力時的戰略失誤與理想主義的局限性。 二、 軍閥的崛起與地理政治學: 本書將用大量的篇幅來審視“軍閥”這一曆史現象的必然性。從地方刺史、太守的權力膨脹,到董卓入京的決定性影響,我們力求還原一個沒有“主角光環”的真實晉升路徑。對於袁紹、曹操、劉錶等人的早期發展,我們著重分析瞭他們所處的地理區位(如河北的資源優勢、荊州的地理屏障)如何決定瞭他們的初始資本和戰略選擇。例如,分析袁紹在冀州的統治,如何因其過於依賴傳統士族而埋下瞭內耗的種子,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伏筆。 三、 思想的碰撞與意識形態的構建: 三國時代不僅是軍事的戰場,更是思想的熔爐。本捲將詳細探討在亂世中,儒傢思想如何被重新解讀和應用。曹操集團所倡導的“唯纔是舉”,是對傳統德行標準的挑戰;而劉備集團所依傍的“仁義之師”,則是一種對道德製高點的爭奪。我們會通過對早期檄文、詔令的細緻比對,來展現不同政治勢力在爭取人心方麵所采取的敘事策略。這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構建其統治閤法性的基礎工程。 第二捲:鼎立與閤流——權力博弈中的人性煉金術 進入中捲,故事的主綫將轉嚮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形成過程,以及這種三足格局對整個時代軍事、外交和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一、 赤壁前的權力重組與戰略誤判: 重點分析瞭“官渡之戰”對北方格局的決定性影響。曹操如何整閤瞭河北資源,並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軍事行政體係,這是其最終能夠統一北方的製度基礎。同時,對孫策、周瑜建立江東基業的分析,將側重於其對南方水文地理的深刻理解和對江東本土士族的有效融閤。赤壁之戰的描繪,將不僅僅是火攻的勝利,更是對荊州戰略地位的爭奪,以及三方在信息戰、外交斡鏇上的高明或失誤。 二、 復雜的“義”與“利”的交織: 蜀漢政權的建立,是“仁義”敘事走嚮現實政治操作的經典案例。本書將細緻分析關羽、張飛等宿將的個性對戰略部署的影響,以及諸葛亮在蜀地相對薄弱的物質基礎之上,如何通過嚴密的法律和高效的農業政策來維持政權的運轉。對於“夷陵之戰”,我們將探討其背後的戰略心態:是復仇的衝動,還是對“漢室正統”承諾的沉重負擔? 三、 江東的堅守與內部張力: 吳國的故事,往往被簡化為“偏安一隅”。本書將重點解析吳國政權如何在一個“四麵皆敵”的環境中,通過“和戰不定”的外交策略和對水軍的極緻發展,維持瞭近六十年的獨立。對孫權後期政治的分析,將側重於其在繼承人問題上所錶現齣的猶豫和權衡,這種內部的結構性矛盾,最終如何成為其衰落的隱患。 第三捲:繼承者的睏境與最終的歸宿 全書的後半部分,將目光投嚮瞭三代君主退場後的權力真空,以及最終的統一——魏的權力轉移與晉的崛起。 一、 後三國時代的製度疲態: 分析魏明帝、蜀後主、吳後主時代,國傢機器如何從創業者的激情中脫離齣來,轉嚮維護既得利益。對曹魏集團內部的“九品中正製”的分析將是重點,探討這種製度如何從人纔選拔工具,異化為維護士族門閥利益的工具,最終架空瞭皇權。 二、 晉的崛起:從司馬氏的蟄伏到全麵掌權: 本書將司馬懿的形象重塑為一位極具耐心和戰略定力的政治傢,而非一個僅僅依靠權謀的陰謀傢。重點分析瞭高平陵之變如何成為中國曆史上一次標誌性的政變範例,它標誌著“開國功臣”的子孫如何通過製度性的陷阱,悄無聲息地完成瞭對政權的閤法接管。 三、 曆史的輪迴與反思: 全書的收尾,將聚焦於西晉的短暫統一。我們會探究為何一個看似強大的統一政權,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因“八王之亂”而土崩瓦解。這並非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是對“人纔斷層”、“宗室權力過大”和“統一後缺乏有效整閤”這三大曆史教訓的深刻總結。 核心價值: 本書的撰寫風格旨在保持曆史學研究的嚴謹性,同時兼顧敘事的流暢與引人入勝。我們力求展示:英雄的偉大並非源於其道德的完美,而是其在極端壓力下所做齣的選擇;而王朝的興衰,往往隱藏在宏大敘事背後的製度細節與人性微末之處。閱讀此書,讀者將獲得對三國時代更具穿透力和曆史縱深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捲三:細節的考據與宏大敘事的平衡 很多曆史評注,要麼過於注重細節的旁徵博引,把人繞暈在浩如煙海的注釋裏,要麼就是格局太大,空談戰略,缺乏煙火氣。而這套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紀連海先生對於史料的運用,可謂是信手拈來,卻又絕不賣弄。他會精準地指齣某個情節在不同史籍中的細微差異,但這種考據,絕不是為瞭炫耀學問,而是為瞭還原曆史的“真實質感”。他會為瞭解釋一個戰役的後勤補給,去追溯當時糧草的運輸成本,這種對現實層麵的關注,讓整個三國的紛爭,從抽象的英雄對決,還原成瞭一場場充滿物質製約的殘酷博弈。更難得的是,在這些繁瑣的細節之後,他又總能迅速拔高,將個體事件納入到整個時代的大背景下去審視。他不會讓你迷失在某個小人物的悲劇中,而是讓你看到,這個小人物的悲劇,是如何映射齣那個時代不可避免的結構性矛盾。這種從微觀到宏觀的自如切換,讓閱讀過程既紮實可信,又不失曆史的磅礴氣勢,著實令人佩服。

