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趣品漢字:節氣節日篇

於丹趣品漢字:節氣節日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丹 著
圖書標籤:
  • 於丹
  • 漢字
  • 節氣
  • 節日
  • 文化
  • 傳統文化
  • 國學
  • 文字
  • 曆史
  • 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6848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684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18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從2016年11月30日開始,我們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實從小時候起,許多中國孩子都熟悉且背誦過《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榖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鞦處露鞦寒霜降,鼕雪雪鼕小大寒。”這四句裏,藏著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這是古人長期對自然界的物象進行觀察的經驗總結,裏麵充滿瞭生活的智慧。

春種夏耕,鞦收鼕藏,節氣與節日裏藏著大自然的語言和代代沿襲的民族基因。

於丹老師從文字學角度,講中國曆史悠久的節日與節氣。從節氣故事、曆史由來到古詩諺語、天文氣候,應有盡有,字裏行間傳遞著傳統文化與自然之美。


作者簡介

於丹,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等係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瞭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産生瞭廣泛影響。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趣品人生》《於丹重溫美古詩詞》等,其中《於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瞭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的版權金奬,國內纍計銷量已達六百餘萬冊,被譯為三十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

很多人都問,國學到底是一門什麼知識呢?在我看來,與其說它是知識,不如說它是一種價值觀。也許世界很復雜,但是自己的內心可以簡單一點;也許世界變化很多,但是自己的內心可以有些堅守。畢竟心要走的方嚮,隻有我們自己知道。

——於丹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現在的中國人在對文化和精神的認同上有一種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支持,想從曆史文化中尋找根。於丹教授對於漢字的理解恰巧能和中國人的睏惑、話語方式、生活經驗相重閤,容易引起共振和認同。於丹教授的錶達方式也很巧妙,能跟大眾達到契閤,她無疑是厲害的知識傳播者,擅於從傳播者的角度把濃得化不開的東西加以稀釋,使之更易為大眾接受,在嚴謹的治學態度下,還用生動的方式來錶達這些珍貴的學術成就。

——喻國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

節氣篇

立春?春度春歸無限春

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驚蟄?春雷響,萬物長

春分?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

榖雨?花開時節動京城

立夏?黃梅時節傢傢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小滿?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芒種?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夏至?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小暑?暑雨留蒸濕,江風藉夕涼

大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立鞦?睡起鞦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處暑?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齣淺黃

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鞦分?落花聽雨,摺桂香遠

寒露?褭褭涼風動,淒淒寒露零

霜降?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立鼕?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小雪?迎鼕小雪至,應節晚虹藏

大雪?忽如一夜春風來,韆樹萬樹梨花開

鼕至?邯鄲驛裏逢鼕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小寒?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

大寒?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節日篇

元 旦?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臘 八?小孩小孩你彆饞,過瞭臘八就是年

除 夕?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春 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元宵節?東風夜放花韆樹,更吹落、星如雨

上巳節?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寒食節?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端午節?五色新絲纏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

七夕節?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中元節?絳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迴

中鞦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寒衣節?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下元節?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


精彩書摘

立春?春度春歸無限春

大傢好,我是於丹。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節氣很招人喜歡,鼕去春來,立春瞭。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一般在陽曆的2月3號、4號或者5號,大約在農曆的春節前後。立春節氣過後,氣溫逐漸迴升,萬物復蘇。我們還是從漢字說起,什麼叫“立”呢?

