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权力:论卑贱(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Pouvoirs de I'horreur essai sur I'abjection]

恐怖的权力:论卑贱(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Pouvoirs de I'horreur essai sur I'abje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朱莉娅·克里斯蒂瓦 著,张新木 译
图书标签:
  • 恐怖
  • 权力
  • 卑贱
  • 克里斯蒂娃
  • 精神分析
  • 文化研究
  • 女性主义
  • 身体
  • 异化
  • 象征秩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3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5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外文名称:Pouvoirs de I'horreur essai sur I'abjec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卑贱是生存主体的一种状态,是对付外部威胁物的反抗。卑贱物能引发主体的恐怖,激起痉挛和呐喊,甚至排泄。在卑贱引起的恐怖中,俗人排泄的是污秽,文人吐出的是文字。而文学作品拥有一种剖析性乃至破坏性,掌握着一种史诗般的权力,历代伟大的文人都是实现这个权力的典范。克里斯蒂瓦从精神分析理论、宗教历史考察和当代文学经验等方面着手,试图揭示卑贱穿越文学记忆,用恐怖实现其整个权力的秘诀。
  《恐怖的权力:论卑贱(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试图运用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其奥秘。她的方法令人想到拉康,当然又有别于拉康。

作者简介

  朱莉娅·克里斯蒂瓦(1941- ),原籍保加利亚,后入法国籍。著名符号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罗朗·巴特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符义分析》、《诗歌语言革命》、《疯狂的真理》、《语言这个陌生人》等。
  
  张新木,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符号学与法国文学。出版译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论诱惑》、《模糊性的道德》、《文学的政治》、《景观社会》等40余部,教材及编著1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会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出版专著《法国小说符号学分析》与《普鲁斯特的美学》。

目录

第一章 论卑贱
第二章 害怕什么
第三章 从肮脏到污秽
第四章 圣经憎恶的符号学
第五章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除去世界的原罪)
第六章 塞利纳:既非喜剧家也非殉道者
第七章 痛苦与恐怖
第八章 糟蹋我们无限境界的女人
第九章 非犹太毋宁死(Juivre ou mourir)
第十章 在开始和无限之处
第十一章 恐怖的权力

