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曆史,遺忘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

記憶,曆史,遺忘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保羅·利科 著,李彥岑,陳穎 譯
圖書標籤:
  • 記憶
  • 曆史
  • 遺忘
  • 法國哲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政治學
  • 二十世紀史
  • 身份認同
  • 集體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6688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1845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36
字數:5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個從納粹集中營裏走齣來的法國哲學界的驕子,他的名字叫:保羅·利科。

一個曾讓大名鼎鼎的法國哲學傢成為其助手的思想大傢,助手的名字叫:雅剋·德裏達。

一本讓當今法國總統馬剋龍擔任編輯的晚年傑作,書名叫:《記憶,曆史,遺忘》。

《記憶、曆史、遺忘》漢譯本的問世,可以提醒我們:常識,是一個十分脆弱的意見世界;理性,一直被“它的曆史所質疑”。誠如尼采如是說:“就曆史服務於生活而言,曆史服務於一種非曆史的力量。由於它的這一從屬地位,曆史永遠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像數學一樣的純科學。”因為“記憶”與“遺忘”始終是曆史編纂者們無法擺脫的“緊箍咒”,於是就有瞭“曆史書寫本身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的提問,因為閱讀曆史,就是在教化我們的史觀,教化我們記憶什麼、遺忘什麼,教化一代人的世界觀。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記憶問題受到越來越多曆史學傢和哲學傢的關注。《記憶,曆史,遺忘》一書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根據主題和方法而獨立成章。第一部分是在鬍塞爾現象學的層次上來討論記憶以及與記憶有關的現象。第二部分探討曆史,這部分的討論屬於一種曆史科學的認識論。第三部分則試圖在一種關於我們人類之曆史條件的詮釋學的總體框架中對遺忘進行思考。

全書在細緻研讀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奧古斯丁、洛剋、尼采、鬍塞爾、塗爾乾、布洛赫、福柯、布羅代爾、埃利亞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諸多重要思想傢的基礎上來考察記憶、曆史與遺忘這三個互相交錯又判然有彆的主題,是利科從個人、職業和公共層麵深入展開思考的結果。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保羅·利科(Paul Ric?ur,1913—2005),20世紀法國重要的哲學傢之一。其思想與研究跨越於多個人文學科領域,比如現象學、詮釋學、精神分析學、符號學、政治學與倫理學等,主要著作有《意願與非意願》《活的隱喻》《詮釋的衝突》《從文本到行動》《時間與敘事》等。

譯者簡介:
李彥岑,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當代法國哲學。
陳穎,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係,2007—2009年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交流學習,現居法國。譯有《存在的一代——海德格爾哲學在法國1927—1961》。

目錄

緻讀者1

第一部分 論記憶與迴憶

第一章 記憶與想象6
導論6
第一節 古希臘的遺産8
1.柏拉圖:不在場事物的在場錶象9
2.亞裏士多德:“記憶屬於過去”19
第二節 記憶現象學概要27
第三節 記憶與圖像55

第二章 被訓練的記憶:使用與濫用70
導論70
第一節 人工記憶的濫用:記憶化的功績72
第二節 自然記憶的濫用:被壓抑的記憶,被操控的記憶,被過度控製的記憶86
1.病理學治療學層次:被壓抑的記憶87
2.實踐層次:被操控的記憶101
3.倫理政治層次:有義務的記憶109

第三章 個人記憶,集體記憶117
導論117
第一節 內觀的傳統120
1.奧古斯丁120
2.洛剋128
3.鬍塞爾137
第二節 外觀:莫裏斯?哈布瓦赫152
第三節 記憶歸因的三個主體:我,集體,親者158

第二部分 曆史認識論

序論曆史:良藥還是毒藥?181
第一章 文獻環節:被做成檔案的記憶187
導論187
第一節 居住空間189
第二節 曆史時間198
第三節 見證209
第四節 檔案217
第五節 文獻證據233

第二章 解釋/理解240
導論240
第一節 心態史地位的提升247
第二節 三位嚴密的大師:福柯、塞爾托、埃利亞斯264
第三節 尺度的變化277
第四節 從心態概念到錶象概念288
1.效用或強製的尺度291
2.閤理化程度的尺度294
3.社會時間的非量化麵的尺度298
第五節 錶象的辯證法303

第三章 曆史學傢的錶象314
導論314
第一節 錶象和敘述319
第二節 錶象和修辭334
第三節 曆史學傢的錶象和對於圖像的幻象354
第四節 Représentance375

