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评点三国志(上、下)

纪连海评点三国志(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连海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志
  • 纪连海
  • 历史
  • 评注
  • 古典
  • 文学
  • 史学
  • 中国历史
  • 名著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66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886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百家讲坛主讲纪连海对史记人物的点评,诙谐幽默,严谨细腻,引人入胜。
★体例由原文、白话释文,点评三部分组成,释文准确传神,《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纪连海的点评,深入浅出,入木三分。
★ 全书修订百余处,原文更精准,释文更通俗,内容涵盖更广。

内容简介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寿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元年(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从曹操、刘备、孙权,到诸葛亮、关羽、周瑜,从帝王本纪到诸臣列传,有少年浪荡子曹操成为乱世枭雄的传奇,也有天才曹植的薄命之旅,有鞠躬尽瘁者的忠诚,也有奸诈权变者的得逞……凡48章,讲述的不仅是近100位三国人物的性格,更是成功的法则、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

作者简介

纪连海,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其主讲“正说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纪晓岚、刘墉等)激情澎湃、诙谐幽默、设问解疑、鞭辟入里,极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被誉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另类”。

目录

(上)
第一章?《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点评 (1)
第一节?谁家少年浪荡子 (1)
第二节?到处宁可我负人 (3)
第三节?曹操的眼泪不白流 (5)
第四节?曹操的知人之明 (6)
第五节?身先士卒不怕死 (7)
第六节?人心是个大问题 (10)
第七节?最贵的是什么?人才 (11)
第八节?汉家天子不如贼 (13)
第九节?枭雄之死 (15)
第十节?后人评说 (17)
第二章?《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点评 (20)
第一节?一场热热闹闹的禅让大戏 (20)
第二节?一个褒贬不一的才子皇帝 (24)
第三章?《三国志?魏书三?明帝纪》点评 (28)
一个不酷不虐的早殇天子 (28)
第四章?《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点评 (32)
第一节?司马师的“仁” (32)
第二节?司马师的狠 (34)
第三节?魏帝之死 (36)
第四节?死尚蒙灰 (38)
第五节?曹魏禅位 (40)
第五章?《三国志?魏书五?后妃传》点评 (43)
第一节?武宣卞皇后:低调的女人招人疼 (43)
第二节?甄皇后——一首情诗引发的冤案 (48)
第三节?郭皇后:一个女王式的女人 (55)
第六章?《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点评 (61)
第一节?董卓:凶神降临 (61)
第二节?袁绍:外宽内忌,做人大忌 (68)
第三节?刘表:一个漂亮的绣花大草包 (72)
第七章?《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点评 (76)
第一节?吕布:“三姓家奴”诞生记 (76)
第二节?吕布之死 (81)
第八章?《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点评 (86)
第一节?独目苍狼夏侯惇 (86)
第二节?“一匹夫敌”夏侯渊 (89)
第三节?朗朗日月夏侯玄 (92)
第九章?《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点评 (96)
第一节?荀彧:王佐之才,隐诛之命 (96)
第二节?荀攸:外愚内智的大才 (103)
第三节?贾诩:一枝精明的“凤尾竹” (109)
第十章?《三国志?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点评 (115)
第一节?袁涣:生命诚可贵,人格价更高 (115)
第二节?管宁:空谷跫音,幽兰清芬 (119)
第十一章?《三国志?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点评 (123)
第一节?文武双全的崔季珪 (123)
第二节?正人君子的崔季珪 (125)
第三节?德高望重的崔季珪 (126)
第四节?无辜蒙冤的崔季珪 (128)
第五节?盖棺论定的崔季珪 (132)
第十二章?《三国志?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点评 (137)
第一节?了不起的钟繇 (137)
第二节?两张脸的华歆 (143)
第十三章?《三国志?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点评 (148)
第一节?明哉奉孝 (148)
第二节?智哉奉孝 (151)
第三节?哀哉奉孝 (155)
第十四章?《三国志?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点评 (158)
好官杜畿 (158)
第十五章?《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点评 (165)
第一节?和古名将媲美的于禁 (165)
第二节?义斩老友的于禁 (168)
第三节?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于禁 (170)
第十六章?《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点评 (176)
第一节?李典:一种不动声色的清高 (176)
第二节?许褚:忠犬总比奸人香 (182)
第三节?典韦:帐下壮士有典君 (187)
第十七章?《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点评 (192)
第一节?曹彰:宁当将军不当皇帝 (192)
第二节?曹植:一个薄命的天才 (198)
第十八章?《三国志?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点评 (206)
第一节?可爱的曹冲 (206)
第二节?可怜的曹衮 (209)
第十九章?《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点评 (216)
第一节?王粲:驴鸣三声一世哀 (216)
第二节?阮籍:只留白眼在人间 (224)
第三节?嵇康:一曲《广陵散》,绝唱动千古 (230)
第二十章?《三国志?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点评 (239)
忠心耿耿的谏臣辛毗 (239)
第二十一章?《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点评 (244)
勇而有谋的满宠 (244)
第二十二章?《三国志?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点评 (248)
第一节?反叛司马师的毌丘俭 (248)
第二节?反叛司马昭的诸葛诞 (254)
第三节?伪反叛的邓艾 (258)
第四节?真反叛的钟会 (264)
第二十三章?《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点评 (270)
第一节?神医华佗 (270)
第二节?神算管辂 (275)

