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行走在革命、科學與哲學的邊緣:範岱年口述自傳-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行走在革命、科學與哲學的邊緣:範岱年口述自傳-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範岱年 著,範岱年 口述,熊衛民 整理
圖書標籤:
  • 範岱年
  • 口述史
  • 中國科學史
  • 20世紀中國
  • 科學史
  • 人物傳記
  • 迴憶錄
  • 曆史
  • 哲學
  • 革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湖南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539497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37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314
字數:26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範岱年先生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科學哲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
  他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係,但因懷抱革命救國的理想而加入瞭中共地下黨,沒有成為物理學傢。
  他以無産階級革命戰J:砥礪自己,卻不幸被錯劃為“資産階級右派分子”。
  他沒有受過哲學的專業訓練,但在戴帽改造的睏厄中,為r服務於批判西方自然科學理論,奉命譯述瞭大量相關的外文資料,也由此開始r他的學術生涯。
  在革命、物理、哲學邊緣的峰迴路轉中,他成為科學哲學傢。
  他是《嶽陽樓記》作者範仲淹的第31代裔孫,秉承祖訓傢風,一生錶現瞭中華民族精英的傢國情懷和憂患意識。
  《行走在革命、科學與哲學的邊緣:範岱年口述自傳-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是範先生年近90高齡時的口述迴憶,係統地迴顧r他參加革命工作的經曆和從事科學哲學領域譯述、研究和組織工作的曆史。
  任人生的不同時段和軌跡的交集中,郭沫若、範壽康、鬍愈之、束星北、許良英、張勁夫、杜潤生、張明遠、於光遠、洪謙、科恩、盧嘉锡等諸多名人齣現在他敘述的親曆故事中。

作者簡介

  範岱年(1926-),科學哲學傢、科學史傢。浙江蔔虞人。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係。1949年後,曆任中國科學院《科學通報》編輯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自然辯證法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副社長、副主編、主編等職。主要研究科學哲學和科技史。著有《科學哲學和科學史研究》《科學、哲學、社會和曆史》等。譯(校)有恩格斯、愛因斯坦、海森伯、庫恩等人的哲學論著,以及物理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等方麵的多種著作。與許良英閤著有《科學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閤作編譯有《愛因斯坦文集》。
  
  熊衛民(1974),湖南南縣人,理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係特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著(含閤著)有《閤成一個蛋白質》《鄒承魯傳》“金黴素·牛棚·生物固氮——瀋善炯傳》《反思科學技術》《從閤成蛋白質到閤成核酸——分子生物學在中國興起的獨特曆程》等。

目錄

自序
引言

第1章 傢世
祖父範高平
父親範壽康

第2章 童年
上虞金罍小學
在珞珈山的幸福時光
父親到政治部第三廳任職
逃難

第3章 中學
遷到重慶
在重慶念初中
在貴州安順念高中
鬧學潮和退學

第4章 浙江大學
從永興到湄潭
在颱北過暑假
於子三運動
考取研究生
加入地下黨
科學時代社
陳儀和我父親
李季榖先生

第5章 在杭州黨組織機關
軍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
杭州市委組織部組織科
土改運動中的傢庭成分
抗美援朝運動,青年學生參軍
三反“抓老虎”
在中學領導思想改造運動

第6章 在中國科學院機關
奉調進京
參加整黨和丁瓚專案調查
早期的《科學通報》
錢三強入黨
鬍適思想批判運動
蘇聯科學院代錶團訪華
……
第7章 右派經曆
第8章 調到哲學研究所
第9章 主持《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
第10章 離休以來
第11章 答問錄
附錄

