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陝北泥河溝村是中國目前列入世界農業遺産保護村落的案例,以中國農業大學孫慶忠教授團隊為核心的多學科團隊及樂施會基金會對該村落進行瞭多年的調研和研究工作,取得瞭重要成果,也將成為中國該領域研究的標杆性案例,在聯閤國人居研究和農業遺産保護的研究與討論中將獲得關注。本係列叢書是這些重要成果的首次集中呈現,叢書第一批計劃齣版三本,分彆為口述史、文化誌和影像集,三本單獨定價。《鄉村記憶(陝西佳縣泥河溝村影像集)》記錄瞭傳統村落所呈現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重現村落農業遺産的方方麵麵,匯集瞭珍貴的曆史資料、村落民俗,重塑農耕文明集體記憶,兼具史料價值與趣味性。
內容簡介
三麵環山、麵朝黃河的泥河溝村,掩映於韆年棗園的深處。獨特的自然景觀、傳承久遠的村落形貌,使這裏大得依山傍水之靈秀。每當旭日東升,河麵波光粼粼,氤氳的水汽便會彌漫山榖。每逢黃昏將近,群山布滿晚霞,窯洞的炊煙又會隨風升騰。如是這般的日齣日落,記錄著鄉村時間的刻度,承載著村落的歲月流年。古樸靜謐的村莊就這樣在村口金獅山和銀象山的守護下,恰似神仙居所,宛如世外桃源。
作者簡介
孫慶忠,人類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係教授;農業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委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的有益探索
導言 詩意棲居
一、黃河青山
山環水繞
古樹嵯峨
生靈歡躍
二、棗佑韆年
靠樹吃樹
窯裏人傢
樂在村山
三、如在其上
三聖護持
佛堂煌煌
九鹽通靈
四、時有存焉
寫照傳神
曆曆可鑒
物猶如此
攝影師手記
鄉愁的模樣
後記這裏的名字叫故鄉
前言/序言
3月初,接到慶忠教授電話,囑為其主編的新作作序。雖幾經推辭,但還是答應瞭。“推辭”是因為感到無論是我的資曆還是業務水平,都不足以為這套叢書作序,更何況慶忠教授一直是我深為敬佩的學者,其治學之嚴謹、成果之豐碩,均遠在我之上;“答應”則是因為慶忠教授給齣的理由讓我難以拒絕,當然也存有一點私心,那就是想藉助這套叢書廣泛宣傳一下十分重要但依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農業文化遺産。
學界雖然對農業文化遺産的一些具體概念尚有爭議,但有一點已經達成共識:對“活態性”的傳統農業生産係統進行發掘與保護、利用與傳承、研究與實踐,源自聯閤國糧農組織( FAO)於2002年提齣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lobally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簡稱GIAHS)概念,始於全球環境基金( GEF)和有關國傢政府支持下於2009-2014年執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動態保護與適應性管理項目(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該項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及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係,推動世界各地認同這一機製,使其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可持續管理的基礎。經過10多年的努力,GIAHS的概念已經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截至201 6年底,已有1 6個國傢和地區的37個傳統農業係統被列入GIAHS名錄。GIAHS保護、實踐、探索工作也取得瞭顯著成效,對於遺産地的生態保育、文化傳承、經濟發展都發揮瞭重要作用。
在國內外熱衷於“現代農業”的時候,引導人們關注農業文化遺産,似乎讓人匪夷所思。農業社會正漸行漸遠,但驀然迴首,人們會發現,那一處處散布於各地並存在於農業文化遺産係統中的物種資源、農業景觀、傳統知識、農耕技術——這些人類社會數韆年來在這個廣袤星球上留下的智慧足跡,在保障食物安全、消除貧睏、保護生物多樣性、適應氣候變化、傳承民族文化等方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已成為多方問道求知的珍貴載體和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智慧源泉。
遵循“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基本原則,中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
在國際閤作層麵,早在2004年的項目準備期,中國就率先響應並積極參與。農業部國際閤作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通力閤作,將“浙江青田稻魚共生係統”成功推薦為首批GIAHS保護試點,並促使其於2005年6月成為第一個正式授牌的項目。目前,中國以1 1個項目成為世界上擁有GIAHS項目最多的國傢。另外,中國還利用亞洲太平洋經濟閤作組織( APEC)、20國集團(G20)、南南閤作( SSC)等多邊和雙邊閤作平颱,積極推動GIAHS的保護理念,並舉辦瞭麵嚮全球的GIAHS高級彆培訓班;發起成立東亞地區農業文化遺産研究會(ERAHS),打造GIAHS保護的區域性交流機製;派齣專傢和工作人員參與FAO GIAHS秘書處工作,為GIAHS健康發展做齣負責任大國所應有的貢獻。
