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经济学的本质、经济学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行了系统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全面剖析了经济学在社会活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帮助广大读者通过一本书读懂经济学,掌握经济学的精髓。
第一章 价格谜思:为什么物以稀为贵
第一节 市场——左右价格的神奇妙手
超市中总有卖不完的面包
电影院的爆米花要更贵一些
为什么说婚姻自始至终是垄断交易
市场也有失去效力的时候
第二节 价值悖论——钻石为什么比水珍贵
奢侈品总是越贵越好卖
运动鞋比轮胎还要昂贵
钻石真的比水更有价值吗
聪明人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第三节 弹性——超值午餐是亏本还是赚
超值午餐,亏本还是大赚
深夜出租车的优惠服务
产品价格越高,买的人却越多
购物返券,却不直接打折
第二章 成本考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一节 机会成本——“舍”与“得”的启示
种小麦还是去酿葡萄酒
比尔·盖茨为何早早退休
校园兼职牺牲的是什么
买不买车,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节 沉没成本——追悔只是错上加错
沉没成本:失去的永不能再回来
不要在吃自助餐时想要赚回本钱
摔坏了的照相机应该拿去修理吗
航空公司亏本运营的秘密
第三节 交易成本——买大杯咖啡是双赢的选择
商品一样价格却不同的神奇奥秘
吃肯德基,网上订餐还是上门自取
去星巴克应该买多大杯的咖啡
同类店铺应该开在住宅区的什么位置
第三章 资源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一节 比较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越南制造为什么有吸引力
乔丹应该自己剪草坪吗
能力是获得天价收入的真实原因
找准比较优势,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第二节 自由贸易——汇率带来的免费啤酒
汇率送上的免费啤酒
在香榭丽舍大道扫货的中国人
增加美国大片进口,切走了谁的蛋糕
开阔视野,从民族企业上升到全球公司
第三节 要素整合——天衣无缝的搭档
无花果树没结果,砍了吧
大鱼吃小鱼,市场兼并无处不在
国际要素整合,要效率也要公平
企业合并比明星婚姻的失败率更高
第四章 公共经济:免费蛋糕不是多多益善
第一节 社会福利——从摇篮到摇椅的幸福护照
一张彩票可以帮助千万人
只有不到2% 的老人由福利机构照顾
从“养儿防老”到“保险防老”
农民得病,公家报80% 医药费
社保体系是否应当私有化
第二节 公平——多干活反而高兴
如何达到公平和效率的理想王国
自私并不妨碍公平的实现
为什么有收入差距
个人遗产分割的公平考量
第三节 税收——从国家诞生开始
收入高的人为什么多交税
谁是税收的最大贡献者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归宿
其实你可以交更少的税
在荒年为什么要减税
第五章 经济周期:看懂经济大势,守住自己的钱
第一节 经济周期——利用经济的枯荣赚钱
世界经济周期的大杂烩
房地产作为经济周期之母
3 年前的冷热门专业互换大变身
通过反周期削减开支保护现金流
第二节 通货膨胀——钱是如何变没的
谁是通胀和紧缩的幕后黑手
石油暴涨让菜篮子轻起来
假如恶性通货膨胀出现谁会通知我
如何应对通胀之后的通货紧缩
第三节 经济危机——都是贪婪惹的祸
始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海啸
经济危机还会爆发吗
亚洲金融危机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
危机来袭,电器行业路在何方
青年创业如何把握危中之机
第二节
价值悖论——钻石为什么比水珍贵
第二节
奢侈品总是越贵越好卖
100 元一盒的香烟,50 元一瓶的矿泉水,99 元一碗的面条,5000 元一部的手机,1000 万一辆的汽车,听说都卖得特别好,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想买还要提前一个月预定,还有需要提前半年预定的,有时,即便是提前预订了也不保证一定能买到现货。
所谓“越贵越好卖”的商品常常指那些款式独特、数量有限的名牌产品。越贵越好卖的东西一般都是数量有限,所以专业经营高档服装的商人很少在专柜里陈列两件同样的衣服。不光类似的生活必需品,一些名牌奢侈品也是遵循越贵越好卖的原则。对于处于衣服价格就是身份象征错觉之中的富人来说,拥有这种消费心理是正常的,但是,不管是如何富有之人,都不会蠢到同样的衣服非得比他人买得贵一点。世界名表都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像卡地亚这样的法国知名奢侈品几乎每年都在涨价,一涨少说10%,且从未降过价。这些世界级奢侈品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在这种持续看涨的行情之下,被很多消费者看中它们的升值能力,价格越高越好卖。