精彩書摘

  《行走在革命、科學與哲學的邊緣:範岱年口述自傳-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
  1935年,我五妹福棣齣生。這年鼕天,北平學生發動瞭要求抗日的“一二·九”運動。大姐訂閱的《大眾生活》周刊刊登瞭學生遊行示威的照片。我們雖然不太瞭解,但對學生勇敢的愛國行動是很欽佩的。
  1936年春,我上初小四年級最後一學期。3月底,我母親在分娩時血崩身亡。那天上午,我們正在上課,傢裏來人通知,母親逝世,要我和兩個妹妹立即迴傢。迴到傢中,見母親已撒手人寰,永遠離我們而去,我們萬分悲痛。
  我母親一共生瞭12個孩子。我有三個哥哥小時候就死瞭。母親是在生第12個孩子的時候去世的。她生得太多瞭。在那天晚上,我和哥哥都睡不著,都在低聲抽泣。母親的葬禮很隆重。遺體停放在大廳中,從頭七到五七,都有祭奠活動,請和尚、道士來做道場,父親在五七前從武漢趕迴。齣殯時很熱鬧,有和尚、尼姑、道士、軍樂隊相送。
  母親一輩子很辛勞。雖然傢中有幾位奶媽、女傭和一位男長工,但她要主持一係列傢務。每到逢年過節,都要清掃庭院,拜神祭祖。春天毛筍上市,要曬大量筍乾菜。夏天要曬字畫、皮衣。鞦天要請師傅來做紹興老酒。鼕天要請師傅來做要吃一年的紹興年糕。過年階段,陰曆十二月二十三,送竈神上天;二十五,請財神菩薩;三十,迎竈神。傢中平時比較清靜,但在祖父母或父親迴來時(一般在暑假),傢裏就來許多賓客,有來看祖父或父親的,有來陪祖母打麻將的,有嚮父親推銷字畫和古玩的,等等,常常一頓飯要開好幾桌。有時候,子淵公公(經亨頤)和他的畫傢朋友來瞭,就要準備好酒和紙、硯、筆、墨,請他們揮毫作畫、題詞。所有這一切,母親都要妥善安排。
  我們孩子也每年都有很多活動。大年初一,孩子們都穿新衣,齣去拜年,男孩子還要去範傢祠堂拜祖先,按傢中男丁人口,領迴饅頭。清明要到山上上墳,這時蔥綠的山上,到處是鮮紅的杜鵑花。曬筍乾菜時,孩子可以吃新煮齣來的鮮嫩的筍片。端午節,孩子臉上要塗上雄黃,吃粽子。七月的鬼節晚上,到城隍廟看紹興戲(不是越劇,是紹興高調),開演前,有一些戲子要騎著馬,到城郊墳頭把鬼魂請來。中鞦節,吃月餅,賞月。做老酒時,孩子們就吃新蒸齣來的釀酒的糯米飯(加點白糖)。做年糕時,人們會將用糯米飯新夯成的糕團捏成各種動物形狀,熱騰騰的糕團包麻酥糖,十分好吃。年底送竈神時,吃帶尾巴的湯圓。除夕,放爆竹,玩到午夜,吃一碗雞湯、黃芽菜心煮的年糕湯,就枕著壓歲錢人夢瞭。有一年暑假,鬍子嬰帶著她的女兒章國湘來上虞我們傢。章國湘穿著皮鞋、裙子,比我們上虞的孩子洋氣多瞭。
  我小時候,還玩過不少玩具,但大多已經印象不深瞭。隻記得三年級時的春天,我們班的同學每人都拿一個裝香煙的紙盒子,養瞭一二十條蠶。幼蠶本為黑色,我們用桑葉將它們喂成白胖胖的大蠶,然後蠶上山結繭,變成蠶蛾破繭而齣,産齣黃色的蠶卵。我們由此瞭解瞭蠶成長的全過程。有時候,兄弟姐妹都到彆處去玩瞭,我就一個人在樓上擺弄自己的一小箱書,望著南邊殘頹的城牆和南山,聽著嗚咽的喇叭聲,獨自遐想。
  在我母親的喪事結束後,我父親就迴武漢大學教書去瞭。暑假他經寜波迴來。在寜波,經他老師張葆靈先生介紹,父親同唐誌英(後改名紫櫻)女士結婚。繼母很年輕,隻比我大12歲,比我大姐隻大3歲。祖母和大姐早得到消息,就事先教育我們,要像對待自己親生母親一樣尊重繼母。不久,父親同繼母迴到瞭傢鄉。繼母是寜波人,念過高中,結婚以後主要是持傢做傢務,蠻能乾的。
  ……

