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史(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

中國醫學史(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甄誌亞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
  • 中藥
  • 針灸
  • 醫學史
  • 中國醫學
  • 傳統醫學
  • 曆史
  • 教材
  • 專業書籍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2340309
版次:2
商品編碼:1234385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5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醫學史(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 修訂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的主要內容包括醫藥的起源遠古—公元前21世紀、衛生保健、居處、衣著、用火、導引、婚姻、醫藥知識、藥物、針灸、針法、灸法、外治法、其他幾種醫藥起源論、“醫源於聖人”、“醫源於巫”、“醫源於動物本能”、傳說中的醫學人物、早期的醫藥衛生活動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夏—春鞦)、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治、對疾病的認識、甲骨文關於疾病的記載、固定病名的齣現、對自然條件與人體發病關係的認識等等。

  《中國醫學史(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 修訂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是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的一冊,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


目錄

導論


1. 醫藥的起源遠古—公元前21世紀

1.1 衛生保健

1.1.1 居處

1.1.2 衣著

1.1.3 用火

1.1.4 導引

1.1.5 婚姻

1.2 醫藥知識

1.2.1 藥物

1.2.2 針灸

1.2.2.1 針法

1.2.2.2 灸法

1.2.3 外治法

1.3 其他幾種醫藥起源論

1.3.1 “醫源於聖人”

1.3.2 “醫源於巫”

1.3.3 “醫源於動物本能”

1.4 傳說中的醫學人物


2. 早期的醫藥衛生活動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夏—春鞦)

2.1 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治

2.1.1 對疾病的認識

2.1.1.1 甲骨文關於疾病的記載

2.1.1.2 固定病名的齣現

2.1.1.3 對自然條件與人體發病關係的認識

2.1.2 對疾病的診治

2.2 醫學理論的萌芽

2.2.1 相關的幾種哲學思想

2.2.1.1 氣、精、神

2.2.1.2 陰陽、五行

2.2.1.3 天人相應

2.2.2 病因學

2.2.3 預防醫學思想

2.3 藥物知識

2.3.1 藥物知識的積纍

2.3.2 酒的應用及其意義

2.3.3 湯液的製作

2.3.3.1 湯劑說

2.3.3.2 “五榖之液”說

2.4 衛生保健與醫事製度

2.4.1 衛生保健

2.4.2 醫學分科與醫事製度

2.5 醫與巫的鬥爭

2.6 古代醫傢


3.醫學理論體係的初步形成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戰國—三國)

3.1 諸漢墓齣土的醫書

3.1.1 馬王堆漢墓醫書

3.1.1.1 脈灸經

3.1.1.2 《五十二病方》

3.1.1.3 帛畫《導引圖》

3.1.1.4 竹木簡醫書

3.1.2 江陵張傢山漢墓竹簡醫書

3.1.2.1 《脈書》

3.1.2.2 《引書》

3.1.3 滿城中山靖王墓齣土的醫用文物

3.1.4 武威漢簡《治百病方》

3.2 早期的醫學理論著作

3.2.1 《黃帝內經》

3.2.1.1 《內經》的産生

3.2.1.2 《內經》的基本精神和成就

3.2.1.3 《內經》的影響

3.2.2 《難經》

3.3 藥物學的發展

3.3.1 戰國以來藥物學的發展概況

3.3.2 《神農本草經》

3.3.2.1 《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及其流傳

3.3.2.2 《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和成就

3.4 辨證論治原則的確立

3.4.1 戰國以來臨證醫學的發展概況

3.4.2 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

3.4.2 張仲景的生平

3.4.2.2 《傷寒雜病論》確立瞭辨證論治原則

3.4.2.3 《傷寒雜病論》對方劑學的貢獻

3.4.2.4 《傷寒雜病論》的影響

3.5 主要醫傢及其成就

3.5.1 扁鵲

3.5.2 淳於意及其“診籍”

3.5.3 涪翁與再傳弟子郭玉

3.5.4 華佗


4. 醫藥學的全麵發展公元265—960年(西晉—五代)

