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 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卫生保健、居处、衣着、用火、导引、婚姻、医药知识、药物、针灸、针法、灸法、外治法、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传说中的医学人物、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对疾病的认识、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固定病名的出现、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等等。
《中国医学史(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 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一册,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
导论
1. 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1.1 卫生保健
1.1.1 居处
1.1.2 衣着
1.1.3 用火
1.1.4 导引
1.1.5 婚姻
1.2 医药知识
1.2.1 药物
1.2.2 针灸
1.2.2.1 针法
1.2.2.2 灸法
1.2.3 外治法
1.3 其他几种医药起源论
1.3.1 “医源于圣人”
1.3.2 “医源于巫”
1.3.3 “医源于动物本能”
1.4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
2.1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2.1.1 对疾病的认识
2.1.1.1 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
2.1.1.2 固定病名的出现
2.1.1.3 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
2.1.2 对疾病的诊治
2.2 医学理论的萌芽
2.2.1 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
2.2.1.1 气、精、神
2.2.1.2 阴阳、五行
2.2.1.3 天人相应
2.2.2 病因学
2.2.3 预防医学思想
2.3 药物知识
2.3.1 药物知识的积累
2.3.2 酒的应用及其意义
2.3.3 汤液的制作
2.3.3.1 汤剂说
2.3.3.2 “五谷之液”说
2.4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2.4.1 卫生保健
2.4.2 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2.5 医与巫的斗争
2.6 古代医家
3.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1 诸汉墓出土的医书
3.1.1 马王堆汉墓医书
3.1.1.1 脉灸经
3.1.1.2 《五十二病方》
3.1.1.3 帛画《导引图》
3.1.1.4 竹木简医书
3.1.2 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医书
3.1.2.1 《脉书》
3.1.2.2 《引书》
3.1.3 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医用文物
3.1.4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
3.2 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
3.2.1 《黄帝内经》
3.2.1.1 《内经》的产生
3.2.1.2 《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
3.2.1.3 《内经》的影响
3.2.2 《难经》
3.3 药物学的发展
3.3.1 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3.3.2 《神农本草经》
3.3.2.1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及其流传
3.3.2.2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
3.4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3.4.1 战国以来临证医学的发展概况
3.4.2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3.4.2 张仲景的生平
3.4.2.2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4.2.3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3.4.2.4 《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3.5 主要医家及其成就
3.5.1 扁鹊
3.5.2 淳于意及其“诊籍”
3.5.3 涪翁与再传弟子郭玉
3.5.4 华佗
4.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公元265—960年(西晋—五代)
4.1 医学理论的提高
4.1.1 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
4.1.1.1 (内经》
4.1.1.2 《伤寒杂病论》
4.1.2 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4.1.2.1 《脉经》
4.1.2.2 《脉诀》
4.1.3 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4.1.4 医德规范的树立
4.2 药物学的进步
4.2.1 国家药典的诞生
4.2.2 药物品种的丰富
4.2.3 分类方法的进步
4.2.4 药物图谱的创制
4.2.5 药物炮制的规范
4.2.6 制药化学的先声
4.3 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
4.3.1 针灸科
4.3.1.1 《针灸甲乙经》
4.3.1.2 其他
4.3.2 内科
4.3.3 妇产科
4.3.4 小儿科
4.3.5 外科
4.3.6 按摩科
4.3.7 骨伤科
4.3.8 五官科
4.4 综合性医著
4.4.1 《肘后救卒方》
4.4.2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4.4.3 《外台秘要》
4.4.4 藏医与<四部医典》
4.5 医学教育
4.6 中外医药交流
4.6.1 中朝医药交流
4.6.2 中日医药交流
4.6.3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
4.6.4 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5.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公元960—1368年(宋—元)
5.1 医政设施的进步
5.1.1 改进医事管理
5.1.2 开设国家药局
5.1.3 发展医学教育
5.2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5.2.1 医籍的整理与刊行
5.2.2 方书的编著和发展
5.3 药物学的发展
5.4 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
5.4.1 病因病机学
5.4.2 诊断学
5.4.3 解剖学
5.4.4 针灸学
5.4.5 内科
5.4.6 外伤科
5.4.7 妇产科
5.4.8 儿科
5.4.9 法医学
5.5 金元医家的创新
5.5.1 刘完素——火热论
5.5.2 张元素——脏腑辨证论
5.5.3 张从正——攻邪论
5.5.4 李杲——脾胃论
5.5.5 王好古——阴证论
5.5.6 朱震亨——相火论
5.6 中外医药交流
5.6.1 中朝医药交流
5.6.2 户日医药交流
5.6.3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
5.6.4 中国与印度、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6.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
6.1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6.1.1 药物学
6.1.1.1 《本草发挥》
6.1.1.2 《救荒本草》
6.1.1.3 《滇南本草》
6.1.1.4 《本草集要》
6.1.1.5 (本草纲目》
6.1.1.6 《本草述》
6.1.1.7 《本草备要》
6.1.1.8 《本草从新》
6.1.1.9 《得配本草》
6.1.1.10 《本草纲目拾遗》
6.1.1.11 《植物名实图考》
6.1.2 方剂学
