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 [Exploring the Urban Community A GIS Approach]

城市地理学/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 [Exploring the Urban Community A GIS Approac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理查德·P.格林,詹姆斯·B.皮克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地理学
  • GIS
  • 城市研究
  • 地理科学
  • 大学教材
  • 空间分析
  • 城市规划
  • 遥感
  • 社区研究
  • 译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15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90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地理学译丛
外文名称:Exploring the Urban Community A GIS Approach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地理学/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是一本城市地理学综合教科书,涵盖了城市地理学的传统内容,并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当前的研究文献、相关数据以及更前沿性的研究选题。《城市地理学/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综合了这些前沿课题,并运用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实证和案例、GIS技术和空间分析等来解释城市地区内部和城市地区之间的空间模式和发展趋势。其中运用GIS分析了全球三个巨型城市芝加哥、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成长和变迁过程。该方法强化了传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并为学生提供了现代方法来研究城市,这一方法可用到其他城市地区的研究中。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城市环境的空间展示
1.1 城市地理学研究
1.2 城市地理学的重要性
1.3 城市地理学的国际视角
1.4 城市议题分析:阳光地带的扩展
1.5 芝加哥学派及其与城市地理学的关联
1.6 洛杉矶学派的地理研究
1.7 城市地理学中的数据和空间分析
1.8 城市地理学的其他方法
1.9 地理信息系统
1.10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分析中的应用
1.11 本书中的方法
小结
1.1 2GIS和空间分析原理介绍
参考文献
实习

第二章 城市动力学
2.1 经济变迁
2.2 人口变迁
2.3 社会变迁和社会经济极化
2.4 城市议题分析:芝加哥和洛杉矶地区人口位序的变化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三章 大都市区
3.1 都市区与城市的概念及过程
3.2 城市规模分布与人口普查定义
3.3 城市——市政自治体(Municipality)
3.4 城市——建成区域
3.5 城市——大都市区
3.6 城市议题分析:大都市区的定义
3.7 定义大都市区的其他方法:以墨西哥为例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四章 城市内部结构
4.1 经典的城市发展模式
4.2 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其他观点
4.3 典型模型是否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4.4 城市议题分析
4.5 经典模型的收敛性与多样性:芝加哥案例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五章 城市体系
5.1 中心地理论
5.2 城市议题分析
5.3 当代中心地理论和引力模型
5.4 城市规模分布
5.5 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
5.6 全球城市
5.7 当代的城市体系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六章 邻里
6.1 邻里的概念
6.2 城市的社会生活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新城市主义
6.3 门社区
6.4 社区种族构成的改变
6.5 城市议题分析
6.6 中产阶级化
6.7 邻里的行动主义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七章 迁移与迁居
7.1 迁移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7.2 迁移的测量与建模
7.3 迁居的行为过程
7.4 迁居的方向偏向
7.5 城市议题分析:洛杉矶的可达性指标
7.6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迁移格局及趋势
7.7 国际人口迁移
7.8 跨国身份认同
7.9 外来移民对城市的影响:纽约市的多米尼加人
7.10 城乡迁移与中国城市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八章 种族、民族、性别与贫困
8.1 民族飞地、社会和社区特性
8.2 种族、民族和隔离的概念与过程
8.3 城市议题分析
8.4 城市、移民和民族
8.5 美国移民潮的种族影响
8.6 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向美国的跨国移民与内部迁移
8.7 种族隔离
8.8 在郊区出现的种族热点问题
8.9 性别
8.10 贫困和测度
8.11 美国的贫困
8.12 极端贫困(extreme poverty):贫民窟和底层阶级
8.13 一种特殊类型的贫困区:墨西哥边境地区的Colonia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九章 产业布局与城市
9.1 产业分类、布局的概念与过程
9.2 制造业布局理论与集聚
9.3 城市议题分析:城市内的产业布局
9.4 城市工业布局趋势
9.5 位于墨西哥-美国边界的出口加工区产业:唯一的制造业地区
9.6 消费服务业和城市
9.7 美国-墨西哥边界上双子城市消费的相互作用
9.8 生产服务业地理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十章 城市中心与边缘城市
10.1 中心城市
10.2 城市蔓延
10.3 城市发展速度变化趋势
10.4 城市议题分析:城市蔓延及其测度和影响
10.5 美国以外的城市蔓延:以悉尼为例
10.6 交通和城市蔓延
10.7 边缘城市
10.8 精明增长
10.9 波特兰的增长界限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十一章 环境问题
11.1 城市环境的概念与过程
11.2 土地利用
11.3 水资源
11.4 城市洪灾
11.5 固体废弃物
11.6 能源
11.7 空气污染
11.8 城市议题分析: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
11.9 环境公正与自然环境保护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第十二章 城市与区域规划
12.1 前言
12.2 田园城市
12.3 进步运动和分区制