4.1 醫學理論的提高

4.1.1 古醫籍的整理和注釋

4.1.1.1 (內經》

4.1.1.2 《傷寒雜病論》

4.1.2 脈學的總結與普及

4.1.2.1 《脈經》

4.1.2.2 《脈訣》

4.1.3 病因證候學的探索

4.1.4 醫德規範的樹立

4.2 藥物學的進步

4.2.1 國傢藥典的誕生

4.2.2 藥物品種的豐富

4.2.3 分類方法的進步

4.2.4 藥物圖譜的創製

4.2.5 藥物炮製的規範

4.2.6 製藥化學的先聲

4.3 臨證醫學的顯著進展

4.3.1 針灸科

4.3.1.1 《針灸甲乙經》

4.3.1.2 其他

4.3.2 內科

4.3.3 婦産科

4.3.4 小兒科

4.3.5 外科

4.3.6 按摩科

4.3.7 骨傷科

4.3.8 五官科

4.4 綜閤性醫著

4.4.1 《肘後救卒方》

4.4.2 《韆金要方》與《韆金翼方》

4.4.3 《外颱秘要》

4.4.4 藏醫與<四部醫典》

4.5 醫學教育

4.6 中外醫藥交流

4.6.1 中朝醫藥交流

4.6.2 中日醫藥交流

4.6.3 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醫藥交流

4.6.4 中國與阿拉伯諸國的醫藥交流


5. 醫藥學的突齣成就與醫傢的創新公元960—1368年(宋—元)

5.1 醫政設施的進步

5.1.1 改進醫事管理

5.1.2 開設國傢藥局

5.1.3 發展醫學教育

5.2 古醫籍的整理與研究

5.2.1 醫籍的整理與刊行

5.2.2 方書的編著和發展

5.3 藥物學的發展

5.4 臨證各科的突齣成就

5.4.1 病因病機學

5.4.2 診斷學

5.4.3 解剖學

5.4.4 針灸學

5.4.5 內科

5.4.6 外傷科

5.4.7 婦産科

5.4.8 兒科

5.4.9 法醫學

5.5 金元醫傢的創新

5.5.1 劉完素——火熱論

5.5.2 張元素——髒腑辨證論

5.5.3 張從正——攻邪論

5.5.4 李杲——脾胃論

5.5.5 王好古——陰證論

5.5.6 硃震亨——相火論

5.6 中外醫藥交流

5.6.1 中朝醫藥交流

5.6.2 戶日醫藥交流

5.6.3 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醫藥交流

5.6.4 中國與印度、阿拉伯諸國的醫藥交流


6. 醫藥學在實踐和理論上的新發展公元1368—1840年(明—清·鴉片戰爭前)

6.1 藥物學與方劑學的發展

6.1.1 藥物學

6.1.1.1 《本草發揮》

6.1.1.2 《救荒本草》

6.1.1.3 《滇南本草》

6.1.1.4 《本草集要》

6.1.1.5 (本草綱目》

6.1.1.6 《本草述》

6.1.1.7 《本草備要》

6.1.1.8 《本草從新》

6.1.1.9 《得配本草》

6.1.1.10 《本草綱目拾遺》

6.1.1.11 《植物名實圖考》

6.1.2 方劑學

6.1.2.1 《普濟方》

6.1.2.2 《醫方考》

6.1.2.3 《祖劑》

6.1.2.4 《醫方集解》

6.1.2.5 《成方切用》

6.1.2.6 《炮炙大法》

6.2 溫病學說與人痘接種術

6.2.1 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6.2.1.1 明以前有關溫病論述之梗概

……


7.近百年的中國醫學公元1840~1949年(鴉片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精彩書摘

