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連海評點漢書(上、下)

紀連海評點漢書(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紀連海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漢朝
  • 史學
  • 紀連海
  • 漢書
  • 史論
  • 文化
  • 古籍
  • 學術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齣版集團,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6617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8974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百傢講壇主講紀連海對史記人物的點評,詼諧幽默,嚴謹細膩,引人入勝。
★體例由原文、白話釋文,點評三部分組成,釋文準確傳神,《百傢講壇》著名主講人紀連海的點評,深入淺齣,入木三分。
★ 全書修訂百餘處,原文更精準,釋文更通俗,內容涵蓋更廣。

內容簡介

《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傢班固編撰,記述瞭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與《三國誌》《史記》《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本書從《漢書》一百二十捲中,選取“紀”10篇,點評瞭劉邦、劉盈、呂雉、劉恭、劉弘、劉恒、劉啓、劉徹、劉弗陵、劉詢、劉奭、劉驁共12位人物;選取“傳”41篇,點評瞭陳勝、韓信、季布、蕭何、張良、賈誼、李廣、司馬相如、司馬遷、東方朔、楊雄、王莽等共131位人物。

作者簡介

紀連海,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北京市骨乾教師,西城區學科帶頭人。CCTV-10《百傢講壇》欄目主講人之一。其主講“正說清代名臣”係列(和珅、紀曉嵐、劉墉等)激情澎湃、詼諧幽默、設問解疑、鞭闢入裏,極受歡迎,收視率屢創新高,成為億萬觀眾熱捧的超級學術明星,被譽為《百傢講壇》“十大名嘴”中的“另類”。

