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萍萍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
  • 军国主义
  • 教科书
  • 文学研究
  • 历史
  • 文化
  • 教育
  • 战争文学
  • 近代日本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4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2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注重原始史料的解读与分析。作者详细查阅了日本近代时期的国定教科书中出现的“军国美谈人物”的传记、新闻报道及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揭示了收录在教科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军国美谈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及其影响。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陷入了“崇军尚武”的疯狂中,来自战争中的“军国美谈”故事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遍日本全国,并进入到国定国语和修身教科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军国美谈”的概念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军国美谈”的先行研究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军国美谈文学”的历史流变与文本载体分析
第一节 明治以前的“军记物语”文学
第二节 “军国美谈”的主要“文学”形式
第三节 “军国美谈文学”的军国主义本质及收入教科书问题

第三章 以甲午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第一节 《勇气》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第二节 《水兵之母》的原型揭秘
第三节 《能久亲王》的“真实面目”

第四章 以日俄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第一节 《一太郎屋间》故事的真与假
第二节 《水师营的会见》和《清廉》中虚构的“乃木希典神话”
第三节 《广濑中佐》和《橘中佐》的“军神形象”的背后

第五章 以全面侵华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第一节 《爆弹三勇士》的真相何在?
第二节 动物“美谈”的利用——《军犬利根》和《小小传令使》

第六章 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进入教科书的“军国美谈”
第一节 教科书中《特别攻击队》的“九军神”与一名俘虏的故事
第二节 “军国之母”的塑造
第三节 “九军神”与一个俘虏
第四节 空中的“军神”——加藤建夫的“反面影响”

第七章 战后日本右翼对“军国美谈文学”的所谓“研究”
第一节 战后日本右翼学者对教科书中“军国美谈文学”的辩护与“研究”
第二节 战后日本“军国美谈文学”的变种与复活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
  早在17世纪初,日本大阪市出现了最早的报纸雏形——“瓦版”。瓦版出自民间,是一种以黏土烧制成版后印刷的读物,类似于报纸,属于非法出版物,可能是由一些香火道人或游方术士之类的人所为。瓦版是不定期出版发行的单页印刷品,特点是图文并茂,主要刊载地震、火灾、仇杀等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以街头叫卖方式发行,很像发传单的形式,所以又被称为“读卖瓦版”。日本现今三大报纸之一的“读卖新闻”,据说其名的由来就与“瓦版”的叫卖方式有关。据日本有关学者的考证,现存日本最早的瓦版是一份记载了1615年“大阪安部合战之图”的瓦版。该份瓦版主要是图,配有简略的文字说明,较为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江户幕府的创始人德川家康最终打败丰臣秀赖的大阪夏季攻防的战斗场面。①17世纪80至90年代,瓦版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户城开始出现这一类印刷品。进入18世纪80年代后,瓦版在江户极为盛行。瓦版在日本民间延续了300多年,直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近代报纸的出现,它才退出历史舞台。②1862年,《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公开发行,这是日本最早公开发行的官方报纸。它的前身是《荷兰传闻书》。《荷兰传闻书》是在日本锁国时期,长崎出岛荷兰商馆将收集来日通商的各国商船所带来的消息整理而成的一份“报告书”,每年上呈幕府一次,由幕府官办的翻译机构“洋书调所”译成日文,以便幕府掌握有关世界各国的情况。它原本属于日本德川幕府的绝密文件,但在锁国政策失败后,迫于压力,幕府放宽了《荷兰传闻书》的阅览范围,同时,荷兰当局也担心《荷兰传闻书》会影响国际关系,不再向幕府提供《荷兰传闻书》,改成机关报Javasche Courent(周刊),直接向荷兰东印度总督府呈送。但是,当时的幕府还是必须依赖这一渠道获得情报,于是责令洋书调所将J avasche Courent译成日文,并在发行时冠以“官版”字样,更名为《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官版·巴达维亚新闻》由日本最早的洋书商人万屋兵四郎发行,先后共发行了23卷。后来,在《官版·巴达维亚新闻》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官版·海外新闻》和《官版·海外新闻别集》,前者发行了9卷,后者发行了上、中、下3卷。这时期的官版报纸一般采取木版手工印刷,有的甚至采用手抄形式,装订形同线装书,分卷出版,出版周期均为不定期,发行量极少。①