《中國醫學史(供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用 修訂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我國奴隸社會經曆瞭夏、商、西周三代及春鞦時期。夏代奴隸製國傢的建立和鞏固,為我國奴隸製奠定瞭基礎。公元前21世紀,在新興奴隸主貴族的擁戴下,禹之子啓,承襲瞭禹的職位。自此,原先由部落聯盟會議民主推舉首領的“禪讓”製,開始變為父子相傳的世襲製,階級社會的帷幕正式揭開。400餘年後,商湯滅桀,建立瞭商朝,這是我國奴隸製進一步發展的時期。此後,周王朝崛起,使奴隸製經濟更加繁榮昌盛,其勢力和影響都遠遠超越瞭商代。春鞦時期我國奴隸製開始走嚮衰落,在生産力發展的推動下,由奴隸製嚮封建製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最終成瞭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奴隸製社會的建立,是閤乎社會發展規律的進步現象。由於有瞭奴隸製,有瞭大規模利用奴隸的簡單勞動協作以提高勞動生産率,因而無論在物質生産或科學文化方麵,都有瞭較為顯著的提高。

  在我國奴隸社會,青銅器的使用和推廣,是社會生産力上升到一個新階段的主要標誌。夏代已有瞭少量銅製工具。商代由於冶銅術的日益提高,青銅器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且已廣泛應用於生産勞動。到瞭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製作已達全盛階段,銅製農具進一步得到推廣,在農事活動中,從翻土、中耕除草到收割,幾乎全部月上瞭金屬農具。而冶銅術的提高,自然也為金屬醫療器械的製作,提供瞭物質和技術條件。

  生産工具的重大更新,有力地促進瞭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發展。夏、商、西周時期,“熟荒耕作製”已普遍推廣,而牛耕的使用,畜牧獸醫的齣現和土地整治、農田水利、農作物選種、田間管理等經驗的積纍,以及園圃經營、栽桑養蠶等新的生産領域的開闢和擴大,都有效地改變瞭農業生産的麵貌,並使之上升為社會最重要的生産部門。我國曆史上以農業為本的經濟結構,就是形成於這一時期。

  農業的發展,金屬工具和器皿的製作,帶來瞭手工業生産的逐步興盛和製作技藝的日益改進。商代後期,手工業已大規模地從農業中分化齣來。西周的手工業種類更多,分工更細,因而號稱“百工”。其中建築、紡織、製陶、釀酒等行業的發達,還直接、間接地關係到醫療保健手段的充實與改善。

  在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前提下,當時已有可能使一些人脫離體力勞動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因而又産生瞭對於曆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體力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分工。商、周以來腦力勞動者的人數日益增多,並逐漸形成瞭“士”的階層。“士”的齣現最終使原始社會時期就已開始的結繩記事及某些書寫符號(多半是圖畫),有可能經過整理而發展為文字;人們源於社會實踐的各方麵知識,也纔有可能脫離“口傳身授”的限製而被記錄下來。從而促使某些科學知識逐漸以經驗科學的形態,從生産技術中分化齣來。

  當時為瞭適應農業生産的需要,天文、曆法也有瞭明顯提高。夏代齣現瞭“天乾”紀日法;商代又在夏代天乾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乾支”記日法;周代更發明瞭用圭錶測影,以確定鼕至和夏至。春鞦時期,人們通過長期觀察,進一步認識到季節變化的一般規律,並測定瞭一年四季的各個節氣。這些成就,在服務於農業生産的同時,也有助於人們認識疾病的發生與季節變換的關係,因此對醫藥的研究也有一定積極意義。

  在奴隸社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學文化的進展,人們的宗教思想及自然觀已發生瞭很大變化。“萬物有靈”的觀念已被宇宙間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天帝”或“上帝”所代替。這錶明,在生産力提高的前提下,某些自然現象已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認識和控製,因而也就相對地減弱瞭原先人們頭腦中的某種神秘感。隻是由於階級社會的確立,奴隸主們為瞭施行其精神騙術,以鞏固他們的殘暴統治,總是不遺餘力地大肆提倡鬼神迷信,因而纔形成瞭一整套宗教神學的思想體係——即關於“天命”的觀念。

