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哲教授的學術研究範圍主要是中西比較哲學,其對中國哲學獨特的理解和翻譯方法改變瞭一代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中國的學者為什麼要去讀一位西方學生談論中國文化的《淮南子》的那些東西呢?中國有句俗語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具體地講,雖然所有的文化傳統及曆史時代都是復雜多樣的,但是它們都建立在某種基本的、 而且往往是未揭明的設想上,這些設想賦予瞭它們各自特殊的發生之同一性和延續性。 這些設想雖則對於瞭解文化來說是非常之重要,然而往往是當局者迷,隻有從特定的傳統或時代的外部去觀察,纔能看得較為清楚。
這是一部有相當學術質量和學術價值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較為係統地闡述《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專著。作者從《主術》入手,完整地透視瞭《淮南子》中有關政治、法律、道德、哲學等各種思想觀念在內的整個中國古代統治哲學的理論架構,並且進一步對先秦儒傢、道傢和法傢的政治哲學,作瞭一個完整的歸納和論述。作者試圖尋求現代中國和古代中國的聯係,不難看齣,《淮南子》對於形成漢代思想和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響,而且,其思想精髓直到今日仍在影響著中國的思想界,並且決定瞭中國宗教和哲學發展的進展和架構。
安樂哲(Roger T. Ames),1947年生於加拿大多倫多。曾任夏威夷大學哲學係教授(1978年至2016年)、夏威夷大學和美國東西方中心亞洲發展項目主任(1990年至2013年)、《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主編(1987年至2016年)、《國際中國書評》(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主編(1992年至2016年)。在中國,他廣為人知的身份是世界儒學文化研究聯閤會會長、國際儒聯副主席。
安樂哲教授的學術研究範圍主要是中西比較哲學,其對中國哲學獨特的理解和翻譯方法改變瞭一代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譯者前言…………………………………………………………01
中譯本序…………………………………………………………10
序 言……………………………………………………………13
緒 論………………………………………………………… 001
第一章 曆史哲學? ……………………………………… 013
第一節 孔子和儒傢的曆史觀……………………………… 016
第二節 老子和道傢的曆史觀……………………………… 022
第三節 商鞅和法傢的曆史觀……………………………… 026
第四節 《淮南子》的曆史觀?……………………………… 031
第五節 《主術》的曆史觀?………………………………… 041
第二章 無為?……………………………………………… 053
第一節 先秦儒傢著作中的“無為”?……………………… 055
第二節 先秦道傢著作中的“無為”?……………………… 062
第三節 先秦法傢著作中的“無為”?……………………… 079
第四節 《主術》中的“無為”……………………………… 087
第三章 勢?………………………………………………… 109
第一節 作為法傢特定概念的“勢”的發展……………… 120
第二節 《主術》中的“勢”………………………………… 147
第四章 法?………………………………………………… 173
第一節 先秦政治哲學中的“法”?………………………… 177
第二節 《主術》中的“法”………………………………… 206
第五章 用眾?……………………………………………… 229
第一節 《呂氏春鞦》和《韓非子》中的“用眾”………… 231
第二節 《主術》中的“用眾”……………………………… 235
第三節 結語………………………………………………… 241
第六章 利民?……………………………………………… 249
第一節 自利………………………………………………… 254
第二節 利民………………………………………………… 257
附錄一 《淮南子·主術》篇?……………………………… 271
附錄二 文獻及著者目錄…………………………………… 326
附錄三 中英文語詞對照…………………………………… 334
《主術》中的“無為”(節選)
我們已概述瞭儒傢、道傢和法傢傳統的各不相同的無為思想。雖然每一種傳統都為君主設計瞭一個理想的境界,這是他們的共同點,但隻是看上去他們所代錶的體係之間存有某種前後聯係,其各自的思想在根本上則是迥然異趣的。例如,在道傢政治理論中,“無為”是某種無政府主義的哲學指導原則,而在法傢理論中,它是一種支撐強化的極權主義、消除對立麵的手段。
《主術》中提齣的 “無為”思想, 基本上是一個綜閤瞭儒傢、道傢和法傢傳統而具有自身特色的東西。 這三傢傳統的“無為” 思想是有明顯差異的,《主術》則調和瞭這些思想並使之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實用性, 因而形成瞭自己的特色。但這也因此使對它的理解顯得相當睏難。“無為”思想在《主術》中具有十分突齣的意義,故我們通過對這一思想的探討,可以認識真正的漢代摺中主義。
“無為”是《主術》 闡述的一個主要問題, 至少其中有一半篇幅是討論“無為” 及與之有關的思想的。由於它的“無為”思想基本框架是法傢的,並且運用的是法傢語言和錶達方式,因此, 對它綜閤瞭儒、道、法特點的分析或許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揭明《主術》 的“無為” 思想中那些背離法傢理論的因素。並進而逐步探尋這些因素的思想來源以及它們對《主術》的整個政治理論的影響程度。
1. 輕君主之利,重民之大利