2009 年6 月,第一家卡地亚精品珠宝店进驻武汉,卡地亚珠宝在武汉试营业期间,销售额已超过预期30%,其中以30 万~ 40万元的珠宝和手表卖得最好。很多珠宝店都有百年以上的制表经验,独立的机芯工厂,并具有制作复杂腕表的工艺。卡地亚SANTOS 系列的一款腕表,之前卖24.3 万,后来上涨到25.5 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越涨越贵的奢侈品具有投资价值。东西越贵,涨得越快,那么后来升值的空间就更大,对购买者就越有吸引力。像卡地亚这些国际知名品牌都有相关的二次交易机制和平台,如喜姆瓷器每年都会在全球各地举行拍卖会,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二次交易平台,这不仅为此类商品的消费者提供了收集更多他们所喜爱的商品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将奢侈品保值套现的机会。
“物以稀为贵”,有钱人要的就是通过高档服装或名牌产品来显示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档次,如果自己跟满街人穿相同式样的衣服,自己的身份和优越感就显不出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赛、一顿天价年夜饭。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消费。他认为,那些难于种植并因此昂贵的花并不必然比野生的花漂亮,对于牧场和公园,一头鹿显然没有一头牛有用,但人们喜欢前者是因为它更加昂贵、更加没用。
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称为凡勃伦物品,甚至画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对于喜欢穿戴奢侈品的人来说,购买奢侈品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物品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和消费者这种“特别需求”弹性相关。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上升,某品种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举例来说,虽然收入增加了,但对粮食的需要并没有多大的变动;相反,肉类消费却在大幅增加。收入每增加1 个百分点,对肉的需求可能就相应增加数个百分点,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收入弹性”。
收入弹性反映由于收入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需求的变动量与收入的变动量的比率,这个比率称为“弹性系数”。需求量将随着收入的增加(减少)而增加(减少)的商品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正常品”。其中如粮食等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介于0和1 之间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收入变动的幅度。弹性系数大于1 的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收入变动的幅度,称为“奢侈品”,如珠宝、笔记本电脑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小,而奢侈品和耐用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比较高。
收入增加后,乐于享受与身份相符的消费的人视这种差异化的价格为正常价格。也有一些人即便是拥有了较高的收入,还不忘自己贫穷的那会儿,于是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精神,咬紧牙关过苦日子。但是,到底选择哪种生活与个人的价值观有关。
《大腕》中有句精彩的独白:“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贵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个撒手锏。当然,这里不能绝对说富人用的东西就一定贵得令人咋舌,普通百姓就不能进东京银座的高档店里咬牙买件衣服。人们要买什么样的东西,由各人的价值观来定。消费者或厂商等所有的经济主体都希望从自己的有限的条件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利益。供给者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消费者的这种心态,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对于高收入层首选的商品或服务,只有添加进去更多的附加价值,实现价格上的差异化才能获得他们的青睐。对高收入层与平民层实施价格差异化,市场的需求差异化就能产生,根据需求来供给,这不正是企业的本质特性所在吗?