  然而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奴隸製統治危機的不斷加深,作為人格神“天”的思想已齣現動搖。周代産生瞭“敬天保民”思想,這既反映瞭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群眾巨大潛在力量的畏懼,同時也暴露瞭新的統治者對“天命”神聖性的某些懷疑,因而不得不對原有的天命觀作齣一定的修正。這些都給在自然觀方麵突破宗教神學的羈絆以有力的推動。具有樸素唯物自然觀和自發辯證法思想的陰陽說、五行說和八卦說,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於商周之際蘊釀而成。

  尤其是到瞭春鞦時期,蓬勃發展的自然科學,在不斷揭示天命觀和鬼神論的虛僞性的同時,也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不斷提供新的證據。這使人們得以或多或少地從天命觀和鬼神論的愚弄中擺脫齣來。這種哲學上兩種世界觀的鬥爭反映到醫學領域中來,即錶現為醫學與巫術迷信之間的鬥爭。

  公元前8世紀時,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關係發生瞭很大變化,原先的奴隸主統治階級日趨沒落,新興地主階級勢力逐漸上升。尤其是在西周王朝所冊封的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交相兼並的現象十分嚴重,緻使一些主要諸侯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急劇膨脹,終成尾大不掉之勢,因而“犯上作亂”之事不斷發生,周天子的權勢日益衰敝。這些都預示著奴隸社會的末日,已在一天天地迫近。

  ……


前言/序言

由國傢組織編寫並審定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從初版迄今已曆二十餘年。其間曾進行瞭幾次修改再版,對係統整理中醫藥理論、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醫教學質量起到瞭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並適應當前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為瞭提高教材質量,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衛生部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開瞭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瞭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中醫、中藥、針灸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修訂瞭各科教學大綱。各學科編審小組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地進行瞭新教材的編寫。在各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貫徹瞭一九八二年四月衛生部在衡陽召開的“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汲取瞭前幾版教材的長處,綜閤瞭各地中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力求使這套新教材保持中醫理論的科學性、係統性和完整性;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正確處理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在教材內容的深、廣度方麵,都從本課程的性質、任務齣發,注意符閤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具有與本門學科發展相適應的科學水平;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瞭較全麵的闡述;同時又盡量減少瞭各學科間教材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和某些脫節。通過全體編寫人員的努力和全國中醫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陸續編寫完畢。

  本套教材計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各傢學說、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傷科學、針灸學、經絡學、俞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籍選、各傢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十二門。其中除少數教材是初次編寫之外,多數是在原教材,特彆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而編寫成的。所以這套新教材也包含著前幾版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在內。

  教材是培養社會主義專門人纔和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纔的培養。要提高教材的質量,必須不斷地予以錘煉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外,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醫藥教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中進行檢驗並提齣寶貴意見,為進一步修訂作準備,使之成為科學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的高等中醫藥教學用書,以期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和中醫事業發展的需要。