目錄

(上)
第一章?《漢書》捲一?高帝紀?第一 (1)
第一節?誌嚮遠大,得遇良緣 (1)
第二節?以人為本,知人善任 (4)
第三節?德主刑輔,無為而治 (12)
第二章?《漢書》捲二?惠帝紀?第二 (17)
第一節?安撫和親,鞏固邊防 (17)
第二節?母後擅權,抑鬱而終 (19)
第三章?《漢書》捲三?高後紀?第三 (22)
第一節?代行王權,稱製監國 (22)
第二節?身死未央,諸呂覆滅 (27)
第四章?《漢書》捲四?文帝紀?第四 (31)
第一節?占蔔問計,入主長安 (31)
第二節?寬政仁民,改進兵製 (34)
第三節?知人善任,虛心納諫 (40)
第四節?拒奢尚儉,穩定局勢 (42)
第五章?《漢書》捲五?景帝紀?第五 (44)
第一節?成功平叛,穩固皇權 (44)
第二節?和多戰少,蓄勢待發 (47)
第三節?清靜恭儉,無為政治 (50)
第四節?明爭暗鬥,力保儲位 (54)
第五節?見微知著,察人有術 (58)
第六章?《漢書》捲六?武帝紀?第六 (60)
第一節?抗擊匈奴,開拓疆土 (60)
第二節?削弱地方,集權中央 (67)
第三節?改革製度,選拔人纔 (68)
第四節?巫蠱之禍,痛失愛子 (71)
第五節?晚年悔悟,輪颱罪己 (74)
第六節?一賢國後,兩上將軍 (76)
第七章?《漢書》捲七?昭帝紀?第七 (79)
第一節?幸立太子,繼位大統 (79)
第二節?人君之德,識人之明 (81)
第三節?與民休息,鹽鐵之議 (83)
第八章?《漢書》捲八?宣帝紀?第八 (86)
第一節?潛龍異象,傳奇人生 (86)
第二節?故劍情深,廢惡顯恩 (90)
第三節?長袖善舞,鞏固皇位 (92)
第四節?整飭吏治,恢復經濟 (96)
第五節?徵服匈奴,鞏固邊防 (100)
第六節?布衣天子,常平糧倉 (107)
第九章?《漢書》捲九?元帝紀?第九 (109)
第一節?幸運天子,多纔多藝 (109)
第二節?柔仁好儒,純任德教 (112)
第三節?依賴宦官,威權旁落 (116)
第四節?昭君齣塞,漢匈不爭 (118)
第五節?多情王子,不幸婚姻 (120)
第十章?《漢書》捲十?成帝紀?第十 (124)
第一節?王氏發跡,貴幸傾朝 (124)
第二節?昭陽新主,飛燕爭寵 (129)
第三節?燕啄皇孫,成帝絕嗣 (131)
第十一章?《漢書》捲三十一?陳勝項籍傳?第一 (134)
承前啓後,彪炳史冊 (134)
第十二章?《漢書》捲三十二?張耳陳馀傳?第二 (142)
勢利之交,卒相滅亡 (142)
第十三章?《漢書》捲三十三?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148)
第一節?悲劇貴族,亂世英雄 (148)
第二節?舊國之後,及身而絕 (151)
第十四章?《漢書》捲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157)
第一節?草莽英雄,兔死狗烹 (157)
第二節?當刑之王,下策敗北 (163)
第三節?沛豐鐵杆,亡命他鄉 (167)
第十五章?《漢書》捲三十五?荊燕吳傳?第五 (172)
第一節?淡泊名利,功敗垂成 (172)
第二節?七王之首,一代梟雄 (175)
第三節?恩威德澤,無論成敗 (180)
第十六章?《漢書》捲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 (183)
改良儒學,復興諸子 (183)
第十七章?《漢書》捲三十七?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190)
義不忘賢,明主之美 (190)
第十八章?《漢書》捲三十九?蕭何曹參傳?第九 (196)
第一節?名將賢相,戰功赫赫 (196)
第二節?載其清淨,蕭規曹隨 (200)
第十九章?《漢書》捲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205)
第一節?裏中分肉,一展抱負 (205)
第二節?聲東擊西,解救劉邦 (207)
第三節?投奔明主,施展抱負 (209)
第四節?計除敵手,滎陽圍解 (211)
第五節?封韓滅項,雲夢定反 (214)
第六節?美女圖獻,白登圍解 (217)
第七節?陵母伏劍,義從新主 (219)
第八節?名將父子,俱以相亡 (220)
第二十章?《漢書》捲四十一?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227)
第一節?開國元勛,屠狗為事 (227)
第二節?威而有膽,勇而有謀 (228)
第三節?高祖摯友,識纔薦賢 (232)
第四節?販綢為業,亂世從軍 (235)
第五節?驍勇善戰,忠於劉漢 (237)
第六節?忠心事主,名將素質 (240)
第七節?開國功臣,機動將軍 (242)
第二十一章?《漢書》捲四十二?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246)
第一節?曆算丞相,福壽兩全 (246)
第二節?耿勇之士,倒黴丞相 (250)
第三節?清廉宰相,嘔血而死 (255)
第二十二章?《漢書》捲四十三?酈陸硃劉叔孫傳?第十三 (260)
第一節?謀士奇功,為妒而烹 (260)
第二節?陸賈主義,文化奇人 (265)
第三節?始名廉直,不終其節 (272)
第四節?關中之議,自具卓識 (275)
第五節?外和匈奴,內遷貴富 (279)
第六節?麵諛之儒,自我否定 (284)
第七節?叔孫製禮,認可儒子 (287)
第八節?直諫君上,儒子之風 (290)

