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侯宜杰先生退休后闭门读史多年的随笔精选集。除晚清史研究外,作者尤喜古代史,近年来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屡有新鲜之感,颇觉一些流行观点常与历史事实不尽相同。这些随笔多因个人兴趣而作,或为人所不知,或为人所不谈,内容庞杂,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只是个人随手记下的一些认识和感想。作者认为,历史是一面明镜,不仅可供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普通民众亦可从中看见往昔各类人物的嘴脸,比较各类事件的得失,反观自己和周遭的一切。
侯先生的读史随笔观点精到、文笔通俗。他的精到不是故意唱反调或故作惊人语,他的通俗也不仅是会讲故事,更在于把复杂的历史脉络理清楚,说明白。本书可与《夭折的转型:侯宜杰读史随笔二集》对照阅读,前者为近代史随笔,本书为古代史随笔。
侯宜杰,1938年生,江苏省沛县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一一清末立宪运动史》、 《袁世凯全传》、《袁世凯评传》、《逝去的风流——清末立宪精英传》等。
侯先生是一个严肃的史学工作者,对中国近现代史十分熟悉,尤其是对袁世凯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谢俊美
全书每见大陆上新发现之史料,征引详博,足见功力。
——唐德刚
作为一九三○年代出生的中国史家,对历史人物能平铺直叙地就事论事,甚少作强烈的褒贬,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张玉法
目录
自序
辑一 执政理念
天下为公
让人诽谤的“诽谤木”
罪己诏
反对称圣
秦始皇“坑儒”
王莽的“社会主义”
隋炀帝这样展示中国形象
唐太宗从善如流
唐太宗“以古为镜”
武则天的另一面
唐德宗“走访”农民
“天书”与“五鬼”
王安石变法失败于狂妄刚愎
蔡京:借变法之名,行利己之实
清代鼎盛时期最黑暗
以民为本
辑二 澄清吏治
人民爱戴清官
摒绝奉迎进献
诤臣
谄媚
如此宰相有何用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最亲“孔方兄”
澄清吏治
辑三 公正司法
皇帝与登闻鼓
执法人性化
执法不阿
错判冤杀应受严惩
辑四 道德人格
吕不韦著书
施恩不应望报
蔡邕之死
范缜不“卖论求官”
苏轼险被害死
宋代的太学生
建文帝出家为僧说
海瑞撄龙鳞
史德与史官
一字百金
辑五 真理谬误
权力不等于真理
太平盛世
“夷夏之辨”与基督教来华
清朝外交礼仪之争
别拿孔子“忽悠”人
谄媚奸相严嵩擅作威福,夜坐内厅,假儿义子,纷来投谒。严嵩命他们进入,他们俱跪着行进。进屋就跪下叩头,甘言谀词,争妍献媚。严嵩意颇自得,告诉他们某侍郎缺由谁去补,某给谏缺由谁去补,众人叩头谢过。过了一小会,忽听檐瓦有轻微响声,群起喧哗追逐,一人失足堕地。严嵩怀疑他是贼,命押送有关部门。堕地之人跪下说:“小人不是贼,是乞丐。”严嵩问:“你既为乞丐,为何来此?”乞丐说:“小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严嵩许其自陈。乞丐说:“小人名叫张禄,一同为乞丐的,还有钱秃子。春间商贾云集,钱秃子所到,人辄给以钱米。小人虽有所得,但终不及钱秃子。我问他是何缘故,钱秃子说:‘我们当乞丐,有媚骨,有佞舌。你不知窍门,所得怎能与我相比?’我求他指授窍门,他坚决不许。于是我就想相公门下,昏夜乞怜的人,其媚骨佞舌,当十倍于钱秃子。所以就跑来学习,在暗处趴伏着听,从缝隙里窥,已经三个月了。今揣摩粗就,不幸踪迹败露。愿假鸿恩,从宽处理。”严嵩初甚愕然,继而望着众人笑道:“乞丐亦有道。你们的媚骨佞舌,真是此辈之师!”众人唯唯。严嵩遂免其罪,命众人领乞丐出去,朝夕轮流教授。不逾一年,乞丐学成而归。由是张禄乞求的钱米,高出钱秃子之上。最后,作者感慨地写道:张禄师严嵩门下,严嵩门下又师何人?曰师严嵩。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儿渊源录》也。较之明代,清代官场的谄媚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戏赠知县联云:“下官拼万个头,向上司磕去;尔等把一生血,待本县绞来。”赠知府联云:“见州县则吐气,见臬道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得说几个是是是;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的笑一声呵呵呵。”难怪在官场公宴,谈及商情好坏时,有位喜欢嘲骂的翰林忽然说:“在今日要想发财,实以经营接骨膏为至佳。”众皆惊诧,不知其所云,因问何故。他说:“今日世尚逢迎,人工奔走,虽是狗腿,亦跑折了。其可不疗以膏,而续其骨!”
晚清凡有大众聚会及宴乐等事,必有颂词,竭力谄谀,成为一种风气。张之洞督鄂,提倡学堂,有好事者提议开会庆祝,官员、教员、学生到者数百人。某学堂监督特撰长篇颂词,令东洋留学生刘某琅琅高读,兴致淋漓,满座肃然。待留学生读毕,一位狂士喜欢恶作剧,接着大呼:“呜呼哀哉,尚飨!”引得在座之人皆捧腹大笑。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受是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其内在的情感张力却极其强大。作者用词精准,力求在最简洁的表达中传递出最丰富的信息量和最深沉的情感底色。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对时代命运的叹息,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沉关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比那些声嘶力竭的呐喊更具穿透力,它不直接告诉你该怎么想,而是通过冷静的叙述,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历史的重量与无奈。读完后,那种余味久久不散,仿佛历史的尘埃还没有完全落定,依然在空气中微微颤动。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笔功底可见一斑。他叙述历史事件时,并非干巴巴地罗列事实和时间线,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穿透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对人性和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那些看似陈旧的往事,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他总能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细节,并将它们与当下的现实巧妙地勾连起来,让人读后拍案叫绝,直呼“原来如此”。这种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般振聋发聩,读者的心绪完全被牵引着,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似乎没有一个严格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以一种更接近于“心绪流动”的方式来组织篇章。有些篇章看似是独立的随笔,但当你读完整个部分后,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无形的联系,共同构建起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全景式观察。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更能体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避免了传统历史著作的刻板印象。每次翻开,总能从中找到新的切入点去理解历史的脉络。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合碎片化的现代阅读习惯,让人可以随时拿起一章来品味,即便中断了,再续上时也不会感到生涩,因为它更像是一系列精美的思想切片组合。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思辨性,它似乎在不断地挑战我们对既有历史观的认知。作者并非一味地推崇或贬低某个人物或事件,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近乎超然的视角进行审视和剖析。他提出的许多观点,初读之下或许会让人感到有些“反直觉”,但深入思考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让人感觉自己不只是在接受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它鼓励读者走出舒适区,去质疑、去探寻历史背后的真正驱动力,而不是满足于教科书上提供的简化版本。这种启迪性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纸张纹理,摸起来别有韵味。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深沉,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敬畏。我尤其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选择,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内页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可以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这本书的用心,这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实在难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