《中國醫學史:貫古通今,岐黃智慧的傳承與發展》 本書旨在為現代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的學習者與研究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中國醫學史視角,幫助大傢深刻理解中華傳統醫學的獨特魅力、發展脈絡及其在當今社會的價值與意義。我們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力求勾勒齣一條波瀾壯闊的醫學演進長河,解析其背後深刻的哲學思想、社會背景和文化根源。 一、 溯源:文明之初的醫學萌芽 中國醫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代。在先民們與自然抗爭、探索生存奧秘的過程中,對疾病的認知、對草藥的辨識、對身體的初步理解,構成瞭醫學的雛形。《中國醫學史》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濛昧卻充滿智慧的年代,探討早期人類如何通過觀察、模仿和實踐,逐漸積纍起寶貴的醫療經驗。 神農嘗百草: 傳說中神農氏“一日遇七十毒”,不僅是中國醫藥史的開端,也象徵著中華民族早期對植物藥用價值的係統性探索。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一傳說的曆史背景,以及其背後反映的早期醫藥知識的積纍方式,例如通過觀察動物的行為、記錄植物的生長特性等。 醫藥的巫史文化: 在早期社會,醫學與巫術、宗教信仰緊密相連。疾病的發生常被歸結為鬼神作祟,治療手段也往往包含祈禱、祭祀等儀式。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的“醫巫同源”現象,探討其對早期醫學觀念形成的影響,以及如何逐漸嚮經驗醫學過渡。 簡陋的工具與方法: 盡管條件艱苦,但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簡單的石器、骨器進行一些粗淺的外科處理,如拔牙、排膿等。我們也會提及早期人們對傷寒、溫熱等常見病癥的樸素認識。 二、 奠基:先秦兩漢的理論構建與經典誕生 進入先秦和兩漢時期,中國醫學進入瞭理論構建的黃金時代,奠定瞭後世中醫發展的基礎。《中國醫學史》將重點解析這一時期理論體係的形成,以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的誕生。 陰陽五行學說的滲透: 哲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深刻影響瞭中國醫學的理論框架。本書將詳細闡述陰陽學說如何被應用於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五行學說如何指導髒腑、經絡、病癥的分類和治療。我們將分析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是如何與具體的醫學實踐相結閤的。 《黃帝內經》的時代意義: 作為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集先秦漢代醫學成就之大成,構建瞭完整的中醫認識體係,包括天人閤一的整體觀、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養生學說等。我們將深入剖析《內經》的核心思想,解讀其在認識生命、疾病和治療上的深刻洞見,以及其在中國哲學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神農本草經》的本草學開端: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藥物學專著,首次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並對其功效、主治、用量、毒性等進行瞭初步的記載。本書將探討《本草經》的成書過程,分析其藥物分類的科學性,以及其對後世本草學發展的深遠影響,例如它如何奠定瞭“君臣佐使”配伍理論的基礎。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醫聖”張仲景以其精湛的臨床經驗,將辨證論治的原則發揚光大,著成《傷寒雜病論》。本書將重點解析《傷寒雜病論》的辨證論治體係,特彆是六經辨證和髒腑辨證在認識和治療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將探討其方劑的精妙之處,以及其對後世溫病學說的影響。 針灸學的早期發展: 這一時期,針灸學也取得瞭顯著進步。《中國醫學史》將追溯針灸的起源,介紹《黃帝內經》中關於經絡、腧穴的論述,以及早期針灸技術的實踐。我們將探討其與古代哲學思想的關聯,以及其在治療方麵的初步探索。 三、 發展與成熟: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醫學整閤與革新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但醫學思想卻呈現齣多元化的發展。隋唐時期,國傢統一,醫學也迎來瞭整閤與革新的高峰。《中國醫學史》將帶領讀者迴顧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 名醫輩齣與學術爭鳴: 華佗、皇甫謐、孫思邈等一代名醫,在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上都取得瞭傑齣貢獻。本書將介紹這些名醫的傳奇經曆,以及他們所代錶的醫學流派和學術觀點,例如孫思邈的《韆金方》和《韆金翼方》對臨床醫學和養生保健的貢獻。 《針灸甲乙經》的集大成: 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專著,係統地整理瞭前人的針灸理論和實踐,對經絡、腧穴、刺灸法等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成為後世針灸學的經典教材。我們將深入分析《針灸甲乙經》的學術價值和曆史地位。 隋唐官府對醫學的重視: 隋唐時期,政府設立瞭太醫署等醫學機構,負責醫學教育、醫療服務和藥物管理,標誌著醫學的官辦與製度化。本書將分析這一製度對醫學發展的影響,以及唐代醫學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 《唐本草》的裏程碑: 蘇敬等奉敕編纂的《唐本草》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國傢藥典,集曆代本草之大成,內容更為豐富,考證更為嚴謹。我們將探討《唐本草》的編纂意義,以及它對中國乃至世界本草學發展的貢獻。 四、 繁榮與傳承:宋元明清的學術深化與臨床拓展 宋元明清時期,中國醫學在理論和臨床方麵都取得瞭巨大的進步,形成瞭豐富多樣的醫學流派,並開始齣現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醫學分支。 宋代的醫學創新: 宋代,印刷術的普及促進瞭醫學典籍的廣泛傳播。同時,宋代醫學傢在方劑學、診斷學等方麵都有新的發展,如《太平聖惠方》等大型方書的齣現。我們將探討宋代在醫學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 金元時期的醫學變革: 金元時期,齣現瞭以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硃丹溪為代錶的“金元四大傢”,他們突破瞭《傷寒論》的局限,各自形成瞭獨特的醫學流派,如寒涼派、攻下派、補土派、滋陰派等,極大地豐富瞭中醫的理論內涵和臨床應用。本書將詳細解析“金元四大傢”的學術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明代的本草學高峰:《本草綱目》的誕生: 李時珍曆時近三十年,編纂完成的《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本草學的集大成者,不僅收錄瞭大量藥物,還對其形態、産地、功效、附方等進行瞭詳細的考證和記述,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文獻價值。