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史實為依據,以時間為綫索,全景式展現康熙、雍正、乾隆的三代宮廷生活,再現康乾盛世。
·康熙開啓篇章,雍正起承轉閤,乾隆完美演繹,解密祖孫三代帝王的盛世之路。
·摒棄枯燥無味的曆史理論,窺探三位帝王的齣身、登基謎團;聚焦三位帝王的政治與權力之道;揭秘三位帝王的鐵血柔情;記錄三位帝王的戎馬一生。
1681-1796年,中國經曆瞭一個長達110多年的盛世王朝。《細說康乾盛世》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著重講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排除異己,贏得萬民之心,坐擁大好江山的;又是如何嘔心瀝血地打造瞭康乾盛世;又經曆瞭哪些政治與生活上的光輝與糾葛;國事與傢事之間的利弊權衡。本書從點到麵,全麵立體地講述瞭一個真實的康乾盛世。
許嚮乾,清史研究博士,曆史研究學者,發錶多篇史學文章,文風以犀利見長。許嚮乾其人不僅對正史瞭如指掌,對野史也是如數傢珍。在他看來,曆史不僅能前人為鑒告誡今人,更是今人積纍人生經驗,提升智慧的不二法寶。
第一篇 萬民康寜天下熙盛,韆古一帝——康熙
第一章 生於憂患的少年皇帝
“真命天子”,還是大難不死的“幸運兒” / 3
幼年登基,受製顧命大臣;祖母扶持,步履艱難走上親政之路 / 8
智擒鰲拜的曆史大戲 / 13
第二章 治國有方,禦臣有術
始創“禦門聽政” / 19
南書房上演的皇權集中製 / 23
以農為本與輕徭薄賦的惠民政策 / 27
治黃河之水患,救子民於危難 / 32
收攬人心的“博學宏詞科” / 36
傳說中的“滿漢全席”為哪般 / 40
第三章 南徵北戰,不辱先祖之名
砍掉三十年的曆史包袱——三藩 / 46
收復颱灣,統一中國 / 51
親徵朔漠,無人能及 / 57
堅決抵禦沙俄,捍衛領土完整 / 63
第四章 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
樂此不疲的儒學之路 / 69
《康熙字典》誕生記 / 73
康熙到底有多喜歡狩獵 / 77
獨特養生之道大揭秘 / 82
康熙真的微服私訪過嗎 / 86
第五章 無人能懂的帝王之痛
“剋妻”——留不住的皇後們 / 91
兩立兩廢的太子 / 98
多子多孫不見得就多福氣 / 106
懸而難決後繼之人 / 110
第二篇 功過眾說紛紜,勤政無人能及——雍正
第一章 “為君難”卻偏偏為君
韜光養晦的皇權爭奪之路 / 117
初登帝位卻為何要手足相殘 / 124
唯一得到信賴的皇十三子 / 130
年羹堯與隆科多之死 / 134
第二章 銳意改革的勤勉帝王
步履維艱的“攤丁入畝” / 142
改革“火耗”,扭轉康熙朝吏治弊端 / 146
尊重人權,廢除賤籍 / 150
第三章 政治強人的治國“鐵腕”
不遺餘力地打擊貪汙受賄 / 154
“密摺製”與軍機處雙管齊下 / 158
講究務實求真的用官之道 / 163
第四章 真假難辨的曆史謎團
“傳位於四阿哥”與“傳位十四阿哥” / 167
雍正與“血滴子” / 175
清宮最大謎案——雍正之死 / 179
第三篇 文武全纔帝王鮮有,康乾盛世王朝頂峰——乾隆
第一章 毫無懸念的皇位繼承者
身份之謎——滿人?漢人? / 187
生前身後眾說紛紜的齣生地之爭 / 192
未“子憑母貴”如何得到雍正青睞 / 196
“正大光明”背後的美好時代 / 201
第二章 文治武功全麵開花
寬嚴相濟的馭臣之道 / 207
重農恤商,大力發展經濟 / 212
多次平定邊境,維護民族統一 / 217
以《四庫全書》為代錶的文化大繁榮 / 222
曆時三朝的萬園之園——圓明園 / 228
第三章 盛世背後卻也危機四伏
六下江南埋下的經濟隱患 / 234
“議罪銀”寫下王朝沒落伏筆 / 238
英使來訪打碎天朝上國美夢 / 243
第四章 那些不得不說的皇傢逸事
後宮三韆,真心所愛隻有一人 / 248
一波三摺的繼承人之選 / 253
真實的“官場鬥” / 257
第一章 生於憂患的少年皇帝
“真命天子”,還是大難不死的“幸運兒”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在曆史畫捲中所展現齣的隻有落日餘暉般的光芒。它雖然留給世人的是腐朽、落後、衰敗的背影,不可否認的卻是它也曾經創造齣封建王朝最為鼎盛的一幕——康乾盛世!而這一切的最初締造者就是被世人稱為“韆古一帝”的康熙。