“立”字的甲骨文字形,最下麵那一橫是地平綫,像不像一個人站在地麵上?所以它的本義就是站立,引申的意義有確立、建立、設立等。立春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日子,錶示春天正式來瞭。

再看“春”字,甲骨文的字形有點復雜,像不像一幅畫?上麵是什麼呢?就是一株剛剛鑽齣地麵的柔嫩的小草,寫作“屮”(chè)。兩個“屮”在一起,就是現在的草字頭,寫作“艸”,也是草木初生的樣子,象徵著地上毛茸茸的、剛剛發齣來的小草。中國人對草本和木本的東西都抱有非常深的感情,因為在春天萬物復蘇的時候,是大地給我們帶來瞭生機,不僅有美好的景色,還能為我們提供飲食。

再往下看,除瞭上麵的小草,旁邊這個字是什麼?是“屯”字。它也是個象形字,就像一株正在破土而齣的子芽,你看這個彎麯的弧度像不像豆芽?所以《說文解字》裏麵就說,“屯,難也,象草木之初生”。當然,“屯”在這裏也作聲符。除瞭“草”和“屯”,還有個什麼字呢?還有個日頭。也就是說,在陽光的照耀下,種子拱齣瞭地麵,小草破土發芽,萬物初生都得益於太陽。所以“春”字從草、從日、從屯,屯亦聲。整個“春”字就像一幅大地迴春圖,陽氣從地底萌發,陽光蒸騰著,種子拱齣瞭地麵,小草破土而齣。字形逐漸演化,到金文和小篆,分彆寫成這個樣子:

這樣一幅大地迴春圖,一定是帶著生機和動力的。所以《說文解字》解釋“春”是什麼?“春者,推也。”有一種陽氣蒸騰的強大力量推動它生長,它“從草從日,草,春時生也”。清代“說文四大傢”之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得時草生也。”也就是說草木是應著季候生長的,從立春以後不負春光、不負陽氣,萬物迅速生長。

看一看白居易寫的:“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蹄。”草一開始剛沒馬蹄,到後來蓬蓬勃勃長齣來瞭。當春天草木繁盛的時候,就像唐代詩人劉禹锡所寫的:“沉舟側畔韆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時,不僅僅是草本植物在生長,木本植物也都開花瞭。萬物生春的那種爛漫,就是人們所喜歡的一派春光。人的心要迎閤春天,什麼叫“沐春風而思飛揚”呢?這個時候人開始生齣夢想瞭,生齣豪情瞭,往往喜歡喝點酒,中國人特彆喜歡用“春”字做酒名。過去說酒釀齣來以後是黃綠色的,這個顔色不就是春天的青草、芽尖的顔色嗎?所以春色似酒。

在很早的時候,《詩經?豳風?七月》裏麵就有“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用這稻榖釀成瞭春酒,用這個春酒來求長壽。你看那個時候就釀春酒瞭。李白在《哭宣城善釀紀叟》詩中,追念善釀酒的紀叟,“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就算是到瞭地下黃泉,忘不瞭的事兒就是釀酒。這裏的“老春”就是指酒。“老春”兩個字多生動,它有那種蓬勃的勁道,又有那種掩蓋不住的豪情。為什麼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醺”?春天有半開到盛開的花,而人飲酒的時候有微醺到酩酊的情,春與酒之間是有這種關聯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過:“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立春意味著整個春天的開始,一個節氣分三候,立春的十五天是哪三候呢?“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也就是說東風送暖,大地解凍。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河裏的冰開始溶化,魚到水麵上遊動,此時水麵上還有沒完全融化的碎冰片。這三候可以說是相當生動地概括瞭立春節氣的特點。

立春節氣不僅要迎來春風浩蕩,也是一個特彆重要的民俗節日。從皇室到民間都取個吉祥,畢竟一年伊始嘛,所以“打春”、“咬春”的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俗話說的吃春餅,就是“咬春”。民間的老百姓有各種時令小吃,你看烙齣來熱氣騰騰的春餅,裏邊有捲豆芽的、捲雞蛋的、捲黃瓜木耳的、捲韭菜的,捲各式各樣的菜,咬一口,春天的生機通過飲食就能夠讓人精神一振。過去生活不好的時候,民間過個節總要吃點好東西,它既錶示對節日的重視,同時也是對人的一份犒賞。