  “明治维新”后,近代日本的报业进人大发展时期。1871年,《横滨每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近代报纸登上了历史舞台。②此后,日本报业在激荡的政治变迁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东京日日新闻》(《每日新闻》的前身)、<东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五家全国性的大报为龙头的报业格局。③其中,《东京日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以历史悠久、发行量大、发行范围广等优势,在日本新闻舆论界握有强大的话语权,在舆论导向的引领、政治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④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政府认识到“必须卓有成效地利用报刊新闻的宣传鼓动机能”⑤,“在全体国民面前造成一种改造的大势”⑥,从而将报界纳入到国家控制管理下,成为完全依附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恶魔的吹鼓手和辩护士”⑦。“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报纸因其强大的宣传和教化功能而被纳入到日本国家战时体制之中,加紧进行报纸整顿合并和机构改革,很快实现了由准战时到战时的过渡,成为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工具,最终走上了法西斯化的道路。为了顺应战时形势,配合日本军部的侵略行为,从1938年至1941年12月,报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合并。1934年日本共有报刊11690家,到1940年末减至8124家,至1941年4月则仅剩5190家。⑧而且,与此同时,各报社在编辑部内设立了编辑指导会议和报道审查课,加强编辑权限,监督报道的新闻内容,以免出现与军国利益不符的报道言论,使报道内容完全军国主义化了。
  ……

前言/序言

  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只相当于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口也不过7000万左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将侵略的战火燃遍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各国,给这些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和难以估量的损失。是什么赋予日本这么大能量?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为什么极具扩张性、疯狂性与野蛮性?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也要看到这场战争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这就是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支持与参与,使日本军国主义在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中实现了“举国一致”。
  军国主义是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一切服务于侵略扩张的黩武思想和行为。“举国一致”则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中,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全部被纳入侵略战争的轨道,全体国民被驱向战争。在战争期间与“军国家庭”、“军国少年”、“军国少女”、“军国妇女”、“军国之妻”、“军国之母”等各种“军国”招牌下的舆论宣传并行的是,歌颂战争、美化侵略、粉饰死亡的“军国美谈”纷纷出笼,死亡的军人被作为“勇士”、“军神”而大加赞美,连在战场上有功的军用动物也进入被讴歌的“美谈”之列。
  所谓“美谈”,通俗地说就是“佳话”、值得传诵的美事。“军国美谈”的盛行是战争的直接产物。从明治末期至昭和前期,日本始终与战争相伴: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这些战争不仅造成被侵略国家军民的大量伤亡,本国也有许多军人丧失生命。为了顺利推行对外侵略与战争政策,战死的军人的所谓“英雄事迹”被报刊媒体大肆渲染,进而将其编成文学作品、流行歌曲、电影、戏剧作品,“军国美谈”由此产生。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一幕幕“感人场面”产生了战争动员的效应。可见,“军国美谈”实质上是洗脑文学、洗脑文艺,目的是让国民前赴后继地走向战场,为侵略战争送命。
  日本从近代学校教育普及以来就十分重视教科书的编撰。1904年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实施国定教科书制度,意味着国家和政府对教科书内容实行严格掌控。在先后五期的国定教科书内容中(尤其是语文及修身教科书),充斥大量的宣传“忠君爱国”、“忠孝一致”的内容,原本在社会上流行的“军国美谈”也被大量收入教科书当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文本,加上教师们在课堂上的夸张讲解,在孩童们的头脑中会留下极深的印象。可以说,战前日本的“军国少年”最初就是这样在教室里用教科书培养起来的。在近代日本教育内容严整划一的情况下,褊狭的“忠君爱国”教育与“军国美谈”的灌输,给儿童白纸般的头脑中留下的是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多数人只读完小学就参加工作的战前日本,小学教育实际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军国美谈”的毒害下,日本人一步步从“军国少年”成长为“军国青年”、“帝国军人”,从而达到了培养“忠良的臣民”的目的。其结果,就是全民全力参与战争,实现了天皇专制主义政权要求的“举国一致”,形成战争狂热,在事实上成为侵略政策的帮凶。不能不说,近代日本在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中所进行的国民动员是极其“成功”的,只是这种“成功”越显赫,它对被侵略国家的伤害就越大,其自身的失败也就越惨重。