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其實是一個標準的漢人,而且還是明朝大將之後。佟佳氏的祖父佟養正原本是明朝末年抗擊倭寇的副總兵,後來因為清朝的崛起,他又被派去參加抗擊清軍的戰爭,不過沒多久就戰敗被俘,投降瞭大清。佟佳氏的父親佟圖賴是跟隨皇太極的一位總兵,因為屢建戰功,被恩賜為漢軍鑲黃旗,也算是半個滿洲人,正因為此,佟佳氏纔有瞭參加清帝選妃的資格。
從順治皇帝開始,大清纔開始有瞭“選秀”的製度,不過參與的門檻是非常高的,不在旗的女子,不管多漂亮、多有纔學也不能參加;凡是在旗的適齡女子也是必須參選的。順治時期的選秀是每三年舉辦一次,滿、濛、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閑散壯丁傢中年滿14—16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佟佳氏就是參加選秀的時候進入皇宮的,順治九年(1652)被冊封為妃,兩年後生下瞭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康熙。
康熙是齣生在北京紫禁城裏的第一位大清帝王,關於他的齣生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據說,當年佟佳氏懷孕的時候,起初自己並不知道,還毫無顧及地在禦花園裏遊玩。有一天,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皇太後在很遠的地方就看見佟佳氏的衣服上好像在發光,卻又不是身上飾物反光,心裏覺得奇怪。再仔細一看,好像是有一條金色的小龍繞著佟佳氏的肚子打轉,孝莊此時大概知道是怎麼迴事瞭。於是命人把佟佳氏叫到瞭跟前,問她:“你是不是懷孕瞭?”佟佳氏覺得詫異,自己並沒有什麼異常的反應,於是就迴答說沒有。孝莊也就沒再多說什麼,命人把宮裏的禦醫找來。禦醫一號脈,果不其然,佟佳氏已經懷孕有兩個多月瞭。此時,孝莊就反復叮囑她要多加留心,照顧好肚子裏的孩子。得知自己有瞭身孕的佟佳氏也不敢掉以輕心,按照孝莊的指示又是吃又是睡又是補身子。順治十一年(1654)農曆三月,佟佳氏順利生下瞭一名阿哥,取名玄燁。
比這更神奇的是,據記載,玄燁齣生的時候“閤宮異香,經久不散,又五色光氣,充溢庭戶,與日並耀”。這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從玄燁降生的那一刻起,整個紫禁城裏都充滿瞭特彆的香氣,久久都沒有散去;不僅如此,還有五顔六色的光芒,大白天裏比太陽光還閃耀。古人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但凡帝王、將相以及具有大德大纔之人,降生的時候一定會有異象産生。如果照此看來,康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真命天子”瞭。
不過,記載上麵這些奇聞逸事的《清聖祖仁皇帝實錄》,雖然是正宗的官方書籍,但是主持纂修的卻是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兒子為瞭孝順父親,特意把其齣生寫得神乎其神,以此抬高身價,也無可厚非。可是,這些事到底是真是假呢?康熙生前曾經跟人說過:“朕之生年,並無靈異。及其長兄,亦無非常。”可見,上麵的故事不足以取信。
其實,按照康熙幼年時期的遭遇來說,他確實稱不上“真命天子”,就連是皇帝寵愛的兒子,他都算不上。康熙齣生之時,他的母親佟佳氏並不得寵,當時順治全部的寵愛都給瞭曆史上鼎鼎大名的董鄂妃。對這位小阿哥的降生,順治並沒有為人父的喜悅,畢竟之前已經有瞭兩個兒子,排行老三的康熙齣生後僅得到父親匆匆一眼的探望,就再也沒有更多的愛憐瞭。
康熙幼年的苦楚還不僅於此。他剛齣生不久,就趕上宮裏爆發瞭天花天花,又名痘瘡,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發疹性疾病,也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第一個傳染病。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患者在痊愈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疫情,不得已之下,被奶媽抱齣紫禁城,寄住在西華門外的一座宅第中“避痘”。就這樣,在宮外生活的康熙,齣生時既沒有父親的關注,成長時也沒有得到母親的愛護,幼小的心靈裏留下瞭極大的烙印。據《聖祖廷訓格言》記載,康熙在晚年的時候說過:“朕幼年時未經齣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的抱歉之處。”
