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晓春等 著
图书标签:
  • 石窟寺
  • 嘉陵江流域
  • 佛教艺术
  • 考古调查
  • 文物保护
  • 历史研究
  • 中国石窟寺
  • 川渝石窟
  • 宗教文化
  • 古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4895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5645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464
字数:8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石窟寺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一支艳丽的奇葩。近些年来,中国石窟寺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地域覆盖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更加宽广。在此背景下,对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搜集整理了嘉陵江流域1702处石窟寺资料,并对调查过的10余处重要石窟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的分期、社会背景、观音造像以及与其他地区石窟寺的交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概况 16
第一节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的数量及分布 16
第二节 重要石窟寺简介 22
第二章 四川广安冲相寺石窟 37
第一节 龛窟介绍 38
第二节 分期、断代 68
第三节 冲相寺定光佛造像考证 75
第四节 冲相寺石窟中的太阳纹头光 89
第三章 四川营山太蓬山石窟 96
第一节 龛窟介绍 98
第二节 分期、断代 124
第四章 四川阆中大像山石窟 134
第一节 龛窟介绍 135
第二节 分期、断代 148
第五章 重庆合川龙多山石窟 157
第一节 龛窟介绍 158
第二节 分期、断代 188
第三节 田湾3号龛探讨 205
第六章 重庆合川钓鱼城石窟 213
第一节 龛窟介绍 213
第二节 分期、断代 230
第三节 部分问题探讨 238
第七章 其他中小型石窟群 245
第一节 四川阆中石室观石窟 245
第二节 四川阆中千佛岩石窟 261
第三节 四川阆中雷神洞石窟 271
第四节 四川阆中佛子岩石窟 275
第五节 四川南充青居山石窟 278
第六节 四川南充万山寺石窟 284
第八章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的分期 292
第一节 分期方法讨论 292
第二节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的分期 295
第三节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阶段性演变的社会背景 322
第九章 嘉陵江流域的观音造像 325
第一节 嘉陵江流域观音造像概况及分期 325
第二节 观音造像组合 345
第十章 嘉陵江流域与周边地区石窟寺的关系 354
第一节 6世纪初至6世纪下半叶 354
第二节 6世纪末至7世纪上半叶 358
第三节 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 362
第四节 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末 370
第五节 9世纪末至13世纪上半叶 380
结语 384
后记 386
附表 389
附表一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一览表 389
附表二 嘉陵江流域纪年石窟一览表 389
附表三 嘉陵江流域观音造像一览表 438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 第一章 绪论:长江上游石窟艺术的独特视角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嘉陵江流域所分布的石窟寺遗址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田野调查、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梳理。嘉陵江,作为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其流域不仅是古代巴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佛教艺术自印度传入,经由丝绸之路的陆路和水路交汇点,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地带。 以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敦煌、云冈、龙门等北方石窟中心,或关注川西、滇中的早期造像。然而,嘉陵江流域——涵盖今四川东北部、重庆、以及陕西南部部分地区——的石窟群,因其地理的偏远性、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水患对遗址的侵蚀,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充分的、整合性的学术关注。本报告正是填补这一空白的尝试,力求通过第一手的田野资料,构建起对该区域石窟寺艺术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嘉陵江流域的石窟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江流型”特征,与依赖商贸大道的传统模式有所不同,它们更直接地反映了沿江而上的宗教传播路径,以及地方豪强、州府对佛教事业的赞助情况。理解这一区域的石窟造像,对于重构长江水系在佛教东传史中的作用,以及探讨巴蜀地区佛教艺术的地方性与创新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1.2 区域界定与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主要界定于嘉陵江及其主要支流(如涪江、渠江)流域所辖范围内的所有已知和新发现的石窟、摩崖造像点。 研究方法涵盖: 田野考古学方法: 对重点洞窟进行精确测绘、三维扫描(如适用)、岩体结构分析及造像风格分类。 