(下)
第二十三章?《漢書》捲四十四?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295)
第一節?黃白之術,演變為仙 (295)
第二節?淮南謀逆,胎死腹中 (300)
第二十四章?《漢書》捲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310)
第一節?智說縣令,屈人之兵 (310)
第二節?策韓攻齊,縱橫之術 (315)
第三節?蒯通亂齊,劍指何方 (318)
第四節?八公之首,身陷冤案 (323)
第五節?閭閻之隸,巫蠱之禍 (325)
第二十五章?《漢書》捲四十六?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 (332)
第一節?恭敬發傢,教子有方 (332)
第二節?無所事事,擺設丞相 (337)
第三節?車夫宰相,六劍鎮宅 (341)
第四節?淡泊寜靜,和光同塵 (343)
第二十六章?《漢書》捲四十七?文三王傳?第十七 (346)
禍成驕子,緻此猖狂 (346)
第二十七章?《漢書》捲四十八?賈誼傳?第十八 (353)
第一節?少年有為,破格提拔 (353)
第二節?權貴毀謗,被貶長沙 (355)
第三節?居安思危,切中時弊 (359)
第四節?憂鬱而死,其功不滅 (363)
第二十八章?《漢書》捲四十九?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370)
第一節?正直之臣,慷慨之士 (370)
第二節?太子智囊,深受寵信 (374)
第三節?齣謀劃策,真知灼見 (377)
第四節?國之賢良,備受信任 (380)
第五節?加強集權,力主削藩 (387)
第六節?替罪羔羊,腰斬東市 (390)
第二十九章?《漢書》捲五十?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397)
第一節?量刑依法,執法不阿 (397)
第二節?不畏權貴,耿直敢言 (403)
第三十章?《漢書》捲五十一?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408)
第一節?善辯鄒陽,獄中上疏 (408)
第二節?直書上言,尚德緩刑 (411)
第三十一章?《漢書》捲五十二?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415)
穩重老成,漢之國器 (415)
第三十二章?《漢書》捲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422)
第一節?高舉儒學,今古之爭 (422)
第二節?樂酒好內,優於文辭 (428)
第三十三章《漢書》捲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433)
勇於獻身,持節不辱 (433)
第三十四章?《漢書》捲五十六?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440)
一代大儒,統一學術 (440)
第三十五章?《漢書》捲五十七?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 (446)
琴挑文君,愛情騙局 (446)
第三十六章?《漢書》捲五十八?公孫弘蔔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455)
第一節?慎厚封侯,外寬內深 (455)
第二節?道德模範,不習文章 (462)
第三節?體國恤民,功勛卓著 (466)
第三十七章?《漢書》捲五十九?張湯傳?第二十九 (470)
排除異己,被冤自殺 (470)
第三十八章?《漢書》捲六十?杜周傳?第三十 (475)
酷吏至酷,迎閤帝意 (475)
第三十九章?《漢書》捲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481)
第一節?鑿空西域,影響深遠 (481)
第二節?探索新路,開發西南 (485)
第四十章?《漢書》捲六十二?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492)
史傢絕唱,無韻離騷 (492)
第四十一章?《漢書》捲六十四上?嚴硃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 (499)
毛遂自薦,負眾身死 (499)
第四十二章?《漢書》捲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505)
第一節?晉身官場,長安索米 (505)
第二節?朝堂責己,奉旨顧問 (509)
第三節?另類遭嫉,大隱於朝 (511)
第四十三章?《漢書》捲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516)
第一節?數有軍功,懼於拜相 (516)
第二節?一言悟主,直達天庭 (520)
第四十四章?《漢書》捲六十八?霍光金日傳?第三十八 (527)
輔佐幼帝,麒麟功臣 (527)
第四十五章?《漢書》捲七十四?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534)
易學治國,韆古一人 (534)
第四十六章?《漢書》捲七十八?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540)
輔政大臣,不平身死 (540)
第四十七章?《漢書》捲八十一?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547)
鑿壁偷光,終成名相 (547)
第四十八章?《漢書》捲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551)
賢子另類,不群傅氏 (551)
第四十九章?《漢書》捲八十四?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556)
束己公約,通明宰相 (556)
第五十章?《漢書》捲八十七下?揚雄傳?第五十七 (561)
揚雄美新,情係大同 (561)
第五十一章?《漢書》捲九十九中?王莽傳?第六十九 (566)
第一節?動欲慕古,不切實際 (566)
第二節?性情躁擾,輕於改作 (569)
第三節?剛愎自用,所用非人 (570)

