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风灾害评估与风险区划》(作者周福、陈海燕):浙江省气象局周福、陈海燕等气象科技人员历时两年多时间,在对历史台风灾情、气象要素、地理地貌、社会经济条件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浙江台风的灾害特点、时空分布、历史损度以及浙江台风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脆弱性,提出了浙江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运用风险评估办法,对台风灾害风险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估,制定出了浙江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图,还就运用风险评估成果和防台减灾提出了对策建议。这对台风灾害防御科学决策、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规划战略布局、建立台风灾害风险分担长效机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序言
前言
**章 浙江省台风灾害基本特点
第2章 台风灾害致灾因子(风、雨、潮)分析
2.1 台风暴雨
2.1.1 台风降水概况
2.1.2 台风降水分区
2.1.3 台风降水分型
2.1.4 台风暴雨出现概率空间分析
2.1.5 台风降水重现期分析
2.2 台风大风
2.2.1 台风大风概况
2.2.2 台风大风分区
2.2.3 台风大风重现期分析
2.3 台风风暴潮
2.3.1 台风风暴潮分型
2.3.2 风暴潮增水的空间分布
2.3.3 风暴潮增水的时间分布
2.4 台风综合影响强度分析
2.4.1 分析资料简介
2.4.2 综合影响强度评估模型的构建
2.4.3 综合影响强度等级划分指标
2.4.4 历史热带气旋评价与分析
2.4.5 综合影响强度空间分布
2.4.6 综合影响强度分区
第3章 台风灾害孕灾环境分析
3.1 孕灾环境各因子分析
3.1.1 海拔高度
3.1.2 地形起伏程度
3.1.3 江河水网密度..
3.1.4 地质灾害易发区
3.2 综合孕灾环境分析
第4章 台风灾害承灾体潜在易损性分析
4.1 台风灾害承灾体
4.1.1 主要暴露承灾体分布特征
4.1.2 区域应灾能力建设状况
4.2 区域承灾体潜在易损性分析.
4.2.1 物理暴露性指数
4.2.2 潜在应灾能力指数
4.2.3 承灾体潜在易损性评估
4.3 几点思考
第5章 台风灾害灾情分析
5.1 灾情时空分布特征
5.1.1 人口受灾
5.1.2 经济损失
5.1.3 房屋倒塌
5.1.4 农业受灾
5.2 灾情突变分析
5.2.1 人员伤亡突变分析
5.2.2 直接经济损失突变分析
5.3 历史台风灾损度评价
5.3.1 评价方法
5.3.2 历史台风灾损度评价
第6章 台风灾害预评估方法研究
6.1 致灾预警指标研究
6.1.1 地理地貌、经济条件分区
6.1.2 致灾预警指标研究
6.2 台风灾害定量损失预评估
6.2.1 技术和方法
6.2.2 评估因子的选取
6.2.3 热带气旋直接经济损失指数预评估
6.2.4 登陆类热带气旋农田受灾面积预评估
6.2.5 登陆类热带气旋房屋倒塌间数预评估
6.2.6 影响类热带气旋农田受灾面积预评估
6.2.7 影响类热带气旋房屋倒塌问数预评估
第7章 台风灾害风险区划
7.1 风险区划方法
7.2 风险区划
7.2.1 区划原则
7.2.2 风险区划图制作
7.2.3 风险区划结论
7.3 分区评述
7.3.1 相对*高风险区
7.3.2 相对高风险区
7.3.3 相对较高风险区
7.3.4 相对中等风险区
7.3.5 相对一般风险区
7.4 对策措施
7.4.1 综合性对策措施
7.4.2 分区对策措施
第8章 图表集
8.1 影响浙江台风频数图表
8.2 浙江台风降水图表
8.3 台风大风图表
8.4 历史台风概况及评价
参考文献
从一个长期关注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历史深度”和“未来指向性”。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灾害的总结,更像是为浙江这片土地未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一张详尽的“体检报告”。作者在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台风的共性与差异后,巧妙地提出了针对性的减灾策略建议,这些建议具体到可以操作的层面,而非空泛的口号。尤其是一些关于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思考,结合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经济结构,显得格外具有针对性和操作价值。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未来城市规划和防洪体系建设的蓝图,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直接触及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隐约透着一种沉稳和力量感,仿佛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些在海面上翻滚的巨大云团。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挺舒服,看得出来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图表和地图的呈现上所下的功夫,那些复杂的风场模拟图和历史灾害点分布图,排版清晰,色彩对比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内容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翻阅过程中,那种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几乎是扑面而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自然界某个复杂谜题的一角。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这种对视觉和触觉的双重考量,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专注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相当精妙,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讲述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故事。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宏观的理论框架与微观的案例分析,在讲解灾害成因机制时,笔触是极其冷静和客观的,充满了数据支撑和逻辑推演,让人信服。但一旦转入历史回溯或者案例剖析部分,语言又变得富有感染力,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风暴来袭时的那种紧迫感和破坏力。这种张弛有度的文风,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保持高度的阅读兴趣,不会在中途产生认知疲劳。它成功地将原本冷硬的科学数据,转化成了一段段引人入胜的知识旅程,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度,是许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探索,是它区别于市面上其他同类研究的显著特征。它没有满足于传统的气象学或地理学描述,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跨学科的视角,比如社会脆弱性评估和经济损失的量化模型。这种整合性的思维框架,使得最终的“风险区划”结果不再是单一的物理危险性地图,而是一张融合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承受力的复杂网络图。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的社会指标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精确性,他们试图将“人”的因素也纳入到灾害评估这个硬科学的范畴中,这无疑拓宽了灾害研究的边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前瞻性的研究视野,预示着未来区域规划和应急管理的方向。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资料引用的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它所参考的那些气象观测记录、工程抗灾报告,甚至是一些地方志中关于极端天气的零散记载,都被巧妙地整合进了整体的分析体系中,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交叉验证网络。这种“地毯式”的文献梳理,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和可靠性。特别是在讨论特定年份几个标志性台风的路径偏转机制时,作者似乎调动了所有能找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令人敬佩。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一种深度的学术对话,体现了作者在构建理论模型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时间成本。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强烈的信赖感,认为书中所呈现的结论是经过了最严苛检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