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艺术,那还有一种艺术是能够让人倾听你的真实想法。习得后一种艺术比前一种难得多,以至于我们往往不惜任何代价去说服别人,为自己争取被认可、被尊重的机会,坚定我们存在的价值。
我们经常用“沉重”来描述生命的艰辛,而“轻视”和“忽略”往往更足够在精神上把一个人压垮。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向生命中Zui亲密的爱人、父母、子女、朋友、同事发出信号,请你们看看我,在意我,理解我,支持我,宛如生命之初,我们需要被抱在怀里。能够被倾听,这是我们寻找生命意义与幸福的必经之路。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有效表达的几大原则,帮助读者被人聆听内心的声音,获得更好的理解、支持和关注,也获得直面生命中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
(法)阿兰
Alain Braconnier
法国知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咨询师。阿兰致力于研究人的焦虑、沟通及亲密关系的维系与经营。他一生心理学著作颇丰,包括《用精神的力量保护自己》《生命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焦虑》《聪明的乐观主义者》《蓝色的灵魂:童年的焦虑,焦虑的成人》等,本书是他ZuiXin的作品,也是他的成熟佳作。
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艺术,那还有一种艺术是能够让人倾听你的真实想法。两者当然都有用,但后者可比前者难得多。不论是婚姻恋爱还是父母子女,社会和职场生活中,所有人都希望被倾听、被理解。
我第一次见劳伦斯时,她对我说:“我希望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单位,都有人能听我说话,这正常吗? 可能我做得不好,但应该怎么做?”类似的话我经常听到,劳伦斯敢于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她又不太确定地问:“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别人更好地倾听自己?”我告诉她当然有,被倾听的目的是让人在交流中更自由,感到被尊重。
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被倾听,并被他人更好地理解。作为心理治疗师,我发现很多人因为在生活中感到没有被倾听而痛苦。谁的错?当然是我们期待的倾听对象的错。本书的目的是让那些因为缺少倾听而痛苦的人学会更好地被倾听,摆脱无力感,不惧权威,自由表达。
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点:当人们被问及想被如何对待,大部分人回答说他们希望被尊重。再问他们“被尊重”意味着什么,他们回答说:被接受,被倾听〔1〕……没错,但要怎么做?
在生活里,我们从小时候就学习听,换句话说是学会“听话”,但从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被倾听,如何才能勇于充分表现自我。被倾听很重要,我们都需要。我的职业经历与个人经历都证明
了这一点。
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有些要求用某种方式提出来就会被拒绝,提要求的人不得不放弃,甚至绝望地想切腹自杀。然而同样的要求换个方式或换个人提出来就会被接受。“话可以说得如清水般透彻,但清水也可以装在不同的瓶子里。”如果想要被倾听,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一样重要。即便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听者,也最好是采用建议的方式,而非不惜代价地说服对方。
无论背景如何,学会被倾听、提要求,首先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是否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对话者?
·喊叫、发怒可以维护我们的利益,是否肆无忌惮地说话更好?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语言重要吗,还是应该赶快说出来?