精彩書摘

第一章?《漢書》捲一?高帝紀?第一
第一節?誌嚮遠大,得遇良緣
【原文】

高祖常繇鹹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闢仇,從之客,因傢焉。沛中豪傑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韆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卒與高祖。呂公女即呂後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高祖嘗告歸之田。呂後與兩子居田中,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後因之。老父相後曰:“夫人天下貴人也。”令相兩子,見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魯元公主,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捨來,呂後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老父曰:“鄉者夫人兒子皆以君,君相貴不可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譯文】

高祖曾到秦都鹹陽服徭役,親眼看到秦始皇的威儀,他大聲地長嘆:“大丈夫就是應該像這樣啊!”
單父縣的呂公和沛縣縣令是好友,因為躲避仇傢,寄居在縣令傢裏,後來全傢搬到沛縣。沛縣中的一些頭麵人物聽說縣令有位好朋友搬到沛縣來瞭,都去祝賀。蕭何當時是縣令的僚佐,負責收禮。蕭何對諸位頭麵人物說:“湊份子不滿一韆錢的,都不能入上座。”漢高祖當時當亭長,平時本來就看不起這些人,就惡作劇地在紅包上自己寫上姓名,並寫上“賀錢一萬”,實際上是一個空包。紅包送進去瞭,呂公看見這麼厚重的禮大吃一驚,親自到大門前迎接。呂公善於看相,他看到高祖儀錶非凡,特彆敬重,引到客廳坐在上位。蕭何說:“劉季平日隻愛說大話,很少辦成好事。”高祖早就看不起這些郡府中的頭麵人物,就毫不謙遜地坐瞭上位,神色自若。喝酒到瞭半醉的時候,呂公用眼睛示意請高祖留下,散席時,挽留高祖,讓他先不要走。呂公對高祖說:“我年輕時就研究相術,看瞭許多人,都不如您的相高貴,希望您多多保重。我有一個親生女兒,願意嫁給您做妻子。”客人走後,呂公的老婆吵嚷著對呂公說:“你往日總說我們的女兒生相有福,要嫁給貴人。沛縣縣令和你那麼好,想娶我們的女兒你都不肯,今天為什麼輕易地許配給劉季?”呂公笑道:“這不是你們婦人女子所應該知道的。”結果還是堅持把女兒嫁給高祖瞭。呂公的女兒就是後來的呂後,生瞭漢孝惠帝及魯元公主。
漢高祖曾經辭去亭長迴傢務農。呂後和兩個孩子住在田間小棚裏,有一位過路的老人嚮她討要水喝,呂後還留他吃瞭飯。老人看瞭呂後的相稱贊道:“夫人是天下貴人。”呂後請他給兩個孩子看相,他看瞭孝惠帝,說:“您之所以能成為貴人,是因為有這個兒子。”他又看瞭魯元公主,也說將來是位貴人。老人走後,高祖從另一間田捨迴來,呂後嚮他說起剛纔的事,說那位老人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貴之相。高祖問老人在什麼地方,呂後說:“他走得不太遠。”高祖追上老人求問自己的生相。老人說:“剛纔說您的夫人和您的孩子等生相大貴,都是由於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貴不可言。”高祖連忙稱謝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說,我永遠會記住您的指點之恩。”到高祖登基後,這位老人的去嚮卻不得而知瞭。

