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精)

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明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律典
  • 梵汉对比
  • 说一切有部
  • 词语学
  • 精研
  • 佛教研究
  • 汉译佛经
  • 佛教哲学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17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48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84
字数:3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以中古汉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系列律事以及其他律典为研究对象;以梵汉本《破僧事》《药事》《皮革事》、《摩诃僧祇律·明威仪法》、《出家事》等律典为重点,进行汉语史意义上的分析。本书稿利用已刊的梵语律典,与汉译律典进行比较研究,运用语言接触理论,不仅解释疑难词语的含义,而且梳理常用词语的演变历程,以揭示律典在中古汉语史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对目前中古汉语史研究提供梵汉对勘的实证语料以及词语的解读,为探索中古汉语的词汇与语法演变的规律提供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

  陈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印度古代语言文学 、佛经语言与文献、中印文化交流史(侧重医学文化交流史)等。著有专著《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等。

目录

目 録
序 言 王邦維
前 言
第一章 中古佛教律典的梵漢語料概觀
第一節 中古律典的梵漢文本概述
第二節 中古漢譯律典詞語研究的語料來源
第三節 中古律典詞語的研究趨勢與方法
第二章 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的翻譯及其流傳
第一節 “遍翻三藏、偏功律部”:義浄的翻譯事業
第二節 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漢譯本的敦煌與西域寫卷及其比勘
餘 論
第三章 梵漢本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的名物詞選釋
第一節 音譯名物詞選釋
第二節 意譯名物詞選釋
第四章 梵漢本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的疑難詞選釋
第一節 音譯疑難詞選釋
第二節 意譯疑難詞選釋
第五章 梵漢本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的常用詞選釋
第一節 有梵本對應的常用詞選釋
第二節 無梵本對應的常用詞選釋
第六章 根本説一切有部律典譯本的句法處理
第一節 漢譯本對梵本的句式轉换或句型改譯
第二節 漢譯時不改變句型而對句子内部的成分加以調整
結 語
主要參考文獻
詞語索引
致 謝
《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其核心研究对象是根本说一切有部(Mūlasarvāstivāda)的律藏经典,并着重于对其梵文原典与汉译本之间词语的对应与差异进行深入的考证与分析。本书的出现,填补了当前佛教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对这一重要部派律典词汇研究的空白,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与方法论参考。 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 根本说一切有部作为佛教早期部派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其律典的完备性、系统性以及对后世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律宗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律典不仅是僧团生活、戒律制度的基石,更承载了丰富的佛教思想、伦理观念以及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洞见。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许多梵文原典已散佚,幸存的梵文材料与汉译本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词语的翻译、演变、误译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佛教思想原貌的理解。 本书的研究正是直面这一挑战,通过精细的词语比对,旨在揭示梵文原典的精准含义,考证汉译本的翻译策略,辨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甚至挖掘因翻译过程而产生的意义偏移或信息丢失。这对于: 准确理解佛教戒律与教义: 律典是实践的指南,词语的准确理解是实践的根本。通过词语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戒律精神和教义内涵。 溯源佛教思想演变: 词语的演变是语言和文化演变的重要体现。对梵汉词语的比对,能够帮助我们梳理佛教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进行适应与转化。 纠正以往研究中的误解: 许多对律典的理解可能受到早期翻译质量的影响。本书的研究能够为纠正历史遗留的翻译误读提供坚实依据。 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本书的词语研究成果,将成为未来深入研究根本说一切有部哲学、伦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基石,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丰富的语义信息和研究线索。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范畴极为聚焦,以“词语”为核心,深入到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的字里行间。其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梵汉对应分析: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选取了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中具有代表性的梵文词汇,通过仔细比对不同版本的梵文写本(若有)与相应的汉译本(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度》等),进行一对一的词语对应分析。这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梵文功底与深厚的汉文功力,能够理解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细微差别。 2. 词义考证与辨析: 对于每一个选取的词语,研究者都将追溯其在梵文原典中的本义、引申义,并考察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用法。然后,对照汉译本,分析译者是如何理解和处理该词的,是采用了直译、意译、还是有特定的翻译策略。尤其关注那些意义不明确、容易产生歧义或存在翻译难点的词汇。 3. 历史语境的梳理: 词语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深受其所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并非孤立地看待词语,而是会结合根本说一切有部所在的时代背景、部派思想的特点,以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历史节点,来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 4. 文献学的严谨性: 在词语研究过程中,本书极为重视对原始文献的尊重与考据。对于梵文写本的选择、汉译本的版本考订,都力求严谨,并会在必要时注明所引用的具体文献版本,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5. 语言学理论的运用: 本书的研究也可能借鉴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如语义学、历史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以更系统、更科学地解释词语的变迁、翻译策略的背后逻辑。 本书可能涉及的重点词汇范畴(基于对佛教律典的普遍理解,并非具体内容): 虽然无法预知本书的具体词汇选录,但可以推测,其研究对象极有可能涵盖以下几类关键的律典词汇: 戒律术语: 如“戒”(śīla)、“律”(vinaya)、“波罗提木叉”(prātimokṣa)、“遮”(dharmā)、“制”(vinaya)、“随顺”(anudharma)、“随违”(virodha)等。这些是律藏的核心,对它们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戒律制度的把握。 僧团组织与生活相关词汇: 如“僧伽”(saṃgha)、“比丘”(bhikṣu)、“比丘尼”(bhikṣuṇī)、“沙弥”(śrāmaṇera)、“出家”(pravrajyā)、“受戒”(upasampadā)、“衣”(cīvara)、“钵”(pātra)、“住处”(vihara)、“乞食”(piṇḍapāta)、“羯磨”(karma)、“说戒”(poṣadha)等。这些词汇构成了僧团运作的语言基础。 修行实践与道德规范词汇: 如“定”(samādhi)、“慧”(prajñā)、“善”(kuśala)、“不善”(akuśala)、“无记”(avyākṛta)、“惭”(hrī)、“愧”(apatrāpyatā)、“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ṣā)等。这些词汇反映了佛教的修行方法与伦理要求。 佛教本体论与认识论词汇(在律典中亦有体现): 即使是律典,也往往蕴含着深层的哲学思考。可能涉及“色”(rūpa)、“受”(vedanā)、“想”(saṃjñā)、“行”(saṃskāra)、“识”(vijñāna)(五蕴)、“界”(dhātu)、“处”(āyatana)、“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等与佛教基本概念相关的词汇。 特殊或难以翻译的梵文词汇: 许多梵文词汇具有多重含义或特定的文化背景,翻译起来极为困难。例如,一些表示行为、状态、或细微心理活动的词汇,需要研究者深入考证,才能还原其本义。 本书的结构与叙事风格(推测): 本书的结构预计会清晰而有条理。通常,此类学术专著会在引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意义、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主体部分会按照词语的类别、重要性或字母顺序进行编排,每一个词语的分析都会包含梵文原文、汉译本对应词、词义考证、语境分析、以及可能的翻译问题讨论。结论部分则会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对佛教史、佛教语言学、乃至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贡献。 叙事风格上,本书必将是严谨、客观、学术化的。语言上会力求精确,避免空泛的议论,而是以详实的考证和无可辩驳的证据说话。对于不同观点,会进行客观的呈现与辨析。 本书的读者对象: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 佛教史研究者: 尤其是对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宗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 佛教语言学研究者: 对梵汉佛教经典词汇、翻译史感兴趣的专家。 佛教学领域的学生: 能够为他们提供深入理解佛教经典,掌握学术研究方法的范本。 对佛教文献、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只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学习能力,也能从本书中获益。 总而言之,《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精)》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功底,聚焦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中至关重要的“词语”层面,通过细致的梵汉比对与深入的语义考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一重要部派的戒律思想与教义内涵,也为佛教语言学、文献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是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做得相当到位,这对于一本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性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清晰的字体、合理的页边距,以及严谨的索引系统,都体现了编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对学术规范的坚持。在实际使用中,查找特定术语的效率非常高,这极大地节省了我宝贵的研究时间。我之前花大量精力去比对不同译本之间的细微差异,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高度整合和批判性的视角,直接指明了最具学术共识或最具争议性的那几个关键点。它就像一个高度精炼的知识提纯器,把最精华、最核心的语义辨析浓缩在内。对于那些时间有限但要求极高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衡量的,它直接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研究的深度上限。

