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帝国

大辽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强 著,李强 编
图书标签:
  • 辽史
  • 契丹
  • 五代十国
  • 北方民族
  • 历史
  • 帝王将相
  • 军事
  • 文化
  • 政治
  • 中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41360
版次:3
商品编码:123412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5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们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入靴!
他们进取开放,因俗而治,百战立国!
他们就是曾经的草原霸主——契丹族。
一本书道尽中国古代契丹族及其所建立的辽国的历史,讲述炎黄苗裔与白马青年的精彩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契丹族及其所建立的辽国的历史。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源于鲜卑,发轫于唐末,曾臣服于突厥、回纥等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以州县形式,长期受中原中央政府羁縻节制。公元九、十世纪是中华大地群雄纷起的时代。在天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领袖耶律阿保机及其家族的领率下,契丹族从一个原本弱小的族群,历经坎坷、励精图治,从辽河流域向四方拓展,最终实现了包括中原之“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北中国的统一,建立了绵亘两个多世纪的辽朝。辽朝和后续的西辽王朝,在中古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仍有一些国家和民族语言,用“契丹”来指代中国”。

作者简介

李强:学者,教授,国家第二届“韬奋新苗奖”获得者,读书会签约名家和社交平台内容顾问,“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者与传播者。
长期学习研究中国史与世界史。以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考古学等学科结合民族宗教学、历史地理学、姓氏谱牒学、分子人类学、方言口语学等交叉边缘学科为方法,在研究、讲学、著述中重视采用时空的横纵向对照比较。
代表著作:《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西夏王》《金太祖阿骨打的完颜家族》《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们》等。

目录

第一章 辽朝:辽阔而璀璨的时代
辽朝:我的“中国心” / 1
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广域帝国 / 5
燕云十六州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 8
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 11
一个民族仅有两个姓氏 / 15
第二章 炎黄苗裔与白马青牛
黄帝后裔:从契丹族的远祖北狄说起 / 18
鲜卑人为契丹族奠定了雄厚“家底” / 27
契丹民族的诞生 / 34
八部:白马青牛与第一次部落联盟 / 38
第二次部落联盟:大贺氏与唐朝的恩恩怨怨 / 41
风雨飘摇:契丹人面临的中唐(762—827年)乱局 / 47
兴起的前夜:遥辇氏第三次部落联盟 / 50
第三章 崛起于乱世:太祖耶律阿保机
黎明前的黑暗 / 54
峥嵘岁月 / 55
攘外与安内:契丹人的统一 / 57
改革传承制,建立契丹国 / 62
强人背后的女强人:“断腕太后”述律平 / 67
第四章 奠定契丹“百年基业”的辽太宗
同室操戈相煎急 / 71
成全“儿皇帝”,一脚进中原 / 74
借刀杀人得“红利”,强化统治施汉法 / 76
对中原腹地“水土不服” / 79
第五章 好人一生不平安的辽世宗
艰难登基于危难之际 / 84
终生与谋杀相伴 / 88
统治体系的全面形成 / 92
第六章 “死其宜哉”的辽穆宗
心胸狭窄,滥杀无辜,各族反抗 / 95
疲于应付此起彼伏的反叛势力 / 97
势力此消彼长,大辽空前危机 / 98
第七章 “中兴之君”辽景宗
“盘道岭刺杀案”的台前幕后 / 103
屡战屡败的耶律李胡后人 / 106
一心一意谋发展 / 107
中原巨变 / 109
北宋灭北汉,毁掉太原城 / 112
“高粱桥大捷”扭转辽朝颓势 / 114
第八章 声名赫赫萧太后和“盛世之君”辽圣宗
中兴大功臣:萧绰 / 117
辽军突袭中原 / 121
定州之战 / 123
进逼宋都汴梁 / 125
萧太后的远见卓识 / 127
澶渊之盟 / 128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 / 130
杨家将 / 132
君子馆之战 / 135
党项人引发的“三角恋” / 136
忠心耿耿韩德让 / 139
第九章 由盛而衰兴宗朝
“雄安新区”:辽宋和平的象征 / 142
祸起萧墙:辽夏反目成仇 / 146
连年交兵令辽朝国势衰落 / 149
第十章 “愿后世生中国”的辽道宗
兴宗留下的皇位之争 / 153
弄臣当道致国运中落 / 156
两位皇帝的忘年深情 / 159
第十一章 天祚帝:辽亡也忽焉
和平局面下的危机 / 162
完颜阿骨打的公然冒犯 / 165
耶律淳称帝 / 170
第十二章 “丝绸之路”上的西辽帝国
耶律大石的雄心壮志 / 174
大辽对漠北的经营 / 176
中亚是中华民族的西域 / 178
七州十八部 / 180
慷慨激昂的动员 / 182
耶律大石先称王 / 183
击败金军 / 184
建元称帝 / 185
站稳脚跟有多难 / 186
以德服人的统治政策 / 189
夫唱妇随 / 192
仁宗之治 / 197
承天太后“劈腿”引恶果 / 200
西辽帝国的崩溃 / 202
第十三章 耶律楚材:元帝国的股肱,契丹民族的光荣
中华文化造就的一代名相 / 207
元太祖、元太宗的莫逆之交 / 209
面对西辽故土的感伤 / 211
皇族的历史情境何其相似 / 213
为保护中华文明不懈努力 / 216
刚正不阿斗佞臣 / 218
不输乃父的名士耶律铸 / 221
附 录
一、契丹部落联盟世系表 / 226
二、辽王朝世系表(916—1125年) / 228
三、东丹国世系表(926—982年) / 230
四、北辽世系表(1122—1123年) / 230
五、东辽世系表(1213—1269年) / 231
六、后辽世系表(1216—1220年) / 231
七、西辽世系表(1124—1218年) / 232