【評點】

作為漢王朝的開創者劉邦,身上總是透露齣許多神秘,令人們感到頭疼與無奈。一個延續三百多年王朝的開創者,一位當今世界上第一大民族的命名者,居然在當皇帝前是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流氓;一個和項羽較量四年沒有打過勝仗的漢王,卻最終迫使一代霸王烏江自刎。
除瞭這些,在他發跡之前,還有一段奇聞,被後人廣為傳誦:那就是一個被看作市井流氓的小亭長,居然娶瞭一位富傢韆金小姐,而正是這位小姐最終改變瞭劉邦一生的命運,甚至險些改變瞭漢朝乃至中國的發展方嚮。這個小姐就是呂雉,也就是後來的呂後。那麼這位韆金小姐為什麼會“下嫁”給一個流氓,甘願“鮮花插在牛糞上”呢?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關於呂雉嫁給劉邦的過程,《史記》上是這麼記載的:呂公因為避難來到沛縣。呂公的好友沛縣縣令聽說他有個漂亮的女兒,就嚮他求婚,呂公一口迴絕瞭這樁婚事。沛縣上的名人聽說瞭呂公的到來,都爭先來嚮呂公獻禮。呂公請蕭何主持獻禮活動,並規定:“贈禮沒超過一韆錢的人,隻能坐在堂下。”而就在這時,一身流氓習氣的劉邦衝瞭進來,大聲喊道:“我齣一萬錢。”語驚四座。呂公善於相麵,見劉邦氣度不凡,趕緊請劉邦坐瞭首位,並在席上提議要將女兒嫁給劉邦。這一席話讓呂夫人很不快活,責備呂公說,你怎麼要把咱寶貝女兒嫁給一個流氓呢?呂公冷笑說,這不是你們女人傢能知道的。
這就是正史上的關於呂雉嫁給劉邦的過程。再看《漢書》中我們的選文,內容也基本相同,可以確定這種說法應該屬實。在野史上,關於呂公為什麼要將女兒嫁給劉邦,還有段呂公的話(有的又說是呂雉直接相劉邦後說的)。大概意思是,我看劉邦的相貌,是真龍天子之相,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正如選文上記載的故事,劉邦和呂雉曾遇到一神秘老頭給他們算命,說呂雉和一雙兒女將因劉邦而富不可言。當劉邦跑到芒碭山的時候,呂雉帶著兒女居然找到瞭躲在山裏的劉邦,理由是無論走到哪裏,劉邦頭頂都有團五彩之氣。
這句似乎還有旁證:秦始皇說東南有王氣,範增也說劉邦頭上雲氣成五彩。但是這種種鬼話,後人能信嗎?劉邦所謂有龍相,那是好聽的說法,難聽的說法就是這人長得確實很一般,甚至可以說很醜。再想想,劉邦左腳有七十二顆痣,簡直就是黑乎乎的一團;再加上他一團江湖酒肉習氣,這樣的人,一個富貴人傢,一個如花一般的女孩兒,怎麼可能看上他?又怎麼會甘願“鮮花插在牛糞”上呢?
那麼,拋去這些後人神怪的附會,真實地看待曆史,呂後究竟為什麼會嫁給劉邦呢?
首先是客觀的時代背景。當時秦二世廣修秦宮(原說阿房宮,今證明此宮不存在,因此改稱秦宮),徵召天下未婚女子。不少女子為瞭免被徵進後宮忍受寂寞之苦,通常會選擇草草地嫁人。因為有個固定的丈夫總比進宮受寂寞之苦要好
得多。
其次是呂公的原因。呂公為什麼會跑到沛縣?他可不是來旅遊的。《史記》上記載,他是因為躲避仇人,跑到沛縣,投奔好友沛縣縣令。因此,呂公到沛縣的最大目的,是要保全自己一傢老小的性命。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呂公雖然很有名望,但在沛縣他依舊需要找一個好的靠山,纔能真正保障自己的安全。這個人理論上應該是沛縣縣令。但是請看看沛縣縣令的人際關係格局。縣令之下一文一武兩位幫手,蕭何和曹參,他們都聽小亭長劉邦的,卻不聽縣令的;再如樊噲等一些沛縣的“地頭蛇”,都是劉邦的“鐵哥們兒”;而沛縣的父老則都對劉邦敬而遠之;再加上劉邦“仁而好施”,所以沛縣中最有名望的和最有實力的不是縣令,而是劉邦。呂公想要在沛縣立足,就必須巴結討好劉邦。
所以當劉邦來到會場的時候,呂公趕忙把他迎到上座,接著說瞭些“龍相”之類的鬼話,甚至將女兒嫁給劉邦,以換取自己一傢的安全。為瞭更加保險起見,又將二女兒嫁給瞭樊噲。顯而易見,當時呂雉嫁給劉邦,主要目的就是確保傢族在沛縣的安全。
其三是劉邦的個人條件。劉邦這人胸有大誌。劉邦在鹹陽麵對秦始皇的車駕,曾感慨道:“大丈夫當如此也。”而敢於發齣同樣感慨的,全天下也就隻有項羽瞭。在當時秦朝的法律羅網之下,敢有這樣的誌嚮,足可見劉邦胸中的大誌。而呂雉似乎也從沒忘記丈夫這個誌嚮,經常會巧妙地提醒劉邦,這纔有瞭算命和雲氣兩個謊言。
並且,當時社會的婚嫁,並不完全看重門第,更多地是看重彼此的誌嚮。張耳、陳馀、陳平等都是破落之徒,卻和劉邦一樣,都娶到瞭富傢韆金。這絕不是巧閤,應該屬於整個時代的大風氣。
綜上所述,呂雉嫁給劉邦的原因中,既包括瞭對自身安全的考慮,也受瞭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但是,絕對不會是因為劉邦有做皇帝的潛質,而進行的長期
“投資”。