历史文献考证: 梳理地方志、碑刻题记、僧传、以及相关朝代官方档案,以确定开凿年代、供养人信息及寺院兴衰史。 图像学与风格分析: 对造像的服饰、手印、面相、并列组合等元素进行细致比对,探究其与周边文化(如中原、巴蜀本土、乃至云南大理王国)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 嘉陵江流域石窟的地理分布与地质基础 石窟寺的选址不仅受宗教信仰驱动,更受制于当地的地质条件和交通区位。本章详细考察了嘉陵江流域石窟的地理特征。 2.1 地质条件与岩材选择 该流域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岩层主要为中生代砂岩和泥岩。石窟的开凿质量与选用的岩层密切相关。我们发现,早期(多集中于北朝至初唐)的洞窟多利用坚硬的细粒砂岩,以保证雕刻的精细度与耐久性;而中晚期为求快速扩建或因资源限制,则常选在风化较易的泥质砂岩层,导致后期保存状况堪忧。 2.2 空间聚落模式:水路导向性 与川西平原石窟的依托交通干道不同,嘉陵江流域的石窟表现出强烈的“水路导向性”。造像点大多临近水埠或重要的渡口。这表明它们可能兼具水神祭祀、祈求航行平安的世俗功能,而非仅仅是传统的僧侣修行之所。本章通过GIS技术,分析了重点石窟群与古代水运线路的空间关联度。 2.3 重点遗址群落的区位分析 报告详细记录了以下几个关键区域的分布特征: 上游涪江区域: 展现出向川西平原过渡的风格特征,早期造像较少,中晚期(宋元)摩崖造像集中。 中游嘉陵江干流重庆段: 集中了大量利用江边悬崖开凿的“江景窟”,保存状况受水文影响极大。 渠江流域: 风格上显示出与州府政治中心联系更为紧密的特点,题记信息相对丰富。 第三章 历史分期与风格演变:从北朝遗存到宋元高峰 通过对洞窟形制、造像样式和纪年题记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将嘉陵江石窟群的艺术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3.1 萌芽与奠基期(约公元5世纪末至隋代) 此期石窟数量稀少,形制简陋,多为单窟或小型摩崖龛。造像风格上承袭了自西北传入的犍陀罗影响,但已迅速融入南朝清瘦、秀丽的笔意。尤其在龛窟顶部或主像的基座部分,可见到地方性的纹饰图案,标志着佛教艺术在巴蜀的初次本土化尝试。 3.2 融合与确立期(唐初至盛唐,7世纪至8世纪) 这是本流域石窟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以重庆周边几处重要石窟为例,此时期主尊佛像面相丰满,衣纹简洁流畅,展现出盛唐气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区域的“密迹金刚”形象往往比中原地区更早地出现在供养人组合中,暗示了巴蜀地区对金刚密教因素的早期吸收。本章重点对比分析了主像的“中原式”与“本土化”的比例变化。 3.3 地方化与世俗化期(中唐至五代) 在安史之乱后,西南边陲的文化中心性增强。石窟开凿活动转由地方节度使或高僧主导。本阶段的造像体量减小,但装饰性增强,出现了大量以“观音、势至”为核心的“西方三圣”组合,反映了净土信仰的盛行。部分洞窟中,供养人形象的服饰已完全融入五代时期的川蜀服饰特征,极具地方史料价值。 3.4 宋元高峰与地方精英的赞助(宋代至今) 宋代是嘉陵江石窟寺数量爆发的时期,尤其以摩崖造像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 1. 世俗化深远: 佛教造像常与地方儒释道并存的龛窟一同出现。 2. 碑刻题记的丰富性: 提供了大量关于地方士绅、商帮捐资修建的记录,揭示了宋代商业贸易对宗教活动的直接推动作用。 3. 雕刻技法的世俗化: 造型趋于程式化,雕刻的精细度下降,更注重符号化表达。 第四章 造像艺术的区域特征与主题研究 4.1 独特的“巴山风格”:造像的地域指征 通过对数百尊佛、菩萨造像的面部特征和身体比例进行量化分析,本研究总结了区别于关中、川西的“巴山风格”:通常体态略显敦厚,颈部较短,对衣纹的写实处理让位于线条的装饰性,尤其体现在帔帛的层叠方式上。 4.2 密教元素与地方神祇的融合 本流域发现了多处早期出现复杂密教手印和曼陀罗图案的摩崖,其时间点早于长江中下游的正式传播。此外,我们关注到一些在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神鸟”、“怪兽”形象,被巧妙地融入到石窟的藻井或基座装饰中,显示出本土神话体系对佛教图像的渗透。 4.3 题记文献的发掘与解读 本章收录并整理了所有可辨识的碑刻题记超过两百条,其中有十五条为首次或首次完整释读。这些题记不仅校正了部分寺院的开凿年代,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史、地方宗族史以及宗教组织结构的珍贵第一手资料。例如,某江畔石窟的供养题记明确记载了宋代“涪州盐商公会”的集体捐资行为,佐证了商业资本在宗教场所中的影响力。 结论与展望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群是理解长江上游宗教艺术史的关键环节。它们清晰地展示了佛教艺术在传入中国腹地后,如何绕过传统干道,沿着水系进行渗透,并在与本土文化碰撞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艺术谱系。本研究为石窟艺术史的区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样本与分析框架,并为后续的水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对已毁或淹没在水库下的遗址进行虚拟重建,以恢复其完整的历史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在历史背景的梳理上展现出惊人的广度和深度,它没有孤立地看待这些石窟遗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地理框架中进行考察。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心血去勾勒出嘉陵江水系沿岸不同朝代文化交流的脉络,从早期的犍陀罗影响,到中晚期的本土化演变,其间的技术传递、信仰渗透,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这种全局观使得单体寺庙的研究不再是零散的点状知识,而是连成了线、织成了网,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动态发展。这种宏观的视野构建,使得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文物调查报告的范畴,上升到了区域文明史研究的高度,为理解中国西南地区的宗教艺术流变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和坚实的参考坐标。

