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

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春茹 著
图书标签:
  • 干部培训
  • 干部教育
  • 培训理论
  • 实践研究
  • 人才发展
  • 组织管理
  • 行政管理
  • 继续教育
  • 能力提升
  • 党政干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6317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422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62
字数:2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互联网+”背景下,干部教育培训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契机,信息技术在逐渐变革着干部教育的培训方式与手段。
  《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收录35篇文章,从理论纵横、实践创新、前沿展望、成果转化、案例探究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改革,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的探究与优化,干部教育培训成果的转化,不同行业领域干部队伍的培训多元化等问题,涵盖了干部教育培训中党校培训和新媒体时代下的干部网络教育培训、移动学习等。

目录

目录
前言
理论纵横
简析人性 党性 人民性 白琼英 3
党性教育重点要关注的三个问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性的形成对当前党性教育的启示 张香丽 9
干部教育培训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 李小双 16
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启示 鲁燕清 22
区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陈真 28
精准培训变“漫灌”为“滴灌” 胡可娜 35
实践创新
围绕打造“四铁”干部队伍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 敖源鸿 43
党性教育系统化改革创新:理论、实效、路径——基于重庆市党性教育“五大模块”调研分析 张飞霞 苏建新 50
以结构化研讨创新优化党性教育的路径探析 张丽娜 60
党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经验与新探索 何洪华 65
以创新谋发展 以品牌赢未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探索 陈利荣 王政 72
探索推行“三段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肖启胜 79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陈尹 88
新时期提高党员干部哲学思维能力路径研究 穆飞 95
党校开展党性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欧小蓉 102
依托现场教学深化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雅然 109
区县党校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路径思考 谭仕荣 116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基层公务员培训管理工作探讨 叶璇同 123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浅析新时期下的干部党性锻炼 周耷 132
创新发展理念下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李术华 138
新时期改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思考 李柱 145
前沿展望
网络培训引领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改革创新 龚雪梅 155
新媒体视角下创新干部培训的四个维度 周双双 161
自媒体技术在党校现代教学培训中的运用——以微信+结构化研讨为例 殷治琼 169
将教育直播纳入干部教育网络学习体系的思考 田娇 176
“互联网+”视域下基层党校红色教育研究 陈佳 183
成果转化
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的经验和启示——以綦万南区县党校为例 李菀丽 陈实 193
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郑爱花 肖启胜 周宗成 201
干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运用的探索与思考 肖瑜 212
公务员职业道德知与行、学与用、礼与法的思考 肖靖 218
案例探究
关于提升重庆政法队伍素质的对策建议 刘锋 汤勇 229
现场教学基地“建、管、用”的探索与创新——基于巴南区委党校的实践 苏建新 237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以忠县党校为例 梁锐 242
立足红色资源 服务党性教育——以梁平为例 司媛 安小林 250
干部教育助力精准脱贫的城口经验——唱好帮扶人与被帮扶人的“二人转” 谢正娟256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研究》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其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重中之重。新时代新征程,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本书旨在深入研究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思想、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系统梳理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科学方法与有效途径,以期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二、 新时代对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 1. 政治能力: 政治忠诚与政治定力: 深刻理解并践行“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能够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政治风险,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准确把握政治大局,深刻理解中央大政方针的战略意图,确保各项工作在政治方向上不偏离。能够将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并抓好贯彻落实。 意识形态辨别与引领能力: 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规律,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2. 思想道德素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并将其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与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强化: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道德情操与党性修养: 严守党纪国法,自觉践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形象。 3. 专业能力与执政本领: 科学决策能力: 能够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科学分析问题,精准把握关键,做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决策。 改革创新能力: 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探索实践,善于在矛盾和挑战中发现新机遇,提出新思路,创造新经验,推动事业发展。 驾驭全局能力: 能够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协调各方,有效整合资源,解决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复杂问题。 狠抓落实能力: 具备强大的执行力,能够将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环节,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能够敏锐洞察和预判各类风险,具备处理突发事件、化解矛盾纠纷、应对危机等方面的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坚持依法治国,能够在各项工作中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具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能力。 国际视野与开放意识: 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具备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4. 作风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求真务实的实干作风: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精力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自觉抵制腐蚀,保持清廉本色,自觉接受监督。 三、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与不足 1. 培训内容: “高原”现象突出: 许多培训内容存在“老生常谈”、“换汤不换药”的问题,未能及时更新与时代发展不符的陈旧知识体系。 理论与实践脱节: 培训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导致学员学用脱节。 针对性不强: 培训课程设置往往“一刀切”,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特点干部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性不足: 现有培训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培训资源等方面创新不足,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培训方式: “填鸭式”教学普遍: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占主导,学员被动接受,互动性、参与性差。 线上线下融合不足: 线上培训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性,线下培训形式单一,未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实践环节薄弱: 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访谈调研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不够深入,难以帮助学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评价机制滞后: 培训效果评价主要停留在考试成绩层面,忽视了对学员能力提升、工作成效等方面的长期跟踪与评价。 