《史記精覽》:穿越時空的史學巨著深度解讀 本書導讀: 《史記精覽》並非一部孤立的史學著作,它是對司馬遷煌煌巨著《史記》進行全麵、深入、多維度解讀的學術性普及讀本。本書旨在為當代讀者搭建一座理解先秦至西漢曆史風雲的橋梁,深入剖析這部“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哲學、社會變遷、人物群像的復雜性與深刻性。全書以高度凝練的語言,結閤現代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對《史記》的十二本紀、十錶、八書、三十世傢、七十列傳進行係統梳理與評析,力求做到“精要”與“精深”的完美結閤。 第一部分:時代脈絡與結構解析——構建宏大曆史圖景 本書開篇即立足於《史記》的編撰背景——漢武帝盛世。我們詳細考察瞭司馬遷所處的時代環境,探討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學術抱負是如何在儒傢與道傢思想交織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史記》的“七錶”與“三書”解讀: 不同於僅關注帝王將相的敘事模式,《史記精覽》著重對《史記》中極富史學價值的“錶”與“書”進行瞭詳盡的梳理。 1. 《五帝本紀》與“曆史的開端”: 本部分不僅復述瞭黃帝、顓頊、堯、舜的傳說,更引入瞭考古學與上古史研究的最新發現,辨析神話傳說與早期國傢形態的構建過程,探討“禪讓製”的政治意義。 2. 《夏、商、周本紀》與青銅時代的權力轉移: 我們聚焦於夏商周三代的興衰更迭,通過解讀相關篇目,勾勒齣早期國傢治理體係的演變,尤其著重分析瞭周朝“德治”理論對後世政治思想的深遠影響。 3. “十錶”的編年體係: 本書特彆開闢章節,係統解析《世錶》、《宗室世係錶》、《三 বংশ世錶》、《十二諸侯年錶》等十錶的功能。它們並非簡單的年譜,而是司馬遷試圖建立的、貫穿萬古的“時間坐標係”。我們分析瞭這些錶格如何幫助後人建立起對曆史事件的立體時空感,及其在史學結構中的獨特地位。 4. “八書”的社會側寫: 《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構成瞭《史記》的“百科全書”部分。 《禮樂考》: 深入探討瞭周代禮製對社會秩序的塑造,以及孔子對禮樂復興的渴望。 《律曆考》: 結閤當時的星象觀測技術,闡釋瞭古代曆法在農耕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曆法背後所蘊含的“天人感應”觀念。 《河渠書》與《平準書》: 這是《史記》中最具現實關懷的部分。前者論述大禹治水與國傢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後者則揭示瞭漢代國傢財政、貨幣政策與鹽鐵專營的初步形態,展現瞭司馬遷對經濟史的深刻洞察。 第二部分:人物群像與精神分析——“太史公曰”的深意 《史記》之所以不朽,在於其塑造的人物群像達到瞭極高的藝術高度。《史記精覽》將人物解讀提升到哲學思辨的層麵。 1. “十二本紀”的帝王哲學: 秦始皇: 剖析其“功業”與“暴政”的辯證統一,探討中央集權製度的奠基者如何在曆史評價中承受的巨大張力。 漢高祖劉邦: 重點分析其非凡的用人智慧和權術運用,將其置於“布衣之貴”的文化母題下進行考察。 2. “三十世傢”的貴族悲歌: 項羽: 深入分析“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悲劇,探討其性格中的“匹夫之勇”如何導緻戰略上的失敗,以及這種悲劇如何契閤中國知識分子對“氣節”的終極嚮往。 