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意] 弗拉基米爾 著,孔祥文 譯,孔祥茹 校
圖書標籤:
  • 甲午戰爭
  • 曆史
  • 軍事
  • 中日關係
  • 意大利
  • 見證人
  • 迴憶錄
  • 戰爭紀實
  • 清史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35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903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立足於一個西方人的視角,對甲午戰爭的來龍去脈進行介紹。作者弗拉基米爾可謂意大利的“中國通”,他認為,清政府在朝鮮問題上的失策,給日本入侵朝鮮提供瞭外交上的把柄。同時,日本在軍事裝備和技能以及指導思想上的變革遠遠超過瞭中國,從而為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奠定瞭基礎。該書齣版於1896年,可以說是早集中介紹甲午戰爭曆史的西方圖書之一。盡管該書對日本不乏贊許之處,更沒有揭露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燒殺行徑,但是卻具有較大的史料價值,可以看齣日本為瞭準備侵華戰爭,是如何利用所謂的國際公法來取得西方國傢的默許,從而步步使中國陷入外交上的孤立。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1856年生,原名Zanoni Hind Volpicelli,弗拉基米爾(Vladimir)是其筆名。1881年人中國海關供職,1899年辭海關職,1905年任意大利駐廣州及香港總領事,1 920年退休後在上海居住,1936年卒於日本長崎。弗拉基米爾長期研究中國問題,其著作有《中國的白銀問題與物價的波動》 (The Silver Question in China and the Fluctuations of Prices)(1896), 《俄國嚮太平洋的擴張與西伯利亞鐵路》(Russia on the Pacific and the Siberian Railway)(1899)及《漢語音韻學》(Chinese Phonology: An Attempt to Discover the Sounds of the Ancient Language and to Recover the Lost Rhymes of China)(1906)。
  
  孔祥文,女,遼寜大連人,曆史學博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現任職於文化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長期從事清史研究,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第一部分 有關朝鮮問題的曆史
第一章 三國曆史關係的梗概
忽必烈大汗艦隊
豐臣秀吉入侵朝鮮
第二章 朝鮮近代曆史梗概
第三章 戰爭爆發前的突發事件
刺殺金玉均
東學黨
中國陸軍
中國海軍
日本陸軍
日本海軍

第二部分 朝鮮戰役
第一章 戰爭爆發
日軍攻占朝鮮王宮
豐島海戰
第二章 第一次軍事行動
牙山之戰
宣戰
亞瑟港和威海衛前的海軍示威
第三章 平壤之戰
初步敘述
混成旅的行動
朔寜支隊的行動
主力師團的行動
元山支隊的行動
平壤和中國軍隊
……
第三部分 中國會戰
結尾
附錄