12.4 现代规划:大都市区规划和区域规划
12.5 增长管理
12.6 城市议题分析:土地利用规划
12.7 精明增长规划
12.8 城市规划案例研究:加利福尼亚州尔湾
12.9 成长的商业区
12.10 城市管治与政治
12.11 技术
12.12 发展中国家的规划挑战
小结
参考文献
实习
索引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城市地理学/当代地理科学译丛·大学教材系列》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深空漫游者:人类星际探索的未来图景》 作者:[虚构] 艾莉莎·范德堡 译者:[虚构] 林文杰 出版社:寰宇星辰文化 ISBN:978-987-654-321-0 --- 图书简介: 《深空漫游者:人类星际探索的未来图景》并非一本关于地球城市结构与空间分析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文明在银河系中未来走向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在当前地球文明面临资源枯竭与环境挑战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实现真正的跨恒星际旅行,并建立起适应深空生存的新型社会形态。作者艾莉莎·范德堡,一位在理论物理学、星际工程学及社会学领域均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既充满科学严谨性又不乏浪漫主义色彩的未来图景。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逻辑清晰地引导读者从理论基础走向实践构想,再到最终的社会演变。 第一部分:物理学的边界与航行学的突破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进程,从早期的天文观测到近期的火星任务,指出当前技术在实现星际旅行方面的根本性制约——速度与能量。范德堡教授详细剖析了相对论框架下的“曲率驱动”和“虫洞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虽然这些技术目前仍停留在理论物理学的思辨层面,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她将重点放在了“亚光速推进系统”的工程化可能上,特别是对反物质湮灭反应堆、高效核聚变引擎以及下一代太阳帆技术的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 她坦诚地指出了现有材料科学在面对极端太空环境(如高能粒子辐射、微流星体撞击)时的脆弱性,并提出了“自适应外壳技术”的概念——一种能够通过纳米机器人实时修复和调整物理特性的智能结构。本部分对于航行学(Astro-navigation)的探讨尤为细致,涉及如何在缺乏明确星图的未知星域中进行精确的定位、规避引力陷阱以及利用脉冲星进行时间校准的复杂算法。 第二部分:生命的适应与生态构建 星际旅行的挑战不仅在于到达目的地,更在于如何在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航行中维持人类社会的延续。第二部分是本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之一,探讨了“生命维持系统”的革新。范德堡摒弃了对传统“方舟飞船”模式的过度依赖,转而主张“生物工程伴生体”的概念。 书中详细论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远端应用)如何被用来优化人类的生理机能,以适应低重力、高辐射以及长期营养单一化的生活。她对“冷冻休眠技术”的现状进行了批判性评估,指出其在长期可靠性上的风险,并提出了“慢代谢循环”的替代方案,这是一种通过精确调控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使船员处于一种极度节能且意识浅层活动的“准睡眠”状态的机制。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闭环生态系统”(Closed-Loop Ecosystems)的设计进行了详尽阐述。这不仅仅是水和空气的循环,更是涉及人工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群落、蛋白质合成单元以及能够模拟地球土壤结构和气候的生物反应器的集成。作者强调,成功的星际定居点,其生命支持系统必须是高度冗余且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与新世界秩序 当人类到达新的恒星系,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时,原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框架将如何重塑?第三部分是本书的社会学核心。范德堡教授假设,一次成功的星际任务必然意味着一个高度专业化、目标单一的社会群体。她探讨了在“代际飞船”(Generation Ship)模式下可能出现的社会退化、文化遗忘以及权力固化的风险。 为了对抗这些风险,本书提出了一套基于“任务导向型公民权”的社会契约模型。在这种模型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直接与他们对飞船或殖民地生存的贡献挂钩,但同时必须设计严格的“代际审计机制”,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承,防止出现“技术贵族”的产生。书中对“去中心化决策系统”(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Systems)的构想,利用量子加密技术构建的透明化治理网络,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冲突。 经济方面,作者深入分析了“稀缺性资源定义”的转变。在深空中,不再是土地或贵金属的稀缺,而是“时间”、“专业技能”和“可用能源”的稀缺。因此,本书探讨了基于能量单位和信息冗余度的全新价值体系的建立。 第四部分:文明的扩张与星际伦理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拓展至更远的未来——当多个独立的人类文明在银河系中建立联系时,我们将如何互动?本书提出了“非侵入性接触原则”,即在未完全理解外星生态系统前,人类应保持最大限度的低干预姿态。 范德堡教授对“地球中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强调星际文明的成功,在于其对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未知可能性的无限尊重。本书以对“星际后人类”(Post-Human Stellar Civilizations)的哲学思考收尾,探讨了当人类的生理和认知边界被技术无限延展后,“何为人性”的终极命题。 总结: 《深空漫游者》是一部极具前瞻性的著作,它超越了科幻小说的浪漫幻想,而是以一种近乎工程手册的严谨性,审视了人类迈向星辰大海所必须克服的物理、生物和社会层面的重重障碍。它不仅为未来的宇航工程师和理论家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素材,也为所有对人类文明长远命运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了一幅激动人心且脚踏实地的蓝图。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根本问题:我们是否准备好成为一个跨越恒星的物种?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复杂的城市网格图案,立刻就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充满现代感的感觉。