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使南大成為南大的,
不是風景,不是建築,不是樹木,
而是一代一代的南大人。
老師帶學生,學生再帶學生,
南大人的精神與風骨,
就是靠這種方式傳承至今。
南大62級學長、程韆帆弟子、文學院教授徐有富
為你講述南大人文學科的優良傳統與精神傳承。
本書采用學術散文的形式,以人物為綫索,對南京大學人文學科的優良傳統作瞭探討與記敘。書中涉及的人物有張之洞、李瑞清、硃希祖、柳詒徵、吳梅、黃侃、汪闢疆、陳中凡、鬍小石、竺可楨、施廷鏞、李小緣、瀋祖棻、錢玄、孫望、程韆帆、趙瑞蕻、卞孝萱、王兆衡、周勛初、郭維森、裴顯生、吳新雷、侯鏡昶、鬍若定、吳永坤、毛水清、左普、王育紅等。上述人物中,既有鼎鼎有名的教授,也有平凡無奇的學子,他們正是韆韆萬萬南大人的一個縮影。
南大人的優良傳統大緻錶現在以下方麵:一是立誌報國;二是注重學科建設;三是強調讀原著;四是注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五是狠抓文學創作實踐環節的訓練;六是把培養學生放在第yi位;七是以學術為天下之公器;八是以文獻學為基礎;九是開展綜閤研究。
徐有富,1943年齣生於南京,1962至1968年在南大中文係求學,1979至1981年在南大中文係讀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文史研究館館員。詩學著作有《唐代婦女生活與詩》《詩學原理》《詩學問津錄》等,文獻學著作有《校讎廣義》(與程韆帆閤著)、《目錄學與學術史》、《程韆帆瀋祖棻年譜長編》等。
風雨豁濛樓 / 001
李瑞清遺事 / 010
讀 《酈亭詩稿》 / 041
大教育傢柳詒徵 / 049
吳梅改作業 / 057
吳梅與潛社 / 064
供學生們以他全部的藏書 / 072
吳梅與瀋祖棻 / 083
關於 《元詩選》 的一段往事 / 090
黃侃讀書法管窺 / 096
關於 《方湖日記》 / 112
陳中凡與南京大學戲劇專業 / 117
鬍先生豆腐小考 / 133
鬍小石講 《羌村三首》 / 137
鬍小石與董蓮枝 / 145
竺可楨的詩學修養 / 152
我與施老的一麵之緣 / 159
對讀者應具摩頂放踵精神 / 170
文章知己 患難夫妻 / 178
錢玄學禮有成 / 187
我所見到的孫望先生 / 193
程韆帆先生在南京大學 / 202
程門求學記 / 215
程韆帆先生的詩教 / 222
程韆帆先生的閑章 / 228
程先生的藏書哪去瞭 / 232
趙瑞蕻先生與南園詩社 / 245
以著述為樂的卞孝萱先生 / 252
求新與坐冷闆凳 / 263
走近國學大師 / 271
對王老師溫暖的迴憶 / 280
周勛初先生治學方法舉隅 / 285
郭老的人格之美 / 298
長途一燈照眼明 / 309
吳新雷與曹學 / 315
追思侯鏡昶先生 / 323
潤物無聲 / 331
吳永坤先生二三事 / 338
學長毛水清先生 / 344
中文係62級進校50周年紀念活動散記 / 358
記念左普 / 364
姹紫嫣紅———王育紅和他的大學生們 / 371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完,不如說是“品”完。它不適閤快速翻閱,更像是一杯需要細啜慢飲的陳年佳釀。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仿佛是老友間的私密交談,沒有任何矯飾的痕跡。我特彆喜歡那些看似信手拈來卻蘊含深意的細節描寫,它們像散落在時間長河裏的珍珠,需要我們放慢腳步纔能將它們串聯起來。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飽含深情又不失思辨深度的作品,它為我們留下瞭一個時代的側影,也為我們提供瞭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反復摩挲和迴味。
評分收到這本《南大往事(精裝圖文版)》已經有一段時間瞭,說實話,我原本對“往事”這類題材有些刻闆印象,總覺得會是那種嚴肅刻闆、隻有特定圈子纔懂的記憶碎片。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從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內斂的排版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迴憶錄,更像是一份精心製作的時光膠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古老校園裏迴蕩著的青春喧嘩,感受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堅守下來的學人風骨。那種情感的張力不是通過大肆渲染堆砌齣來的,而是通過那些細微的、精準的場景描繪,悄無聲息地滲透進讀者的心裏。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老道,既有對重大曆史節點的深情迴望,也有對日常點滴的細膩捕捉,使得閱讀體驗非常連貫和舒適。
評分作為一名對教育史略感興趣的讀者,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所展現齣的那種“學問氣”。它沒有過多地去描繪那些轟轟烈烈的口號,而是聚焦於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思考與掙紮,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保持學術的純粹性。書裏提及的一些治學態度和教學理念,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舊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不煽情,但足夠有力,就像一塊沉靜的基石,無聲地訴說著一代代學者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閱讀這些段落時,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對比當下的環境,那種對‘慢下來’做研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絕,那種精裝的厚重感和紙張的選擇,都透著一股子對內容的尊重。我尤其欣賞它在圖文排版上的用心。很多時候,文字和圖像是相互獨立又相互成就的,但在這裏,它們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文字鋪陳開的場景,總能被緊隨其後的插圖(不論是照片還是手繪)完美地補全信息,甚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見。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人很難從中途抽離。對於很多我未曾親曆的年代場景,那些圖文的配閤簡直就是最好的時代注腳,讓我這個非校友也能領略到那份獨特的精神氣質。
評分說實話,我不是相關院校的畢業生,對書中所涉及的具體人物和事件可能並不完全熟悉,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可供共鳴的精神共同體。它講述的不僅僅是某個特定學校的故事,更是關於“精神傢園”構建的普遍命題。通過這些具體的記憶載體,我們看到瞭理想主義是如何在現實中被培養、被守護,又如何在歲月中被傳承。書中的筆觸是剋製的,但情感是豐沛的,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到那種氛圍之中,思考自己生命中那些不可磨滅的印記和堅守。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是優秀迴憶錄的標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