(下)
第二十四章?《三国志?蜀书一?刘二牧传》点评 (283)
刘璋:一个当不了王者的仁者 (283)
第二十五章?《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点评 (287)
第一节?穷人家的孩子早立志 (287)
第二节?刘备是个“大耳贼” (289)
第三节?老虎不发威也不是病猫 (293)
第四节?陶谦三让徐州 (295)
第五节?荆州风云 (299)
第六节?刘备登基 (305)
第二十六章?《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点评 (309)
扶不起来的阿斗 (309)
第二十七章?《三国志?蜀书四?二主妃子传》点评 (313)
甘皇后:薄命怜卿甘作妾 (313)
第二十八章?《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点评 (319)
第一节?躬耕陇亩 (319)
第二节?三顾茅庐 (323)
第三节?隆中对 (328)
第四节?上屋抽梯 (332)
第五节?舌战群儒 (335)
第六节?白帝城托孤 (341)
第七节?《出师表》 (343)
第八节?《失空斩》 (346)
第九节?秋风五丈原 (351)
第十节?君子之行 (356)
第十一节?一个孤独的人 (362)
第二十九章?《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点评 (367)
第一节?“武圣人”是怎么炼成的 (367)
第二节?猛张飞的悲剧结局 (377)
第三节?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老将黄忠 (381)
第四节?常胜将军赵子龙 (385)
第三十章?《三国志?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点评 (392)
第一节?凤雏庞统 (392)
第二节?法正:一个有缺点的聪明人 (400)

