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第十二辑)

出土文献(第十二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 李学勤 编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考古学
  • 历史文献
  • 古文字学
  • 中国古代史
  • 文献学
  • 文物
  • 学术研究
  • 甲骨文
  • 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40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9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2
字数:3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出土文献》是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前沿辑刊,紧跟新出土发现。在第十二辑中,讨论内容既有对出土材料本身的深入释读,又有结合传世文献所作的文献学、历史学比较分析,角度多元,论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出土文献》第十二辑精选了39篇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新学术成果,内容涵盖甲骨、金文、战国、秦汉吴简四个方面,分别收录了甲骨论文4篇、金文论文7篇、战国论文17篇和秦汉吴简论文11篇,极具学术影响力,代表了出土文献研究动态前沿。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于2008年9月,是一个将出土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合而为一的校级科研单位。当前中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战国竹简进行保护、整理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成果,特别是在清华简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釋讀古文不但要熟悉古文形體,也要瞭解古文用法。傳抄古文既保留了古文形體也含有釋文,形體與釋文之間的關係則較爲複雜,有的屬於直接釋寫,兩者是同一個字;有的屬於同義换讀,此類情况不多;有的屬於通假現象,這類現象在古文中大量存在。所以要想正確地釋讀古文,對古文的用法要有充分的認識。
  ——李春桃《古文印章校釋例舉——兼談古文考釋應注意的問題》

目录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古代文明的密码:石刻与甲骨文探源》的图书简介。 --- 《古代文明的密码:石刻与甲骨文探源》 书籍简介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触,深度剖析了人类早期文字体系的起源、演变及其所承载的文明信息。聚焦于两类极具代表性的古代文献——石刻铭文与甲骨文字,旨在揭示它们如何从原始的符号系统逐步演化为成熟的文字,并成为我们解读古代社会、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的关键钥匙。 第一部分:磐石上的低语——石刻铭文的多元世界 本部分将读者带回到文明的摇篮地带,探索刻在坚硬岩石上的古老信息。石刻,作为最持久的记录载物,见证了不同地域文明的兴衰更迭。 第一章: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之谜 重点考察苏美尔、阿卡德等文明的楔形文字。我们不仅会详细解读乌尔第三王朝的行政泥板和法律文书(虽然是泥板而非石刻,但其文本与同一时期的石碑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和传播性,故在此作为对比的基石),更将关注那些被发现于重要建筑基座或纪念碑上的石碑记载。这些石刻,如《汉谟拉比法典》的完整复刻(或其关键部分),展示了早期国家权力结构、法律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对宇宙秩序的初步认知。我们将分析楔形符号如何从象形、表意发展为成熟的音节文字体系,并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对比分析那些记录了早期天文学观测结果的石板残片,揭示古人对星象的精确把握。 第二章:尼罗河畔的圣像符号 聚焦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本书将深入探讨圣书体(Hieroglyphs)的艺术性与复杂性。不同于楔形文字的实用主义倾向,埃及象形文字与宗教、神权紧密相连。我们将详细解析《亡灵书》中的祷文抄本(以石棺铭文或方尖碑上的刻文为实例展开讨论),阐释“荷鲁斯之名”的确立过程,以及法老王为彰显其神圣统治而刻下的丰功伟绩。书中将区分宗教石刻、纪念碑刻与日常使用的僧侣体(Hieratic)之间的书写差异,并探讨卡尔特纳-珀西瓦尔假说在解读此类复杂符号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章:爱琴海的线性叙事 本章转向欧洲文明的早期源头。我们将分析米诺斯文明的“线形文字A”和迈锡尼文明的“线形文字B”。尽管“线形文字B”已被成功破译,揭示了其作为早期希腊语的行政记录功能,但“线形文字A”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本书将审视发现于克里特岛宫殿遗址中的陶片和石质印章,对比这两种文字的结构差异,并讨论它们在记录经济活动和宗教祭祀中的具体体现。对于“线形文字A”的部分推测性解读,也将基于其与“线形文字B”的关联性进行审慎分析。 第二部分:笔墨之间的哲思——甲骨文的早期形态与文化意蕴 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东方,集中探究中国商代晚期用于占卜的甲骨文。这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套完整的社会运行机制的缩影。 第四章:殷墟的贞卜系统 详尽介绍甲骨文的载体——龟甲与兽骨的选取、制作过程(包括钻凿的痕迹分析),以及其作为“王室档案”的特殊地位。本书将重点阐述甲骨文的造字法,区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六书的实际运用情况。我们不会仅仅罗列单字,而是将其置于完整的“卜辞”语境中进行解读。例如,对涉及“祭祀、田猎、战争、天象”等主题的卜辞群进行专题分析。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重建商代统治阶层对祖先的崇拜模式、军事部署逻辑,以及对自然灾害的焦虑情绪。 第五章:文字的成熟与书法的萌芽 探讨甲骨文如何从早期的刻痕发展到后期日臻成熟、线条圆润的阶段。我们会对比同一时期不同龟甲上的刻工风格,分析不同史官(贞人)的书写习惯对文字形态的影响。本书认为,甲骨文的线条美感已初具中国书法艺术的雏形,并论证其在向金文过渡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特别关注那些记录了王室成员族谱和重要外交事件的卜辞,这些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商代社会结构最直接的物证。 第六章: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字体系的共性与差异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本书进行宏观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以及甲骨文的早期形态,探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解决信息记录与传承需求的共性路径。例如,所有早期文字都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但它们在符号的组合方式(是语素还是音节为主)上展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本书强调,石刻的“永久性”使其更倾向于记录国家意识形态与法律,而甲骨(作为易耗载体)则更直接地反映了统治者的日常决策与精神世界。通过这种跨文明的比较,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字作为人类思维载体的普遍规律及其独特性。 结语:重构失落的声音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整合的视角,让读者得以“触摸”到这些古代文献所蕴含的温度与细节,理解它们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真实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密码”。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与历史人类学的方法。 深度案例分析: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碑刻与卜辞进行细致的图文解析。 叙事性强: 以历史情境重构的方式,让复杂的文字解读过程生动易懂。 侧重结构而非罗列: 强调对文字体系演化逻辑的理解,而非简单的词汇汇编。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侧重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考古报告集锦”,而非一部叙事性的历史专著。每一辑的篇幅看似宏大,实则被切割成了若干个独立的、针对具体出土材料的小课题。比如,其中一篇可能全篇都在探讨某组简牍上一个特定官职名称的演变,另一篇则聚焦于某段铭文的时间确定。这种聚焦于“点”的写作方式,虽然为文献的精准解读提供了极致的细节支撑,但缺乏将这些点串联成线的宏观视野。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这些文献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当时社会结构、经济活动乃至日常伦理的认知的讨论,但书中主要精力似乎都放在了“这是什么字”、“它应该在哪个位置”的考据上,对于“它意味着什么”的阐释,往往点到为止,或者留给读者自己去挖掘。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系列高精度的科学测量数据,准确无误,却缺少了故事性和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但这种高度也带来了一种难以忽视的疏离感。我深知每一次对古代文本的还原和校正,背后都凝聚着学者们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心血。然而,当我翻阅那些经过繁复“异体字”转换和结构重组的文字时,很难直接感受到文献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力。例如,一篇关于战国时期法律条文的考证,虽然精确地指出了某个条款的原始面貌,但缺失了对当时司法实践环境的生动描绘,使得那些冷冰冰的文字条款,依然难以在我的脑海中形成鲜活的画面。我期待的是一座桥梁,能将冰冷的石头和竹简转化为可触摸的古代生活,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通往桥梁的精确蓝图,需要读者自己具备工程学的知识才能理解其结构之精妙。对于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给“同行”看的内部参考资料,而不是面向社会普及的文化成果展示。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体系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看得出编纂团队的严谨与专业。但是,这种严谨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有时反而成了一种阻碍。那些密集的注释,层层叠叠地标注着不同学者对同一字或词的不同解读,虽然体现了学术的多元视角,却也让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我原本期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先秦思想演变或特定制度构建的通俗性论述,哪怕是作为引言也好,但这本书似乎直接切入了最核心、最精深的文本辨析环节。它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古文献学基础,可以直接面对那些尚未完全定论的文字问题进行思考。这让我这个习惯于接受经过提炼和整合的知识体系的读者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仿佛一下子被推进了研究室的最深处,缺乏一个缓冲地带来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术对话。这种“硬核”的风格,虽然保证了内容的尖锐性,却也无形中将广大的爱好者群体拒之门外了。