田儋、韓彭、魏豹諸侯世傢: 考察戰國末期至秦末各地勢力的崛起與覆滅,展示瞭曆史轉摺點上,地方力量與中央權威的永恒博弈。 3. “七十列傳”的眾生百態: 本部分是全書的精華所在,我們精選瞭最具代錶性的傳記進行深度研讀: 刺客列傳: 探討“俠義精神”的起源與演變,解讀荊軻、聶政等人的行為邏輯——是在特定道德規範下的殉道,還是對強權的無力反抗? 遊俠列傳: 考察遊俠群體在儒傢主導的社會秩序中的邊緣地位,以及他們所代錶的民間力量的道德準則。 貨殖列傳: 關注被傳統史學忽視的商人階層,分析範蠡、白圭等人的商業智慧,揭示瞭漢初經濟復蘇背後的市場邏輯。 酷吏列傳: 冷峻地剖析瞭張湯、杜周等人如何在維護統治穩定的名義下,施行冷酷的法律工具主義,展示瞭權力運作的陰暗麵。 滑稽列傳: 挖掘東方“幽默學”的源頭,分析淳於越、東方朔等人的諷諫藝術,探討他們在政治高壓下的生存智慧與文化緩衝作用。 第三部分:史學方法論與文學成就——司馬遷的超越性 本書的學術價值不僅在於內容解讀,更在於對《史記》作為“史學範本”的係統梳理。 1. 互見法的運用與史料的去蕪存菁: 詳細論證司馬遷如何通過“互見法”避免重復,集中展現曆史事件的不同側麵,及其在史料篩選上的獨立判斷力。 2. “太史公曰”的敘事功能: 探討這些結論性評語在全書中的關鍵作用。它們是史傢觀點的集中體現,是司馬遷個人曆史哲學與道德評判的凝練錶達,體現瞭作者在敘述事實與錶達立場之間的微妙平衡。 3. 史詩般的文學張力: 從文學角度審視《史記》,分析其敘事節奏的抑揚頓挫,人物對話的傳神逼真,以及白描手法對人物性格的刻畫,論證其如何成為中國古典散文的典範。 結語:活著的史書 《史記精覽》最終強調,《史記》並非塵封的古籍,而是映照當下人世百態的一麵鏡子。通過對這部巨著的深度鑽研,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因、權力結構的底層邏輯,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抉擇與命運。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簡單的曆史事件記憶,進入對人性、曆史規律的哲學思考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對古代官場文化比較感興趣的讀者,過去閱讀史書時,總覺得那些繁復的朝堂鬥爭和權力製衡有些撲朔迷離。《漢書》自然是這方麵的寶庫,但沒有好的嚮導,很容易迷失在人名、地名和官職名稱的迷宮裏。這套評點本最讓我稱贊的一點,就是它在處理復雜政治場景時的清晰度。紀連海先生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錯綜復雜的利益集團和政治角力,用一種現代人容易理解的邏輯梳理齣來,同時又保證瞭對曆史原意的尊重。他不僅僅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剖析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當時的士人是如何看待這些事件的”。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即便是對漢代製度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遊刃有餘地穿梭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邏輯的人來說,這套書無疑是極佳的入門石階。

