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系列丛书本次修订改版,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值得探索的热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序
导论
第一章 饮食
第一节 饮食结构
一、主食
二、副食
第二节 饮食方式
一、饮食方式
二、饮食器具
第三节 饮酒与饮茶风俗
一、饮酒风俗
二、饮茶风俗
第二章 穿着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服制
一、男子服制
二、女子服制
第二节 服饰风俗
一、男服
二、女装
第三节 化妆风俗
一、女子化妆
二、男子化妆
第三章 居住与建筑
第一节 占宅与筑宅习俗
一、阴阳·望气·湫隘·嚣尘
二、镇宅·上粱·暖宅·结界
三、好住四合舍
第二节 都市与宫殿建筑
一、长安与洛阳
二、九天阊阖开宫殿
第三节 住居建筑
一、甲第·芸辉·列戟·行马
二、草屋·油瓦·富窟
三、竹楼·毡帐·千栏·地穴
第四节 住宅装饰与起居用具
一、帘·帷·帐
二、屏风
三、地衣·茵褥
四、家具
五、灯烛
第五节 园林建筑
一、皇家园林
二、私家园林
三、壶中天地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与行旅交通
第一节 丝绸之路交通的发展
一、丝绸之路与陆路交通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第二节 行旅方式
一、交通设施与法规
二、出行工具
第三节 行旅风俗
一、照袋·被袋·油衣·雨伞
二、折柳·饯别·软脚·击鼓
三、题壁·诗板
四、游盖飘青云
第五章 生育与养老保健
第一节 生育风俗
一、求子与胎教
二、洗儿·满月
三、生日风俗
第二节 教育风俗
一、竹马·捩晕·钓骆驼
二、家教·家法·村学
三、神童与女子文化教育
四、私人讲学与习业山林
第三节 医疗保健
一、医博士·咒禁·祀祷
二、揩齿·漱齿·面脂·澡豆
三、养性·食疗·辟谷
第四节 敬老风俗
一、“不孝”及敬老的规定
二、侍养·感疾·色养·刲股
……
第六章 婚姻
第七章 丧葬
第八章 生产
第九章 信仰
第十章 节日
第十一章 音乐歌舞戏曲
第十二章 百戏与游艺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本次修订改版,我们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最值得探索的热点、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第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关系和条件的限制,要在每一卷的相关内容里都配上插图,并非易事。特别是有的朝代距今甚远,如史前时期、夏商时期,距今三四千年以上,不仅史料不足征,探索当时的风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进行图片收集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些正是需要读者谅解的。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不包含《隋唐五代风俗/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大宋气象:北宋士人的精神世界与市井生活图景》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北宋(960年—1127年)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历史阶段,以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立体呈现那个时代士人阶层的精神脉络、文化转向及其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构建起独特的价值体系、审美趣味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方式。 北宋,一个文治昌盛、商业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内向性”文化深刻发展的时期。从科举制度的成熟到理学的兴起,从文人画的巅峰到市民阶层的崛起,每一个面向都折射出宋代独特的时代精神。本书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一、理学曙光与士人求索: 本书将详述自范仲淹、欧阳修至程颢、程颐、朱熹(虽其盛于南宋,但根基在北宋)等先贤如何回应唐代以来的佛教与道教思潮的挑战,重新构建儒家伦理的基石。我们分析“格物致知”与“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观念的早期形态,探讨这些哲学思辨如何渗透到士人对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的理解之中。特别关注在国家稳定与文教昌盛的背景下,士人如何从唐代的“功业”导向转向对“义理”的内省与强调。 二、文人世界的建构:雅集、品鉴与社交网络: 北宋的文人不再是单纯的幕僚或官员,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形成了高度紧密的社交圈。本书将细致描摹这些文人圈子的活动模式:从汴京、洛阳到杭州的诗社、画会,再到郊外的园林聚会。我们考察“点茶”、“焚香”、“插花”等“四般闲事”如何从简单的生活情趣演变为区分身份与表达审美品味的文化仪式。通过解析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的交往记录与书信往来,展现一个立体的、充满雅致竞争与相互扶持的士人知识网络。 三、都市的勃兴与市民生活初现端倪: 与唐代的坊市制度相比,北宋的商业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本书将利用《清明上河图》等图像资料及宋代笔记小说,勾勒出汴京等大都市的勃勃生机。重点描述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的兴起,考察说话、杂剧等新兴艺术形式对民间文化的塑造。同时,我们将探讨士人阶层如何看待和参与到这些新兴的市民文化之中,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否受到市井生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反向作用。 四、艺术媒介的革新与生活化: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高峰期,尤其是在绘画和书法领域。本书着重分析宋徽宗时期院体画的精细与写实,以及米芾父子等文人画的抒情特质。我们不将这些艺术视为孤立的精英创作,而是探讨它们如何被文人日常生活化:比如,如何用绘画来记录山川形胜,如何通过书法表达个人性情,以及如何将这些艺术品融入居室陈设,作为个人修养的象征。 五、女性角色与家庭伦理的细微变化: 在理学思潮逐渐收紧的背景下,北宋的女性角色呈现出复杂性。本书将审视这一时期对女性德行与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会发掘在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中,女性在家庭财产管理、文化参与(如诗词唱和、插花艺术)方面的实践空间,展现宋代士大夫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细节。 【写作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叙述的生动性。我们避免了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细致梳理——包括宋人的笔记、诗文集、法帖拓本以及考古发现的实物——来重构历史的细节。全书语言力求典雅而不晦涩,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充满画面感的北宋画卷。我们相信,理解北宋,就是理解中国士人文化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读者对象】 历史爱好者、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者、对宋代艺术与社会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