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往事(精裝圖文版,內有南京大學教授硃亞文先生精美鋼筆畫!)

南大往事(精裝圖文版,內有南京大學教授硃亞文先生精美鋼筆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有富 著
圖書標籤:
  • 南京大學
  • 南大
  • 校園迴憶
  • 硃亞文
  • 鋼筆畫
  • 圖文
  • 精裝
  • 高等教育
  • 曆史文化
  • 名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2187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1079
包裝:精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92
字數:254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真正使南大成為南大的,

不是風景,不是建築,不是樹木,

而是一代一代的南大人。

老師帶學生,學生再帶學生,

南大人的精神與風骨,

就是靠這種方式傳承至今。

南大62級學長、程韆帆弟子、文學院教授徐有富

為你講述南大人文學科的優良傳統與精神傳承。

內容簡介

本書采用學術散文的形式,以人物為綫索,對南京大學人文學科的優良傳統作瞭探討與記敘。書中涉及的人物有張之洞、李瑞清、硃希祖、柳詒徵、吳梅、黃侃、汪闢疆、陳中凡、鬍小石、竺可楨、施廷鏞、李小緣、瀋祖棻、錢玄、孫望、程韆帆、趙瑞蕻、卞孝萱、王兆衡、周勛初、郭維森、裴顯生、吳新雷、侯鏡昶、鬍若定、吳永坤、毛水清、左普、王育紅等。上述人物中,既有鼎鼎有名的教授,也有平凡無奇的學子,他們正是韆韆萬萬南大人的一個縮影。

南大人的優良傳統大緻錶現在以下方麵:一是立誌報國;二是注重學科建設;三是強調讀原著;四是注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五是狠抓文學創作實踐環節的訓練;六是把培養學生放在第yi位;七是以學術為天下之公器;八是以文獻學為基礎;九是開展綜閤研究。

作者簡介

徐有富,1943年齣生於南京,1962至1968年在南大中文係求學,1979至1981年在南大中文係讀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文史研究館館員。詩學著作有《唐代婦女生活與詩》《詩學原理》《詩學問津錄》等,文獻學著作有《校讎廣義》(與程韆帆閤著)、《目錄學與學術史》、《程韆帆瀋祖棻年譜長編》等。

目錄

風雨豁濛樓 / 001
李瑞清遺事 / 010
讀 《酈亭詩稿》 / 041
大教育傢柳詒徵 / 049
吳梅改作業 / 057
吳梅與潛社 / 064
供學生們以他全部的藏書 / 072
吳梅與瀋祖棻 / 083
關於 《元詩選》 的一段往事 / 090
黃侃讀書法管窺 / 096

關於 《方湖日記》 / 112
陳中凡與南京大學戲劇專業 / 117

鬍先生豆腐小考 / 133
鬍小石講 《羌村三首》 / 137
鬍小石與董蓮枝 / 145
竺可楨的詩學修養 / 152
我與施老的一麵之緣 / 159
對讀者應具摩頂放踵精神 / 170
文章知己 患難夫妻 / 178
錢玄學禮有成 / 187
我所見到的孫望先生 / 193
程韆帆先生在南京大學 / 202
程門求學記 / 215
程韆帆先生的詩教 / 222
程韆帆先生的閑章 / 228
程先生的藏書哪去瞭 / 232
趙瑞蕻先生與南園詩社 / 245
以著述為樂的卞孝萱先生 / 252
求新與坐冷闆凳 / 263
走近國學大師 / 271

對王老師溫暖的迴憶 / 280
周勛初先生治學方法舉隅 / 285
郭老的人格之美 / 298
長途一燈照眼明 / 309
吳新雷與曹學 / 315
追思侯鏡昶先生 / 323
潤物無聲 / 331
吳永坤先生二三事 / 338
學長毛水清先生 / 344
中文係62級進校50周年紀念活動散記 / 358
記念左普 / 364
姹紫嫣紅———王育紅和他的大學生們 / 371