前言/序言

  我是一個普通人,學術上也沒有什麼成就,我覺得自己不值得搞什麼口述史。後來看到龍應颱談建立國民記憶庫,她認為:“每位國民的個人史背後,纔是最真誠的國傢史。”迴顧我一生,前23年,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後66年,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所以我決定搞我的口述史。這項工作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也有兩年多的時間瞭。在這部口述史中,有兩人的對談,也有個人的記述,形式不太統一,在對談中,有些話也是衝口而齣,沒有深思熟慮。不過這是我個人親身的經曆,絕大部分是真實的曆史,可能有個彆地方,因記憶有誤,與事實有齣入。
  我是一個邊緣性人物。在大學裏學的是物理。但我沒有做過物理學研究,沒有寫過物理學論文,隻是翻譯過一些物理學傢的哲學和科學著作,寫過個彆物理學傢的傳記。所以,我隻是走在物理學的邊緣。
  我到1948年10月纔參加革命,離杭州解放隻有半年。以後參加民主改革,1952年調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初被劃成右派,開除黨籍。1979年改正,恢復黨籍。工作到1987年底離休。所以,我在革命隊伍內,在共産黨內,也是一個邊緣人物。
  我在1963年纔開始從事與自然辯證法有關的工作,1980年以後,開始有關科學哲學的工作。我沒有受過正規的哲學和科學哲學的訓練,所以我也是走在哲學的邊緣。近年來,我通過學習馮友蘭、我父親範壽康、李澤厚、陳樂民的著作,通過學習從康德,到馬剋思,到哈貝馬斯的哲學著作,感到有必要將從康德到馬剋思到哈貝馬斯的批判哲學同中國的傳統哲學結閤起來,探索一條通嚮人類永久和平之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對康德哲學、分析哲學、現象論哲學、批判哲學、結構主義和中國傳統哲學,我都隻有粗淺的瞭解。想做深入的研究,因為年事已高,時不我待,隻能望洋興嘆。
  縱觀我的一生,我做的大部分工作,還是翻譯工作和編輯工作。從1980年到1988年,我擔任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的副主編,實際負責雜誌社的工作。通過這個雜誌,我們促進瞭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社會史在中國的發展。但是,對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始終是我國科學哲學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由於當今世界充滿瞭各種不確定性,對世界的未來我無法進行預測。我隻能錶達一個老人的願望。
  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希望中國能成為一個獨立、統一、富強的國傢。
  我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我希望中國能成為世界上一個促進和平的國傢,為消滅恐怖主義,銷毀和禁止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為實現世界永久和平而做齣不懈的努力。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未命名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內容完全不涉及“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行走在革命、科學與哲學的邊緣:範岱年口述自傳”。 --- 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抉擇:一部關於現代都市演變與個體命運的史詩 一部深入描繪二十世紀後期至二十一世紀初,一座虛構的東方大都會——“啓明城”——在劇烈社會轉型中所經曆的物質重塑、文化衝突與人性掙紮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一部純粹的社會學觀察報告,也不是一部簡單的傢族興衰史。它以精妙的結構和豐富的細節,將宏大的時代變遷熔鑄於幾代人的日常生活、職業選擇與情感糾葛之中,展現瞭在“快速現代化”的洪流下,傳統秩序如何被瓦解,新的價值體係如何在泥濘中艱難建立。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坍塌與新秩序的萌芽(1978-1990) 故事的開篇,聚焦於啓明城在改革開放初期所經曆的劇變。城市原有的工業基礎開始鬆動,傳統的“單位製”社會結構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 城市肌理的變遷: 建築師瀋緻遠,一個堅守古典主義美學的理想主義者,與他的學生、新興的城市規劃師周朗形成瞭鮮明的對比。瀋堅持認為城市應該是有曆史記憶的有機體,而周朗則全身心投入到“速度與效率”至上的現代主義實踐中,負責拆除老城區,建立第一批高聳的鋼筋水泥“方舟”。書中細緻描繪瞭老城區——如有著百年曆史的“竹枝巷”——被推土機夷為平地的場景,以及居民們在搬遷過程中,對集體記憶和鄰裏溫情的留戀與掙紮。 2. 思想的鬆動與知識分子的睏境: 在文學與思想領域,一股暗流湧動。大學講師林薇,一位研究外國先鋒戲劇的學者,試圖將那些被壓抑已久的錶達方式引入公眾視野。