法傢政治思想的首要特徵是:其整個政治機器的建立都是為瞭君主的利益服務的。當然這利益也被認為在根本上是與他的大臣們的利益相矛盾的:“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韓非子 · 內儲說下》)因此,君主以賞罰勉勵和強迫臣屬放棄私利,效命於國傢。 然而在《主術》中,首要關切的已不是君主的利益,而是百姓之大利。這一思想貫穿瞭整章:“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萬人之所利。夫舉踵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載之上,〔而〕弗重也;錯之前,〔而〕弗害也;舉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厭〔也〕。”
《主術》 並不認為百姓之利與君主之利是根本對立的。 相反它堅持這樣一種觀點:個人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目的是可以共容的。它認為,百姓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同君主對社稷安定的追求,其實現各自目標的途徑應是相同的、唯一的。它不僅反對關於私利與公利之間相互對立的觀點,而且堅持認為:君主利百姓即是利己:“夫防民之所害,開民之所利,威行也,若發堿決唐。故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風而馳易以遠。” 這種認為百姓與君主的利益實際一緻的看法也是儒傢的基本信念,後者認為君主的政治穩定根本上即依賴於百姓之富足,而當君主遠其百姓,他事實上即是在自毀社稷。因此,在《主術》中,法傢關於君臣對立的鮮明觀點已為一種閤作的觀點所取代,法傢剝奪百姓的觀點已為一種利民的觀點所取代。
2. 反對以君主意誌為法律之本,主張法律基於民眾之意願
依據法傢的政治理論,維護君主利益的最有效方法,是建立一個以各種自我調節體係為基礎來控製的政府機構。這些體係中有兩個最重要的構成:一部客觀的和具有普遍效用性的法律;以及一個官僚機構。它們都是以“形名” 的實用理論所包含的客觀化準則來支配的。《主術》所發展的政治理論采納瞭法傢的這些體係的觀點,也主張由形名理論原則所支配的一部普遍的法律和一個官僚製度。為使這一法律和官僚製度順利運轉,君主隻須恒處於無為,因為他是權力的化身,是這些體係確立的根本所在。若隻從術語及其錶述來看,《主術》的法律概念似乎完全套搬瞭法傢傳統的東西,但事實上,這些概念有幾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從而使得它們與法傢的相似概念有明顯差彆。首先,這些法律産生於百姓對公正的意願和要求,而不是君主的專製意誌,正因為如此,它體現瞭對人的狀況的普遍同情。此外,君主意誌本身亦要受普遍適用之禮法的約束。其次,這些法律亦被認為是以百姓的道德水準為其確立基礎的。最後,就法傢學說而言,法律麵前無分等級差彆人人平等這類東西,並非是既定目標,它隻是專製統治偶然提供的一個副産品。但在《主術》的法律思想中則不然,平等的概念引起瞭作者更多的強調和重視。
說實話,我最初是被《中國古代的統治藝術》這個書名吸引的,覺得它聽起來就充滿瞭智慧和策略。而實際閱讀下來,它確實沒有辜負我的期待,並且在很多方麵超齣瞭我的想象。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不是簡單地羅列瞭各種治國之道,而是通過對大量曆史案例的分析,提煉齣瞭古代統治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應對邏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平衡術”的解讀,例如如何在不同派係之間進行權衡,如何在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及如何在軍事擴張與國內穩定之間進行取捨。書中對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分析,以及如何通過分化諸侯來加強皇權,讓我對這種精妙的政治手腕有瞭直觀的感受。同時,書中也探討瞭統治者如何處理權力繼承的問題,以及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如何影響國傢大政。作者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使得即使是復雜的政治鬥爭也能被描繪得引人入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中國古代的統治藝術,更學習到瞭一種處理復雜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當下依然具有很強的藉鑒意義。
評分《中國古代的統治藝術》這本書,讓我對“權力”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敬畏感。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黑暗麵,而是直麵那些血腥的權力鬥爭、陰謀詭計以及統治者為瞭維護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極端手段。我被書中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集權措施,以及對後來王朝如何繼承和發展這些集權製度的分析所震撼。書中對於“嚴刑峻法”在鞏固統治中的作用,以及其帶來的負麵影響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對“暴政”和“仁政”的界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特彆被書中對於“宦官”和“外戚”在古代政治中的角色分析所吸引,這兩個群體往往是權力鬥爭的幕後操縱者,他們的存在和興衰,深刻地影響著王朝的命運。作者的敘述非常客觀,他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人物貼上“好人”或“壞人”的標簽,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所處的環境。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理解瞭曆史的殘酷性,也更加認識到維護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是多麼不易。它讓我對“統治”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曆史的進程有瞭更宏大的視角。
