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柏荣,卓侃,廖金铃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线虫
  • 线虫学
  • 分子生物学
  • 实验教程
  • 植物病理学
  • 农业科技
  • 生物技术
  • DNA
  • PCR
  • 基因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2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8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线虫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方面的基础实验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流程、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包括:DNA的提取、RNA的提取、原位杂交、免疫共沉淀、龄期表达、酵母双杂交、寄主免疫反应调节和RNAi等内容。该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及农林相关专业的植物线虫学实验教学基础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实验一 植物线虫DNA提取
实验二 植物线虫分子鉴定方法
实验三 植物线虫RNA提取
实验四 植物线虫基因的龄期表达分析
实验五 RNA沉默
实验六 植物线虫基因的原位杂交研究方法
实验七 植物线虫效应蛋白在寄主中的免疫定位
实验八 绿色荧光蛋白一植物线虫效应蛋白融合表达的载体构建、表达和观察
实验九 植物线虫调节寄主免疫反应的研究方法——对ROS抑制
实验十 植物线虫调节寄主免疫反应的研究方法——对胼胝质沉积抑制
实验十一 植物线虫调节寄主免疫反应的研究方法——对防卫基因表达的抑制
实验十二 植物线虫调节寄主免疫反应的研究方法——对ETI反应的抑制
实验十三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方法
实验十四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相互作用蛋白
实验十五 荧光双分子互补载体构建与表达方法
实验十六 免疫共沉淀实验方法
附录1 实验室常用试剂配制
附录2 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序言

  《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精选了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传统的和最新发展起来的实验技术,这些实验技术是植物线虫研究方向甚至植物保护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实验方法。
  本教材涵盖了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6方面内容,共16个实验,包括核酸操作基本技术:如大量线虫DNA提取、微量线虫DNA提取、大量线虫RNA提取和微量线虫RNA提取;基因表达研究技术:如基因龄期表达分析方法和基因原位杂交方法:蛋白质定位研究方法:如免疫定位方法和GFP-植物线虫效应蛋白融合表达;植物线虫效应蛋白对寄主免疫反应影响的研究方法:如效应蛋白对ROS抑制、对胼胝质抑制、对防卫基因表达抑制和对ETI反应抑制的检测方法;线虫效应蛋白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如酵母双杂交、荧光双分子互补实验和免疫共沉淀;其他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如线虫分子鉴定方法和RNA沉默等。
  本教材主要编写分工如下:廖金铃(华南农业大学)编写实验一植物线虫DNA提取、实验三植物线虫RNA提取和实验四植物线虫基因的龄期表达分析;卓侃(华南农业大学)编写实验二植物线虫分子鉴定方法、实验五RNA沉默、实验六植物线虫基因的原位杂交研究方法、实验八绿色荧光蛋白——植物线虫效应蛋白融合表达的载体构建、表达和观察;林柏荣(华南农业大学)编写实验七植物线虫效应蛋白的免疫定位、实验九植物线虫调节寄主免疫反应的研究方法——对ROS抑制、实验十对胼胝质沉积抑制、实验十一对防卫基因表达的抑制、实验十二对ETI反应的抑制、实验十三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方法、实验十四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相互作用蛋白、实验十五荧光双分子互补载体构建与表达方法、实验十六免疫共沉淀实验方法。在编写过程中,华南农业大学扈丽丽博士,研究生阳盼、孙丹丹和本科生李君霞协助资料输入、编排和校对等工作,谨此致谢。
  本教材的实验内容从实验设计、实验选材到实验操作都经过多次实践和证明,并充分考虑了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学习和训练,本教材能有助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考。本教材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1750:31601614和31401716)和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6062)的资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当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的图书简介: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保护实践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古籍的修复技术、材料科学应用以及数字化保护策略的专业著作。它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图书馆和档案馆专业人员,以及对古籍保护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详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古籍载体材料的认知与分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典籍所使用的主要载体材料——纸张和绢帛的特性与演变。 纸张的起源与工艺: 详细阐述了从麻纸、皮纸到竹纸、棉纸的制作流程,包括原料选择、抄纸技术(如抄造过程中的帘纹形成机制)以及年代鉴定中对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特别聚焦于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纸张的纤维特征差异。 绢帛的结构与劣化: 分析了用于经卷、册页和名人手札的绢帛材料。内容涵盖了蚕丝的蛋白质结构、织造方式(如平纹、斜纹、缎纹)以及由于光照、温湿度和微生物侵蚀导致的纤维素和蛋白质的降解路径,包括变色、脆化和强度丧失的分子机制。 墨与颜料的化学基础: 考察了以碳素墨为主的黑色书写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这部分内容为后续的稳定化处理提供了物质基础的理解。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本部分系统梳理和演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传统古籍修复技术,并结合现代材料科学进行优化。 基础技术流程: 详述了 de-acidification(脱酸)、除尘、熏蒸防虫、打湿与展平、以及重新装裱的每一个步骤。强调了操作的精细化要求,例如如何控制水分和温度,以防止纸张纤维的结构性损伤。 补缀与接笔技术: 详细介绍了传统“三胶”(如淀粉胶、动物胶)的配制比例和适用范围。着重讲解了“薄如蝉翼”的补洞技术,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修补纸张(如徽州毛边纸、仿古棉纸),以及利用显微镜观察实现修补痕迹的最小化。 特种工艺修复: 涵盖了对线装书的经络修复、碑帖的拓片修复、以及对洇损、霉斑和虫蛀的局部处理方案。重点剖析了如何通过微量溶剂处理,在不影响原貌的前提下,提升受损区域的物理强度。 第三部分:现代材料在修复中的应用 本部分探讨了现代化学材料和工程技术如何安全、有效地辅助传统修复工作。 稳定化化学药剂: 介绍了pH缓冲剂(如碳酸镁溶液)在现场中和酸性物质的应用,以及对聚乙烯醇(PVA)等高分子材料在特殊粘接任务中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浓度控制,以确保其在未来仍具可逆性。 无损检测技术(NDT): 引入了便携式XRF(X射线荧光光谱仪)用于快速分析纸张中的矿物填料和颜料成分,以及红外反射成像(IRR)技术在揭示底层墨迹或修补层次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帮助修复师在动手之前做出更科学的判断。 力学性能评估: 讨论了如何使用微型拉伸试验仪评估修复材料(如修补纸或胶层)与原生载体材料之间的粘接强度和柔韧性匹配度,确保修复后的书籍在日常流通中具有足够的抗撕裂能力。 第四部分: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长期存储 本部分关注于高精度图像采集和数据管理,确保信息载体的永久保存。 高精度影像采集标准: 详细界定了数字化工作的技术规范,包括色彩空间(如ICC Profile的建立)、分辨率的确定(DPI与色彩深度),以及如何针对不同载体(如卷轴的展开和扫描)设计定制化的扫描平台,避免对脆弱原件造成压力。 元数据结构与互操作性: 介绍了 Dublin Core、METS/ALTO 等主流元数据标准在古籍数字化项目中的应用,强调了描述性元数据、管理性元数据和技术性元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确保数字化资源的长期可检索性和交换性。 长期存储与灾难恢复: 分析了数字资产的存储介质选择(如LTO磁带、光盘阵列),数据冗余策略(如3-2-1备份原则),以及建立完善的数字馆藏迁移计划,以应对未来存储技术的迭代更新。 本书的特色在于将深厚的传统手艺经验与严谨的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不仅关注“如何修”,更深入探讨了“为何这样修”的材料学基础和保存原则,是当代古籍保护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质量也值得称赞。很多实验手册,图都是模糊不清的,让人抓耳挠腮。但这本教程的流程图、电泳照片、显微镜图像都非常清晰,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无菌操作步骤,配的图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标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专业术语的解释既准确又易懂,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究腔调。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实验室里活生生的操作和书本上冰冷的原理,使得原本枯燥的实验变得生动和可操作。对于新入门的本科生或者想要转入线虫研究领域的硕士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他们踏入这个领域最可靠、最友好的第一步。