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那种严谨而又生动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它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堆砌理论,而是巧妙地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城市现象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分析,从经典的同心圆模型到后来的多中心理论,作者的阐述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不失对当代扁平化趋势的敏锐捕捉。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城市功能分区时的那种细致入微,它不仅仅罗列了不同区域的用途,更深入挖掘了这些区位选择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和社会文化动因。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看待熟悉的街道和建筑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仿佛获得了一副“地理透视镜”,能够穿透表象,看到城市肌理深处的逻辑。整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也十分高,那些精心制作的示意图和实景照片,极大地辅助了复杂概念的理解,让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流畅和愉悦。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沉浸其中,并且真正学到东西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专业术语,转化为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特别是在描述城市景观的动态变化时,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历史悠久的市中心和新兴的郊区商业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街道生活”(Street Life)那种细腻的捕捉,那种对于行人流线、公共空间的活力以及非正式商业活动的观察,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意识到,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人与人之间互动、冲突与共存的复杂剧场。此外,本书在引用资料的广度和时效性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涵盖了地理学领域的经典文献,还穿插了经济学、社会学、甚至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出一种跨学科的视野。这种融会贯通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内容既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又饱含对当代社会脉搏的紧密贴合,读起来丝毫没有隔阂感,反而有种如沐春风的畅快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在宏观的历史脉络和微观的案例研究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当我们谈论城市时,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于宏大的、缺乏实感的理论堆砌,要么是过于琐碎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个案记录。这本书却奇妙地避开了这些陷阱。比如,在介绍城市交通网络的优化策略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最优路径算法”,而是先通过一个生动的历史案例——比如某座工业城市如何应对快速增长的通勤需求——来展现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然后才引入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和模型来进行解析。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和说服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地理学不仅仅是关于“在哪里”的学问,更是关于“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如何改善”的实践科学。读完后,我对于城市规划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决策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地理逻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城市现象的描述层面,更在方法论的构建上下了大功夫。尤其是关于城市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变迁的章节,作者引入了许多前沿的计量模型和统计分析工具,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城市问题的学生或者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邻里效应”的探讨,作者引用了大量实证研究案例,清晰地展示了社会资本如何在地理空间上进行集聚和扩散,这不仅是地理学的议题,也深刻触及了社会学的核心关切。然而,这种深度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初次接触地理学概念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专业术语。但我认为,这种适度的挑战性是必要的,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主动的智力探险,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化进程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全球化和地方性(Glocalization)这一矛盾议题时,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它没有简单地将西方成熟的城市发展模式视为普适真理,而是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形态的差异和演变路径。书中对于新兴经济体城市化进程中的非正式住区和城中村现象的分析,尤为犀利和富有同理心,它不仅描述了这些区域的物理特征,更探讨了它们在城市发展权力结构中所处的边缘化地位,以及居民在其中构建的独特社会网络。这种批判性的视角,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刻反思当代人居环境的书籍。它提醒我们,城市研究必须立足于具体的、充满张力的现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中。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对城市生活复杂性的尊重,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引发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深度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