评分

这本厚重的《出土文献》第十二辑,拿到手时就感觉沉甸甸的,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能从中窥见古代先贤思想的只言片语。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放在了对某些特定时期竹简、帛书等出土实物的整理和考证上。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或者仅仅是抱着对古代文化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它充斥着大量的古文字释读、简牍篇目的断代分析,以及繁复的校勘工作,每一个字眼都像是一道需要解码的密文。我试图寻找一些能够串联起宏大历史叙事的章节,但更多的却是对碎片化材料的精细打磨,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堆零散的古董碎片,虽然知道它们价值连城,却苦于无法拼凑出完整的图景。对于那些在专业领域耕耘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但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力和专业知识支撑的艰难跋涉,读完几页后,我不得不暂时放下,需要先去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抛开专业考据不谈,仅从书籍的装帧和资料的完备性来看,它无疑是极其优秀的出版物典范——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图版与原文的对照详尽无遗。但作为一本阅读材料,它的“可读性”是一个需要认真权衡的问题。它仿佛在用一种极其专业的“学术黑话”与读者对话,即便我努力去理解那些特定的学术术语和引证规范,依然感到力不从心。书中呈现的往往是定论前的“争议现场”,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推测,这对于习惯于接收明确结论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清晰的历史脉络,例如某位思想家观点如何通过这些出土材料得到了新的佐证,但最终,我看到的更多是学者们在文献的缝隙中小心翼翼地搭建起来的临时脚手架,而非一座巍峨的知识殿堂。这使得阅读的满足感更多地来自于对文献工作本身复杂性的敬佩,而非对历史知识的直接吸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