评分

从学术深度上讲,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是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聚焦于植物线虫分子遗传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关于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植物线虫中的应用,特别是CRISPR/Cas9系统的优化策略,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介绍了原理,还深入讨论了脱靶效应的控制和高效率突变体的筛选策略,这在目前线虫遗传学研究中是绝对的前沿课题。书中对一些前沿的转录组测序(RNA-seq)数据分析流程的介绍,也为我们理解线虫与宿主互作的复杂分子网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阅读这些章节,让人感觉自己正在紧跟学科发展的脉搏,而不是停留在过时的技术上。

评分

我用了不少关于分子生物学的参考书,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将“线虫”这个特定模式生物的实验操作细节融合得如此自然和深入。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通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层面,而是针对植物线虫的特性做了大量的“本土化”改造。比如,针对线虫复杂的几丁质细胞壁,书中提供了几种不同的细胞匀浆或组织破碎方法,并对比了它们在不同下游应用中的优劣。对于提取线虫的DNA或蛋白质,它提供的方案显著提高了纯度和得率,这对于后续的定量分析至关重要。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一线研究者的痛点,很多地方的“小窍门”和“经验之谈”,是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自己摸索出来的,现在直接在书里就能找到,这无疑是为我们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成本。

评分

这本《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深陷实验泥沼的研究生量身定做的指南。记得我刚开始接触线虫时,面对那些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简直是一头雾水。书里对PCR、基因克隆、RNAi这些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技术讲解得极其透彻,每一步操作的注意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简直就像有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教你一样。特别是关于如何设计高效的siRNA来沉默特定的靶基因,书中给出的案例和思路非常具有启发性。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实验总是失败,定位不清,翻阅这本书后,对照着书中的“常见问题排查”章节,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我在提取线虫总RNA时,某个缓冲液的配比出了偏差。这种细节的把控,正是很多其他教材或手册中所缺失的,它不仅仅是罗列步骤,更是深入到了背后的原理和可能遇到的陷阱,让我对整个研究流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选择了从最实用的角度切入。对于我这种更偏向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可操作的实验流程框架。比如,关于如何建立稳定的转基因线虫品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农杆菌介导的转染法(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的优化策略,从菌株的选择到浸染条件的筛选,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数据支撑和图示说明,让人一看就心里有底。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线虫表型分析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部分,这对于我们解析基因功能至关重要的。它教会我们如何将宏观的生物学观察,与微观的分子变化精准地关联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数据的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