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丹 著
图书标签:
  • 于丹
  • 汉字
  • 节气
  • 节日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文字
  • 历史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684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84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作者简介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美古诗词》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很多人都问,国学到底是一门什么知识呢?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知识,不如说它是一种价值观。也许世界很复杂,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简单一点;也许世界变化很多,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有些坚守。毕竟心要走的方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于丹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现在的中国人在对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上有一种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支持,想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根。于丹教授对于汉字的理解恰巧能和中国人的困惑、话语方式、生活经验相重合,容易引起共振和认同。于丹教授的表达方式也很巧妙,能跟大众达到契合,她无疑是厉害的知识传播者,擅于从传播者的角度把浓得化不开的东西加以稀释,使之更易为大众接受,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还用生动的方式来表达这些珍贵的学术成就。

——喻国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节气篇

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

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春分?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谷雨?花开时节动京城

立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小暑?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

大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立秋?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处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秋分?落花听雨,折桂香远

寒露?褭褭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霜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立冬?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小雪?迎冬小雪至,应节晚虹藏

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小寒?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

大寒?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节日篇

元 旦?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腊 八?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除 夕?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春 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宵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上巳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端午节?五色新丝缠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

七夕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节?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中秋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寒衣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下元节?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精彩书摘

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

大家好,我是于丹。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节气很招人喜欢,冬去春来,立春了。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阳历的2月3号、4号或者5号,大约在农历的春节前后。立春节气过后,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复苏。我们还是从汉字说起,什么叫“立”呢?

“立”字的甲骨文字形,最下面那一横是地平线,像不像一个人站在地面上?所以它的本义就是站立,引申的意义有确立、建立、设立等。立春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日子,表示春天正式来了。

再看“春”字,甲骨文的字形有点复杂,像不像一幅画?上面是什么呢?就是一株刚刚钻出地面的柔嫩的小草,写作“屮”(chè)。两个“屮”在一起,就是现在的草字头,写作“艹”,也是草木初生的样子,象征着地上毛茸茸的、刚刚发出来的小草。中国人对草本和木本的东西都抱有非常深的感情,因为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是大地给我们带来了生机,不仅有美好的景色,还能为我们提供饮食。

再往下看,除了上面的小草,旁边这个字是什么?是“屯”字。它也是个象形字,就像一株正在破土而出的子芽,你看这个弯曲的弧度像不像豆芽?所以《说文解字》里面就说,“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当然,“屯”在这里也作声符。除了“草”和“屯”,还有个什么字呢?还有个日头。也就是说,在阳光的照耀下,种子拱出了地面,小草破土发芽,万物初生都得益于太阳。所以“春”字从草、从日、从屯,屯亦声。整个“春”字就像一幅大地回春图,阳气从地底萌发,阳光蒸腾着,种子拱出了地面,小草破土而出。字形逐渐演化,到金文和小篆,分别写成这个样子:

这样一幅大地回春图,一定是带着生机和动力的。所以《说文解字》解释“春”是什么?“春者,推也。”有一种阳气蒸腾的强大力量推动它生长,它“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得时草生也。”也就是说草木是应着季候生长的,从立春以后不负春光、不负阳气,万物迅速生长。

看一看白居易写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草一开始刚没马蹄,到后来蓬蓬勃勃长出来了。当春天草木繁盛的时候,就像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时,不仅仅是草本植物在生长,木本植物也都开花了。万物生春的那种烂漫,就是人们所喜欢的一派春光。人的心要迎合春天,什么叫“沐春风而思飞扬”呢?这个时候人开始生出梦想了,生出豪情了,往往喜欢喝点酒,中国人特别喜欢用“春”字做酒名。过去说酒酿出来以后是黄绿色的,这个颜色不就是春天的青草、芽尖的颜色吗?所以春色似酒。

在很早的时候,《诗经?豳风?七月》里面就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用这稻谷酿成了春酒,用这个春酒来求长寿。你看那个时候就酿春酒了。李白在《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中,追念善酿酒的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就算是到了地下黄泉,忘不了的事儿就是酿酒。这里的“老春”就是指酒。“老春”两个字多生动,它有那种蓬勃的劲道,又有那种掩盖不住的豪情。为什么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春天有半开到盛开的花,而人饮酒的时候有微醺到酩酊的情,春与酒之间是有这种关联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过:“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整个春天的开始,一个节气分三候,立春的十五天是哪三候呢?“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也就是说东风送暖,大地解冻。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这三候可以说是相当生动地概括了立春节气的特点。