我們將深入探討《本草綱目》的科學成就,以及其在世界醫藥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溫病學說的崛起: 隨著臨床實踐的深入,以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為代錶的溫病學傢,逐漸形成瞭係統的溫病學說,包括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為外感熱病的認識和治療提供瞭新的視角。本書將闡述溫病學說的形成過程及其臨床意義。 針灸學的發展與普及: 明清時期,針灸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如高士宗的《針灸醫案》、程國彭的《針灸問答》等,都為針灸學的發展做齣瞭貢獻。我們將梳理這一時期針灸學在理論、技術和普及方麵的進展。 中西醫學的初步交流: 晚清時期,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中西醫學開始瞭初步的交流與碰撞。本書將簡要迴顧這一曆史過程,分析其對中國醫學發展帶來的影響。 五、 挑戰與復興:近現代中國的醫學轉型 近現代以來,中國醫學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迎來瞭浴火重生的機遇。《中國醫學史》將帶領讀者審視這一時期的醫學變革與傳承。 西醫傳入與中醫的地位危機: 麵對強大的西方醫學,中醫在一段時間內經曆瞭地位的挑戰。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中醫所麵臨的睏境,以及中醫界人士為傳承和發展中醫所做的努力。 中醫的現代化探索: 20世紀以來,中醫界積極探索現代化道路,包括中西醫結閤、中藥現代化、針灸的科學化研究等。我們將介紹這些探索的曆程、成就以及麵臨的挑戰。 當代中醫、中藥、針灸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 本書還將關注當代中醫、中藥、針灸在理論研究、臨床實踐、教育體係、國際傳播等方麵的最新發展,並對中國醫學的未來進行展望,強調其在維護人類健康方麵不可替代的價值。 六、 結語:傳承創新,走嚮未來 《中國醫學史》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過去的記述,更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寶貴醫學智慧的緻敬,一次對傳統醫學生命力的深刻洞察。通過梳理中國醫學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我們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中華傳統醫學的敬畏之心,理解其內在的邏輯和精妙之處。我們相信,隻有深刻理解其曆史,纔能更好地把握其現在,並為中國醫學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書旨在為中醫、中藥、針灸專業的學子們提供一個宏觀的學術視野,幫助大傢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建立起對自身專業文化根源的深刻認同,並激勵大傢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為中華醫學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中國醫學史》我一直想入手,但總是猶豫不決。我本身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中醫的哲學思想和獨特療法充滿瞭好奇。我常常想象,在遙遠的古代,那些偉大的醫者是如何在沒有現代科技的輔助下,通過對自然和人體的細緻觀察,悟齣精深的醫理,並流傳至今的。我特彆想瞭解,中醫的理論體係,比如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發展的,它們背後又蘊含著怎樣深刻的哲學智慧。同時,我也對曆代名醫的生平和他們對醫學貢獻的故事非常感興趣。是怎樣的求索精神、怎樣的仁心醫德,讓他們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能夠突破局限,在醫學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例如,扁鵲、華佗、孫思邈這些名字,總是讓我肅然起敬,我想知道他們的人生軌跡和醫學成就,是否真如傳說那般神乎其技,或者是否有更貼近現實的探索過程。此外,中醫的實踐,如針灸和中藥,更是讓我著迷。針灸的獨特手法,如何在毫厘之間調整人體氣血,達到治病療傷的目的?中藥的復雜配伍,又是如何從天然的草木之中,提煉齣治愈疾病的神奇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奧秘,讓我對中華醫藥的智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讀完這本《中國醫學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部醫學史料的堆砌,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與疾病抗爭、關於智慧不斷傳承的宏大敘事。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窺見中國古代社會的麵貌,也讓我深刻體會到醫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尤其關注的是,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思潮以及戰爭瘟疫等因素,是如何深刻影響醫學的發展方嚮和模式的。例如,在某個朝代,是否因為戰亂頻仍,催生瞭外傷治療和急救醫學的進步?又或者,在某個經濟繁榮的時期,是否湧現齣更多關注養生保健和疾病預防的醫學著作?我希望書中能有詳細的論述,將醫學發展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此外,書中對不同醫學學派的興衰和相互影響的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我想瞭解,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後來又逐漸式微的醫學流派,它們的核心理論是什麼?是哪些原因導緻瞭它們的衰落,又有哪些思想被後來的醫學所繼承和發展?這種學派間的演變和融閤,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學術鬥爭史和思想碰撞史,值得深入挖掘。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科技史同樣充滿興趣的讀者,我發現《中國醫學史》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來觀察科技與人文的交融。我一直認為,醫學並非孤立的學科,它深受當時社會整體科技水平的影響,同時也反過來促進瞭科技的發展。我希望書中能詳細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一些技術上的突破,比如金屬冶煉、植物學研究、天文曆法等,是如何被應用於醫學實踐,並推動醫學進步的。例如,古代冶煉技術的進步,是否促使瞭更精良的醫療器械的齣現?而植物學的發展,又如何豐富瞭中藥的來源和應用?我對於書中能夠呈現齣,醫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促進的關係非常感興趣。同時,我也關注書中對醫學教育和社會化體係的描述。古代的醫學教育是如何進行的?醫學知識是如何在師徒之間、傢族之間傳承的?醫學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與當時的官僚體係、宗教信仰等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這些社會層麵的觀察,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醫學的産生、發展及其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

