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第九编(平装,全10册)

全宋笔记第九编(平装,全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建国,朱易安,傅璇琮,周长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史料
  • 笔记文献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古籍
  • 史料
  • 宋史
  • 地方志
  • 文献汇编
  • 全宋笔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4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479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宋笔记第九编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组织多位专家学者整理点校,收录的每种笔记整理者都撰写点校说明以记述作者及版本情况。为从事宋代历史的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

作者简介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戴建国,男,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全宋笔记第九编一》

释常谈 佚 名  

山水纯全集 韩 拙  

续清涼传 张商英、朱弁 

漫堂随笔 吴 幵  

侍儿小名录 洪 炎  

林间录 释惠洪  

守城录 陈 规  

云斋广录 李献民  

秀水闲居录 朱勝非 


《全宋笔记第九编二》

補侍兒小名录 王 銍

续補侍儿小名录 温 豫  

宗忠简公遗事 佚 名  

皇太后回鑾事实 万俟卨  

翰墨志 赵 构  

閒燕常谈 董 弅  

侍儿小名录拾遗 董 弅  

鬼董 沈 某  

睽车志 郭 彖  

乐善录 李昌齡 


《全宋笔记第九编三》


夷坚志(一) 洪 邁 

 夷坚甲志

夷坚乙志


《全宋笔记第九编四》

夷坚志(二) 洪 邁 

夷坚丙志

夷坚丁志


《全宋笔记第九编五》

夷坚志(三) 洪 邁 

夷坚支甲

夷坚支乙

夷坚支景

夷坚支丁

夷坚支戊

《全宋笔记第九编六》

夷坚志(四) 洪 邁 

夷坚支庚

夷坚支癸

夷坚三志己

夷坚三志辛

夷坚三志壬


《全宋笔记第九编七》

夷坚志(五) 洪 邁 

夷坚志補

夷坚志再補

夷坚志三補

夷坚志四補

附录


《全宋笔记第九编八》

续释常谈 龚颐正

碧湖杂记 佚 名

祛疑说 储 泳  

丛林公论 释惠彬  

溪蠻丛笑 朱 辅  

泛舟遊山录 周必大  

入越录 吕祖谦  

醉翁谈录 罗 燁 

 

