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入手,通过对产业结构转型、国内外低碳发展、低碳技术市场化应用、绿色低碳消费、建筑和交通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等进行科学、系统和定量化的研究,分析了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社会可行性、技术可能性和政策可支撑性,得出了中国有可能成为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更严重的国家,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高碳扩张型增长已没有空间,能源转型已具备条件等结论,并认为2025年前中国实现碳排放峰值的可能性极大。
研究采用了IPAC-CGE能源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对碳排放峰值可行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模拟和计算,并提出了尽早达到峰值的行动清单和政策建议。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自哥本哈根和坎昆气候大会以来,各国已将未来全球温升水平控制在2℃作为长期目标并达成了政治共识。中国是否能够尽快实现低碳发展转型,已成为全球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尽早达到碳排放峰值的关键因素。
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问题,既需要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趋势、驱动因素及低碳发展经验,也需要研究不同温升控制目标下中国温升情景及其影响和风险,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建筑发展模式与城市低碳化发展等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从而论证中国尽早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可行性,明确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现路径。
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组建了中国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组,共同完成了相关的课题研究。
总论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提前实现碳排放峰值第一章尽早(2025年)实现峰值的可行性及路径研究——经济转型与
实现峰值引言
一、中国经济增速进入长期趋势性放缓阶段
二、中国不需要也不能继续高碳扩张发展
三、中国需要探索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和道路
四、创新政策清单管理推动经济转型以尽早实现峰值第二章中国尽早(2020—2022年)达峰可行性的模型系统分析引言
一、背景
二、提前达峰并力争实现2℃温升目标的经济和能源系统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第三章不同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研究引言
一、温升对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可能影响
二、温升对中国水资源的可能影响
三、温升对中国农业的可能影响
四、温升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第四章世界低碳发展的进展和趋势引言
一、低碳发展及其目标是基于科学认知的全球政治共识
二、低碳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有所发展
三、低碳发展的政策工具得到多方面深入应用
四、低碳发展的技术基础不断夯实
五、低碳发展的社会基础有待巩固
六、欧盟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七、美国的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八、印度低碳发展的行动与效果
九、结论与建议第五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研究引言
一、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机遇
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碳排放现状
三、产业供给与需求结构优化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
四、促进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政策措施目录 第六章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消费端能源需求研究引言
一、研究低碳消费的原因
二、从需求侧划分社会总能耗与情景定义
三、未来社会的消费与能源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第七章建筑领域尽早实现碳排放峰值的可行性和路径研究引言
一、中国建筑领域碳排放现状
二、建筑领域未来的碳排放情景分析
三、促进建筑领域尽早实现碳排放峰值的战略建议第八章低碳城镇化与碳排放峰值研究报告引言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势
二、低碳城镇化是尽早实现排放峰值的关键因素
三、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和实证
四、城镇化率与排放峰值的相关性分析和解读
五、中国低碳城镇化的目标和任务
六、结论与建议第九章中国经济中长期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思考:以能源转型和
效率提高支撑经济升级与持续繁荣一、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和面临的挑战
二、发展路径的创新:近代世界工业化史的启示与中国发展的特殊背景
三、发展路径的创新:低碳发展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切入点
和抓手
四、全球低碳化和中国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战略选择
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若干新课题
附录1方法学
附录2正负面政策清单
总论中国应该而且可以提前实现碳排放峰值
一、中国有必要提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
(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在不断加强
由人类活动过多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生态威胁。联合国组织世界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迄今为止一共发表了五次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评估报告。这些报告列举不断加强的系统观察事实,确认了地球不断超常温升的变化趋势,而且越来越确定这种温升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不断累积的结果。全球变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其后果将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许多地方的人类生存条件也将受到不可逆的破坏,由此引发的粮食、水资源等系统危机将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和各国的探索实践也一致说明,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实现低碳发展转型,人类是有充分的技术条件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在必要的响应时间内,实现全球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把全球温升的幅度和速度控制到一个可以逐步适应的变化范围之内。
世界各国的国情差别巨大,发展阶段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有许多差别,但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国际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建立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其后又形成了由发达国家带头减排并带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的《京都议定书》机制,促进了工业化国家低碳转型的进程。由于以中国全面实现工业化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断加大现代工业经济活动规模,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分布和增量产生了显著变化,从以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转变为发展中国家占主要份额。尽管发达国家人均排放仍然过高,必须尽快实现低碳转型,但全球温室气体可以排放的容量,已经不能承受发展中国家重复传统工业化的道路、采用增加化石能源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高碳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也必须从现在起就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否则全球将难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
国际社会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一步有效合作,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机制。终于在2015年末,各国达成了未来一个阶段内采取共同行动的《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最重要的一点是正式确定了2100年全球温升控制在明显低于2℃且尽可能争取1��5℃的奋斗目标,并动员了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行动。巴黎会议期间,130多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并积极表态。截至2017年3月,已经有134个国家批准了《巴黎协定》,191个国家和欧盟提交了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政策、行动方案。