評分

我本來對《漢書》的認知僅停留在“正史”的刻闆印象上,認為它主要關注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然而,這套評點本讓我看到瞭《漢書》中蘊含的更廣闊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側寫。紀先生在評點中,常常會跳齣純粹的政治敘事,去關注那些被曆史光環掩蓋的普通文人和地方風俗。比如他對《地理誌》的解讀,就展現瞭漢代疆域的遼闊和不同文化區域的交融碰撞,這種對“地方誌”的重視,讓曆史不再僅僅是京都的權力遊戲,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多元共生的社會圖景。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漢代社會的認知深度。它讓我意識到,史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大事件”,更在於捕捉時代的精神脈絡和文化底色,而這套評點,無疑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套書的排版設計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清晰的主文與夾注的評點之間,保持瞭一種完美的視覺平衡,閱讀時眼睛不會感到疲勞,信息流的切換也十分自然流暢。我尤其欣賞它對注釋的精妙處理——不會將評點內容堆砌在頁麵底部,而是巧妙地穿插在正文的關鍵節點處,既不打斷閱讀的連貫性,又能在你需要時提供即時的洞察力。這種設計體現瞭編者對讀者閱讀習慣的深刻理解。對於一個老書蟲而言,閱讀體驗的好壞直接決定瞭能否將一本大部頭讀完。這套書在細節上做到的精益求精,讓我在長時間閱讀中始終保持著愉悅的心情,這在浩瀚的史學著作中是相當難得的。它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拿到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和年代感,紙張的質感也很好,很適閤細細品讀。我一直對《漢書》這部史學巨著心存敬畏,但總覺得原文晦澀難懂,難以窺其全貌。之前也嘗試過一些白話譯本,但總感覺失去瞭原汁原味的韻味和那種曆史的厚重感。直到接觸到這套“紀連海評點”的版本,纔真正找到瞭一個理想的途徑。它不像純粹的學術著作那樣高冷,也不像通俗讀物那樣過於輕浮。紀先生的評點如同一個引路人,在關鍵的地方輕輕點撥,讓你在理解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的用心和史傢的深思熟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典故和人物評價,通過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往往能發現新的理解。這套書不僅是閱讀《漢書》的工具,更像是一次與古代智者的對話,讓人在曆史的長河中獲得瞭不少啓發。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套書純粹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市麵上評點類的史書多如牛毛,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鳳毛麟角。但翻開第一捲後,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紀先生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他的評點不是簡單的注釋或解釋,而是一種深度的文化對話。他總能抓住《漢書》敘事中的精妙之處,比如對霍去病、衛青這類“少年英雄”的描摹,或者對王莽篡漢前夕社會矛盾的鋪陳,他的解讀既有曆史的宏觀視野,又不失對個體命運的細膩關懷。更難得的是,他引用的旁證資料非常豐富,將《漢書》置於更廣闊的先秦至兩漢的曆史脈絡中去考察,使得原本靜止的文字仿佛重新鮮活瞭起來。讀完一個章節,常常需要閤上書本,靜坐良久,迴味那種曆史的滄桑感和人性的復雜性。這已經超齣瞭普通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學隨筆集。

評分

老紀的書都喜歡買瞭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漢朝曆史很有料

評分

正版,滿意!!!!!!!!!!!!!!!!!!!!!!!!!!!!!!!!!!!!!!!!!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漢朝曆史很有料

評分

漢朝曆史很有料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老紀的書都喜歡買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