《全宋笔记第九编九》

习学记言(上) 叶 適  


《全宋笔记第九编十》

习学记言(下) 叶 適



《宋代诗学史论》 作者: 张子明 出版社: 翰墨轩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定价: 188.00 元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 页数: 680页 ISBN: 978-7-80556-987-2 --- 内容简介 《宋代诗学史论》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宋代诗歌理论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立足于宏大的宋代文学史背景,聚焦于宋代文人对诗歌本质、创作方法、审美范式以及批评标准的多元探索与建构,旨在揭示宋代诗学相对于唐代的继承、变革与创新之处,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 第一部分:宋代诗学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 本书开篇追溯了宋代诗学产生的时代土壤。宋代社会经济的转型、理学思想的兴起、科举制度的演变,共同塑造了文人阶层新的文化需求与审美趣味。作者详细考察了唐末五代遗风对宋初诗坛的影响,特别是晚唐“唯美主义”与晚唐“社会写实”思潮在宋初的交汇与冲突。重点分析了早期宋人如欧阳修、王安石等在诗歌革新中对“义理”与“趣味”的再平衡尝试。 第二部分:诗歌本体论的重构:从“格调”到“兴发” 宋代诗学最核心的议题之一便是对诗歌本体的界定。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人对唐代“格调说”的批判与继承。作者认为,宋代诗学并未简单地否定“格调”,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寻求“情”与“理”的统一。 “以文为诗”的辩证考察: 本章详细分析了苏轼“论诗如论画”的理论突破,探讨了宋代散文笔法融入诗歌所带来的叙事性与议论性的增强。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宋人对诗歌认知领域拓宽的体现。 “理”与“趣”的平衡: 重点剖析了程朱理学思潮对诗歌创作的渗透。诗歌不再仅仅是“言志”、“载道”的工具,而成为体察天理、涵养性情的途径。这种“理”的引入,使得宋诗批评更加注重诗作的内在逻辑与思辨深度。 “兴发”(神韵)范式的确立: 本书对南宋诗学,尤其是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妙悟”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作者指出,“兴发”论是宋人对唐代“风神”说的进一步深化,它强调诗歌艺术的不可言传性与主体感悟的重要性,标志着宋代诗学理论进入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第三部分:宋代诗歌批评范式的演变与流派 本书系统梳理了宋代诗歌批评的演变脉络,将其划分为早期侧重格律与声韵的“格调派”,中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派”或“尚态派”,以及晚期注重“风神”与“悟性”的“悟道派”。 评点实践的专业化: 详细考察了宋人笔记、诗话中对具体作品的评论技巧。与唐代注重整体气象的评论不同,宋人评论更倾向于对诗句、意象、用典进行细致的“剖析”,体现了宋学注重条理化的倾向。 “学力”与“天资”的争论: 针对诗歌创作中“功夫”与“灵感”的孰轻孰重,本书梳理了宋代文人内部持久的争论,展示了宋代批评家对诗人个体天赋与后天训练的复杂认知。 第四部分:宋代诗学与相关艺术的交融 宋代是文人艺术全面繁荣的时代。《宋代诗学史论》探讨了诗学理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关系: 诗与画的互证: 深入分析了苏轼、米芾等人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基础,以及宋人如何借用绘画的写实技巧与意境营造来提升诗歌的审美层次。 诗与书法的关联: 考察了宋人将书法中的“笔意”与诗歌中的“气韵”相类比的现象,揭示了宋代审美活动在不同媒介间的共通性。 第五部分:宋代诗学对后世的影响 全书最后总结了宋代诗学对元、明、清诗歌理论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格调”的重新阐释(如元代格律论的复兴)以及对“神韵”说的继承(如明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宋代诗学史论》不仅是一部关于宋代诗歌理论的历史,更是理解中国古典诗学范式转移的关键窗口。 --- 作者简介: 张子明,著名文学史家,长期致力于宋代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现任XX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包括《宋代文论十讲》等。本书凝聚了作者二十余年的研究心血。 --- 目标读者: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高校中文系师生、对宋代文化及诗歌理论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推荐理由: 本书结构宏大,考证详实,论证精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宋代诗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剥开了宋代诗歌理论的层层外衣,展现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理论创新,成功地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峰。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宋诗之所以“别开生面”的读者而言,此书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佳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想从中寻找一些“冷门”的史料,避开那些已经被前人翻烂了的热门话题。宋代的文化高峰固然令人神往,但真正体现时代韧性和复杂性的,往往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片段。我听说有些笔记中记载了宋代的民间信仰、奇谈异闻,甚至是一些早期的科学观察记录。这些“非主流”的材料,往往能提供更丰富、更具生活气息的视角,挑战我们对“正统”历史的刻板印象。例如,关于宋瓷的早期烧制技术流传、特定地区商业活动的兴衰记录,或者士人阶层对待外来文化的复杂心态,这些细节如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宋代社会结构的理解。希望这十卷本的体量,能够真正做到“博采众长”,涵盖到这些边缘却重要的知识领域。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汇编类的古籍整理总抱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毕竟要收集完“全宋”的笔记,绝非易事,这背后是巨大的文献学功力。但忐忑之处在于,不同抄本、不同版本的考订和校勘工作如何?尤其是一些流传已久、版本混乱的宋代笔记,一个好的版本校对,能让人事半功倍,而一个粗糙的版本,则可能误导后学者。我这次选这套书,主要还是看重其“全”字,希望能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对比不同笔记的异同,尤其是在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记载之间的侧重点差异。比如,某个著名的政治事件,在不同文人笔下是如何被记录和评价的?这种多元视角的碰撞,恰恰是研究历史的魅力所在。如果这套书的注释和引文出处标注得详尽清晰,那简直是如虎添翼,能让我直接追溯源头,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索。

评分

这套书无疑是为深度阅读者准备的,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图个乐呵的休闲读物。它需要的是时间、耐心,以及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一种敬意。我计划着,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将占据我书桌上的重要位置。我不会试图一口气读完,而是会选择性地在研究特定课题时,将其作为主要参照系。例如,当我研究宋代“理学”思想在地方社会的传播时,我就会重点翻阅那些地方志类的笔记;而研究文学批评时,则会集中精力于那些名家随笔。这种有目的性的“深潜”,是依赖于一套可靠、全面的资料集才能完成的。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你读了多少页,而在于它为你提供了多少条可以深入探究的线索,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宋代知识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套书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抱着它就感觉自己像是抱住了一段厚重的历史。我一直对宋代的文人生活和思想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琐碎而又极其珍贵的笔记,它们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士人心态、乃至日常生活细节的一扇扇小窗。市面上关于宋代的通史或文学史著作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气息的,往往是这些零散的记录。这套笔记的整理和收录,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光看目录就能知道其涵盖的广度。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关于民间传闻、官员轶事、甚至是园林布置、饮食习惯的记载。很多时候,宏大的叙事会掩盖掉那些生动的细节,而这些笔记恰恰能把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重新拉回到我们眼前。比如,读到某个官员写下他对于一幅画的独到见解,或者记录下一场文人雅集的具体场景,那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是无可替代的。希望这套书能提供足够丰富的材料,让我能像个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那个时代更真实、更细致的图景。

评分

从装帧和字体上看,这套书的出版质量似乎相当不错。对于阅读古籍笔记而言,清晰的排版和适中的字体大小至关重要,毕竟宋代笔记的文言叙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如果排版晦涩难懂,只会徒增阅读的疲惫感。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设计,是尊重读者的第一步。我更关注的是,编者在如何平衡“忠于原文”与“便利阅读”之间做的取舍。比如,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是否提供了必要的白话解释或者词源考证?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学者案头的工具书,也能让有一定古文基础的普通爱好者能够无碍地进入宋人的精神世界。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舒适的阅读体验下,去品味欧阳修的洒脱、苏轼的旷达,或者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僚记录下的官场百态,那份沉浸感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