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

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伟 宋敏 著
图书标签:
  • 新型城镇化
  • 城镇发展
  • 中国城镇化
  • 区域发展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政策研究
  • 报告
  • 2017
  • 城乡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0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型城镇化蓝皮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字数:2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和业务实践,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拟联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共同组织专家编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的主题就是特色小镇。总报告为《大数据解码消费时代的特色小镇》,分报告包括《特色小镇的运营与管理》《大数据透视旅游特色小镇PPP发展和投资机会》《用PPP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创新与误区规避》《特色小镇:构成要素、发展动力与建设路径》《海港小镇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的开发方向》《特色小镇公共空间的多维度感知》《特色小镇的演化逻辑》《摸准特色类型,发展方向、突破路径有的放矢》《弘扬母爱文化,打造特色小镇》《重塑农民主体性和组织性,开启乡镇复兴时代》。

作者简介

  李伟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合伙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投融资规划方法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开发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政府投融资、城市营销以及政府投资类企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及实践,带领其团队在总结各地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投融资规划”方法,填补了将系统工程方法与整合性技术运用于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空白,在多个城市进行实践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并打造了在国内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城发展模式——“长阳模式”,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先后出版《投融资规划——架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桥梁》、《破解城市建设困局——长阳模式解读》、《破解城投公司困局——探索中国经济发展基因》等著述,并在凤凰网城市频道开辟专栏,记录对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沈体雁,博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EnvironmentalPlanning》(B)和《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审稿人,美国规划协会会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科学学会成立于1991年10月,是中国研究区域科学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由我国地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有关学者、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在各研究领域从事多学科多层次的区域综合研究和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大数据解码消费时代的特色小镇【李 伟 单红松 周 瑜】/001
  一 问题提出:消费、大数据和特色小镇/002
  二 城市消费者研究可利用的大数据资源/006
  三 特色小镇消费者大数据系统分析框架和方法/009
  四 用大数据分析特色小镇消费者的前景设想/014

Ⅱ 专题篇
2 大数据透视旅游特色小镇PPP发展和投资机会【陈 民 彭 松 刘 山】/023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创新与误区规避【石 崧】/051
4 特色小镇:构成要素、发展动力与建设路径【杨雪锋 李 爽】/065
5 海港小镇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于秀辉】/081
6 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的开发方向【郭 莹】/095
7 特色小镇公共空间的多维度感知【张佳雯】/113
8 特色小镇的演化逻辑——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周 瑜 吴 浩】/134