第三部分 曆史的條件

總論389
序論 曆史的重負和非曆史393
第一章 批判的曆史哲學402
導論402
第一節 “曆史本身”(DieGeschichteselber)405
第二節 “我們的”現代性418
第三節 曆史學傢和法官432
第四節 曆史詮釋456

第二章 曆史與時間469
導論469
第一節 時間性479
1.嚮死存在479
2.曆史學的死491
第二節 曆史性501
1.語詞“Geschichtlichkeit”的軌跡502
2.曆史性與曆史編纂學512
第三節 在時間中存在519
1.在非本真的道路上519
2.在時間中存在與記憶和曆史的辯證法521
第四節 曆史的令人不安的陌生感532
1.哈布瓦赫:被曆史打碎的記憶533
2.耶魯沙利米:“曆史編纂中的隱憂”538
3.諾拉:記憶的奇特場所543

第三章 遺忘556
導論556
第一節 遺忘與痕跡的消失563
第二節 遺忘與痕跡的持存573
第三節 迴憶的遺忘:使用和濫用594
1.遺忘和被壓抑的記憶595
2.遺忘和被操控的記憶599
3.被命令的遺忘:赦免605

結語 艱難的寬恕
導論613
第一節 寬恕的公式615
1.深度:過錯615
2.高度:寬恕623
第二節 寬恕精神的奧德賽之旅:製度的穿越629
1.刑事罪責和不受時效約束的630
2.政治罪責635
3.道德罪責637
第三節 寬恕精神的奧德賽之旅:交換的驛站639
1.禮物經濟學642
2.禮物和寬恕644
第四節 迴歸自身650
1.寬恕和承諾650
2.解除行動者其行動的約束657
第五節 迴顧一段旅程:重述662
1.愉快的記憶663
2.不愉快的曆史?666
3.寬恕和遺忘670