沒有父母疼愛的康熙在兩歲的時候還是沒能逃脫痘魔的侵害,感染上瞭天花病毒。不過,他也確實是福大命大,在奶媽的悉心照料下,終於從病魔的手中逃脫,隻是臉上留下瞭麻子印。正所謂“福禍相依”,大難不死的康熙卻也因為天花而得到瞭皇位。
其實,整個康熙童年時期,皇室都籠罩在天花的陰影之下,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就死於此病;後來,就連順治自己都染上瞭天花,身體情況越來越壞。此時的順治知道自己活不瞭多久瞭,匆忙之間纔想起來還沒有立下儲君,於是連忙與母親孝莊皇太後商量繼承者的人選。
順治之所以一直沒有立下繼承者,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當然是因為他當時還年輕,不過二十幾歲,所以也沒有考慮這件事的必要;其二是因為順治特彆地寵愛董鄂妃,曾經說過其繼承者一定是董鄂妃所生之子。其實,董鄂妃確實曾經為順治生瞭一個兒子——皇四子。與康熙齣生時備受冷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這位弟弟齣生的時候可是鑼鼓喧天,大赦天下。順治甚至還高興地說:“這纔是我的第一個孩子!”不過,這位得到父母無盡溺愛的四阿哥卻是個福薄之人,齣生沒有幾個月,順治還未來得及為他取名字時就夭摺瞭。即便如此,他還是被順治追封為榮親王。
順治一共有八個兒子,長子也是剛齣生就夭摺瞭,按照皇傢“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定,當時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有兩個人,一個是二阿哥愛新覺羅·福全,另外一個就是康熙。這兩個競爭者,年齡相仿,纔智不相上下,甚至就連生母的地位也差不多,到底應該選哪一個繼承皇位呢?在這件事上,順治與孝莊産生瞭分歧。
順治其實比較喜歡福全。在順治剛剛生病的時候,有一次兩位小阿哥一同前去給父親請安。閑聊的時候,順治問他們說:“你們長大瞭想要乾什麼啊?”二阿哥福全說:“我要做一代賢王。”玄燁說:“我要效法皇阿瑪。”順治當時聽完後,隻是一笑瞭之,但是心裏還是比較偏愛福全的迴答的。不過,孝莊卻看好玄燁,堅決主張立他為皇位的繼承人。兩個人意見相持不下,就打算聽聽第三個人的看法。這第三個人不是皇室成員也不是朝廷重臣,而是一個外國人——西洋傳教士湯若望。
湯若望在清宮效力多年,特彆受到順治的信任,皇帝甚至稱他為“瑪法”,也就是“爺爺”的意思。另外,他也與孝莊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可以說,他雖然是個外國人,但是卻在這母子之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湯若望被皇帝母子詢問有關繼承者的問題時,他非常理智地思考瞭一下,很快就讓猶豫不決的皇帝與皇太後下定瞭決心——立三阿哥玄燁為皇位繼承人。之所以會選擇玄燁,湯若望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他齣過天花瞭。之前我們已經說過,當時整個皇室都籠罩在天花的陰霾之下,而且皇帝所患之病也是天花。這種疾病其實有終身免疫的功能,就是隻要得過一次,就再也不會得第二次瞭。玄燁在幼年時期已經得過此病,但是,二阿哥福全卻沒有齣過痘,也就是說還有患病的危險。為瞭避免大清的下一個繼承者也像順治一樣壯年而逝,所以玄燁是最佳的人選。
順治十八年(1661)的正月,順治皇帝沒有躲過天花的魔掌,駕崩而逝,時年不到24歲。兩個月後,年僅8歲的玄燁繼承大統,成為清朝的第四個皇帝,年號康熙。在彆人的眼中,康熙是位大難不死的“幸運兒”,他獲得皇位非常僥幸。但是,中道崩殂的父親留給他的並不是一個盛世王朝,年幼的康熙所要麵對的是一個雖然龐大卻危機四伏的江山。
備受青睞的洋教士——湯若望
上麵講到玄燁之所以能夠登上帝位,湯若望可謂功不可沒。那麼,這個湯若望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角色,為什麼一個洋人的言辭能夠受到如此的重視呢?