評分

捲一:曆史的煙雲與人物的掙紮 這本書,說實話,剛翻開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畢竟三國的故事講瞭這麼多年,似乎已經沒有多少新鮮感瞭。但紀連海先生的這套“評點三國誌”,卻硬是把我拉瞭迴去。他的筆法,不像有些學者那樣高高在上地分析,而是帶著一種老茶客品評棋局的親切和洞察。最吸引我的是他對於那些“配角”的挖掘。比如,我們總是在談論曹操的奸詐和劉備的仁德,但紀先生筆下的那些謀士和武將,他們的選擇和掙紮,纔真正讓人動容。他會花大篇幅去剖析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決策背後,所蘊含的那個時代對個體命運的擠壓。讀到赤壁之戰前夕,他對於周瑜的復雜心態的描繪,簡直入木三分,那不是一個“都督”的雄纔大略,而是一個纔華橫溢之人,麵對宿命般的局限時的那種不甘和憤懣。這種深入骨髓的“人味兒”,讓我覺得我不是在讀曆史,而是在親曆他們的悲歡離閤。他沒有簡單地給人物貼標簽,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為什麼那樣做,那份對曆史人物的尊重和同情,使得整部評點讀起來,就像是聽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在深夜裏,為你娓娓道來那些塵封的往事,讓你在嘆息之餘,對“成敗”二字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他那種穿透文字錶象,直抵人性幽微之處的筆力,讓人讀罷,掩捲沉思良久,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捲五:閱讀的享受與知識的迭代 說句實在話,很多曆史解讀讀起來是非常“纍”的,需要時刻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去消化那些復雜的術語和典故。但紀連海先生的這套書,卻提供瞭一種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閱讀享受。他的句子結構富有變化,閱讀起來,如同欣賞一齣精彩的戲文,張弛有度,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他的評點,似乎總能在我快要被海量信息淹沒的時候,適時地拋齣一個精妙的總結性論斷,像一座燈塔,瞬間照亮瞭前路。我發現,這本書對我自身知識體係的“迭代”起到瞭關鍵作用。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發生瞭什麼”,而是不斷地引導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發展”,以及“如果換一個起點,結局會如何不同”。這種主動的思考過程,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有效得多。我甚至會拿著書中的某個觀點,去和朋友們進行深入的探討,每一次討論,都會激發齣新的火花,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局限於書本本身,它已經成為瞭我個人智性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參照係。它讓我重新愛上瞭這種深度閱讀的樂趣,那種被智慧的力量所震撼的感覺,久違而珍貴。

評分

捲二:文風的流轉與觀點的犀利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我會選擇“酣暢淋灕”。紀先生的文風,簡直就是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曆史敘事的窠臼。他從不諱言自己的觀點,他的“評點”絕非旁觀者的輕描淡寫,而是帶著強烈的個人印記和對傳統看法的挑戰。我發現,他對於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定論”,往往有著顛覆性的解讀。比如,他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評價,就不僅僅是贊美,更多的是一種對過度神化的警惕。他會細緻地梳理齣,這種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在實際政治運作中可能帶來的僵化和保守。這種批判性的眼光,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單一敘事角度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他行文的節奏感把握得極佳,時而如疾風驟雨,分析問題直截瞭當,毫不拖泥帶水;時而又像春雨潤物,在不經意間,將一些深奧的史學觀點,用極其生活化的比喻闡釋得明明白白。讀這本書,就像進行瞭一場思維上的高強度訓練,它迫使你不斷地審視自己固有的認知框架,並為之進行辯護或修正。這種思想上的碰撞,纔是閱讀經典解讀本的最大樂趣所在。

評分

捲四:情感的共鳴與時代的對照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除瞭知識的增量,更多的是一種深沉的情感共鳴。紀先生的評點,常常會跳齣曆史事件本身,將目光投嚮我們身處的當代。他會用三國人物的進退失據,來對照我們現代社會中,個體在麵對大環境變化時的無力感和選擇的艱難。比如,他對人纔的去留問題的分析,就不僅僅是停留在“得隴望蜀”的層麵,而是觸及瞭“如何留住真正有本事的人,又不被小人濛蔽”這一永恒的管理學難題。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是這本書非常寶貴的一點。每讀到一個關鍵人物的重大抉擇,我都會忍不住捫心自問: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種代入感,讓曆史不再是陳舊的文本,而是鮮活的鏡子。特彆是對於那些“忠義”與“現實”産生激烈衝突的時刻,紀先生的筆觸顯得尤為剋製而有力,他沒有給予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品味那種“兩難”的重量。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人際關係、對權力的運行機製,都多瞭一層理解的濾鏡,看待周遭的世界,也多瞭一份審慎和包容。

評分

好書!很喜歡!收藏書品中。

評分

正版好書真誠服務值得信賴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書的質量是絕對正版,物流速度快,6.18活動購入,活動力度很大,就是總是搶不到優惠劵,真心希望在優惠劵的設計上能再改進一些。

評分

最喜歡三國的曆史瞭,雖然隻有不到100年,卻是曆史上最精彩的時代之一。書的質量不錯,很贊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書的質量是絕對正版,物流速度快,6.18活動購入,活動力度很大,就是總是搶不到優惠劵,真心希望在優惠劵的設計上能再改進一些。

評分

書的內容不錯,價格便宜。

評分

最喜歡三國的曆史瞭,雖然隻有不到100年,卻是曆史上最精彩的時代之一。書的質量不錯,很贊

評分

好書!很喜歡!收藏書品中。

評分

一直在京東買書,書的質量是絕對正版,物流速度快,6.18活動購入,活動力度很大,就是總是搶不到優惠劵,真心希望在優惠劵的設計上能再改進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