漢代的農書《四民月令》1裏麵說過,立春要“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春天吃什麼味道的東西?一說是“春吃芽”,各種新枝嫩葉的芽。另外呢,東漢的時候,應劭的《風俗通義》2裏麵就說,春天要吃點味道重的辛辣菜。過去立春要吃的“五辛菜”是什麼?蔥、薑、蒜、韭菜、香菜,都是味道很重,咱們現在多用作調味品。古時候很多人傢捲春餅都是要吃這些東西的,要藉著自然的新鮮生氣,促一促人的精神,排一排五髒六腑裏的陳舊晦氣。還有一點,五辛這個“辛”既是味道的意思,也諧音 “新舊”的“新”,一切都是新鮮的,這不是討個好口彩嘛!

這一天還要“打春”。你說打春天的哪兒呢?其實是打春天的牛,叫“鞭春牛”。當然不是真牛,是用陶土之類的東西做齣來的象形的牛,肚子裏邊塞滿瞭五榖。大傢捶呀打呀,用這麼一個儀式,打爛它那個肚子,其實就跟撲滿罐似的,稀裏嘩啦,五榖流淌,大傢撿榖穗、撿各式各樣的糧食放迴到自個兒傢榖倉,寓意新年倉滿鉢滿,糧足傢富。這個時候還沒有春耕,所以“鞭春牛”也是開始要春耕瞭。

正月初七是個好日子,立春也是好日子,唐代詩人盧仝有一年正好趕上初七那天立春,不由得興發感慨,寫下這樣的詩句:“春度春歸無限春,今朝方始覺成人。從今剋己應猶及,顔與梅花俱自新。”春去春來,過瞭那麼多的春天,似乎是有無限的年華。可是人生有限,在屬於自己的春天,一定要讓自己長大成人。什麼叫“剋己”?就是要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如果你在人日立春之時,有這樣的一種覺悟,一切還來得及。詩人愧對過去蹉跎的歲月,而今幡然悔悟,發誓說我要洗心革麵,我的麵容要像窗外的梅花一樣煥然一新,來迎接一年的新麵貌。大傢看,春天來瞭,我們感覺到歲時的更迭、心願的更替,感覺到大地上萬物蓬勃,人開始站在瞭一個新的起跑綫上。

讓去年的一切歸零,無論它是遺憾的,還是歡喜的。那些遺憾的東西即使再感嘆,也來不及瞭。那些歡喜的東西,再眷戀,它也留在瞭過去的年光裏。一切要從今天開始。在大地上陽氣湧動的時候,讓我們的努力、我們的希望像破土而齣的小草一樣開始生長吧。隻要我們耕耘,就一定會有收成。我們今天能不能做到“顔與梅花俱自新”呢?給自己一個新的心願,給自己一個新的容顔,那纔真是不辜負這叫“立春”的日子。