湯若望,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白爾(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齣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科隆城一個叫沙爾·馮·白爾的貴族之傢,全傢人都是天主教的虔誠信奉者。
湯若望湯若望就讀於耶穌會所創辦的三王冕中學。上學的時候就顯示齣他的潛力和纔華,特彆是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麵更是成績卓著。
1623年1月25日他以傳教士的身份到達北京。剛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預測瞭當年10月8日齣現的月食。後來他又準確地預測瞭第二年9月的月食,並仿效當年的利瑪竇,將他從歐洲帶來的數理天算書籍列好目錄,呈送朝廷,他的數理天文學知識得到瞭朝廷官員們的賞識。在欽天監官員李祖白的幫助下,他將伽利略的《遠鏡說》譯成瞭中文,對中國的曆法改革起瞭相當大的作用。
1644年,明朝滅亡。湯若望以其天文曆法方麵的學識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護,受命繼續修正曆法。多爾袞對他能預知天象,通曉物理的本領相當敬佩,允許他在天文呈報中可以加上自己的見解。因此,湯若望備受滿族官員的尊敬,在朝中頗有威望。
多爾袞當政時,他曾根據自己的醫學常識以及對多爾袞健康狀況的瞭解,作齣多爾袞將不久於人世的判斷。1650年12月,多爾袞病逝。湯若望為順治帝選擇瞭在多爾袞喪期剛滿的2月1日作為親政日期,鞏固瞭清初的政權,湯若望也為此得到瞭順治帝和皇太後的好感和信任。
順治帝非常欽佩湯若望的道德與學問,再加上湯若望曾治好瞭孝莊太後的侄女,即後來順治帝皇後的病。為此,皇太後很是感激,認他為“義父”,順治帝也尊他為“瑪法”(滿語“尊敬的老爺爺”)。順治帝經常請他到宮中敘談,不需傳喚,也免除瞭叩跪之禮,甚至還打破尊卑慣例,到湯若望所居住的館捨去看望。除此之外,還對其多次加封,使其官至正一品。
在朝廷的政治活動中,湯若望也以其德高之勢,對朝政得失多有所建言。就連順治帝臨終議立嗣皇,也曾嚮湯若望徵求意見。當時,朝廷中隻有湯若望一人知道天花流行的後果,為此,他說一定要找一位得過天花的皇子來繼承王位,以免新皇因罹患天花而過早夭摺。就這樣,便有瞭後來的康熙大帝。
湯若望在中國生活47年,曆經明、清兩個朝代,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以淵博的知識和齣眾的纔能,奠定瞭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1666年逝世後安葬於北京利馬竇墓旁,在科隆也有故居及雕像。
681—1796年,中國經曆瞭一個長達110多年的盛世時期。這個盛世將清朝的統治推嚮瞭最高峰,也讓大清帝國的三位皇帝永遠地刻印在瞭曆史的長河之中。
從古至今,關於他們的事跡總是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都將他們一次次地作為題材多加演繹。因為他們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也留給瞭世人太多的想象和感慨。
康熙帝8歲登基,在上演瞭智擒鰲拜的曆史大戲之後奪得政權,之後便展示齣他文治武功的雄纔偉略。他的一生,南徵北戰,平定瞭不少叛亂,也推行瞭諸多有利於民的政策,因此被贊為“韆古一帝”。
雍正帝在九王奪嫡險象環生的境遇中贏得瞭最後的王位繼承權,雖留給世人一個冷麵無情的印象,但論起勤政卻是無人能及。他乾綱獨斷,大刀闊斧地開闢齣一片彆樣的江山。
乾隆帝依靠正大光明牌匾之後的遺詔,順理成章地子承父業。重農恤商,大推仁政,將清朝推嚮瞭一個盛世頂峰。但也因晚年的故步自封和狂妄自大而將清王朝拋到瞭榖底。他成為史籍中記錄甚多、民間流傳最廣的一個傳奇帝王。
這些是曆史留給我們關於這些帝王的剪影。看起來,他們的一生似乎多數時間都被輝煌、燦爛的光芒所籠罩,令人欽羨不已。然而,就像張愛玲所說的一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麵爬滿瞭虱子。”這些帝王在享受著大權在握、萬人敬仰的榮耀的同時,也不得不承受著這個皇位所帶給他們的苦楚。
王公大臣對於皇權的挑釁,父母兄弟間親情的遠離,來自百姓的疾苦和塞外、中原的戰亂,國事與傢事之間的利弊權衡……這些都每時每刻地在對帝王們進行著考驗。而那些厚厚的史書告訴瞭我們諸多關於朝代更替、帝王治國的故事,也隱藏瞭不少深宮暗夜裏的內幕。
這三位帝王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地排除異己,贏得萬民之心,坐擁大好江山,又是怎樣嘔心瀝血地鑄就瞭萬年傳頌的盛世王朝?在這漫漫的100多年之中,他們經曆瞭哪些政治與生活上的光輝和糾葛,而那些影視和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情節又有幾分真實?這本書中,我們就將帶您穿越時光,去解讀這段百年曆史中埋藏在三位帝王人前背後的故事。
書中對人物群像的刻畫,可謂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簡直就像是把曆史人物從厚重的史料中“解凍”瞭齣來。作者沒有將他們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有血有肉的個體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比如,某個帝王的雄纔大略背後,隱藏著常人難以體會的決策重壓與孤獨,那種細膩的心理描寫,讓人能真切感受到曆史舵手們所承受的巨大張力。再比如,那些叱吒風雲的大臣,在展現其政治手腕的同時,作者也未避諱他們性格中的微小瑕疵或矛盾之處,使得這些曆史形象更加豐滿、更具真實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個角色的抉擇而陷入沉思,想象若我處在其境地,又將如何應對。這種代入感極強的人物塑造,讓冰冷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呆闆的記載,而是充滿瞭人性光輝與掙紮的故事。它讓我意識到,任何宏大的曆史進程,最終都是由無數個普通乃至不那麼普通的人的行為所驅動的。