第三十一章?《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点评 (406)
第一节?董和与董允:上阵父子兵 (406)
第二节?马良和马谡:打虎亲兄弟 (411)
第三十二章?《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点评 (418)
第一节?不肯“夹着尾巴做人”的彭羕 (418)
第二节?“牢骚太盛防肠断”的廖立 (422)
第三节?文过饰非的李平 (425)
第四节?一对互终生死的冤家:魏延和杨仪 (430)
第五节?因打老婆而掉脑袋的刘琰 (437)
第三十三章?《三国志?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郄传》点评 (440)
“芳兰生门”的张裕 (440)
第三十四章?《三国志?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点评 (446)
第一节?沉静安定的蒋琬 (446)
第二节?忠诚聪明的费祎 (450)
第三节?大志未伸的姜维 (454)
第三十五章?《三国志?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点评 (459)
喜欢实话实说的邓芝 (459)
第三十六章?《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点评 (463)
第一节?乱世英雄孙坚 (463)
第二节?太刚易折的孙策 (469)
第三十七章?《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点评 (476)
第一节?有福之人不用忙 (476)
第二节?一个好汉两个帮 (478)
第三节?有时不妨装装傻 (481)
第四节?只俯身,不低头 (483)
第五节?孙权称帝 (485)
第六节?小人如蠹奸如虫 (488)
第三十八章?《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点评 (494)
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 (494)
第三十九章?《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点评 (499)
死不逢时的太史慈 (499)
第四十章?《三国志?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点评 (506)
第一节?刚硬的张昭 (506)
第二节?沉默的顾雍 (515)
第三节?委婉的诸葛瑾 (520)
第四十一章?《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点评 (526)
第一节?周瑜——曲有误,周郎顾 (526)
第二节?鲁肃——一个被矮化的高人 (535)
第三节?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540)
第四十二章?《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点评 (546)
第一节?东吴股肱程普 (546)
第二节?智勇双全的黄盖 (547)
第三节?道德楷模蒋钦 (550)
第四节?舍生忘死的周泰 (551)
第五节?甘宁:从流氓到将军 (553)
第四十三章?《三国志?吴书十一?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点评 (557)
第一节?“润物细无声”的朱治 (557)
第二节?“璞玉”朱然 (559)
第三节?忠诚正直的“财政部长”吕范 (561)
第四节?暴躁护短的“爆炭”朱桓 (565)
第四十四章?《三国志?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点评 (569)
第一节?虞翻:一个深情的狂生 (569)
第二节?廉石压舱的陆绩 (576)
第三节?“善恶太明”的张温 (578)
第四节?狷介丧生的暨艳 (584)
第四十五章?《三国志?吴书十三?陆逊传》点评 (586)
第一节?低调做人的长者 (586)
第二节?用兵如神的书生 (587)
第三节?多次上书的结局 (593)
第四十六章?《三国志?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点评 (596)
第一节?孙登:一个天使一样的皇太子 (596)
第二节?孙和:一个“窦娥”一样的皇太子 (603)
第四十七章?《三国志?吴书十八?吴范刘惇赵达传》点评 (610)
做人德为先的算命大师吴范 (610)
第四十八章?《三国志?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点评 (615)
东吴权臣诸葛恪 (615)

精彩书摘

第一节?谁家少年浪荡子
【原文】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译文】

太祖小时候就机灵能干,遇事会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注意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他,唯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二人能认识到他的雄才大略。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之才不能拯救,能平定天下的,恐怕就是你吧!”

【评点】

在以魏国立场为主的《三国志》里面,作者也对曹操少时没有什么能够粉饰的地方,只得简简单单说句“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了事,就算是为尊者讳了。而《曹瞒传》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写的,对于曹操这个魏国头子当然不会有什么宽宥,挖掘起隐私来十分给力。比如下面的情节: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意思是曹操年轻的时候就不务正业,遛鹰玩狗,到处游荡。他的叔叔看不上他那样,就老是跟他爹曹嵩告状。曹操就很烦。
后来他有一回在道上看见他叔,就故意把自己的脸团巴团巴,搞得嘴歪眼斜,他叔一看,说哎呀大侄子,你这是咋啦?曹操就说:“我中恶风啦。”他叔叔回去就告诉曹嵩,说阿瞒中风啦,你快看看他!
他爹当下大吃一惊,小小年纪就身中恶风,那还得了!结果叫到跟前一看,嘴不歪眼不斜,一切正常。
曹嵩就问:“你叔叔说你中了风,怎么回事?”曹操就说:“我哪有中什么风。我叔叔不待见我才故意这么说的。”
自己儿子再不咋地,当爹的还是亲的、信任的,于是就怀疑他弟原来跟他告状都是在冤枉儿子了,从此以后,曹操的叔叔再怎么告状,曹嵩都不相信了。
曹操这下子就更恣意妄为起来。
就这么一个人物,后来却能够成就一番霸业,这个,除了和本人的才力相关,就是和他的心胸志气大有关联了。
孙盛在《异同杂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说的是曹操这个人曾经想刺杀奸贼张让,结果被发觉,结果这家伙挥舞着武器就从墙上蹦出来了,谁也抓不着他,可见勇气惊人。
又爱兵法,注定是个战场上的英雄。
许子将就是许劭,当时著名的人物品评专家。《辞海》对他的评价是:有名于世,喜评论人物。曹操找上了许劭,“卑辞厚礼”,就是说好话、送厚礼,要许劭评一评自己——当然了,是要“好评”一下自己——谁也不愿意登门送礼找骂不是?
结果许劭就是不说——他不说说明什么?是个人都心知肚明了。
结果他不说曹操就非要让他说!实在没办法,许劭就说了:“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列传》)这话到了《三国志》里面,就成了这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无论怎样,反正这个人就是占住了两极,不是大贤大圣,就是大奸大恶,反正不是庸常之辈。曹操一听,乐了,“大笑”“大悦而去”。哪怕不会万古流芳,能够遗臭万年也成啊!他这态度,想不让人说他是“奸雄”都难;当然,想不成为奸雄,也难。
第二节?到处宁可我负人
那样一个黑暗杀伐的乱世,曹操能够从一个斗鸡走狗的浪荡子弟成为一只大鼎的三足之一,是很了不起的,起码手要狠、心要黑。且看这一个片段。