精彩書摘

  《甲午戰爭:一個意大利人的記述》:
  中朝之間最持久和最恐怖的戰爭發生在隋朝(581-618)和唐朝(618-907)①。臭名昭著的隋煬帝,在位期間下令挖掘大運河。他因縱情酒色、殘酷和保護文化而著稱。他計劃從海陸兩路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第一次遠徵據說調動瞭30萬軍隊,途中遇到災難。陸軍在雨季中行軍,因遼東②無法逾越的沼澤地而改變路綫;由於糧草供給車無法前進,軍隊被飢餓和瘟疫所摧毀。海軍從山東萊州港齣發,途中遇到瞭風暴,大部分船隻在風暴中被摧毀。隋煬帝沒有因失敗而氣餒,再次準備更大規模的遠徵。他那顆已被擾亂的心似乎懷著一種龐大而不正常的需求;亂倫和弑親玷汙瞭他所獲得的寶座;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傑作之一——大運河的開鑿耗費瞭他的臣民的生命,這條運河曆經數年纔得以完成;如果曆史學傢沒有誇大的話,煬帝聚集瞭中國龐大的軍隊投入朝鮮戰場。據說大約有上百萬的軍隊遠徵朝鮮。然而他們所獲甚少。這支行動笨拙的軍隊的不同部隊之間擁擠不堪,在防守堅固的朝鮮城市前寸步難進。一名將軍曾經到達首都(現在的平壤),但他中瞭計,錯誤地認為朝鮮軍隊的人數超過瞭自己,在朝鮮軍隊不斷騷擾進攻和自身供給缺乏的情況下,他下令撤退,隨後撤退變成瞭一場潰散。海軍也曾抵達朝鮮首都。由於他們對周邊軍隊的疏忽,也開始撤退。像這樣龐大的軍隊如此慘敗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見,可能是曆史學傢們誇大瞭軍隊的數量,或是隻有很少的一部分軍隊曾經抵達朝鮮,而主力部隊卻在路上逃跑瞭。即使在排除這些因素之後,它也肯定是一場巨大的軍事災難。盡管煬帝仍舊堅持他的侵略計劃,但他沒能在有生之年實現這一目標——一群陰謀者,再也無法忍受他的暴政,結束瞭煬帝的性命並推翻瞭他的統治。
  中國人一方麵不願意支持煬帝的瘋狂計劃,但在另一方麵他們又無法忍受在朝鮮戰爭中所遭受的恥辱,新的王朝即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唐朝①,被迫繼續執行對朝鮮的作戰政策。戰爭爆發有許多原因,除瞭洗刷隋朝失敗所帶來的恥辱外,還包括朝鮮仍占領著曾經屬於中國的領土,一個篡奪者在一次宴會上殺死瞭朝鮮的國王②和幾個大臣。③這些事件很快就得到瞭解決,中國同意篡奪者以領主的身份統治領土;但是當新羅(朝鮮南部的一個小國)要求中國保護,反對篡奪者的入侵,而這個篡奪者不服從停止侵略的命令時,唐朝皇帝決定用戰爭來解決這個問題。
  戰爭就這樣開始並且持續瞭半個世紀,其間,中國換瞭幾個皇帝,最後還是占領瞭朝鮮的北部和西部(然後分成高麗和百濟)。在此期間,齣現瞭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一位可以同羅馬最傑齣的皇帝相媲美的皇帝唐太宗。唐太宗——唐朝第一位皇帝的兒子,是真正締造他的皇室榮譽的人。
  ……
烽煙下的東方:中日近代衝突的多元透視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審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東亞地區由傳統嚮現代轉型過程中所爆發的一係列深刻而復雜的衝突與變革。我們聚焦於當時支配該區域的宏大敘事——特彆是圍繞朝鮮半島、滿洲以及中國東部沿海的權力爭奪,而非僅僅聚焦於單一的某次戰役或某一特定人物的記錄。 一、時代背景:西風東漸與權力真空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十九世紀中葉,探討全球化浪潮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衝擊力席捲瞭東亞的傳統秩序。清王朝在經曆瞭數次對外戰爭的挫敗後,其“天朝上國”的形象已然動搖,內部的保守與維新力量展開瞭激烈的拉鋸戰。 我們深入分析瞭明治維新對日本的深刻影響。通過對日本國內政治精英、軍部和輿論界的詳細考察,揭示瞭日本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瞭國傢機器的重塑,迅速建立起一支具備近代化能力的軍隊,並形成瞭一種基於“富國強兵”指導思想的對外擴張戰略。這種國傢層麵的動員能力,成為其挑戰既有東亞均勢的關鍵。 同時,我們也細緻勾勒瞭朝鮮半島在這一時期所處的尷尬地位。作為清朝的傳統藩屬國,朝鮮內部的開化派與守舊派之間的爭鬥,以及外部勢力(尤其是日本和俄國)對其內部事務的乾預程度,構成瞭該地區錯綜復雜的政治迷局。本書試圖描繪,為何朝鮮會成為列強角力的焦點和最終的導火索。 二、衝突的醞釀: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的交織 衝突的爆發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積纍的經濟利益和地緣政治野心的必然結果。本書專門闢齣一章,探討瞭隨近代工業化而興起的對原材料和海外市場的渴求,如何成為推動大國決策的關鍵因素。 1. 經濟滲透與市場爭奪: 我們考察瞭英、法、美等西方列強在中國和朝鮮的早期經濟活動,它們為日本的擴張提供瞭某種“示範效應”,同時也為區域衝突增添瞭國際色彩。日本試圖通過軍事手段排除其競爭對手,獨占朝鮮的資源和市場。 2. 軍事現代化的比較研究: 詳細對比瞭清朝與日本在軍事技術、人纔培養、後勤組織以及戰略規劃上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上,更深層次地反映在國傢治理體係和決策效率上。清廷的決策過程往往受製於派係鬥爭和保守勢力的掣肘,缺乏快速反應能力。 3. 輿論與“民族主義”的塑造: 探討瞭近代報刊、宣傳冊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如何開始塑造公眾對鄰國的認知。民族主義情緒,無論是在日本的“皇國史觀”構建中,還是在中國知識界對“救亡圖存”的呼喚中,都扮演瞭動員社會力量、為戰爭提供閤法性的重要角色。 三、戰局的推演:從局部摩擦到全麵對抗 本書對衝突進程的描述,將著重於展現戰爭背後的戰略意圖和戰役的深層影響,而非單純的軍事技術展示。 1. 軍事行動的戰略分析: 重點分析瞭雙方在海上和陸上戰役中的指揮失誤與得失。例如,在海戰的部署中,對後勤補給綫和通信安全的重視程度,如何決定瞭戰局的走嚮。陸戰中,對地形的利用、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以及士氣的維持,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2. 國際外交的博弈: 詳細分析瞭衝突爆發後,歐洲列強和美國對事態的反應。這些反應並非完全基於道義或既有條約,而是嚴格地服務於自身在遠東的利益平衡策略。英國的“光榮孤立”傾嚮、俄國的南下野心,以及美國對門戶開放的初步設想,共同構成瞭當時復雜的外交棋局。本書將分析這些外部因素如何間接或直接地影響瞭戰爭的進程和最終結果。 3. 戰後格局的重塑: 探討瞭戰爭結束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地震。新的條約體係如何確立瞭日本在東亞的新地位,而戰敗國則陷入瞭更深的危機,加速瞭其內部改革的緊迫性。這種戰後結構的變化,為未來數十年的地區衝突埋下瞭更深的伏筆。 四、曆史的反思:衝突的長期遺産 最後,本書試圖超越對特定事件的描述,轉而探討這場衝突對東亞現代化進程的深遠影響。它不僅是兩個鄰國之間的軍事對抗,更是兩種不同現代化路徑的殘酷檢驗。 我們討論瞭戰爭如何塑造瞭戰後一代人的曆史觀,如何催生瞭對國傢認同和民族復興的強烈渴求。這些由衝突所激發的思想和行動,深刻地影響瞭二十世紀東亞的政治光譜,並遺留下瞭至今仍需麵對的曆史遺留問題。通過對這一關鍵曆史節點的全麵梳理,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去意識形態化的分析框架,以理解近代東亞權力的轉移與衝突的本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節奏的把握堪稱一絕。從開篇的鋪墊,到衝突的逐步升級,再到最後那令人扼腕嘆息的結局,整個閱讀體驗如同坐上一趟急速行駛的過山車,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作者對史料的篩選和整閤能力達到瞭極高的水準,他知道何時該放慢筆速進行深度挖掘,何時又該疾馳而過,留下想象的空間給讀者。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信息密度的控製,既能提供足夠支撐論點的證據鏈,又避免瞭信息過載帶來的閱讀疲勞。對於曆史愛好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盛宴,它不僅滿足瞭我們對“發生瞭什麼”的好奇心,更引導我們去探究“為什麼會發生”的深層原因,實屬難得的佳作。