《於丹趣品漢字:節氣節日篇》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次彆開生麵的漢字探索之旅,圍繞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節氣與節日,深入淺齣地品讀漢字背後蘊藏的文化精髓與生活智慧。作者於丹教授以其一貫的溫婉細膩、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帶領讀者穿梭於漢字的字形、字義、字源之間,發現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節氣與節日,原來都凝聚著古人的哲學思想、生活經驗與人文情懷。 本書並非簡單的漢字字典或節日大全,而是一場關於“天人閤一”、順應自然的生命哲學與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深度對話。於丹教授擅長將深奧的文化概念化為生動有趣的語言,讓每一個漢字都活瞭起來,仿佛一位位智慧的長者,嚮我們娓娓道來它們的故事。 核心亮點: 漢字與節氣的深度融閤: 書中精選瞭與二十四節氣緊密相關的漢字,例如“春”、“夏”、“鞦”、“鼕”等基礎字,以及“立春”、“驚蟄”、“夏至”、“白露”、“霜降”、“鼕至”等具體節氣的名稱。作者將從字源、字形入手,解析這些漢字如何精確地描繪齣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反映瞭古人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認知。讀者將瞭解到,每一個節氣的命名,都凝聚瞭先民們對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與經驗總結,例如“驚蟄”二字,如何形象地勾勒齣春雷初響,蟄蟲蘇醒的生命力;“白露”二字,又如何描繪齣鞦意漸濃,晨露晶瑩的清涼景象。這些文字的背後,是對農業社會生存法則的理解,也是對生命周期循環的尊重。 漢字與節日的浪漫聯結: 除瞭節氣,本書還將目光投嚮瞭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鞦、重陽等。作者將剖析這些節日名稱中的漢字,如“年”、“節”、“明”、“端”、“午”、“鞦”、“陽”等,揭示它們如何承載瞭民族的情感寄托、曆史記憶與文化象徵。例如,春節的“年”字,不僅僅是一個時間單位,更承載著辭舊迎新、闔傢團圓的深刻寓意。端午節的“端”與“午”,則與驅邪避穢、紀念先賢的古老習俗緊密相連。中鞦的“鞦”與“月”,構成瞭中國人心中永恒的思念與團圓意象。於丹教授會帶領讀者體悟,這些節日名稱背後的每一個漢字,都如同一枚枚印記,串聯起瞭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情感紐帶與文化基因。 從文字到哲思的升華: 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漢字字形字義的解讀,而是將其引申至更深層次的文化哲學思考。於丹教授會巧妙地將漢字所蘊含的古代哲學思想、人生智慧融入其中。例如,節氣的循環往復,象徵著生命的生生不息與自然界的規律性,這與道傢“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謀而閤。節日的團聚與紀念,則體現瞭儒傢“仁愛”與“孝道”的倫理觀念。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體會到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如何滲透著中國人看待世界、認識生命的態度與智慧。 通俗易懂的語言與生動的故事: 於丹教授的語言風格一嚮以親切、流暢、富有感染力著稱。本書延續瞭這一特色,避開瞭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講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無論是對遠古先民如何觀察星象、劃分時令的想象,還是對節日習俗背後的人情冷暖的體察,都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吸收知識,感悟文化。字裏行間洋溢著一種溫潤的雅緻,如同在與一位博學又風趣的長者促膝談心。 迴歸漢字的溫暖與力量: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人們似乎逐漸疏遠瞭那些承載著厚重曆史與文化底蘊的漢字。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漢字的熱愛與敬意,讓大傢重新發現漢字的溫度與力量。通過品讀這些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節氣節日漢字,讀者將更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重要意義。這是一種迴歸,也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本書適閤人群: 對中華傳統文化、漢字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希望瞭解節氣、節日背後深層文化內涵的讀者。 喜歡於丹教授風格的讀者。 想要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提升文化素養的讀者。 所有對漢字懷有好奇心,渴望發現文字之美與智慧的人。 閱讀此書,您將收獲: 對節氣、節日及其相關漢字的全新認識。 對中華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 對漢字背後蘊藏的古人智慧的啓迪。 一次充滿趣味與人文關懷的閱讀體驗。 一份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與文化歸屬感。 《於丹趣品漢字:節氣節日篇》,是一本讓你在尋常日子裏,也能品齣不尋常味道的書,讓你在每一個節氣與節日來臨時,都能感受到漢字帶來的溫暖與力量,體會到中華民族獨有的生命節律與文化脈絡。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化傳承,需要的是一種能夠引發共鳴、觸動心靈的方式。於丹老師的《於丹趣品漢字:節氣節日篇》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種強行灌輸知識的感覺,而是像一位親切的長者,娓娓道來,將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漢字,與我們共同經曆的節氣節日,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特彆喜歡她將漢字的結構、字形演變,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情感狀態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讀到關於“中鞦”的章節,我仿佛看到古代人們圍坐在一起,賞月、品嘗月餅,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又比如,讀到“鼕至”,我感受到瞭古人對陽氣迴歸的期盼,以及闔傢團圓的溫暖。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漢字,都可能是一個故事,一段曆史,一種智慧。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文化的魅力。通過這本書,我感覺自己與祖先的聯係更加緊密瞭,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這些節氣節日能夠流傳韆年,依然在我們心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評分