【原文】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译文】

金城人边章、韩遂斩杀刺史、郡守,聚集十多万人,大举叛乱。
一时天下动荡。
朝廷命太祖为典军校尉,恰逢汉灵帝去世,太子刘辩即位,由何太后掌宰朝中大权。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太后未同意他们的做法。
何进便召董卓入京,即刻废皇帝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献帝,京都之中乱如麻团。
董卓上奏举荐太祖做骁骑校尉,准备与他共商朝政。
太祖改名换姓,向东走小路逃往家乡。

【评点】

这段初看似没有什么意思,不过就是说董卓想用曹操,曹操不肯,更姓改名,逃跑了事。
这里可就纯粹为尊者讳了。在这个逃跑的故事里面,还套着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在裴松之注里面是这样写的:
“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意思就是曹操早知道董卓是秋后的蚂蚱,命长不了,所以就跑了。路上遇到故人吕伯奢,结果伯奢的儿子和宾客看上曹操的财物,就想抢劫,曹操把他们都杀了。
《世说新语》里则是这样说的:“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又是这样说的:“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在《三国演义》里描述得更为详尽: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总之,就是贯彻一个原则:“宁我负人,休人负我。”
版本不同,曹操杀人的动机也不同。《魏书》说曹操是自卫杀人,其他版本都说曹操是多疑杀人。
值得玩味的是这几个曹操多疑杀人的版本里面,曹操的态度问题。
孙盛《杂记》版本里面有一个“凄怆”,是个好词,说明曹操知道自己错杀了人,心里很难过,可是算了,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宁可我辜负了别人,不要让别人辜负了我啊!这个固然不能算作正当理由,起码他在感情上是知道自己做错了的,这说明他是有“人味”的,还残留一些善意。
结果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个“凄怆”的修饰语就没了,代之的是对陈宫解说时的理直气壮,这下子,曹操可就真的成了一个大大的奸贼了。
怪不得民间说书说到曹操的时候,观众都会对他切齿痛恨,试想,一个冤杀人家满门的家伙,还这么理直气壮,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切不求利天、利人,只求利己,怎能不惹人恨他呢?
不过,无论他“凄怆”也好,不“凄怆”也好,心狠手辣是真的。这样的人,若是清平为官,则为贤吏;若是乱世为贼,则成奸雄。
第三节?曹操的眼泪不白流
当然,曹操的奸雄之路还很漫长,除了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为导引之外,尚需磨砺他的军事才干、用人技巧,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乱世中把一颗心炼得八面玲珑、八方透风,才能成事。
下面这个片段,就算他的一个貌似“真诚”的心机吧。