6.1.2.1 《普济方》
6.1.2.2 《医方考》
6.1.2.3 《祖剂》
6.1.2.4 《医方集解》
6.1.2.5 《成方切用》
6.1.2.6 《炮炙大法》
6.2 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6.2.1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2.1.1 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之梗概
……
7.近百年的中国医学公元1840~1949年(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医学史(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 修订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代及春秋时期。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我国奴隶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1世纪,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拥戴下,禹之子启,承袭了禹的职位。自此,原先由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举首领的“禅让”制,开始变为父子相传的世袭制,阶级社会的帷幕正式揭开。400余年后,商汤灭桀,建立了商朝,这是我国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此后,周王朝崛起,使奴隶制经济更加繁荣昌盛,其势力和影响都远远超越了商代。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开始走向衰落,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最终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制社会的建立,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进步现象。由于有了奴隶制,有了大规模利用奴隶的简单劳动协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无论在物质生产或科学文化方面,都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在我国奴隶社会,青铜器的使用和推广,是社会生产力上升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夏代已有了少量铜制工具。商代由于冶铜术的日益提高,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且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劳动。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已达全盛阶段,铜制农具进一步得到推广,在农事活动中,从翻土、中耕除草到收割,几乎全部月上了金属农具。而冶铜术的提高,自然也为金属医疗器械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
生产工具的重大更新,有力地促进了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夏、商、西周时期,“熟荒耕作制”已普遍推广,而牛耕的使用,畜牧兽医的出现和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作物选种、田间管理等经验的积累,以及园圃经营、栽桑养蚕等新的生产领域的开辟和扩大,都有效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并使之上升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我国历史上以农业为本的经济结构,就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农业的发展,金属工具和器皿的制作,带来了手工业生产的逐步兴盛和制作技艺的日益改进。商代后期,手工业已大规模地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西周的手工业种类更多,分工更细,因而号称“百工”。其中建筑、纺织、制陶、酿酒等行业的发达,还直接、间接地关系到医疗保健手段的充实与改善。
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当时已有可能使一些人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因而又产生了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商、周以来脑力劳动者的人数日益增多,并逐渐形成了“士”的阶层。“士”的出现最终使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开始的结绳记事及某些书写符号(多半是图画),有可能经过整理而发展为文字;人们源于社会实践的各方面知识,也才有可能脱离“口传身授”的限制而被记录下来。从而促使某些科学知识逐渐以经验科学的形态,从生产技术中分化出来。
当时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历法也有了明显提高。夏代出现了“天干”纪日法;商代又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干支”记日法;周代更发明了用圭表测影,以确定冬至和夏至。春秋时期,人们通过长期观察,进一步认识到季节变化的一般规律,并测定了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气。这些成就,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有助于人们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季节变换的关系,因此对医药的研究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在奴隶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文化的进展,人们的宗教思想及自然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万物有灵”的观念已被宇宙间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天帝”或“上帝”所代替。这表明,在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某些自然现象已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识和控制,因而也就相对地减弱了原先人们头脑中的某种神秘感。只是由于阶级社会的确立,奴隶主们为了施行其精神骗术,以巩固他们的残暴统治,总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提倡鬼神迷信,因而才形成了一整套宗教神学的思想体系——即关于“天命”的观念。
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奴隶制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作为人格神“天”的思想已出现动摇。周代产生了“敬天保民”思想,这既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群众巨大潜在力量的畏惧,同时也暴露了新的统治者对“天命”神圣性的某些怀疑,因而不得不对原有的天命观作出一定的修正。这些都给在自然观方面突破宗教神学的羁绊以有力的推动。具有朴素唯物自然观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阴阳说、五行说和八卦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于商周之际蕴酿而成。
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在不断揭示天命观和鬼神论的虚伪性的同时,也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不断提供新的证据。这使人们得以或多或少地从天命观和鬼神论的愚弄中摆脱出来。这种哲学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反映到医学领域中来,即表现为医学与巫术迷信之间的斗争。
公元前8世纪时,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的奴隶主统治阶级日趋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势力逐渐上升。尤其是在西周王朝所册封的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交相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一些主要诸侯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急剧膨胀,终成尾大不掉之势,因而“犯上作乱”之事不断发生,周天子的权势日益衰敝。这些都预示着奴隶社会的末日,已在一天天地迫近。