評分這本《中國古代的統治藝術》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曆史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政治製度和權力運作方麵。這本書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枯燥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古代統治者是如何思考、決策和執行他們的統治策略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親眼見證瞭帝王將相們的智慧與權謀。書中對曆代王朝的興衰原因進行瞭詳盡的解讀,不僅僅是歸咎於外敵入侵或自然災害,更多地聚焦於統治者本身的政策失誤、權力鬥爭以及對人心的把握。作者旁徵博引,引用瞭大量史料、文獻和傳說,使得論證更加嚴謹有力,同時也為讀者提供瞭豐富的曆史細節。特彆是關於如何平衡不同階層利益、如何處理官僚體係內的腐敗、以及如何構建和維護統治閤法性等議題,書中都有深刻的探討,讓我對“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有瞭更具象的理解。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德治”與“法治”的辯證分析,以及不同時期統治者在兩者之間是如何取捨和應用的。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充實,每讀一頁都仿佛在汲取曆史的養分,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當下的社會治理問題有瞭新的思考角度。
評分我抱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態翻開瞭《中國古代的統治藝術》,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充斥著帝王將相名字和事件的枯燥讀物,沒想到它卻以一種非常齣人意料的方式吸引瞭我。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像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政治畫捲。我被書中對古代統治者如何處理突發危機、如何應對內部叛亂、以及如何進行外交策略的分析深深吸引。例如,書中對於唐太宗處理玄武門之變後的政治遺産,以及如何安撫功臣、鞏固皇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讓我對這位“貞觀之治”的開創者有瞭更立體的認識。同時,書中也揭示瞭一些看似英明的統治者背後所隱藏的局限性和決策失誤,這讓我更加理解瞭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多麵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古代統治者臉譜化,而是試圖去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內心的掙紮。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輿論”和“民心”在古代政治中的作用的探討,這在很多曆史書籍中往往是被忽略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的政治運作方式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認識到曆史人物的決策並非總是那麼簡單直接,背後往往牽扯著無數的因素。
評分《中國古代的統治藝術》這本書,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細細品味。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哲學著作,而非單純的曆史教科書。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敘述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統治思想的根源,以及不同學派在治國理念上的衝突與融閤。我被書中關於“法傢”、“儒傢”等思想流派在實際政治運作中的應用和演變所吸引。例如,書中詳細闡述瞭商鞅變法如何通過嚴苛的法律來重塑社會秩序,以及後來儒傢思想如何逐漸滲透並最終成為主流,但又並非完全取代法傢思想,而是形成瞭一種“外儒內法”的復雜局麵。這種思想上的交鋒和演變,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度和韌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的分析非常具有洞察力,他能夠將抽象的政治哲學理念與具體的曆史事件巧妙地聯係起來,讓我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思想如何影響權力,權力又如何塑造思想。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君權神授”理念的演變過程,以及不同時期統治者如何利用宗教和迷信來鞏固其統治地位。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曆史,不如說是在進行一次關於權力、哲學與人性的深刻對話。
評分重量級好書,內容全麵,見解深刻
評分重量級好書,內容全麵,見解深刻
評分經典著作,值得大傢購買
評分應該再想想中國古代的被統治術。
評分重量級好書,內容全麵,見解深刻
評分書不錯,活動買書很劃算!
評分經典著作,值得大傢購買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不錯,活動買書很劃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