【原文】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译文】

当初,曹公做兖州牧时,任命东平人毕谌为别驾。
张邈叛乱,劫走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和儿女,曹公便辞退毕谌,对他说:“你的老母亲在叛贼那里,你也可以离开我。”毕谌向曹公叩头,表示决不因此而怀有二心,曹公十分赞赏他的行动,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毕谌离开曹公后,就跑到张邈那里,归附了张邈。
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活捉时,众人为他担心,曹公说:“凡是孝敬父母的人,难道不也是忠君之人吗?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

【评点】

大家看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流涕”。就是流眼泪。谁流泪?不是毕谌,而是曹操。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那是多么血腥的场面,冤枉好人,又该多么悔痛骨髓,可是曹操也没有哭,这里仅仅因为一个毕谌为自己做了一个“决不因此而怀有二心”的承诺,就感动得流眼泪。
这眼泪的成分里,又能有几分真诚?有几多虚假?
所以说,凡是搞政治的人,大抵都会运用眼泪来当武器。
大耳儿刘备动不动就哭,真哭假哭一齐上阵,哄得一干兄弟为他卖命。曹操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你看他的眼泪,带来了多大的效益,这个效益就是人心。从此以后,在那个孝悌当道的时代,哪个孝子都乐意为他倾身卖命,抛洒一腔热血了。
其实曹操一生,真的为不少人流过眼泪,不过,他在残害他的直接上司汉家天子的时候,可真是一点都没有心软,没有流泪啊!