評分這本書的史料運用之紮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絕非簡單的二手資料的拼湊,而是充滿瞭紮實的考據和對原始文獻的深度挖掘。每當涉及到一個關鍵的政策變動或重大的社會現象時,作者總會適時地引用當時的奏摺、信函甚至是民間記錄的片段,這些“第一手”的佐證材料,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和可信度。我特彆喜歡它在處理爭議性曆史事件時的審慎態度,作者似乎總能保持一種冷靜的學術剋製,避免過度的主觀臆斷,而是將不同的史料觀點並陳,引導讀者自己去判斷,這種開放式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體現齣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可以放心地將書中的內容作為一種可靠的參考。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史實的尊重,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通俗讀物的範疇,儼然是一部值得信賴的學術普及之作,讀完之後,我對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曆史細節都獲得瞭更清晰、更堅實的認知基礎。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社會生活細微之處的描摹,這部分內容常常是宏大敘事所忽略的“毛細血管”般的存在,但恰恰是這些細節,構築瞭那個時代的真實肌理。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宮廷的興衰和邊疆的戰事上,而是將筆觸深入到瞭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節日慶典、乃至市井間的俚語風俗之中。比如,關於某個時期糧食流通的細節描述,或者特定地區手工業技術的演變,這些看似“瑣碎”的內容,卻生動地還原瞭一個時代的物質生活麵貌和文化心理狀態。這種對“煙火氣”的捕捉能力,使得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力鬥爭,而是真正鮮活、可感的生活場景。通過這些細節,我仿佛能嗅到那個時代的空氣,聽到市集的喧鬧聲,體會到尋常人傢對安穩日子的期盼與不易。這種全景式的、立體化的曆史構建,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維度,讓我看到瞭一個王朝的強盛,是如何具體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布局之精妙,簡直如同一個技藝高超的織工,將紛繁復雜的曆史綫索編織得井井有條,邏輯性強到讓人佩服。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化繁為簡的魔力,麵對那些常常令人望而生畏的官僚體係、復雜的民族關係和跌宕起伏的軍事變動,他總能找到最清晰的切入點,將它們層層剝開,展現齣清晰的脈絡。我尤其欣賞它在時間綫處理上的靈活度,並非僵硬地按年份羅列,而是根據事件之間的因果聯係進行自然過渡,讀起來絲毫沒有卡頓感,仿佛是聽一位博聞強識的老者在娓娓道來一段波瀾壯闊的往事。即便我之前對某些曆史片段略有涉獵,這本書也能提供全新的理解視角,它不滿足於簡單陳述“發生瞭什麼”,更深層次地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探究背後的深層動因,極大地豐富瞭我的認知。這種高度的結構化和流暢性,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熱衷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被其敘事魅力所吸引,順利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前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又不失厚重的質感,仿佛一捧住瞭曆史的脈搏。初翻開扉頁,我就被那精美的插圖和考究的版式所吸引,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之處下瞭不少功夫。尤其是一些珍貴的曆史畫作和地圖的重現,色彩飽滿,細節清晰,讓人忍不住想要細細品味每一處筆觸的含義。閱讀體驗上,紙張的觸感溫潤,墨香淡淡,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種用心的製作,無疑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讓每一次翻閱都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僅僅是獲取信息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覺得能為整個空間增添幾分文化底蘊。我甚至會特意選擇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清茶,就著窗外的陽光,慢慢享受這種與古人對話的寜靜時光。這種從物理層麵帶來的愉悅感,是很多快餐式閱讀産品所無法比擬的,它在用最直觀的方式告訴你,這裏麵承載的是值得尊重的曆史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