《巴黎协定》是在现有的国际政治条件下可以争取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协议。它的目标很积极,给不断强化的减排行动提出了高要求。2℃的目标意味着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必须下降50%左右,21世纪后半叶全球必须实现零碳排放。它同时又承认现实,留给各国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关行动充分的空间。《巴黎协定》是一个促进合作、有推动力但不是强制力的合作框架,不但要求现在就采取行动,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加强行动的机制。低于2℃的政治目标和现有各国行动承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在各国政府签署协议时已心知肚明。因此今后不但不能从已经承诺的近期目标后退,而且必须进一步强化行动计划,提高阶段性承诺目标,否则就不能实现远期的温控目标。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认为气候变化不但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生态大事,也是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能否实现新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的事。
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探索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在过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发展理念。中国要加强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恢复好我们的青山绿水美好家园,就必须重视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变化问题。如果全球性、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化,维持一国一地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就可能出现巨大的困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的政治家、环境工作者和社会团体都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局限于一城一地,必须高瞻远瞩,建立全球环境、全球生态建设的观念。只有对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才能对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更好更科学的认识,才能避免对大系统外部条件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应该对全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需要长期努力,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包括维持长期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和共享发展的契机,实现多赢共赢发展。当然,对于全球性挑战和可能的危机也要充分重视,中国应带头推动国际合作来应对挑战,共同战胜困难。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中国从一个一般排放大国,逐步发展成对排放总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头号排放国。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已大大不同于二十几年以前。中国正在走向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必然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中国不但要对自己第一超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地位负责,承担相应的限排减排责任,还要带头创新实现低碳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出表率。不断加快低碳发展步伐,根据实际进展和国际共同温控目标的需要,创造条件提高限排减排目标,这应该是中国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一个长期战略任务。
(二)中国是可能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更严重的国家
.....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直击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议题之一,而且“尽早达峰”这个词组充满了紧迫感和前瞻性,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部详实分析中国碳排放现状、挑战以及可能路径的著作,或许会包含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碳排放情况的细致梳理,以及对现有政策的评估和未来政策方向的建议。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会探讨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等对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作用。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在减排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毕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其减排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激发了我对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斗争中扮演何种角色、将如何应对这一历史性挑战的好奇心。
评分《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信息量巨大且极具现实意义。我仿佛已经看到,这本书的扉页上印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和严谨的论证,它必定是对中国碳排放问题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中国究竟是如何规划其碳排放轨迹的?“尽早达峰”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迫于压力,还是主动的战略选择?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不同能源类型的占比变化,例如,可再生能源的崛起,煤炭的逐步退出,以及其他清洁能源的潜力?我甚至会想象,书中可能还会涉及碳交易市场、碳税等经济手段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对新兴绿色技术前景的展望。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像是一本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的“路线图”,是对一个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决心与智慧的生动写照。
评分初次见到《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似乎是一本充满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报告,而非一本轻松的读物。我预期书中会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图表、经济模型和政策分析,旨在为决策者、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经济和环境发展深度关注的读者提供一套严谨的论证体系。我会设想作者是如何界定“尽早达峰”这一概念的,它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年份,还是一个时间窗口?达峰后又将是怎样的减排轨迹?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经济成本、技术瓶颈以及社会接受度等问题?我甚至会联想到,作者可能还会对国际社会在推动中国实现碳达峰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一番审视,探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复杂态势。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是一份厚重的答卷,是对中国能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控制碳排放,走向绿色可持续未来的重要探索。
评分《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中国这艘巨轮,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航程中,巧妙地调转航向,避开气候变化的暗礁,朝着“碳排放达峰”这一战略性目标稳步前进。我猜测,书中一定充满了对中国独特国情的深刻洞察,它不会简单地照搬西方的经验,而是会结合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能源禀赋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期待看到的是对“双碳”目标背后驱动力的剖析,例如,国家意志的体现,科技创新的力量,以及民众日益增长的环保意识。或许,书中还会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碳排放特点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揭示出各自的减排潜力和面临的挑战。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受到的是一份挑战极限的决心,和一份为全球绿色未来贡献力量的担当。
评分仅凭《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这几个字,我就仿佛闻到了一股来自前沿研究的严谨气息。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定是一位深谙中国经济脉络和环境科学的专家,他/她必定对中国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技术进步以及政策演变有着极为透彻的理解。我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对“碳达峰”这一概念的精准界定,以及不同学派对此的不同解读。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例如,国际社会对中国减排的期待,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到,它不仅是一份关于现状的描述,更是一份关于未来的规划,一份旨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的厚重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