泱泱华夏,英雄辈出:一部洞察历史脉络与人性光辉的宏大史诗 书名: 磅礴三国:风云际会间的权谋、忠义与兴衰(暂定)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传统三国故事的简单复述,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近百年历史风云的恢弘巨著。我们力图穿透演义的烟云,直抵历史的肌理,以更宏大、更精微的视角,审视那个群星闪耀、波澜壮阔的时代。全书上下两册,旨在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三国世界,探讨其兴盛、冲突与最终的归宿。 第一卷:乱世之源——汉末的崩塌与新格局的萌芽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和平”如何被无可挽回地撕裂。我们不会将焦点仅仅停留在黄巾之乱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汉室衰微背后的制度性腐朽、士族阶层的固化以及边疆压力的累积。 一、 帝国肌体的溃烂: 详细梳理了自汉武帝“推恩令”后,中央集权与地方豪强之间的微妙平衡如何被彻底打破。重点分析了外戚、宦官与士大夫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这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倾轧,更是两种政治理念的生死相搏。例如,对党锢之祸的剖析,将不再是简单的“好人被坏人迫害”,而是展现了改革派在面对保守势力时的战略失误与理想主义的局限性。 二、 军阀的崛起与地理政治学: 本书将用大量的篇幅来审视“军阀”这一历史现象的必然性。从地方刺史、太守的权力膨胀,到董卓入京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力求还原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真实晋升路径。对于袁绍、曹操、刘表等人的早期发展,我们着重分析了他们所处的地理区位(如河北的资源优势、荆州的地理屏障)如何决定了他们的初始资本和战略选择。例如,分析袁绍在冀州的统治,如何因其过于依赖传统士族而埋下了内耗的种子,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三、 思想的碰撞与意识形态的构建: 三国时代不仅是军事的战场,更是思想的熔炉。本卷将详细探讨在乱世中,儒家思想如何被重新解读和应用。曹操集团所倡导的“唯才是举”,是对传统德行标准的挑战;而刘备集团所依傍的“仁义之师”,则是一种对道德制高点的争夺。我们会通过对早期檄文、诏令的细致比对,来展现不同政治势力在争取人心方面所采取的叙事策略。这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构建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工程。 第二卷:鼎立与合流——权力博弈中的人性炼金术 进入中卷,故事的主线将转向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种三足格局对整个时代军事、外交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赤壁前的权力重组与战略误判: 重点分析了“官渡之战”对北方格局的决定性影响。曹操如何整合了河北资源,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军事行政体系,这是其最终能够统一北方的制度基础。同时,对孙策、周瑜建立江东基业的分析,将侧重于其对南方水文地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江东本土士族的有效融合。赤壁之战的描绘,将不仅仅是火攻的胜利,更是对荆州战略地位的争夺,以及三方在信息战、外交斡旋上的高明或失误。 二、 复杂的“义”与“利”的交织: 蜀汉政权的建立,是“仁义”叙事走向现实政治操作的经典案例。本书将细致分析关羽、张飞等宿将的个性对战略部署的影响,以及诸葛亮在蜀地相对薄弱的物质基础之上,如何通过严密的法律和高效的农业政策来维持政权的运转。对于“夷陵之战”,我们将探讨其背后的战略心态:是复仇的冲动,还是对“汉室正统”承诺的沉重负担? 三、 江东的坚守与内部张力: 吴国的故事,往往被简化为“偏安一隅”。本书将重点解析吴国政权如何在一个“四面皆敌”的环境中,通过“和战不定”的外交策略和对水军的极致发展,维持了近六十年的独立。对孙权后期政治的分析,将侧重于其在继承人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犹豫和权衡,这种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最终如何成为其衰落的隐患。 第三卷:继承者的困境与最终的归宿 全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三代君主退场后的权力真空,以及最终的统一——魏的权力转移与晋的崛起。 一、 后三国时代的制度疲态: 分析魏明帝、蜀后主、吴后主时代,国家机器如何从创业者的激情中脱离出来,转向维护既得利益。对曹魏集团内部的“九品中正制”的分析将是重点,探讨这种制度如何从人才选拔工具,异化为维护士族门阀利益的工具,最终架空了皇权。 二、 晋的崛起:从司马氏的蛰伏到全面掌权: 本书将司马懿的形象重塑为一位极具耐心和战略定力的政治家,而非一个仅仅依靠权谋的阴谋家。重点分析了高平陵之变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标志性的政变范例,它标志着“开国功臣”的子孙如何通过制度性的陷阱,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政权的合法接管。 三、 历史的轮回与反思: 全书的收尾,将聚焦于西晋的短暂统一。我们会探究为何一个看似强大的统一政权,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因“八王之乱”而土崩瓦解。这并非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人才断层”、“宗室权力过大”和“统一后缺乏有效整合”这三大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核心价值: 本书的撰写风格旨在保持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同时兼顾叙事的流畅与引人入胜。我们力求展示:英雄的伟大并非源于其道德的完美,而是其在极端压力下所做出的选择;而王朝的兴衰,往往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制度细节与人性微末之处。阅读此书,读者将获得对三国时代更具穿透力和历史纵深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卷四:情感的共鸣与时代的对照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量,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纪先生的评点,常常会跳出历史事件本身,将目光投向我们身处的当代。他会用三国人物的进退失据,来对照我们现代社会中,个体在面对大环境变化时的无力感和选择的艰难。比如,他对人才的去留问题的分析,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得陇望蜀”的层面,而是触及了“如何留住真正有本事的人,又不被小人蒙蔽”这一永恒的管理学难题。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是这本书非常宝贵的一点。每读到一个关键人物的重大抉择,我都会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代入感,让历史不再是陈旧的文本,而是鲜活的镜子。特别是对于那些“忠义”与“现实”产生激烈冲突的时刻,纪先生的笔触显得尤为克制而有力,他没有给予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品味那种“两难”的重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际关系、对权力的运行机制,都多了一层理解的滤镜,看待周遭的世界,也多了一份审慎和包容。