……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俞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之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外,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立志于钻研针灸疗法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认为,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理论体系和精妙的操作技巧。我渴望了解,针灸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最早的针具和操作方法又是如何形成的?那些记载着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古代典籍,比如《黄帝内经》、《难经》,它们是如何奠定了针灸学的基本框架?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历代针灸学家的介绍,以及他们对针灸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一些著名的针灸流派,它们在取穴、手法、适应症等方面,是否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又源于怎样的学术思想?此外,我对书中对针灸穴位分布、经络循行及其与脏腑关系的详细阐述非常期待。理解这些基础理论,对于我掌握针灸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操作要点,以及它们在治疗各种疾病时的应用实例,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评分对于我这个对中药材本身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我一直认为,中药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中国漫长的医学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典的中药方剂是如何被发现、被总结出来的?这些方剂背后的配伍原理和药理作用,是否都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抑或是经验的积累?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一些道地药材的产地、采收、炮制以及药性的介绍。了解这些细节,不仅能帮助我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中药材,也能让我体会到古人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和利用智慧。例如,一些名贵药材的发现过程,是否伴随着漫长的探索和实践,甚至有一些传奇的故事?同时,书中对中药炮制技艺的演变和发展,也让我感到好奇。炮制在中药的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会改变药材的性味和功效,我想了解古人是如何掌握并不断完善这些技艺的,它们又如何影响了药效的发挥。
评分读完这本《中国医学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史料的堆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疾病抗争、关于智慧不断传承的宏大叙事。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尤其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思潮以及战争瘟疫等因素,是如何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方向和模式的。例如,在某个朝代,是否因为战乱频仍,催生了外伤治疗和急救医学的进步?又或者,在某个经济繁荣的时期,是否涌现出更多关注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的医学著作?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论述,将医学发展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此外,书中对不同医学学派的兴衰和相互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我想了解,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后来又逐渐式微的医学流派,它们的核心理论是什么?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它们的衰落,又有哪些思想被后来的医学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学派间的演变和融合,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学术斗争史和思想碰撞史,值得深入挖掘。
评分这本《中国医学史》我一直想入手,但总是犹豫不决。我本身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中医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疗法充满了好奇。我常常想象,在遥远的古代,那些伟大的医者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通过对自然和人体的细致观察,悟出精深的医理,并流传至今的。我特别想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们背后又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哲学智慧。同时,我也对历代名医的生平和他们对医学贡献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是怎样的求索精神、怎样的仁心医德,让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够突破局限,在医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扁鹊、华佗、孙思邈这些名字,总是让我肃然起敬,我想知道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医学成就,是否真如传说那般神乎其技,或者是否有更贴近现实的探索过程。此外,中医的实践,如针灸和中药,更是让我着迷。针灸的独特手法,如何在毫厘之间调整人体气血,达到治病疗伤的目的?中药的复杂配伍,又是如何从天然的草木之中,提炼出治愈疾病的神奇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奥秘,让我对中华医药的智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科技史同样充满兴趣的读者,我发现《中国医学史》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观察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我一直认为,医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深受当时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我希望书中能详细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些技术上的突破,比如金属冶炼、植物学研究、天文历法等,是如何被应用于医学实践,并推动医学进步的。例如,古代冶炼技术的进步,是否促使了更精良的医疗器械的出现?而植物学的发展,又如何丰富了中药的来源和应用?我对于书中能够呈现出,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促进的关系非常感兴趣。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医学教育和社会化体系的描述。古代的医学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医学知识是如何在师徒之间、家族之间传承的?医学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与当时的官僚体系、宗教信仰等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社会层面的观察,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