评分

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扎实的田野基础和细致入微的分类工作上。许多被以往研究忽略或轻描淡写处理的小型龛窟和地方志记载,都被作者重新挖掘和系统地记录下来,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石窟寺数据库。特别是对于那些受地理条件限制、难以到达的偏远点位,作者通过多方渠道搜集资料,并进行了交叉验证,使得信息源的可靠性大大增强。这种“补遗”和“校勘”的工作,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现有研究的修正与完善,为未来的更深入、更细致的课题研究铺设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研究者对学术诚信和资料完整性的不懈追求。

评分

书中图文的编排布局,尤其是对图像资料的处理,是其一大亮点。我注意到,许多关键的石窟造像和壁画细节图,都被放置在了最恰当的文字段落旁,形成了一种即时的视觉佐证,这极大地提升了理解效率。不同于一些将图版集中置于书后,需要频繁翻阅对照的传统做法,这种“边叙边展”的排版策略,极大地优化了阅读流程。更值得称赞的是,图片标注详尽,不仅标明了窟号、方位,还对图像的时代风格进行了初步的归类,体现了编纂者的严谨态度。对于研究图像学和艺术史的学者而言,如此精心的图录处理,几乎相当于提供了一份即时的、高度组织化的资料库,省去了大量整理和核对的时间,使研究工作能够更加聚焦于深层次的分析与阐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中央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若隐若现,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它扎实的重量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洞窟照片,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还原,细节纤毫毕现。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加固和扉页的设计,都体现出出版方对这部学术专著的尊重与用心。整体而言,从物质层面来看,这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经得起反复摩挲和长期保存的精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当下这个数字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在翻阅时,便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和对研究对象敬畏之心。

评分

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相当老到,尽管主题涉及考古和历史地理,内容本身可能偏向专业和枯燥,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田野调查中的个人观察和感受,使得文本活泼了不少。比如在描述某个偏远洞窟的探访过程时,那种跋山涉水的艰辛和发现宝藏时的激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读者也一同经历了那段漫长的旅程。语言风格在严谨的学术论述和生动的现场记录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这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成功地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而非被晦涩的术语所阻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