她的課堂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成為瞭關於自由、邊界與身份認同的私密辯論場。書中深入探討瞭知識分子在意識形態鬆動期,如何在堅守學術良知與應對現實壓力之間尋找平衡點的艱難過程。林薇的日記片段,以其精準而剋製的筆觸,記錄瞭那個時代知識界對外部思想的渴望與自我審視的復雜心境。 3. 第一代“弄潮兒”的崛起: 商業的浪潮首先衝擊瞭舊有的分配體係。陳國華,一位精明而富有冒險精神的個體戶,抓住瞭物資短缺帶來的機遇。他從南方小商品市場起傢,通過巧妙的人脈經營和對市場風嚮的精準嗅覺,迅速積纍瞭第一桶金。他的故事綫,展現瞭在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軌的灰色地帶,個人能力與道德邊界的試探與拉扯。 第二部分:速度、資本與人性的異化(1991-2005) 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速,啓明城迎來瞭爆炸性的發展期。城市的天際綫被重新定義,資本的邏輯開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1. 金融風暴與精英階層的重構: 隨著第一批大型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方遠航——一位從底層逆襲進入金融高層的“技術官僚”——成為這一時期的核心人物。他代錶瞭新精英對效率的極緻追求。書中詳細描繪瞭金融工具的引入、股市的狂熱以及隨之而來的泡沫與危機。方遠航的辦公室可以俯瞰整個城市,但這高處的視野並未帶來寜靜,反而加劇瞭他對權力結構和風險的焦慮。小說通過方遠航的視角,揭示瞭現代金融係統如何在信息不對稱中,重塑瞭社會財富的分配。 2. 城市中的“失語者”: 快速的城市擴張催生瞭大量的流動人口和被遺忘的空間。李梅,一位從鄉村來到城市從事建築工地工作的年輕女性,她的經曆構成瞭本書的“底層視角”。她穿梭於鋼筋水泥的骨架之間,她的汗水是城市拔地而起的燃料,但她的生活卻被隔離在光鮮亮麗的城市之外。書中對她與留守兒童的通信往來,以及在城市邊緣尋求歸屬感的描寫,充滿瞭對現代化進程中“被遮蔽的勞動”的深刻反思。 3. 文化的碰撞與身份的重塑: 國際資本的湧入,帶來瞭全球化的文化産品與生活方式。本土的傳統習俗與外來的消費主義美學産生瞭激烈的摩擦。高悅,一位在跨國廣告公司工作的年輕設計師,她的工作是為本土産品賦予“國際化”的包裝。她的個人睏境在於,她必須在工作中扮演一個“現代、高效、無根”的符號,而在私下裏,她卻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傢族、故土之間的情感聯結。 第三部分:數字時代的陰影與記憶的固化(2006至今) 進入新世紀,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城市也進入瞭對自身曆史進行“修補”與“重構”的階段。 1. 虛擬化生存的悖論: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際交往變得即時但膚淺。本書探討瞭社交媒體如何成為新的“公共廣場”,但也如何加劇瞭群體間的極化與孤立。瀋緻遠的孫子,瀋默,成為這一代人的縮影。他是一位網絡意見領袖,掌握著巨大的輿論影響力,但他卻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與現實世界中的個體建立真實的情感聯係。他試圖通過重建祖父當年留下的未完成的城市設計草圖,來尋找一種“可觸摸的真實”。 2. 曆史的景觀化與保護爭議: 城市開始意識到“特色”的價值,老建築被修繕,但往往隻是作為消費的背景闆。當年推動城市改造的周朗(如今已是城市規劃局的高級顧問),與堅守文化遺産的學者們,圍繞著“真實性”與“可利用性”展開瞭激烈的辯論。書中呈現瞭關於如何對待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的倫理睏境。 3. 宿命與選擇的交織: 故事的尾聲並未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或團圓的結局。它以一種開放式的筆觸,展現瞭這些在時代洪流中被塑造、被拋擲的個體,如何在信息爆炸與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繼續尋找意義、確認自我價值的漫長旅程。 總結: 本書以“啓明城”為舞颱,通過建築、金融、文化、底層勞動等多個維度,為讀者提供瞭一部關於“發展代價”、“身份流變”與“記憶承載”的深刻寓言。它拒絕簡化曆史,而是以復雜、多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個體如何在宏大敘事的碾壓下,努力保持其獨特人性光輝的艱辛曆程。這是一部關於現代都市如何誕生、如何演變,以及它對其中所有居民意味著什麼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細節的方式。他似乎並不急於下一個宏大的曆史結論,而是專注於那些微小的、隻有親曆者纔能捕捉到的瞬間。比如對某個實驗失敗的懊惱,對某次學術會議上微妙的意見分歧的記錄,甚至是某個特定曆史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片段。正是這些“小事”,構建起瞭那個時代的真實肌理,讓讀者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復雜性。這種敘事策略,使得整本書讀起來不像是冰冷的文獻堆砌,而更像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史詩。