《南大往事》:一段刻骨銘心的歲月,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捲 《南大往事》並非一本簡單的校園迴憶錄,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一次對青春、學術、以及人生選擇的深情迴溯。這本書以一種彆樣的視角,聚焦於南京大學這座百年學府那段不為人知的風雲變幻,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瞬間,那些影響深遠的人物,以及那些塑造瞭無數靈魂的時代印記。它承載的,是曆史的厚重,是學術的薪火相傳,更是無數南大人共同的情感寄托。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停留於對事件的迴溯,更側重於描繪那些構成“往事”的鮮活個體。在這裏,我們能窺見那些在學術殿堂裏孜孜不倦求索的教授們,他們的學識淵博,他們的誨人不倦,他們的思想火花如何在課堂內外點燃一代代學子的智慧之光。我們能感受到那個年代特有的學術氛圍,那種對真理的純粹追求,那種嚴謹治學的精神,如何在寂靜的圖書館,在深夜的實驗室,在激烈的學術辯論中得以傳承。那些名字,或許在今日的公眾視野中已略顯模糊,但他們在南大的土地上留下的足跡,卻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乃至世界的學術進程。 《南大往事》還描繪瞭發生在校園裏的點點滴滴,那些充滿青春氣息的場景。嬉笑怒罵的大學生活,宿捨裏的徹夜長談,操場上的汗水揮灑,社團裏的激情碰撞,甚至是偶爾的青澀戀情,都以一種溫柔而生動的筆觸被勾勒齣來。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是構成一個人完整青春記憶的基石,它們串聯起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展現齣那個時代青年人蓬勃嚮上的朝氣與活力。作者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真摯的情感,將讀者帶迴那個充滿無限可能與憧憬的年代,讓每一個曾經在南大度過青春的人,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共鳴,激蕩起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迴憶。 更重要的是,《南大往事》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的命運緊密相連。它並非孤立地講述某個時期的故事,而是將南大的發展置於中國近現代史的宏大背景下。在這片土地上,既上演著學術的繁榮與變革,也經曆瞭時代的風雨洗禮。曆史的洪流如何衝刷著校園的寜靜,時代的變遷又如何在師生們的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記,這些都被作者不動聲色地展現齣來。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即使在風雲變幻的時代,知識的殿堂依然是思想的燈塔,學術的堅守亦是一種不屈的脊梁。那些在曆史的浪潮中浮沉的人物,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堅持,他們的無奈,都構成瞭一幅幅引人深思的畫麵。 《南大往事》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它更注重對情感的挖掘和對精神的傳遞。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清醒和參與者的深情,去解讀那些年代留下的痕跡。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那些堅守與彷徨,那些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都被賦予瞭溫度與生命。這本書不僅僅是屬於南京大學的往事,它更是關於一個國傢、一個民族在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所經曆的精神探索與時代抉擇的縮影。它提醒著我們,那些曾經的崢嶸歲月,那些為民族復興和學術發展默默奉獻的人們,他們的精神力量,依然是我們今天寶貴的財富。 本書通過精美的圖文結閤,為讀者呈現瞭更加立體和深刻的閱讀體驗。其中,南京大學教授硃亞文先生創作的一係列精美鋼筆畫,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這些畫作不僅僅是對校園景緻的寫實描摹,更是對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生動詮釋。每一幅畫,都仿佛凝聚著歲月的溫度,訴說著無聲的故事。它們用綫條和光影,將抽象的曆史迴憶具象化,讓讀者能夠“看見”那些逝去的時光,觸摸到那些曾經鮮活的場景。這些鋼筆畫與文字相得益彰,共同營造齣一種古典而雋永的藝術氛圍,使得《南大往事》成為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藝術美感的讀物。 這本書,或許能讓每一個讀到它的人,重新審視自己與曆史、與學術、與故土的關係。它讓我們思考,在時代的洪流中,個體如何堅守自己的信仰;在知識的海洋裏,如何保持一顆求真的初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銘記那些曾經給予我們啓迪與力量的師長和歲月。 《南大往事》以其深厚的曆史底蘊、真摯的情感流露、精美的藝術呈現,為讀者開啓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也讓我們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它是一份對過往的緻敬,也是一份對未來的期許,更是所有經曆過南大歲月的人們心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完,不如說是“品”完。它不適閤快速翻閱,更像是一杯需要細啜慢飲的陳年佳釀。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仿佛是老友間的私密交談,沒有任何矯飾的痕跡。我特彆喜歡那些看似信手拈來卻蘊含深意的細節描寫,它們像散落在時間長河裏的珍珠,需要我們放慢腳步纔能將它們串聯起來。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飽含深情又不失思辨深度的作品,它為我們留下瞭一個時代的側影,也為我們提供瞭一份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反復摩挲和迴味。

評分

收到這本《南大往事(精裝圖文版)》已經有一段時間瞭,說實話,我原本對“往事”這類題材有些刻闆印象,總覺得會是那種嚴肅刻闆、隻有特定圈子纔懂的記憶碎片。但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從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內斂的排版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迴憶錄,更像是一份精心製作的時光膠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古老校園裏迴蕩著的青春喧嘩,感受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堅守下來的學人風骨。那種情感的張力不是通過大肆渲染堆砌齣來的,而是通過那些細微的、精準的場景描繪,悄無聲息地滲透進讀者的心裏。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老道,既有對重大曆史節點的深情迴望,也有對日常點滴的細膩捕捉,使得閱讀體驗非常連貫和舒適。

評分

作為一名對教育史略感興趣的讀者,我最欣賞的是這本書所展現齣的那種“學問氣”。它沒有過多地去描繪那些轟轟烈烈的口號,而是聚焦於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思考與掙紮,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保持學術的純粹性。書裏提及的一些治學態度和教學理念,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舊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不煽情,但足夠有力,就像一塊沉靜的基石,無聲地訴說著一代代學者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閱讀這些段落時,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對比當下的環境,那種對‘慢下來’做研究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絕,那種精裝的厚重感和紙張的選擇,都透著一股子對內容的尊重。我尤其欣賞它在圖文排版上的用心。很多時候,文字和圖像是相互獨立又相互成就的,但在這裏,它們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文字鋪陳開的場景,總能被緊隨其後的插圖(不論是照片還是手繪)完美地補全信息,甚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見。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人很難從中途抽離。對於很多我未曾親曆的年代場景,那些圖文的配閤簡直就是最好的時代注腳,讓我這個非校友也能領略到那份獨特的精神氣質。

評分

說實話,我不是相關院校的畢業生,對書中所涉及的具體人物和事件可能並不完全熟悉,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可供共鳴的精神共同體。它講述的不僅僅是某個特定學校的故事,更是關於“精神傢園”構建的普遍命題。通過這些具體的記憶載體,我們看到瞭理想主義是如何在現實中被培養、被守護,又如何在歲月中被傳承。書中的筆觸是剋製的,但情感是豐沛的,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到那種氛圍之中,思考自己生命中那些不可磨滅的印記和堅守。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是優秀迴憶錄的標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