精彩书摘

  《恐怖的权力:论卑贱(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哲学的忧愁与分析家的口述灾难
  这个诗学的净化,这个哲学的小妹妹,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与哲学相对抗,互不相容,如今她使我们远离纯洁,远离长期以来主宰现代代码的康德式道德。该道德更忠实于某种禁欲的柏拉图主义。众所周知,康德通过“格言的普及”,在《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本原则》或《论美德的理论》中,主张一种“伦理学体操”,通过觉悟使我们成为主宰肮脏的主人,并且通过这种觉悟成为自由的人,快乐的人。
  而黑格尔则相反,他更坚持怀疑论立场,从某方面说更是亚里士多德派立场。黑格尔摒弃主张消除肮脏的“强词夺理”,他认为肮脏是带根本性的东西。也许是想与希腊城堡遥相呼应,他所看到的伦理学就是行为的伦理学。然而面对那些美丽的灵魂,面对那些在空洞形式的构建中寻找纯洁的美学灵魂,黑格尔显然并没采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式和狂欢式净化。正是在历史的行为中,耶那的主人看着基本的不洁在消耗;这个不洁实际上就是性的不洁,其历史的终结便是婚姻。但是——也就在这里,先验唯心主义忧郁地结束——于是欲望(Lust)经过这种规范化逃避卑贱的动物性( Begierde),陷入了忧愁与无声的平庸之中。这是怎么回事?黑格尔并不把肮脏指责为理想式觉悟的一种外化;他说得更为深刻一一也更为隐讳——他认为肮脏能够也应该在社会历史的行为中自我消除。如果说黑格尔在这一点上与康德有分歧,但在谴责(性欲的)不洁上倒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赞同康德将觉悟远离肮脏的努力。但从辩证的角度来说,正是这种肮脏构成了人们的觉悟。肮脏在走向思想的路途中被逐渐吸收,除了变成觉悟的负面,即交际与言语的缺乏之外,它还能变成什么呢?换句话说,肮脏在婚姻中消解,变成……忧郁。在这一点上,它倒是没有过分远离自身的逻辑,即成为话语的一道边界:一种沉默。①
  显然,分析家在沉默的深渊中与忧郁的幽灵擦肩而过,这种忧郁正是黑格尔在性欲标准化中所看到的。这种忧郁对他来说尤其明显,因为他的伦理学非常严谨,他的伦理学,在西方都这样,建立在先验唯心主义残余之上。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下列观点,即弗洛伊德的立场是二元的、具有溶解力的,能使这些基础偏离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使分析的忧郁性沉默飘飞在奇怪与外来的话语之上,这种话语实际上通过模仿恐怖、热情或狂欢的方式来打碎语言交际(由被理解的一种知识和真理组成),它与语言比较疏远,而与韵律和歌曲更加亲近。在阉割的分析过程中存在着模仿因素(据说是判明身份的)。另外,分析家的解释言语(而且不仅仅是它的文学和理论双语现象)还须感受到这一点才能成为分析性言语。针对过度忧郁中自我认识的纯洁,只有分析性陈述的“诗学”偏离能证明卑贱的邻近,证明与卑贱共处,证明卑贱的“知识”。
  ……
《超越恐惧的边界:窥探人性的幽暗与存在的张力》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恐怖小说集,亦非对耸人听闻场景的简单罗列。它是一场深入人性幽暗地带的哲学漫步,一次对存在本身那难以名状、却又无处不在的“卑贱”之物的深刻审视。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引导读者穿越表象的迷雾,触碰那些潜藏在日常感知之下,却又深刻影响我们认知与情感的原始力量。 “卑贱”,在作者的语境下,绝非仅仅指向污秽、恶心或令人不适的生理反应。它更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当我们面对自身或他者身上那些破碎、失落、扭曲、不完整的面向时,所产生的深刻的、近乎本能的排斥与恐惧。这是一种对主体性摇摇欲坠的警觉,对清晰边界的瓦解的恐慌,对生命之流中那些泥沼般的、无法被驯服的、粗砺的、令人不安的本质的直面。这种“卑贱”并非来自外部的压迫,而是源于主体自身内部的裂隙,源于我们试图构建的秩序与稳定,在面对那些难以被符号化、难以被概念化、难以被理性解释的生命片段时,所产生的内在动摇。 本书的探索,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条穿越记忆、象征、身体、以及社会结构的复杂路径。我们将在“卑贱”的意象中,窥见个体身份构建过程中那些被压抑、被否认的部分。例如,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在孩童成长过程中,对排泄物、身体腐烂、死亡等事物的早期恐惧,并将其引申为个体在形成自我认同时,如何试图剥离、抛弃那些被视为“不洁”、“不完整”的自我面向。这种抛弃并非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的、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它塑造了我们对“完整”、“纯净”、“正常”的定义,也为“卑贱”留下了阴影。 更进一步,作者的目光将投向更为宏大的文化与社会层面。他将探讨,“卑贱”的意象如何在文学、艺术、宗教、甚至政治宣传中被巧妙地运用,以达到特定的效果。它可能是一种区分“我们”与“他们”的工具,将某种群体或思想标记为“异类”、“危险”、“令人厌恶”,从而巩固内部的凝聚力,并合理化外部的排斥与压迫。那些被剥夺话语权、被边缘化的群体,其存在本身可能就被投射为一种“卑贱”的象征,以此来维护既有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 本书对“卑贱”的审视,并非旨在煽动恐惧或制造猎奇。相反,它是一种对主体性脆弱性的承认,一种对人类经验中不可避免的裂痕与不完美的深刻理解。作者可能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意象的细致剖析,例如: 身体的失序与腐朽: 对伤口、疾病、衰老、死亡等身体的非正常状态的描绘,并非仅仅为了引起生理上的不适,而是揭示了身体作为我们与世界连接的媒介,其脆弱性、易碎性以及最终的物质性。当身体不再是完整的、可控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载体时,它就可能成为“卑贱”的载体,引发我们对自身存在根基的动摇。 语言的失效与语词的裂痕: 当那些试图表达、定义、分类的语言遭遇无法被驯服的现实时,它就可能暴露其局限性,产生空洞、重复、矛盾的语汇。作者可能探讨,当语词本身开始显露出其“卑贱”的特质——例如,那些重复的、无意义的、令人厌烦的词句——它如何动摇我们对意义的信仰,并暴露出语言建构的脆弱性。 象征的崩塌与符号的扭曲: 那些曾经代表着秩序、意义、认同的象征,当它们被扭曲、被亵渎、被瓦解时,也会产生一种“卑贱”的效应。作者可能分析,当具有神圣或权威地位的符号,被置于俗鄙的语境中,或与令人厌恶的事物关联时,会激起我们怎样的心理反应,以及这种反应背后对既有价值体系的挑战。 边缘的凝视与他者的投射: 作者可能会审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社会视为“边缘”、“异类”、“下贱”的群体或事物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卑贱”,在多大程度上是我们自身内部的投射。这种投射,是我们在试图定义“自我”时,对那些不被我们接纳的“他者”的身份的剥夺与贬低。 通过对这些复杂现象的深入分析,本书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它鼓励我们不再逃避那些令人不适的、难以被理性解释的部分,而是尝试理解它们作为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卑贱”并非一个需要被彻底清除的“毒瘤”,而是一个警示,一个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认识自身局限、更清醒地面对存在复杂性的镜子。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厌恶、以及对秩序的渴望。它让我们意识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恐怖”与“卑贱”,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它们塑造着我们的情感,影响着我们的判断,甚至决定着我们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我与他者。 阅读本书,将是一次挑战与启迪并存的旅程。它要求我们放下惯常的思维模式,勇敢地面对那些潜藏在文明表象之下的幽暗。它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深刻的问题,激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在对“卑贱”的理解中,找到对生命更深刻、更真实的领悟。最终,我们或许能因此超越被“卑贱”所束缚的恐惧,以一种更为成熟、更为包容的姿态,拥抱生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书中对“卑贱”的艺术化解读尤其着迷。艺术家们常常是触及人类灵魂最深处的大师,他们敢于将那些被社会唾弃、被视为禁忌的元素呈现在画布上、雕塑中,甚至文字里。这些作品,起初可能会引发观者的不适、甚至反感,但随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能会发现一种奇异的吸引力,一种在极致的丑陋中涌现出的某种真实,某种原始的生命力。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去理解那些被我们刻意回避的“卑贱”之物,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是我们被压抑的欲望,是我们不愿承认的脆弱。这种“观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我”与“非我”边界的重塑。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一些社会现象。那些被妖魔化的群体,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压制的情感,它们是否都指向了某种“卑贱”的符号化?作者似乎在暗示,当社会试图将某些东西彻底排除在外时,恰恰是这种排除的行为,赋予了这些被排斥物一种强大的、甚至具有颠覆性的“权力”。它们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存在着,潜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但一旦被触及,便能轻易地扰乱我们精心构建的秩序。这种“恐怖的权力”,在于它能够挑战我们关于“完整”、“洁净”和“正常”的一切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早已固定的概念。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作者深刻的洞察力所震撼。她并非在简单地罗列一些令人作呕的例子,而是深入到“卑贱”产生的根源,去剖析它在人类心理和文化建构中的位置。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卑贱”的排斥,不仅仅是个人口味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符号的建立过程。通过将某些事物定义为“卑贱”,我们试图将自身从其中剥离,从而构建起一个“纯净”的自我,一个“体面”的社会。然而,这种排斥本身也充满了力量,它塑造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影响着我们对“正常”与“异常”、“干净”与“污秽”的界定。这种力量的运作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隐蔽,它渗透在艺术、宗教、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探索之旅。它挑战了我对于“美”与“丑”、“洁净”与“污秽”的传统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刻意回避的“卑贱”之物。我意识到,这些“卑贱”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它们也可能包含着某种原始的生命力,某种被压抑的真实。而“恐怖的权力”,正是源于这种被排斥的元素,它们以一种隐秘而强大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身份认同、社会秩序,以及我们对于自身和他人的理解。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书。