……
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时刻被经济的影子所萦绕,无论做什么都充满着经济的味道。经常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人,很容易就会总结出目前中国的热点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与经济学密切相关,也没有一个不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有心者也许还会注意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一生有几个关键时期:初涉人世、升学就业、成家立业,每一个时期都对整个人生的成败影响深远:当我们是学生时,要和家人商讨是读普通学校还是入读名校;临近大学毕业,我们要进行考研还是工作的抉择;走上社会了,我们要考虑是找份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还是找份体面的工作;有一天我们创业了,我们要选择个好地段做生意,还要思考如何占领市场,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还有我们的终身大事,该娶一个什么样的老婆,该嫁一个什么样的老公,在感情和面包之间如何选择……凡此种种,这些对我们人生的成败影响深远的大事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经济学规律和法则,甚至就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与经济学有着莫大的关联。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经济学乐园里,人生时时皆经济,生活处处皆经济。
为了帮助大家摆脱“经济盲”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精心编写了这部《经济学越简单越实用》。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经济学的本质、经济学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的生活案例,从日常生活、教育、职场、消费等方面,全面剖析了经济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帮助广大读者掌握经济学的精髓,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础。
读完《经济学越简单越实用》,我感觉自己像是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更深层的本质。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种朋友般的口吻,与读者进行对话,分享他对经济学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博弈论”的介绍,作者通过一个“囚徒困境”的例子,清晰地阐述了合作与背叛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在一些特定情境下,为什么个体最优选择并不总是导致集体最优结果。这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解读。书中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解释了为什么像国防、公共卫生这类东西,是市场很难有效提供的,以及为什么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金钱和市场,更是关于资源配置、激励机制以及社会协作的学问。我发现,很多我曾经不理解的社会现象,比如排队、拥挤,背后都有着经济学的逻辑在支撑,而这本书则帮助我揭开了这些面纱。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经济学”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但《经济学越简单越实用》用一种接地气、极富创造力的方式,将经济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而不是在讲授理论。我非常喜欢书中对“边际效应”的讲解,它通过一个吃披萨的比喻,让我深刻理解了随着消费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递减。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消费习惯,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自己的幸福感。书中对“市场效率”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它解释了为什么自由市场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但也指出了市场失灵的几种主要情况,比如垄断和信息不对称,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经济学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工具。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做出更理性的决策,也让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有了更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经济学越简单越实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有人为我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以来都对社会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少一个框架去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它不是那种硬塞给你理论的书,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经济学的精髓。我特别记得有一段讲到“比较优势”的时候,作者用两个国家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效率差异,解释了为什么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利,而且这种好处是基于各自的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这让我对全球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发展得更好,有些国家却相对落后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的“行为经济学”部分更是让我惊叹,原来我们的很多经济决策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受到心理因素的深刻影响。作者分析了“损失规避”和“锚定效应”等概念,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购物、投资时的一些行为模式,并且尝试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理性地做决定,实际上却被一些心理陷阱所左右。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人性的弱点,也是理解经济运作的重要一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顿悟”。我原本以为经济学是一个冰冷、客观的科学,充斥着数字和模型,但《经济学越简单越实用》却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力。作者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笔调,将复杂的经济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日常情景,让我觉得经济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外部性”的讲解,作者用一个工厂排放污水影响下游居民生活的情景,生动地揭示了市场失灵的可能。这让我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背后的经济逻辑,也引发了我对政府监管必要性的思考。此外,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讨论,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买过几次不太满意的产品,事后才发现是因为卖家掌握的信息比我多得多。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很多交易中,信息差是导致不公平结果的重要原因,也让我学会了在做决策时,如何去弥补信息上的不足,比如多做研究、多对比。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不再感到畏惧,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让我觉得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对经济现象有深刻洞察的人。
评分这本书绝对让我对经济学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学科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那种充斥着复杂公式和抽象理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领域,但《经济学越简单越实用》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高深的经济学原理娓娓道来。读第一章的时候,我就被作者举的一个关于“机会成本”的例子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解释,而是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能遇到的选择困境,比如“今天晚上是选择看电影还是加班”,瞬间就点亮了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书中对“供求关系”的讲解,更是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每天在超市里看到的商品价格波动,背后的逻辑竟然如此清晰,而且作者还巧妙地将这个原理应用到分析股票市场,甚至我们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上,让我觉得经济学不再是远在天边的事情,而是触手可及、指导我们生活的有力工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通货膨胀”时,用了一个比喻,把钱比作“面粉”,通货膨胀就是“面粉”在不断地“膨胀”,导致购买力下降,这个形象的比喻比任何枯燥的定义都来得深刻。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打开了我认识经济学的大门,让我觉得学习经济学是一件既有趣又充满收获的事情,完全不像我曾经担心的那样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