评分

卷三:细节的考据与宏大叙事的平衡 很多历史评注,要么过于注重细节的旁征博引,把人绕晕在浩如烟海的注释里,要么就是格局太大,空谈战略,缺乏烟火气。而这套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纪连海先生对于史料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却又绝不卖弄。他会精准地指出某个情节在不同史籍中的细微差异,但这种考据,绝不是为了炫耀学问,而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质感”。他会为了解释一个战役的后勤补给,去追溯当时粮草的运输成本,这种对现实层面的关注,让整个三国的纷争,从抽象的英雄对决,还原成了一场场充满物质制约的残酷博弈。更难得的是,在这些繁琐的细节之后,他又总能迅速拔高,将个体事件纳入到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他不会让你迷失在某个小人物的悲剧中,而是让你看到,这个小人物的悲剧,是如何映射出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结构性矛盾。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自如切换,让阅读过程既扎实可信,又不失历史的磅礴气势,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卷二:文风的流转与观点的犀利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酣畅淋漓”。纪先生的文风,简直就是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历史叙事的窠臼。他从不讳言自己的观点,他的“评点”绝非旁观者的轻描淡写,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和对传统看法的挑战。我发现,他对于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往往有着颠覆性的解读。比如,他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就不仅仅是赞美,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度神化的警惕。他会细致地梳理出,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可能带来的僵化和保守。这种批判性的眼光,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单一叙事角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他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如疾风骤雨,分析问题直截了当,毫不拖泥带水;时而又像春雨润物,在不经意间,将一些深奥的史学观点,用极其生活化的比喻阐释得明明白白。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场思维上的高强度训练,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并为之进行辩护或修正。这种思想上的碰撞,才是阅读经典解读本的最大乐趣所在。

评分

卷五:阅读的享受与知识的迭代 说句实在话,很多历史解读读起来是非常“累”的,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典故。但纪连海先生的这套书,却提供了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享受。他的句子结构富有变化,阅读起来,如同欣赏一出精彩的戏文,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的评点,似乎总能在我快要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时候,适时地抛出一个精妙的总结性论断,像一座灯塔,瞬间照亮了前路。我发现,这本书对我自身知识体系的“迭代”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发生了什么”,而是不断地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以及“如果换一个起点,结局会如何不同”。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有效得多。我甚至会拿着书中的某个观点,去和朋友们进行深入的探讨,每一次讨论,都会激发出新的火花,这套书的价值,绝不局限于书本本身,它已经成为了我个人智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它让我重新爱上了这种深度阅读的乐趣,那种被智慧的力量所震撼的感觉,久违而珍贵。

评分

卷一:历史的烟云与人物的挣扎 这本书,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三国的故事讲了这么多年,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感了。但纪连海先生的这套“评点三国志”,却硬是把我拉了回去。他的笔法,不像有些学者那样高高在上地分析,而是带着一种老茶客品评棋局的亲切和洞察。最吸引我的是他对于那些“配角”的挖掘。比如,我们总是在谈论曹操的奸诈和刘备的仁德,但纪先生笔下的那些谋士和武将,他们的选择和挣扎,才真正让人动容。他会花大篇幅去剖析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策背后,所蕴含的那个时代对个体命运的挤压。读到赤壁之战前夕,他对于周瑜的复杂心态的描绘,简直入木三分,那不是一个“都督”的雄才大略,而是一个才华横溢之人,面对宿命般的局限时的那种不甘和愤懑。这种深入骨髓的“人味儿”,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亲历他们的悲欢离合。他没有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为什么那样做,那份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同情,使得整部评点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深夜里,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让你在叹息之余,对“成败”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他那种穿透文字表象,直抵人性幽微之处的笔力,让人读罢,掩卷沉思良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正版好书真诚服务值得信赖

评分

最喜欢三国的历史了,虽然只有不到100年,却是历史上最精彩的时代之一。书的质量不错,很赞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正版,满意!!!!!!!!!!!!!!!!!!!!!!!!!!!!!!!!!!!!!!!!!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价格便宜。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配送也很快。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价格便宜。

评分

正版好书真诚服务值得信赖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书的质量是绝对正版,物流速度快,6.18活动购入,活动力度很大,就是总是抢不到优惠劵,真心希望在优惠劵的设计上能再改进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