評分

對於我這個對中藥材本身有著濃厚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言而喻。我一直認為,中藥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它們蘊含著豐富的藥用價值,是中華民族數韆年與疾病鬥爭的智慧結晶。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中國漫長的醫學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經典的中藥方劑是如何被發現、被總結齣來的?這些方劑背後的配伍原理和藥理作用,是否都有著嚴謹的科學依據,抑或是經驗的積纍?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一些道地藥材的産地、采收、炮製以及藥性的介紹。瞭解這些細節,不僅能幫助我更深入地認識這些中藥材,也能讓我體會到古人對自然資源的敬畏和利用智慧。例如,一些名貴藥材的發現過程,是否伴隨著漫長的探索和實踐,甚至有一些傳奇的故事?同時,書中對中藥炮製技藝的演變和發展,也讓我感到好奇。炮製在中藥的應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炮製方法會改變藥材的性味和功效,我想瞭解古人是如何掌握並不斷完善這些技藝的,它們又如何影響瞭藥效的發揮。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一個立誌於鑽研針灸療法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認為,針灸作為一種獨特的治療手段,其背後蘊含著深厚的理論體係和精妙的操作技巧。我渴望瞭解,針灸的起源究竟是怎樣的,最早的針具和操作方法又是如何形成的?那些記載著針灸理論和實踐的古代典籍,比如《黃帝內經》、《難經》,它們是如何奠定瞭針灸學的基本框架?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曆代針灸學傢的介紹,以及他們對針灸理論和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例如,一些著名的針灸流派,它們在取穴、手法、適應癥等方麵,是否有著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又源於怎樣的學術思想?此外,我對書中對針灸穴位分布、經絡循行及其與髒腑關係的詳細闡述非常期待。理解這些基礎理論,對於我掌握針灸的臨床應用至關重要。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操作要點,以及它們在治療各種疾病時的應用實例,讓我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