立春节气不仅要迎来春风浩荡,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民俗节日。从皇室到民间都取个吉祥,毕竟一年伊始嘛,所以“打春”、“咬春”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俗话说的吃春饼,就是“咬春”。民间的老百姓有各种时令小吃,你看烙出来热气腾腾的春饼,里边有卷豆芽的、卷鸡蛋的、卷黄瓜木耳的、卷韭菜的,卷各式各样的菜,咬一口,春天的生机通过饮食就能够让人精神一振。过去生活不好的时候,民间过个节总要吃点好东西,它既表示对节日的重视,同时也是对人的一份犒赏。

汉代的农书《四民月令》1里面说过,立春要“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春天吃什么味道的东西?一说是“春吃芽”,各种新枝嫩叶的芽。另外呢,东汉的时候,应劭的《风俗通义》2里面就说,春天要吃点味道重的辛辣菜。过去立春要吃的“五辛菜”是什么?葱、姜、蒜、韭菜、香菜,都是味道很重,咱们现在多用作调味品。古时候很多人家卷春饼都是要吃这些东西的,要借着自然的新鲜生气,促一促人的精神,排一排五脏六腑里的陈旧晦气。还有一点,五辛这个“辛”既是味道的意思,也谐音 “新旧”的“新”,一切都是新鲜的,这不是讨个好口彩嘛!

这一天还要“打春”。你说打春天的哪儿呢?其实是打春天的牛,叫“鞭春牛”。当然不是真牛,是用陶土之类的东西做出来的象形的牛,肚子里边塞满了五谷。大家捶呀打呀,用这么一个仪式,打烂它那个肚子,其实就跟扑满罐似的,稀里哗啦,五谷流淌,大家捡谷穗、捡各式各样的粮食放回到自个儿家谷仓,寓意新年仓满钵满,粮足家富。这个时候还没有春耕,所以“鞭春牛”也是开始要春耕了。

正月初七是个好日子,立春也是好日子,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年正好赶上初七那天立春,不由得兴发感慨,写下这样的诗句:“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春去春来,过了那么多的春天,似乎是有无限的年华。可是人生有限,在属于自己的春天,一定要让自己长大成人。什么叫“克己”?就是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如果你在人日立春之时,有这样的一种觉悟,一切还来得及。诗人愧对过去蹉跎的岁月,而今幡然悔悟,发誓说我要洗心革面,我的面容要像窗外的梅花一样焕然一新,来迎接一年的新面貌。大家看,春天来了,我们感觉到岁时的更迭、心愿的更替,感觉到大地上万物蓬勃,人开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