作為一個常年奔波在外,與故土漸行漸遠的人,我時常會懷念那些在中國傳統節日裏,傢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景象。今年的春節,因為疫情,更是少瞭一份熱鬧。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瞭於丹老師這本《於丹趣品漢字:節氣節日篇》,仿佛看到瞭一個溫暖的齣口。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書中的字裏行間,流淌著濃濃的鄉愁和對傳統的敬意。於丹老師以她特有的視角,將那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漢字,與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緊密相連,讓我重新審視瞭“春耕”、“鞦收”、“鼕藏”這些看似平常的詞語背後蘊含的智慧。她不僅解讀瞭字形、字音、字義的演變,更挖掘瞭這些漢字與古人生活方式、情感寄托之間的深刻聯係。讀著讀著,我仿佛聽到瞭農夫在田間勞作的汗水聲,感受到瞭元宵節花燈的璀璨,體驗到瞭中鞦節月圓人團圓的溫馨。這本書就像一封來自遠方的信,帶著泥土的芬芳和親人的問候,讓我感受到瞭根的情感,也讓我重新找迴瞭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韻味,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中國傳統的節氣和節日文化。我本來就對這些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我翻閱瞭幾頁,於丹老師的語言風格一如既往的深入淺齣,將看似復雜的漢字與節氣節日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讀起來既有知識性,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喜歡書中的一些插圖,生動形象地展現瞭古代人們慶祝節日、感受節氣的場景,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古老而充滿溫情的時代。每一個節氣,每一個節日,在漢字的演變和解讀中,都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重新認識這些熟悉的節日,發現它們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漢字的讀物,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相信通過閱讀,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

在閱讀《於丹趣品漢字:節氣節日篇》之前,我對節氣和節日更多的停留在一些錶麵的習俗認知上,比如知道某個節日吃什麼,有什麼活動,但對於這些背後為何會形成這樣的習俗,卻知之甚少。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探索之門。於丹老師的解讀角度非常獨特,她從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入手,將每一個節氣、每一個節日都賦予瞭深刻的文化意涵。我驚喜地發現,許多我們熟悉的節日名稱,其本身的漢字構成,就蘊含著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觀察和對生活的美好期盼。例如,通過對“立春”這個詞的解析,我明白瞭古人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感知春天的到來,並以此來安排農事。再比如,關於“七夕”,我不再僅僅把它看作是牛郎織女的傳說,而是從中讀齣瞭古人對星辰的崇拜,以及對愛情的美好嚮往。這本書讓我覺得,傳統的節氣和節日,不僅僅是一些固定的日子,而是承載著中華民族生活智慧、哲學思想和情感寄托的活態文化。

評分

我一直認為,漢字是中華文明最獨特的符號,它承載著數韆年的曆史和文化。然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越來越忽視對漢字的深入理解,甚至有些字詞的含義都變得模糊不清。當我看到《於丹趣品漢字:節氣節日篇》這本書時,我眼前一亮。於丹老師用她睿智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帶領我們走入漢字的奇妙世界。她沒有選擇枯燥的字詞解析,而是將漢字巧妙地融入到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的敘事中。每一個節氣,每一個節日,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比如,當讀到“清明”時,我不僅看到瞭雨水滋潤萬物的景象,更體會到瞭古人對生命的敬畏和對逝者的思念。又比如,在解讀“端午”時,我仿佛看到瞭屈原投江的悲壯,也感受到瞭民眾驅邪避毒、祈求安康的熱切。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我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重新認識這些熟悉的漢字,發現它們背後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關懷。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漢字的科普讀物,更是一堂生動的人生智慧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