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侯宜傑先生退休後閉門讀史多年的隨筆精選集。除晚清史研究外,作者尤喜古代史,近年來閱讀瞭大量古代典籍,屢有新鮮之感,頗覺一些流行觀點常與曆史事實不盡相同。這些隨筆多因個人興趣而作,或為人所不知,或為人所不談,內容龐雜,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隻是個人隨手記下的一些認識和感想。作者認為,曆史是一麵明鏡,不僅可供統治者從曆代治亂興亡中取得鑒戒,普通民眾亦可從中看見往昔各類人物的嘴臉,比較各類事件的得失,反觀自己和周遭的一切。
侯先生的讀史隨筆觀點精到、文筆通俗。他的精到不是故意唱反調或故作驚人語,他的通俗也不僅是會講故事,更在於把復雜的曆史脈絡理清楚,說明白。本書可與《夭摺的轉型:侯宜傑讀史隨筆二集》對照閱讀,前者為近代史隨筆,本書為古代史隨筆。
侯宜傑,1938年生,江蘇省沛縣人。山東大學曆史係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一一清末立憲運動史》、 《袁世凱全傳》、《袁世凱評傳》、《逝去的風流——清末立憲精英傳》等。
侯先生是一個嚴肅的史學工作者,對中國近現代史十分熟悉,尤其是對袁世凱的研究,有獨到的見解。
——謝俊美
全書每見大陸上新發現之史料,徵引詳博,足見功力。
——唐德剛
作為一九三○年代齣生的中國史傢,對曆史人物能平鋪直敘地就事論事,甚少作強烈的褒貶,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張玉法
目錄
自序
輯一 執政理念
天下為公
讓人誹謗的“誹謗木”
罪己詔
反對稱聖
秦始皇“坑儒”
王莽的“社會主義”
隋煬帝這樣展示中國形象
唐太宗從善如流
唐太宗“以古為鏡”
武則天的另一麵
唐德宗“走訪”農民
“天書”與“五鬼”
王安石變法失敗於狂妄剛愎
蔡京:藉變法之名,行利己之實
清代鼎盛時期最黑暗
以民為本
輯二 澄清吏治
人民愛戴清官
摒絕奉迎進獻
諍臣
諂媚
如此宰相有何用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最親“孔方兄”
澄清吏治
輯三 公正司法
皇帝與登聞鼓
執法人性化
執法不阿
錯判冤殺應受嚴懲
輯四 道德人格
呂不韋著書
施恩不應望報
蔡邕之死
範縝不“賣論求官”
蘇軾險被害死
宋代的太學生
建文帝齣傢為僧說
海瑞攖龍鱗
史德與史官
一字百金
輯五 真理謬誤
權力不等於真理
太平盛世
“夷夏之辨”與基督教來華
清朝外交禮儀之爭
彆拿孔子“忽悠”人
諂媚奸相嚴嵩擅作威福,夜坐內廳,假兒義子,紛來投謁。嚴嵩命他們進入,他們俱跪著行進。進屋就跪下叩頭,甘言諛詞,爭妍獻媚。嚴嵩意頗自得,告訴他們某侍郎缺由誰去補,某給諫缺由誰去補,眾人叩頭謝過。過瞭一小會,忽聽簷瓦有輕微響聲,群起喧嘩追逐,一人失足墮地。嚴嵩懷疑他是賊,命押送有關部門。墮地之人跪下說:“小人不是賊,是乞丐。”嚴嵩問:“你既為乞丐,為何來此?”乞丐說:“小人有隱衷,倘濛見宥,願稟白一言而死。”嚴嵩許其自陳。乞丐說:“小人名叫張祿,一同為乞丐的,還有錢禿子。春間商賈雲集,錢禿子所到,人輒給以錢米。小人雖有所得,但終不及錢禿子。我問他是何緣故,錢禿子說:‘我們當乞丐,有媚骨,有佞舌。你不知竅門,所得怎能與我相比?’我求他指授竅門,他堅決不許。於是我就想相公門下,昏夜乞憐的人,其媚骨佞舌,當十倍於錢禿子。所以就跑來學習,在暗處趴伏著聽,從縫隙裏窺,已經三個月瞭。今揣摩粗就,不幸蹤跡敗露。願假鴻恩,從寬處理。”嚴嵩初甚愕然,繼而望著眾人笑道:“乞丐亦有道。你們的媚骨佞舌,真是此輩之師!”眾人唯唯。嚴嵩遂免其罪,命眾人領乞丐齣去,朝夕輪流教授。不逾一年,乞丐學成而歸。由是張祿乞求的錢米,高齣錢禿子之上。最後,作者感慨地寫道:張祿師嚴嵩門下,嚴嵩門下又師何人?曰師嚴嵩。前明一部百官公卿錶,即《乞兒淵源錄》也。較之明代,清代官場的諂媚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戲贈知縣聯雲:“下官拼萬個頭,嚮上司磕去;爾等把一生血,待本縣絞來。”贈知府聯雲:“見州縣則吐氣,見臬道則低眉,見督撫大人茶話須臾,隻解得說幾個是是是;有差役為爪牙,有書吏為羽翼,有地方紳董袖金贈賄,不覺的笑一聲嗬嗬嗬。”難怪在官場公宴,談及商情好壞時,有位喜歡嘲罵的翰林忽然說:“在今日要想發財,實以經營接骨膏為至佳。”眾皆驚詫,不知其所雲,因問何故。他說:“今日世尚逢迎,人工奔走,雖是狗腿,亦跑摺瞭。其可不療以膏,而續其骨!”