前言/序言

话说,千年之狐(胡),姓赵姓张;五百年狐(胡),姓白姓康。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源流不断融合、同化的族群,说明汉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接收“新鲜血液”的民族。
我们知道,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还有一个便是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另外三个均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唯有中国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至今,且依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明肇始于黄河、长江流域,但不局限于此——在辽河上游流域,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以红山文化为代表。
在红山文化已经发现的先人遗存中,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玉器,赫然陈列其中,并且出现了著名的“玉猪龙”。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玉文化的一次再发现、再验证,同时将更为古老的民族图腾——“龙”的形象,清晰明确地附着在一体,从而将中华文明先祖们活动的足迹从过去已知的黄河、长江流域,向北移动了上千公里!
不仅如此,红山文化再次证明了先祖们记述史实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态度,即中原的地理范围,绝不是一些外国学者所说的局限于黄河流域,而将明长城以北皆划入“外族”或“外国”的狭隘阴暗说法。
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周礼》就已经用“五镇”框出了中原的地理范围:北镇医巫闾山,位于今辽宁省西部;中镇霍山,位于今山西省中部;西镇吴山,一说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一说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东镇沂山,位于今山东省潍坊市;南镇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不仅如此,无论其后朝代、政权如何更迭,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均严格规范地按照上述说法来界定中原的范畴。
所谓中原,也称华夏,正是以汉人为主体,以汉文化为主要表征,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多族群共同生活、经营、建设的核心文化区域,也正是中华文明的具体地理和物质载体之所在。
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其原因一直是全世界学者好奇并皓首穷经去探究、探索的重大学术课题。
《盛唐风云录》 内容简介 本书《盛唐风云录》并非聚焦于辽阔的漠北草原与契丹民族的兴衰,而是将笔触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复杂,也最令人魂牵梦绕的时代之一——盛唐。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唐帝国由开创走向极盛,再在内外交困中艰难维系的历史长卷。 第一部分:开元之治的基石与光芒 故事从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初期开始。彼时,大唐刚刚从武周的阴影中走出,百废待兴。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复苏与空前繁荣。 政治革新与吏治清明: 重点刻画了唐玄宗如何借用姚崇、宋璟等贤相之手,推行“慎简刑罚,薄徭省费”的革新。通过对三司(度支、盐铁、铸钱)和度支使制度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帝国如何有效地控制财政大权,为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书中不厌其烦地追溯了科举制度的完善,描述了寒门学子如何通过诗赋和策论,一步步登上权力中枢,为朝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边疆稳定与开疆拓土: 与后世辽国的军事压力不同,盛唐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的突厥残余和东北的奚、契丹的局部骚扰。本书详述了唐朝在西域的经营,重点描绘了唐军如何利用精锐的骑兵与步兵协同作战,在怛罗斯一役(尽管最终战败,但展现了帝国的影响力)前后,维持了对西域三十六都督府的有效控制,丝绸之路的商旅往来达到了历史高峰。对于东北方面,则侧重于对契丹诸部的“羁縻”政策,即通过册封、赏赐和军事威慑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边境的相对稳定,而非直接的军事征服和长期的直接统治。 文化盛世的万千气象: 这是本书着墨最浓重的部分之一。我们将走进长安的朱雀大街,感受万国来朝的恢弘气势。从西域的胡旋舞到印度的高僧辩经,从波斯商人的奇珍异宝到日本遣唐使的虔诚学习,展现了唐代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诗歌艺术的高峰,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仙诗圣”的生活轨迹和创作心路历程,被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分析了他们的作品如何映照了时代的繁荣与隐忧。 