评分

我必须坦白,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它绝非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块需要耐心打磨的璞玉,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绪,去理解那些繁复的论证过程。但我可以保证,一旦你跨越了初期的门槛,那种知识被系统化、被清晰梳理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佛教义理的底层架构感到好奇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深度剖析。作者的行文风格极为严谨,逻辑推进犹如精密的手术刀,毫不拖泥带水,直插核心。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跨语言、跨时代概念转换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让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得以系统地串联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对整个思想体系的宏观把握能力。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实体上的,更是内容上的厚度。我最近沉迷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经常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零星的线索,而这本著作就像是一个精准定位的导航仪,一下子把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拉到了清晰的视野之中。尤其是它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考证,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扎实学问和不懈的钻研精神。我之前在解读一些佛经中的特定段落时,总是感觉隔着一层纱,不得其解,但读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后,那层迷雾豁然开朗,原来背后的语境和逻辑链条是如此严密。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式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文化史诗,通过词语的演变,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脉络。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特别是那些专注于部派佛教历史脉络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宝,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理解上的飞跃。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枯燥晦涩,毕竟涉及的是极其专业的古代语汇和宗派理论。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作者构建的知识迷宫所吸引。他不仅仅是在罗列词条和解释含义,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思想如何被表达和固化”的精彩故事。那种探索的乐趣,来自于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的追溯。就像一个古代的考古学家,在发掘被时间掩埋的碎片,然后将其小心翼翼地拼凑还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词条的深入剖析,而不得不停下来,去回顾和修正自己过去对整个教派思想的整体认知。这种颠覆性的学习体验,是阅读其他普通学术专著难以比拟的。它强迫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浅尝辄止地接受结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是“专业”与“权威”。我接触过不少关于佛教经典的注释和研究资料,但能达到这种程度的细致和系统性的梳理,实属罕见。它不像某些流行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学术的严谨性,相反,它毫不妥协地展现了最前沿、最深入的学术探讨。很多我原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细致辨析后,才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背景。这对于那些致力于严谨学术写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完整工具箱和方法论。我个人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发现自己引用其中的论证结构和对特定词汇的界定,极大地增强了我论述的说服力和深度。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设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其贡献无法估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