晚清凡有大眾聚會及宴樂等事,必有頌詞,竭力諂諛,成為一種風氣。張之洞督鄂,提倡學堂,有好事者提議開會慶祝,官員、教員、學生到者數百人。某學堂監督特撰長篇頌詞,令東洋留學生劉某琅琅高讀,興緻淋灕,滿座肅然。待留學生讀畢,一位狂士喜歡惡作劇,接著大呼:“嗚呼哀哉,尚饗!”引得在座之人皆捧腹大笑。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的感受是極其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它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其內在的情感張力卻極其強大。作者用詞精準,力求在最簡潔的錶達中傳遞齣最豐富的信息量和最深沉的情感底色。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著對曆史人物的理解、對時代命運的嘆息,以及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沉關懷。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比那些聲嘶力竭的呐喊更具穿透力,它不直接告訴你該怎麼想,而是通過冷靜的敘述,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曆史的重量與無奈。讀完後,那種餘味久久不散,仿佛曆史的塵埃還沒有完全落定,依然在空氣中微微顫動。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思辨性,它似乎在不斷地挑戰我們對既有曆史觀的認知。作者並非一味地推崇或貶低某個人物或事件,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近乎超然的視角進行審視和剖析。他提齣的許多觀點,初讀之下或許會讓人感到有些“反直覺”,但深入思考後,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極強的邏輯性和閤理性。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究精神,讓人感覺自己不隻是在接受信息,而是在參與一場智力上的探險。它鼓勵讀者走齣舒適區,去質疑、去探尋曆史背後的真正驅動力,而不是滿足於教科書上提供的簡化版本。這種啓迪性的閱讀體驗,遠超齣瞭單純獲取知識的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紙張紋理,摸起來彆有韻味。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深沉,恰到好處地營造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和敬畏。我尤其喜歡它字體排版的選擇,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清晰度,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訂工藝也相當紮實,即便是經常翻閱,內頁也絲毫沒有鬆散的跡象。可以說,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這本書的用心,這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實在難得。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也讓我對書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高的期待,仿佛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沒有一個嚴格綫性的時間順序,而是以一種更接近於“心緒流動”的方式來組織篇章。有些篇章看似是獨立的隨筆,但當你讀完整個部分後,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微妙的、無形的聯係,共同構建起作者對特定曆史時期的全景式觀察。這種跳躍式的敘事,反而更能體現齣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避免瞭傳統曆史著作的刻闆印象。每次翻開,總能從中找到新的切入點去理解曆史的脈絡。這種編排方式,非常適閤碎片化的現代閱讀習慣,讓人可以隨時拿起一章來品味,即便中斷瞭,再續上時也不會感到生澀,因為它更像是一係列精美的思想切片組閤。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文筆功底可見一斑。他敘述曆史事件時,並非乾巴巴地羅列事實和時間綫,而是充滿瞭洞察力和穿透力。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對人性和世事變遷的深刻理解,那些看似陳舊的往事,在他的筆下重新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他總能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精準地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細節,並將它們與當下的現實巧妙地勾連起來,讓人讀後拍案叫絕,直呼“原來如此”。這種行文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般振聾發聵,讀者的心緒完全被牽引著,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