让去年的一切归零,无论它是遗憾的,还是欢喜的。那些遗憾的东西即使再感叹,也来不及了。那些欢喜的东西,再眷恋,它也留在了过去的年光里。一切要从今天开始。在大地上阳气涌动的时候,让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希望像破土而出的小草一样开始生长吧。只要我们耕耘,就一定会有收成。我们今天能不能做到“颜与梅花俱自新”呢?给自己一个新的心愿,给自己一个新的容颜,那才真是不辜负这叫“立春”的日子。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汉字探索之旅,围绕着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气与节日,深入浅出地品读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精髓与生活智慧。作者于丹教授以其一贯的温婉细腻、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穿梭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源之间,发现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气与节日,原来都凝聚着古人的哲学思想、生活经验与人文情怀。 本书并非简单的汉字字典或节日大全,而是一场关于“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命哲学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度对话。于丹教授擅长将深奥的文化概念化为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每一个汉字都活了起来,仿佛一位位智慧的长者,向我们娓娓道来它们的故事。 核心亮点: 汉字与节气的深度融合: 书中精选了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汉字,例如“春”、“夏”、“秋”、“冬”等基础字,以及“立春”、“惊蛰”、“夏至”、“白露”、“霜降”、“冬至”等具体节气的名称。作者将从字源、字形入手,解析这些汉字如何精确地描绘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认知。读者将了解到,每一个节气的命名,都凝聚了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经验总结,例如“惊蛰”二字,如何形象地勾勒出春雷初响,蛰虫苏醒的生命力;“白露”二字,又如何描绘出秋意渐浓,晨露晶莹的清凉景象。这些文字的背后,是对农业社会生存法则的理解,也是对生命周期循环的尊重。 汉字与节日的浪漫联结: 除了节气,本书还将目光投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作者将剖析这些节日名称中的汉字,如“年”、“节”、“明”、“端”、“午”、“秋”、“阳”等,揭示它们如何承载了民族的情感寄托、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例如,春节的“年”字,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单位,更承载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深刻寓意。端午节的“端”与“午”,则与驱邪避秽、纪念先贤的古老习俗紧密相连。中秋的“秋”与“月”,构成了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思念与团圆意象。于丹教授会带领读者体悟,这些节日名称背后的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枚枚印记,串联起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与文化基因。 从文字到哲思的升华: 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汉字字形字义的解读,而是将其引申至更深层次的文化哲学思考。于丹教授会巧妙地将汉字所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人生智慧融入其中。例如,节气的循环往复,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与自然界的规律性,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节日的团聚与纪念,则体现了儒家“仁爱”与“孝道”的伦理观念。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体会到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如何渗透着中国人看待世界、认识生命的态度与智慧。 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生动的故事: 于丹教授的语言风格一向以亲切、流畅、富有感染力著称。本书延续了这一特色,避开了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无论是对远古先民如何观察星象、划分时令的想象,还是对节日习俗背后的人情冷暖的体察,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感悟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温润的雅致,如同在与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促膝谈心。 回归汉字的温暖与力量: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似乎逐渐疏远了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汉字。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汉字的热爱与敬意,让大家重新发现汉字的温度与力量。通过品读这些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气节日汉字,读者将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重要意义。这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本书适合人群: 对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节气、节日背后深层文化内涵的读者。 喜欢于丹教授风格的读者。 想要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提升文化素养的读者。 所有对汉字怀有好奇心,渴望发现文字之美与智慧的人。 阅读此书,您将收获: 对节气、节日及其相关汉字的全新认识。 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对汉字背后蕴藏的古人智慧的启迪。 一次充满趣味与人文关怀的阅读体验。 一份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是一本让你在寻常日子里,也能品出不寻常味道的书,让你在每一个节气与节日来临时,都能感受到汉字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体会到中华民族独有的生命节律与文化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奔波在外,与故土渐行渐远的人,我时常会怀念那些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景象。今年的春节,因为疫情,更是少了一份热闹。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于丹老师这本《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暖的出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书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乡愁和对传统的敬意。于丹老师以她特有的视角,将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汉字,与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紧密相连,让我重新审视了“春耕”、“秋收”、“冬藏”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背后蕴含的智慧。她不仅解读了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更挖掘了这些汉字与古人生活方式、情感寄托之间的深刻联系。读着读着,我仿佛听到了农夫在田间劳作的汗水声,感受到了元宵节花灯的璀璨,体验到了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温馨。这本书就像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亲人的问候,让我感受到了根的情感,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评分

我一直认为,汉字是中华文明最独特的符号,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忽视对汉字的深入理解,甚至有些字词的含义都变得模糊不清。当我看到《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这本书时,我眼前一亮。于丹老师用她睿智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我们走入汉字的奇妙世界。她没有选择枯燥的字词解析,而是将汉字巧妙地融入到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的叙事中。每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日,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比如,当读到“清明”时,我不仅看到了雨水滋润万物的景象,更体会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思念。又比如,在解读“端午”时,我仿佛看到了屈原投江的悲壮,也感受到了民众驱邪避毒、祈求安康的热切。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重新认识这些熟悉的汉字,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汉字的科普读物,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智慧课。

评分

在阅读《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之前,我对节气和节日更多的停留在一些表面的习俗认知上,比如知道某个节日吃什么,有什么活动,但对于这些背后为何会形成这样的习俗,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之门。于丹老师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她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入手,将每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日都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涵。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们熟悉的节日名称,其本身的汉字构成,就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例如,通过对“立春”这个词的解析,我明白了古人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知春天的到来,并以此来安排农事。再比如,关于“七夕”,我不再仅仅把它看作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而是从中读出了古人对星辰的崇拜,以及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的节气和节日,不仅仅是一些固定的日子,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生活智慧、哲学思想和情感寄托的活态文化。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触动心灵的方式。于丹老师的《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种强行灌输知识的感觉,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汉字,与我们共同经历的节气节日,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特别喜欢她将汉字的结构、字形演变,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情感状态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读到关于“中秋”的章节,我仿佛看到古代人们围坐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又比如,读到“冬至”,我感受到了古人对阳气回归的期盼,以及阖家团圆的温暖。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汉字,都可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智慧。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祖先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这些节气节日能够流传千年,依然在我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中国传统的节气和节日文化。我本来就对这些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我翻阅了几页,于丹老师的语言风格一如既往的深入浅出,将看似复杂的汉字与节气节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代人们庆祝节日、感受节气的场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而充满温情的时代。每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日,在汉字的演变和解读中,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重新认识这些熟悉的节日,发现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汉字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相信通过阅读,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