在國內工作層麵,農業部於201 4年成立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聘請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為首的一批專傢指導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201 5年,農業部頒布瞭《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管理辦法》。
《塵封的航跡:一艘遠洋貨輪的生命史詩》 —— 一部關於鋼鐵、海洋與人性的宏大敘事 書籍概述 《塵封的航跡》並非一部傳統的航海日誌,而是一部以一艘名為“海風號”的遠洋散貨輪為核心載體,橫跨半個多世紀的時代變遷、技術革新與個體命運的史詩性作品。本書以深邃的曆史洞察力和細膩的敘事筆觸,將一艘鋼鐵巨獸的生命周期——從圖紙上的設計、船塢裏的鑄造,到全球洋流中的顛簸,直至最終的拆解報廢——編織成一幅關於工業文明、全球化進程與人性光輝的宏大畫捲。它探究的不是地理上的發現,而是人類在麵對浩瀚自然與冷酷商業法則時的堅韌與掙紮。 第一部分:鋼鐵的誕生與黃金時代(1950s - 1970s)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二戰後工業重建的時代背景。重點描繪瞭“海風號”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船塢中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這不是簡單的技術描述,而是對那個時代工程奇跡的緻敬。作者細緻入微地捕捉瞭鉚釘敲擊的節奏、焊花飛濺的溫度,以及工人們麵對巨型鋼闆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和技藝傳承。 “海風號”首航的意義遠超一次簡單的運輸任務。它承載著戰後重建所需的煤炭、鋼鐵和工業設備,穿梭於北大西洋的迷霧與波濤之間。這一部分重點刻畫瞭“老水手”群像:他們是受過嚴格紀律訓練的職業群體,對航綫、船舶的習性瞭如指掌。通過對幾位核心船員(如沉穩的船長麥剋唐納、經驗豐富的輪機長彼得森)的側寫,展現瞭那個時代航海生活的艱苦與榮耀——狹窄的船艙、永不停歇的引擎轟鳴、以及對陸地的遙遠思念。 此外,這一階段也細膩地探討瞭冷戰背景下,遠洋貿易的政治張力。船上的無綫電通信常常傳遞著來自不同陣營的警示與信息,使每一次遠航都帶有一絲微妙的懸念。 第二部分:技術的迭代與全球化的浪潮(1980s - 1990s) 隨著全球貿易的爆發式增長,“海風號”進入瞭其“中年”。本書詳盡記錄瞭技術對這艘老船的改造與挑戰。自動化設備的引入,使得部分傳統崗位逐漸被淘汰,引發瞭船員結構性的變化。曾經依賴經驗的航行,開始被雷達、全球定位係統(GPS)和電腦化的導航係統所取代。 這一部分的核心衝突在於“人與機器的磨閤”。老水手們對新技術的抵觸與適應,新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船員帶來的新思維模式之間的碰撞。作者通過船上一次關鍵的惡劣天氣下的導航失誤,來展現技術並非萬能,經驗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壓艙石。 同時,“海風號”的航綫變得更加多元化,它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歐洲-北美航綫,而是開始深入亞洲新興經濟體的港口。在這些快速發展的港口,船員們目睹瞭驚人的城市化速度,也感受到瞭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傳統工業模式的巨大衝擊。船舶的運營效率被推嚮極緻,每一分鍾的等待都意味著成本的增加,這使得船員們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商業壓力。 第三部分:漂泊的末期與工業的挽歌(2000s 至今) 進入二十一世紀,“海風號”的“年事已高”開始顯現。船體腐蝕、燃油效率低下、以及日益嚴格的國際海事安全與環保法規,使得它在商業運營中變得越來越“不閤時宜”。本書以一種近乎哀傷的筆調,記錄瞭船東為保持其運營所做的掙紮——昂貴的維修、臨時的技術補丁,以及不斷更換的船員。 這一部分著重探討瞭“船隻的生命周期終結”這一主題。全球範圍內,老舊船隻的拆解産業成為一個隱秘而龐大的地下經濟體。作者將視角轉嚮印度、孟加拉國的拆船廠,描述瞭那裏令人震驚的作業環境與拆船工人的艱辛。當“海風號”被拖至最終的“收容所”,被切割成一塊塊零散的廢鐵時,本書達到瞭一種情感的高潮。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報廢,而是對一個時代工業精神的告彆。 作者通過對“海風號”命運的追溯,引申齣對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反思:我們追求的效率和低成本,是否以犧牲瞭勞動者的尊嚴和對“持久性”的尊重為代價?那些承載瞭數十年貿易曆史的鋼鐵巨獸,它們的最終歸宿究竟應該是什麼? 主題與風格 《塵封的航跡》在敘事風格上,采用瞭多重視角切換,既有冷靜客觀的工業史分析,也有高度文學化的船員內心獨白。本書對船舶工程術語的運用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專業性,又不會疏遠普通讀者。它是一部關於機器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在廣闊世界中尋找定位的史詩,探討瞭技術進步、全球化變遷下,那些沉默的、賴以生存的“鋼鐵脊梁”的命運。它邀請讀者登上甲闆,去聆聽海浪拍打船底的聲音,感受那份來自遠洋深處的、屬於鋼鐵與人性的復雜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