需要倾听背后隐藏的动机常是让他人不再能对您说“不”,听完您的话后对方会改变观点和行动。
这是否需要学习说服他人?通常来说,我们越难被倾听,就越会不惜代价地说服拒绝倾听的人。但经常事与愿违。职业经历告诉我,应逆其道而行之:与其不惜一切代价地说服,不如先学会倾听对方,待确定对方会倾听自己时再说话。如果期待说服别人,这是最好的方法。
本书的创作基于大量的具体案例,告诉您具体的行动方法。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Soderbergh)于2000 年拍摄的影片《永不妥协》。除了女演员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饰演的角色很有说服力外,该片意义深刻、画面漂亮。影片的灵感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一位年轻女性是如何先听一个小村庄居民的倾诉,随后说服他们毒源才是村民生病的原因,号召大家要团结起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沟通困难怎么办您难道从来没说过“没人在听我说话”?表达“受够了”不被倾听的表达方式有好多种:“不要假装听我说话!”“你是聋了还是怎么了!”或者“我已经和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得让我给你写出来才行吗?!”被倾听的需求经常碰壁,被倾听就变得愈发困难,但我们还要努力让他人充分倾听自己,因为所有个人、集体的焦虑或抗议,会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而不断升级或消耗殆尽。作为心理治疗师,我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
这种需求是沮丧和愤怒的源头,我听到这种需求来自:
·努力让孩子倾听的父母。一句“我已经和你说过多少遍了”,就让人精疲力竭;
·试图互相沟通的爱人。“你聋了还是怎么了!”,信任危机就此爆发;
·职场的员工或是病患与医生。“他假装在听我说话”,显示了不满和不被承认的感觉;
·想分手的恋人。“你得让我给你写出来才行?”,显示了关系在恶化,双方都感到不自在。
·就连沟通专家也抱怨,当他们和老板说话时,老板们只是独断专行。
当对话的一方有明确的个人目的或试图利用您的话获利,比如在商业关系中,问题就不同了。在此外的其他情况下,很多人会问:“怎么才能让别人倾听我,如何说服我的孩子、丈夫、同事、朋友、父母、上级?”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朴实却又最深刻的语言,为我指点了迷津。我一直觉得,想要让别人听懂我的话,关键在于把话说清楚。但这本书却告诉我,说得清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对方愿意听,并且能听懂。它强调了“情感连接”在沟通中的核心作用,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沟通中,是不是过于注重逻辑和理性,而忽略了情感的温度。书中提出的“倾听的艺术”,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如何通过肢体语言、眼神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关注,如何用提问来引导对方,如何用共情来回应对方的情绪。我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与家人、朋友交流,效果出奇地好。原来,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沟通的方式,就能让原本可能充满火药味的对话变得温馨而有建设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沟通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更加珍视与他人的每一次交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醍醐灌顶,以往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似乎都有了解答。我一直觉得,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换,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理解的桥梁。然而,我常常因为过于注重自己想说什么,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导致沟通效率低下,甚至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倾听是比诉说更重要的艺术。只有真正学会倾听,才能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捕捉到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的阐述,它教会我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用真诚的关怀去回应,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书中提供的那些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积极倾听”、“非暴力沟通”等,都非常实用,我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并且看到了显著的效果。比如,在和伴侣交流时,我尝试用更温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吵,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这本书真的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沟通大门,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和他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有力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能说的人,但每次和别人交流,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说出来的话对方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要么就误解我的意思,弄得我哭笑不得。尤其是在工作场合,提案被驳回,或者沟通出现障碍时,那种无力感真是让人沮丧。我常常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问题?是不是我没有找到一个能够真正触动对方内心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开沟通的秘密,让我学会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想法,并且确保这些想法能被对方理解和接纳。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技巧,比如在面对不同性格的人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或者是在出现分歧时,如何化解僵局,找到共同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成为一个更自信、更有影响力的沟通者,不仅能在职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更深厚、更真诚的连接。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沟通路上的指路明灯。
评分我一直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人群中,更是习惯于沉默。这让我感到非常吃亏,很多时候,好的想法因为没有说出来而错失良机,或者被误解,甚至被忽视。我渴望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但又害怕被拒绝,害怕说错话。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解答了我内心的焦虑。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真诚的鼓励和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表达的勇气”的讨论,它帮助我认识到,表达并非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分享、为了连接、为了寻求理解。书中提供的那些小练习,比如“每天练习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在会议中主动发言一次”,都非常具有操作性,我一步步地尝试着去挑战自己。虽然一开始有些困难,但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地进步。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畏手畏脚,而是开始敢于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内向的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且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最实用、最有启发性的一本沟通类书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沟通的书籍,但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于理论化,难以落地。而这本书则不同,它紧扣“如何让自己说得出口,对方听得进去”这一核心主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提供了大量真实的案例和可操作的练习。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和“自我肯定”的内容,它教会我如何在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感受,如何在坚定自己的立场时,不伤害彼此的关系。我曾经因为害怕冲突,而总是委曲求全,结果反而让自己越来越憋屈,也让对方觉得我没有主见。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地表达真实的自己。我已经在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一些棘手问题,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感觉自己正在变得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也更加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这本书不仅改变了我的沟通方式,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看待人际关系的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