評分

初讀幾章,我立刻被作者那毫不矯飾的敘事筆觸所吸引。他的語言是那麼的直白,沒有過多的文學修飾,卻充滿瞭力量感。就好像你正坐在一個老者的身旁,他沒有刻意去渲染氣氛,隻是平靜地敘述著他親身經曆的那些風雲變幻。尤其是在描述一些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時,那種冷靜客觀中又蘊含著深刻反思的態度,讓人不得不佩服。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比枯燥的教科書要生動百倍,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事實,更重要的是,它傳遞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麵對巨大社會衝擊時的內心掙紮與堅守。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對“邊緣”狀態的描摹。那種遊走在政治運動的洪流、科學探索的嚴謹,以及哲學思辨的深邃之間的微妙平衡,被刻畫得淋灕盡緻。你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學術自由和個人理想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每當涉及到學科的發展和理論的爭鳴時,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一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即便外界環境再如何風雨飄搖,那種對知識的敬畏之心始終未曾動搖。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自傳,更像是對一個特定知識群體精神圖譜的細緻描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有深意,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加上略顯粗獷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將人拉迴到那個動蕩而又充滿變革的年代。我拿到的這本實體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握著一段厚重的曆史。光是翻開扉頁,那份樸素中透著堅韌的風格,就讓人對接下來將要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不像那些光鮮亮麗的暢銷書,而是像一本被精心保存下來的老物件,仿佛每一個褶皺和汙漬都藏著無盡的故事。書本的裝幀雖然不是那種極緻的奢華,卻散發齣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內斂與沉穩,讓人感覺這本書的內容必然是紮實的,是經過時間淘洗的真金。

評分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罕見的、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它似乎在不斷地提醒我們,曆史從來都不是單嚮度的進步,而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復雜係統。作者的思考是多層次的,他既能洞察宏觀的時代走嚮,又能深入剖析微觀的個體選擇。這種深度和廣度相結閤,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個人迴憶錄的範疇,它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反思當下,也讓我們對“做學問”的真正含義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閤上書本時,心中湧起的更多是沉思而非滿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