  近年来,对战前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与对外侵略政策的揭露与批判逐渐走向深入,但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如何对国民进行战争动员这一问题上尚缺乏应有的研究,对在战前社会和学校教育中影响深远、流毒极广的“军国美谈”这样的话题也少有关注及系统性的批判。青年学者周萍萍以敏锐的批判意识,收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军国美谈”,在分析、考证的基础上,揭露其虚伪性、虚构性、毒害性,指出其对国民的“洗脑”作用,对于全面了解战前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国民动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视角。该书资料丰富,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堪称从教科书及文学作品中对战前日本的忠君爱国及军国主义教育进行实证考察的范例。
《军国主义的笔尖:日本教科书中的爱国叙事及其变迁(1894-1945)》 引言: 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日本的国民意识在剧烈的时代浪潮中经历了深刻的重塑。在这场宏大的社会变迁中,教科书作为最直接、最广泛的国民教育工具,承担着塑造一代代日本人价值观和身份认同的关键使命。本书《军国主义的笔尖:日本教科书中的爱国叙事及其变迁(1894-1945)》将目光聚焦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1894-1945)的日本教科书,深入探究其如何通过文学叙事,构建并传播一种特定的“军国美谈”——一种将军事荣耀、国家牺牲与个人忠诚高度结合的爱国主义话语。我们将剥离那些早已被历史尘埃掩盖的陈旧观点,专注于分析这些文本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日本国民的精神世界,以及这些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微妙演变。 研究背景与意义: 1894年的甲午战争标志着日本迈向帝国主义扩张的转折点,而1945年的战败则宣告了其军国主义时代的终结。在这五十余年的时间里,日本教科书的内容,尤其是其中关于国家、民族、历史以及英雄人物的描绘,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如同时代的晴雨表,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在不同政治气候下的思潮变动。特别是“军国美谈”的构建,更是成为理解日本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美谈”并非单纯的历史叙述,而是经过精心选取、加工和升华的、旨在激发国民崇敬、效忠乃至牺牲精神的文学化叙事。 本书的研究价值在于: 揭示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对教科书文学内容的分析,本书将展示教育系统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文学如何成为传递和强化特定政治理念的有力载体。 理解国民精神的形成机制: “军国美谈”如何在教科书中生根发芽,又如何被一代代学生吸收,成为他们理解自身身份、国家命运以及“何为忠诚”的基石,本书将对此进行细致的梳理。 考察历史叙事的演变: 战争的胜负、国内政治的起伏、国际环境的变化,都会在教科书的叙事中留下痕迹。本书将追踪这些叙事的细微变化,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力。 为当代历史反思提供借鉴: 理解日本近代史上的“军国美谈”如何被构建和传播,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审视历史、辨析爱国主义的真伪、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复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894年至1945年间,在日本各级学校(小学、中学、高等教育)使用的国语、修身、历史、地理等科目中的教科书。我们将重点关注其中收录的各类文学作品、散文、诗歌、故事、传记片段,以及教科书编写者为解读和引导学生理解而撰写的文字。 本书将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 文本细读与内容分析: 对大量的教科书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识别其中出现的关键主题、意象、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以及价值导向。 2. 历史语境还原: 将教科书文本置于其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下,考察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科书内容的影响。例如,战时动员时期与和平时期,教科书中关于“牺牲”和“英雄”的论述会有显著差异。 3. 比较分析: 对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进行比较,分析叙事内容、侧重点以及语言风格的演变。例如,对比甲午战争前后与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教科书,将能清晰地看到“帝国”概念的强化和“敌人”形象的塑造。 4. 文学手法考察: 分析教科书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如象征、隐喻、戏剧化冲突、情感渲染等)来增强叙事的感染力,使其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内化。 核心研究内容(章节预览): 本书的章节设计将围绕“军国美谈”的生成、演变与影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第一章:帝国初升的曙光——明治维新后的爱国基石(1894-1912) “国体”的奠基与早期叙事: 探讨明治维新后,如何通过教科书确立天皇制的神圣性,以及早期将效忠天皇、国家富强作为核心价值的爱国叙事。 战争的启蒙: 甲午战争胜利后,教科书如何描绘“日本的胜利”以及“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如东乡平八郎、乃木希典等早期民族英雄的塑造。 “武士道”精神的回溯与重构: 分析教科书如何从历史典故中挖掘和重塑“武士道”精神,将其现代化,并与国家忠诚相结合。 第二章:走向列强之路——大正民主的暗流涌动与军国主义的悄然滋长(1912-1926) 表面上的“自由”与潜在的整合: 大正时期虽然迎来短暂的民主思潮,但教科书中的爱国叙事并未完全消退,反而可能以更温和、更具渗透性的方式存在。 “国语”教育的强化: 汉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被用来塑造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以及其背后隐含的民族主义情绪。 “忠君爱国”的精致化: 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将“忠君爱国”的理念内化为个体情感,与家庭伦理、个人品德相联系。 第三章:阴影笼罩的时代——昭和初年的全面军国主义化(1926-1937) “神州论”与“民族精神”的极端化: 探讨“神州论”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如何在教科书中得到传播,以及“八紘一宇”等概念的渗透。 战争的常态化叙事: 满洲事变等侵略战争如何被描绘成“正义之举”,以及参战士兵的“英勇牺牲”如何被渲染成一种最高荣耀。 “国民义勇”的铸造: 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揭示教科书如何塑造“国民义勇”的形象,鼓励民众为战争付出一切。 第四章:战争机器的宣传阵地——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极端化与精神总动员(1937-1945) “圣战”叙事的构建: 太平洋战争如何被定义为一场“圣战”,以及对抗西方列强的“使命感”如何被灌输。 “玉碎”精神的崇尚: 深入分析“玉碎”这一概念的文学阐释,及其如何被用来鼓励不惜一切代价的抵抗,以及对投降行为的道德谴责。 “生动的”英雄主义: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片段,分析其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情感渲染,将牺牲和战争描绘得“感人至深”,激发读者的崇敬和模仿。 “忠诚”的终极体现: 探讨在战争末期,教科书如何将对天皇和国家的“绝对忠诚”推向极致,甚至牺牲生命也被视为“荣耀”。 第五章:文学的武器——“军国美谈”的叙事策略与情感动员 英雄叙事模式的分析: 总结教科书中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共同特征,如坚毅、勇敢、无私、牺牲等,以及这些特征如何被理想化。 情感的召唤: 分析教科书如何利用诸如“悲壮”、“崇高”、“英勇”、“牺牲”等情感词汇,以及感人的故事情节,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认同。 象征与意象的运用: 考察教科书如何运用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樱花、富士山、日之丸等)来强化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 叙事视角的选择: 分析教科书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视角,例如从士兵的视角、从母亲的视角,来增强故事的代入感和情感冲击力。 第六章:历史的遗产与反思 “军国美谈”的消解与延续: 战后日本社会对军国主义历史的反思,以及教科书内容的变化。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借鉴历史经验,探讨如何在当代教育中,既培养健康的爱国主义,又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死灰复燃。 文学在塑造民族记忆中的作用: 总结文学作品在民族记忆构建中的双重性,既可以成为传播错误意识形态的工具,也可能成为反思历史、汲取教训的契机。 结语: 《军国主义的笔尖:日本教科书中的爱国叙事及其变迁(1894-1945)》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剖析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日本教科书是如何通过文学叙事,将“军国美谈”融入国民教育,塑造了日本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本书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教育的深远影响,以及爱国主义的内涵与边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我们相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溯与审视,能够更好地认识当下,警惕重蹈覆辙,并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其所吸引。1894年至1945年,这短短半个世纪,是日本历史上一段极其特殊且充满争议的时期,军国主义思潮的泛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军国美谈文学”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被理想化、英雄化的战争叙事,它们很可能被精心设计,以一种“美化”的方式呈现在年轻一代面前。我很好奇,书中将如何界定和解读这些“军国美谈”,它们在当时的教科书中究竟占据怎样的位置?是否会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比如当时的课本内容、教师手册、教育部的指导方针等,来佐证其研究的严谨性?我特别想知道,这些“美谈”是如何巧妙地避开战争的残酷性和对被侵略者的伤害,转而突出所谓“为国捐躯”的荣耀,以及“效忠天皇”的神圣职责。研究的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从甲午战争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这让我相信书中会展现出随着时代变迁,“军国美谈”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轨迹,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日本社会心态的变化。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意识形态操纵方式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让我感到一丝沉重,也充满了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1894年到1945年,这几十年的时间,对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军国美谈文学”这个提法,则直接点出了教育在国家意志传播中的核心作用。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时代,教科书作为一个国家向下一代传递价值观、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载体,是如何被用来塑造“军国主义”思想的?