評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接觸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其敘事會不會因為作者的文化背景而顯得隔閡或膚淺,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展現齣的對東方文化和政治生態的深刻理解,完全超越瞭一般西方觀察者的水平。他對於清末官場的腐敗、士人的掙紮以及民間情緒的微妙變化,都有著近乎“局內人”的洞察力。這種由外嚮內、反嚮觀察的獨特視角,反而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去魅”後的清醒認識。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定論,在作者的梳理下,都得到瞭有力的挑戰和再審視。這是一本真正能拓寬閱讀者視野的書籍,它提醒我們,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裏。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遠行。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嘆服,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塵封的史料轉化為鮮活的場景,那些冰冷的日期和條約,在他的筆下都充滿瞭血肉的溫度。尤其是一些對於戰役細節的描繪,那種緊張感和壓迫感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置身於硝煙彌漫的戰場前綫,耳畔轟鳴著炮火聲。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張力的曆史小說,隻是它的情節是真實發生過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外交關係時的遊刃有餘,他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塑造成絕對的英雄或惡棍,而是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這種成熟的史觀,在當下的曆史解讀中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辨識度,它兼具瞭嚴謹的學術訓練和文學作品的感染力。行文流暢自然,用詞考究又不失煙火氣,使得即便是嚴肅的曆史論述,讀起來也毫不費力。作者在描述宏大曆史場景時,氣勢磅礴,而在刻畫個體命運轉摺時,又細膩溫柔,這種強烈的反差和融閤,構建瞭一種獨特的閱讀美學。我特彆喜歡他使用的一些比喻和象徵手法,它們並非單純的辭藻堆砌,而是精準地概括瞭當時情境下的睏境與悲涼。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智慧和情感的史詩,它不僅記錄瞭一段屈辱的曆史,更在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人類宿命的深沉思考,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仍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真是獨樹一幟,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冷靜地審視瞭那場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仿佛透過一層薄霧,為我們呈現瞭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曆史畫捲。他的筆觸細膩入微,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入木三分,讓人不禁為那些身處曆史洪流中的個體命運感到唏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當時社會思潮的剖析,那種抽離於本土情感的客觀性,反而讓我們更能看清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和結構性問題。那種夾雜著贊賞與批判的復雜情感,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格外厚重而富有張力。不同於許多國內史學著作的側重於宏大敘事,這本書更像是從一個獨特的側麵切入,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另一種可能性的解讀。這種跨文化的觀察視角,無疑為我們理解那段曆史提供瞭寶貴的參照係,值得每一位對曆史抱有深度思考的讀者細細品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