Ⅲ 案例篇
9 摸准特色类型,发展方向、突破路径有的放矢
  ——“泰山多彩毛呢小镇”对镇级政府培育产业型特色小镇的探索与启示
    【陈国申 周悠然】/150
10 弘扬母爱文化,打造特色小镇
  ——辽宁省营口市熊岳镇建设发展历程【任福科 赵希望】/166
11 重塑农民主体性和组织性,开启乡镇复兴时代
  ——信阳郝堂村建设实践探索及对特色小镇的借鉴思考
    【李昌平 胡 铭 郭 丽】/185
城市之光与乡村脉动: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深度透视 本书聚焦于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面临的深刻社会经济转型,旨在提供一套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和评估区域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优化以及社会公平推进的复杂互动关系。 本书并非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中特定议题的重复或替代,而是立足于更广阔的、贯穿数十年国家发展战略演进的视角,对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底层逻辑、实践路径及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我们深知,任何单一年份的报告都带有其特定的政策背景和数据时点限制。因此,本书力求超越特定年份的政策热点,转向对区域发展内在驱动力、要素流动规律以及制度环境影响的长期性考察。 第一部分:宏观背景与理论基础的重构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历程。我们追溯了改革开放初期以“点状突破”为核心的战略,如何逐步演变为“梯次推进”乃至“区域协同发展”的复杂格局。 1. 区域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阶段划分: 我们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划分为若干关键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下,中央政府对区域不平衡问题的认知深度与干预方式的变化。重点探讨了“东部率先、中西部跟进”的初始模型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面临内生动力的挑战。 2. 空间经济学的中国实践: 本章深入讨论了主流空间经济学理论(如新经济地理学、集聚与扩散理论)在中国特定制度环境下如何被解释和应用。不同于将要素禀赋视为静态资源的传统观点,本书强调政策干预在塑造“比较优势”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我们通过对要素成本(土地、劳动力、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空间效率的影响。 3. 制度环境与区域竞争: 区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效率的优化,更是制度竞争的结果。本书详细分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特别是“激励相容”机制在推动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中的作用。我们考察了土地财政、地方债务以及政绩考核体系对区域投资决策的深远影响,指出这些制度性因素如何无意中固化了某些空间发展模式。 第二部分:关键驱动力的解析与评估 本书的核心在于解构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驱动力——人口、产业与基础设施——的相互作用机制。 1.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质量的量化评估: 传统的城市化衡量标准往往侧重于城镇人口比重。本书引入了更精细化的指标体系,包括非常住人口占比、公共服务可及性以及社会融合度,用以评估城市化的“质量”。我们对跨省域的人口迁移数据进行了再分析,特别关注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流向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正相关性。同时,对“大城市病”的微观表现,如通勤时间成本、住房负担能力,进行了跨区域比较研究。 2. 产业梯度转移与价值链重塑: 产业转移并非简单的空间平移,而是伴随着技术溢出和价值链的重塑。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腹地转移的产业类型,并评估了内陆承接地区在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方面的能力。我们重点考察了高技术制造业的“飞地”模式,以及服务业(如现代金融、研发设计)在城市群内部的集聚效应,认为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瓶颈。 3. 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软联通”: 交通、能源等“硬联通”的显著提升为区域整合奠定了基础,但本书强调了“软联通”——如统一的市场规则、跨区域社会保障衔接、教育资源共享——对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对比了不同城市群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方面的制度创新成效。 第三部分:新型区域战略的实践与挑战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评估其实际执行效果及其对区域格局的深层影响。 1. 城市群的形成逻辑与治理困境: 城市群被视为未来区域发展的主要载体。本书探讨了如何科学界定城市群的边界,以及如何构建适应跨行政区划的协同治理机制。我们分析了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地方政府在争取“中心城市”地位时产生的竞争与合作的张力,以及这种张力如何影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2. 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平衡艺术: 国家发展战略始终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本章系统梳理了中央政府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所采取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口帮扶和产业引导政策的有效性。我们探讨了如何避免过度依赖行政命令或单一的财政输血机制,转而通过培育内生增长动力来缩小区域差距。 3.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责任: 区域发展必须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本书将环境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分析了能源结构调整、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在跨区域合作中的复杂性。我们探讨了如何在不牺牲经济增长潜力的前提下,实现区域间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化的新路径。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展望与政策启示 基于前述的分析,本书最后提出了对未来区域发展趋势的研判,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具体的、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工具建议。 1. 区域发展的新风险: 我们识别了未来区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包括特定区域的过度负债风险、人口结构变化对区域劳动力市场冲击的风险,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对区域外向型经济的挑战。 2. 提升区域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政策的未来方向在于从“规划指导”向“规则引导”转变。这意味着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可预期的区域合作框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解决跨区域的公共物品供给和利益协调问题。 3. 构建更加包容的增长模式: 最终,区域发展的成功不应仅以人均GDP衡量。本书强调,未来的政策设计必须将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性,作为衡量区域战略成效的核心指标。 本书旨在为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地方治理以及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和业界人士提供一个深入、非零和的分析视角,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塑造中国区域发展的复杂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落地解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科技赋能城镇化,让城市运行更高效、居民生活更便捷,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报告里不乏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实际落地的项目作为支撑。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智慧交通部分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智能信号灯,更是涉及到城市交通大脑的构建,如何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甚至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另外,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上,报告也给出了很多有趣的设想,比如如何通过智能家居系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社区的安全管理。这让我觉得,未来的城市生活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科技与人性的有机结合,让生活变得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和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捕捉,无疑是这份报告的亮点所在。

评分

《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产城融合”模式的深入剖析。报告摆脱了传统城镇化发展中“先有城后有业”或“先有业后有城”的单一模式,而是强调了产业与城市功能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企业,从而带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人口的聚集,形成良性循环。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案例分析,这些小镇并非简单的工业园区或者旅游景点,而是围绕特定的产业定位,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发展活力。报告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培育新兴产业,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这种注重产业支撑和功能融合的城镇化思路,让人看到了中国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深思熟虑和前瞻布局。

评分

读完《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在“绿色城镇化”方面的深刻洞察。书中不仅仅强调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更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报告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避免“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如何保护城市周边的绿地和水源,以及如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减少污染排放。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章节,它不仅介绍了这种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的科学原理,还列举了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让我看到了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挑战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此外,报告还关注了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中的生态修复问题,例如如何通过绿化、透水铺装等方式,提升城市空间的生态品质。这种将环境保护融入城镇化建设的理念,让我看到了中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一种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发展模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而《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详实和富有启发性的内容。报告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中城市的城镇化进程,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探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书中分析了如何通过产业转移、人才回流、资本下乡等方式,激活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我尤其关注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部分,报告不仅强调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整治,更重要的是挖掘和传承了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特色风貌,让乡村发展既有物质的提升,也有精神的富足。报告还提到了如何通过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盘活农村的土地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决心和努力,也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

评分

刚收到这本《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2017)》,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内容涵盖的面非常广,从宏观的政策解读、理论研究,到微观的案例分析、实践经验,仿佛把过去一年中国城镇化发展脉络给梳理了个遍。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对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的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口号,报告通过大量数据和图表,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新时期真正将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解决他们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关于“城市病”的治理,报告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思路,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疏导或环境治理,更是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社区建设等多个维度入手,试图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尤其是在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上,报告提出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例如如何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如何保障他们在城市中的基本权益,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城镇化发展更加人文关怀的一面。而且,报告还关注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带动发展,也给予了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参考,让人对中国的未来城市发展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