评分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愿正视的“污秽”。无论是身体的排泄物,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或是内心的阴暗面,它们都被贴上了“卑贱”的标签,被我们刻意地遗忘和回避。作者却在勇敢地将它们拉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并试图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权力”。这种权力并非是显而易见的统治,而是一种更具颠覆性的力量,它能够瓦解我们对于“干净”和“秩序”的执着,揭示出我们所谓的“体面”背后可能隐藏的虚伪和不堪。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恐怖的权力:论卑贱》(Pouvoirs de l'horreur essai sur l'abjection)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引人深思的张力。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就感觉到一股莫名的吸引力,仿佛它揭示了一些我内心深处既熟悉又难以言喻的情感。我一直对那些触碰人性阴暗面、探索我们避之不及的角落的著作感兴趣,而“卑贱”(abjection)这个词,恰恰触碰到了这个敏感的区域。它不像“恐惧”那样直白,也不像“厌恶”那样单纯,而是一种更复杂、更令人不安的存在。这种“卑贱”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以一种“恐怖的权力”影响着我们?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的画面,从童年时对某些事物的本能排斥,到成年后面对某些场景的生理性不适,再到社会上被边缘化、被遗忘的群体,似乎都与这个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匿于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角落。那些被世人遗弃、被社会唾弃的“卑贱”之物,或许才是理解人性最真实、最原始的入口。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带领我们深入这些禁区,去探寻那些潜藏其中的“恐怖的权力”。这并非一种教唆我们去拥抱丑陋的引导,而是试图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为何我们会如此费尽心机地去维护自身的“洁净”。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作者在阐述深刻的理论时,常常会穿插文学性的描述和个人化的感受,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有智识上的挑战,又不失情感上的共鸣。我尤其喜欢她对一些艺术作品的解读,那些精妙的分析,让我对那些曾经似懂非懂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卑贱”如何在艺术中找到一种表达的出口,并引发观者深层的思考。

评分

书中对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在“卑贱”的范畴内,主体试图将客体排除在外,以确立自身的优越感和独立性。但作者似乎在揭示,这种排斥本身就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当我们用力地将某种事物推开时,恰恰证明了它对我们造成了某种潜在的威胁,证明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这种“主体”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客体”的定义和压制之上的,而“卑贱”正是这种压制过程中最核心的元素之一。

评分

我发现,作者的论述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回想一下,我们是否曾经因为某个不洁的念头而感到羞耻?是否曾经因为看到某些令人作呕的景象而产生强烈的排斥感?这些细微的情绪反应,都可能与“卑贱”的概念有关。它就像是我们心理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帮助我们维护自身的完整性,将那些可能威胁到我们身份认同的事物隔离开来。然而,这种隔离并非总是健康的,它可能导致我们对自身更深层的需求视而不见,对他人更多的同情心被扼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