第二部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繁华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本书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开元末期埋下的祸根。 权力的集中与藩镇的萌芽: 随着玄宗对朝政的过度自信和对贤臣的疏远,权力开始向皇帝一人集中。更重要的是,为了应对边疆日益增长的军事需求,出现了节度使制度的扩大化。本书详细分析了边境节度使,特别是河北、河东、河西三镇的军事化趋势,以及他们逐渐脱离中央财政和人事管辖的过程,这与后来的藩镇割据有着本质的联系,但此时尚未完全失控。 贵族阶层的腐化与土地兼并: 盛世的财富并未惠及普罗大众。书中描绘了高力士等内侍集团的崛起,以及关陇贵族在土地兼并上的肆无忌惮,这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和流民的增加,为日后的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李杨之恋与政治的失衡: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不仅是浪漫的悲剧,更是政治上的失误。通过对马嵬坡事变的铺垫,本书分析了杨氏家族势力对朝政的渗透,特别是杨国忠的上位,如何彻底激化了与老臣集团的矛盾,并使中央集权体系在军事危机来临时失去了有效应对的能力。 第三部分:安史之乱与帝国的重塑 安禄山起兵,彻底撕裂了盛唐的黄金时代,将其拖入了近乎亡国的深渊。 叛军的崛起与中央的错判: 本书细致分析了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其内部的矛盾和野心是如何一步步被激发。重点描绘了玄宗初期对安禄山“有功者赏,有过者不罚”的纵容政策,是如何养虎为患。 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考验: 洛阳、长安的陷落,展现了唐朝军事机器在面对突然爆发的内战时的脆弱性。本书选取了睢阳保卫战等关键战役,探讨了张巡、许远等地方将领的坚守,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人精神,同时也反思了中央朝廷在战术调动上的迟缓与混乱。 肃宗的灵武即位与“两京之争”: 描述了唐玄宗逃往四川,而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的历史进程,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分流,更是政治合法性的一次重大分裂。战后,皇帝与太上皇之间,以及中央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功臣之间的权力博弈,为中唐的政治格局定下了基调。 尾声:艰难的喘息与新的秩序 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帝国虽然保住了江山,但元气大伤,昔日的“天朝上国”景象一去不复返。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唐肃宗、代宗时期的艰难重建,探讨了户籍的流失、两税法的初步尝试,以及对“河北三镇”的妥协,预示着一个中央权力相对式微、藩镇势力开始坐大的新时代的到来。 《盛唐风云录》旨在还原一个立体、复杂、既光芒万丈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唐朝,让读者理解其制度的精妙、文化的辉煌,以及最终导致其结构性衰变的深层原因。它不是一部赞歌,而是一部对历史的深沉反思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我注意到作者大量引用了《辽史》之外的宋代笔记、高丽史料,甚至是一些西方的旅行记录,进行交叉验证和多角度的解读。这使得我们对大辽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中原王朝的视角,而是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例如,书中对辽国与西夏、回鹘等地交往的描述,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横贯草原和沙漠的贸易网络,揭示了辽国作为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地位。对于辽国晚期的衰落,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金国的崛起,而是深入剖析了内部的土地制度矛盾、宗室的过度扩张以及对汉地百姓的剥削加剧等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手法,使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必然性。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地图绘制也值得称赞,清晰的地图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辽国复杂的地理政治环境,对于理解其军事行动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大辽帝国》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部饕餮盛宴!我得说,作者在梳理契丹民族的兴衰史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细致入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辽国早期军事制度的剖析,那种深入骨髓的草原骑兵战术的描述,仿佛能让人听到马蹄声声,感受到金戈铁马的冲击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战役和皇帝的更迭,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个庞大帝国运转的社会结构——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中的那些挣扎与创新。