它是否像一个隐形的推手,悄无声息地将对外侵略和战争的合理性,以及个体对国家的绝对服从,编织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书中是否会通过对具体课文、故事、诗歌的分析,揭示这些“美谈”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例如如何强调“大和魂”的牺牲精神,如何鼓吹“效忠天皇”的绝对忠诚,又如何淡化战争的负面影响?研究的跨度又恰恰捕捉了日本军国主义从扩张到最终覆灭的关键时期,这让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阶段教科书中“军国美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当时日本的政治和军事目标。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触及历史伤痛,但又不得不进行的认知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瞬间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在漫长的1894年至1945年这段历史时期,日本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动荡,而“军国主义”的抬头更是这场变革中极其重要且令人警醒的一面。更何况,研究的载体竟然是“教科书”和“美谈文学”,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我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的日本,孩子们是如何在课本中接触到这些“美谈”的。这些“美谈”究竟是怎样的内容?它们又是如何被包装成教科书中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代年轻人的思想呢?是关于英勇牺牲的士兵,还是关于忠君报国的精神?亦或是对于国家扩张的合理化叙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美谈”的具体表现形式,揭示其背后的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灌输方式。同时,研究的时间跨度也很有意义,从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正好是日本军国主义从兴起到覆灭的关键时期。我想,通过对这段时期教科书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的演变,以及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也是一次对战争记忆的审慎反思,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对历史教育和民族主义构建的思考。1894年至1945年,这是日本对外扩张,乃至最终走上战争深渊的关键时期。而“军国美谈文学”,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暗示着对战争的浪漫化和英雄化,以及对牺牲精神的过度渲染。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去界定和分析这些“军国美谈”。它们在当时的教科书中,是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出现,还是已经融入了历史、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教科书作为国民思想的启蒙者,如何利用这些“美谈”,将个体生命与国家意志紧密相连,将战争描绘成一种不可避免的、甚至是荣耀的选择?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美谈”的叙事技巧,例如如何塑造舍生忘死、忠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又如何通过对敌人的妖魔化来强化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时间跨度如此之长,从日本开始对外扩张的初期,到二战的最终战败,这让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军国美谈”在教科书中的内容差异,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当时日本不同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目标。这本书,无疑是对一段复杂历史的深入挖掘,也可能是一次对战争宣传机制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拿到这本《日本教科书中的“军国美谈文学”研究(1894-1945)》后,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疑问,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找到答案。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军国美谈文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种鲜明的色彩,它暗示着一种对战争英雄主义的歌颂,以及对国家忠诚的极度推崇。那么,这些“美谈”究竟是如何在教科书中被构建和传播的?它们是如何将战争的残酷性进行遮蔽,转而突出其“光荣”与“牺牲”的一面?我猜想,书中一定会对当时日本的教育政策、文学创作趋势以及社会思潮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勾勒出“军国美谈文学”产生的土壤。同时,1894年至1945年这个跨度,涵盖了日本对外扩张的关键时期,比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乃至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我想,书中必定会对比不同时期教科书中“军国美谈”内容的演变,看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这些“美谈”的侧重点会有何不同,它们如何随着战争的进程而调整,以适应当时国家的需求。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研究,更像是在解剖一剂“思想鸦片”,去理解它如何被制造、传播,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