3. 培训管理: 培训需求调研不深入: 对干部队伍的实际能力短板和培训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培训方向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培训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师资力量仍需加强。 培训周期与强度不匹配: 部分培训周期过短,难以达到系统学习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部分培训强度过大,影响了正常工作。 后续跟踪与转化机制不健全: 培训结束后,缺乏有效的后续跟踪、巩固与转化机制,导致学习成果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运用。 四、 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路径与对策 1. 优化培训内容,突出时代性和针对性: 加强政治理论培训: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围绕“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等核心要义进行专题培训。 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干部,开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理论培训。 突出能力素质培养: 重点训练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以及决策、执行、协调、应变、风险防范等关键能力。 注重实践导向: 引入大量典型案例,开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员分享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动态更新培训教材: 建立培训内容定期更新机制,及时吸纳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确保培训内容的前沿性与时效性。 2. 创新培训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 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 构建一体化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并与线下集中培训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 推广互动式、研讨式教学: 鼓励教师引导学员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营造开放、活跃的学习氛围。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开展实地考察、挂职锻炼、基层蹲点、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运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引入VR/AR、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手段,增强培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吸引力。 推行个性化学习路径: 根据学员的背景、基础和岗位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资源推送。 3. 完善培训管理,强化效果与评估: 深化培训需求分析: 建立常态化的干部能力素质需求调研机制,深入了解干部队伍的实际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教学能力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鼓励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共同参与教学。 优化培训周期与强度: 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培训周期和强度,确保学习效果。 建立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 采用多维度、过程性、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估方式,重点关注培训的实际成效,包括学员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工作表现等。 健全培训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和推广机制,鼓励学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加强培训纪律管理: 严肃培训纪律,确保学习风气,杜绝形式主义。 五、 结语 新时代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培训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机制。本书的研究旨在为这一重要课题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参考,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了奇幻色彩和哲学思辨的作品,它的世界观构建之宏大精妙,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拥有无尽的想象力,将光怪陆离的设定与深奥的哲学命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陌生又似曾相识的平行宇宙。阅读体验堪称一场智力与想象力的双重冒险,每当以为自己掌握了故事的脉络时,总会有新的线索出现,将一切推向更深远的未知。语言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古典的史诗感,大量富有韵律和象征意义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和沉浸感。虽然故事线索繁复,角色众多,但作者的笔力雄厚,始终能将读者牢牢地牵引在主线上方,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并且值得反复重读的杰作。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现代都市气息所吸引。它描绘的场景和人际关系,太贴近我们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书中对于职场生态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那些微妙的权力斗争、隐藏的利益链条,都被作者用极其犀利的笔触揭示出来,让人读完后不免要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处境。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到位,时而急促如奔流的瀑布,将关键冲突推向高潮;时而又放缓为静谧的湖面,让读者有时间沉淀和消化人物内心的波澜。尤其是几段关于科技伦理的探讨,观点新颖独到,引人深思,让我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多了一层谨慎而又充满好奇的审视。这本书无疑是给现代人的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高速发展中不要迷失了真正的价值追求。

评分

这部小说读完后,脑子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是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考据可谓是下足了功夫,细节之处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烙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情节的铺陈如同一张精密的棋局,每一步的走势都充满了悬念和张力,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猜不到角色的命运会如何转折。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笔下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他们的挣扎、矛盾与成长,都显得那样真实可触。读到最后,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者的由衷敬意。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遣词造句典雅而不失力量感,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酒,回味无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程度令人动容。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而是聚焦于两个个体之间,那种历经时间洗礼、饱受误解与磨难的复杂情愫。作者的笔触极其温柔,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波动和眼神交流中蕴含的千言万语。读到某些片段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心头被轻轻揪紧的感觉,代入感极强。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过去与现在的交错闪回,逐步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这种层层剥开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全书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错过”的喟叹,但最终,它留给读者的却是一种温柔而坚韧的希望。

评分

这本非虚构类的作品,展现了作者极强的现场观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社会现象的成因与影响,作者没有采用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一手访谈资料和数据支撑,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可信的研究模型。阅读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于这个议题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许多,许多原本想当然的结论,在作者的抽丝剥茧下被证明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行文风格非常清晰、客观,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没有任何含糊不清的地方,这种高度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完美结合,实属难得。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该领域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级别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