特别是关于“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制如何巧妙地平衡了契丹本土精英与汉化士人的关系,这部分的论述独到且富有洞察力,远超一般通俗历史读物的水准。我特别欣赏作者没有将辽国简单地塑造成一个蛮夷政权,而是展现了它在文化、宗教(如景教的传入与融合)以及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转化上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下地图,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疆域的广袤及其对周边政权(如北宋、高丽)施加的影响力。全书的语言风格兼具史学的严谨与叙事的流畅,使得即便是对辽代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紧紧抓住,沉浸其中,领略这个曾经横亘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的风采。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洞察力的著作。我给它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成功地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历史定论。作者对辽代社会阶层的分析尤其精辟,从最初的军事贵族集团,到后来日益官僚化的统治阶层,这种演变过程被梳理得脉络清晰,毫不含糊。特别是在描述辽国后期统治的僵化与矛盾时,所用的词汇和分析角度都颇具批判性,而非一味的美化或贬低。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穿越回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去亲身感受他们的骄傲与哀愁。它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认识到历史的多元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文字的功力毋庸置疑,行文间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使得即便是枯燥的制度分析,也变得引人入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东北亚历史、草原文明以及民族融合课题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读完这本巨著,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一个在主流史观中常常被边缘化的王朝,重新放置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而且是以一种极其立体的视角。作者在阐述辽国与宋朝之间的“澶渊之盟”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宋之屈辱”的叙事框架,而是着重分析了这纸盟约对双方边境稳定的长期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塑造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共存状态。书中的人物群像刻画也十分精彩,比如耶律阿保机雄才大略的早期开拓,再到后期各部王权斗争的波谲云诡,无不跃然纸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辽代物质文化的研究,包括其精美的金银器皿、独特的服饰风格,以及在西域丝绸之路上扮演的关键角色,都有详尽的论述。这些细节的堆砌,而非空泛的论断,让读者得以触摸到辽国真实的生活气息,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史料记载。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可读性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评分

我向来对中原王朝之外的北方民族史略感匮乏,但翻开这本《大辽帝国》,立刻被其恢弘的气势所吸引。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辽阔”这个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广袤,更是文化包容性上的辽阔。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探讨契丹人如何吸纳了汉、奚、靺鞨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胡汉兼融”的帝国认同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宗教自由的描述,辽代佛教的鼎盛与道教的并行发展,以及对其他信仰的宽容态度,这在当时的东亚世界是相当罕见的。阅读过程中,我能真切感受到,辽国并非只是宋朝的“边患”,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成熟、充满活力的文明体。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急流般推进,描述边境冲突的紧张;时而又如潺潺流水,细致描摹宫廷生活的奢靡与仪式感。对于渴望跳出传统史学框架,寻求更全面历史图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