人名書名索引679

精彩書摘

緻讀者
本研究源自若乾思考,一些是與我個人相關的思考,一些是與我職業相關的思考,另外的那些思考我則稱之為公共層麵的思考。
就與我個人相關的思考而言,這裏並不想討論對一段漫長人生的看法——《完成的反思》(Réflexion faite),而是想迴過頭來談談在《時間與敘事》和《作為他者的自身》的問題意識中被遺漏的部分。在這兩部著作中,時間體驗和敘事活動這兩大主題得到瞭直接的考察,代價卻是遺漏瞭對記憶,甚至更糟的是遺漏瞭對遺忘的思考,而這兩者正是介於時間和敘事之間的中間層。
就與我職業相關的思考來說,本研究得益於職業曆史學傢——他們同樣麵對那些和記憶與曆史間關係有關的問題——的著作,開設的高級研討班以及各種研討會。就此而言,這部著作是這一永不終止的對話的延續。
就公共層麵的思考來說,在某一時空中的過多的記憶與在另一時空中的過多的遺忘造成瞭一些始終睏擾我的令人擔憂的景象,且不說各種紀念活動以及對記憶和遺忘的種種濫用所造成的影響。就此而言,一種關於公正記憶(la juste mémoire)的政治學概念就構成瞭我所認為的公民主題之一。
*
這部著作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根據主題和方法而獨立成章。第一部分是在鬍塞爾現象學的層次上來討論記憶以及與記憶有關的現象。第二部分探討曆史,這部分的討論屬於一種曆史科學的認識論。第三部分則試圖在一種關於我們人類之曆史條件的詮釋學的總體框架中進行對於遺忘的思考。
每一部分都按照一種可稱之為三節律(rythmeternaire)的指定路綫展開。因而有關記憶的現象學首先開始於對精神之前的記憶對象,即記憶(le souvenir)的分析,然後經過尋找記憶的階段,即迴憶(l’anamnèse,rappel)的階段,最後由被給予的、被訓練的記憶來到反思的記憶,即有關自身的記憶的階段。
曆史科學的認識論部分由曆史編纂活動的三個環節構成。從見證(le témoignage)和檔案的階段開始,經過錶現在各種解釋和理解中的對“因為”(parce que)的運用環節,最後終結於曆史學傢在文字層麵上錶象過去的環節。
曆史條件的詮釋學同樣由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曆史的批判哲學階段,它同時也是一種批判的詮釋學。它專注於研究被某種知識的傲慢以各種方式所無視的曆史認知的界限。第二階段是存在論詮釋學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研究時間化(temporalisation)的各種模式,這些模式構成瞭曆史認知的存在條件。緊隨記憶與曆史之後便是遺忘的王國,這是一個自行分裂的王國,一方麵它遭到各種痕跡會被最終抹除的威脅,另一方麵則是迴憶(l’anamnèse)的對象已經得到保存的保證。
不過這三個部分並不獨立成書。它們就像三根桅杆,上麵掛著一些互相交錯又判然有彆的船帆。這三根桅杆同屬於一艘擁有唯一的且獨一無二的航程的小船。事實上,貫穿記憶現象學、曆史認識論和曆史條件的詮釋學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關於過去之錶象的問題。在對記憶的對象麵的研究中這一問題被尖銳地提瞭齣來:什麼是圖像(l’image)——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稱之為eikōn——之謎,就圖像是對一個帶有過去的時間烙印且已不在場的事物的在場呈象而言?這個問題經過見證的認識論以及被認為是解釋/理解的主要對象的各種社會錶象的認識論後,最終在對錶現曆史之過去的種種事件、局勢(conjoncture)和結構的文字錶象的層麵上展開自身。有關eikōn的那個最初的謎團在章與章之間不斷得到強化。從記憶的領域到曆史的領域,這個謎團在曆史條件的詮釋學階段達到其頂點,而在最後這個階段,過去的錶象發現自身既受到遺忘的威脅,也同樣受其庇護。
*
下麵是一些需要對讀者說的話。
在這本書中,我嘗試瞭一種之前我從未使用過的闡述方式:為瞭減輕我的這本書所負有的最為沉重的教學考慮——在引齣每一個主題的時候,都要迴顧與前一章論證的聯係並指齣之後的思路發展——,我在本書的所有關鍵要點處都會附上一個總論,以便告知讀者我們的考察行進到哪裏瞭。我希望這種考慮到讀者的有限耐心的安排能使後者滿意。
還有一些話要對讀者說:我經常提到和引用不同時代的作者,但我並不打算寫一部問題史。我是根據論證的需要而提到這個或那個作者的,完全沒有在意時代的問題。這項權利在我看來是所有讀者的權利,在他們麵前所有書都同時打開著。
我是否需要在最後承認,除瞭錶示當權者和君主的“我們”,我在使用“我”(je)和“我們”(nous)上沒有固定的規則?當我想要開始一個論證的時候,我傾嚮於使用“我”,當我希望引導我的讀者跟隨我的時候,我則偏愛使用“我們”。
讓我們的三桅船揚帆起航!
*
在這部著作完成之際,請允許我嚮那些陪伴並且,如果可以說的話,見證我的這項事業的傢人錶示我的感謝,盡管在這裏我沒有列齣他們的名字。
除此之外,我在這裏要提到一些人的名字,除瞭他們給予我的友誼之外,他們還同我分享瞭他們的纔智:在對曆史學傢工作的研究中,多斯(François Dosse)給瞭我不少建議;由於杜弗洛(Thérèse Duflot)齣色的能力,細心又時而嚴厲的她成瞭這部著作的第一位讀者;馬剋龍(Emmanuel Macron)對這部著作的文字部分提齣瞭中肯的批評意見,並對注釋部分進行瞭整理。最後我要感謝瑟伊齣版社的負責人以及“哲學的秩序”叢書的各位編委,感謝他們再一次給予瞭我信任與耐心。

保羅?利科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書籍的詳細簡介,該書名為《光影的迷宮:巴洛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敘事》。 《光影的迷宮:巴洛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敘事》 導言:被捕捉的瞬間與無限的舞颱 《光影的迷宮》深入探討瞭十七世紀歐洲巴洛剋藝術中,藝術傢們如何通過對光綫、運動、戲劇性構圖的精妙運用,來重塑我們對時間流逝和空間界限的感知。本書並非對巴洛剋藝術的通史性梳理,而是聚焦於其核心的敘事策略——即如何將瞬時性轉化為永恒,如何將有限的空間轉化為無限的劇場。 巴洛剋風格,誕生於宗教改革後的反宗教改革的緊張氛圍中,以及新興絕對君主製對宏大敘事的渴求之下,它拒絕瞭文藝復興的古典寜靜與平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充沛的、充滿動感的錶達方式。本書認為,這種錶達的根本驅動力在於對“過程”和“轉變”的癡迷,這使得巴洛剋作品成為理解現代性開端的重要窗口。 第一章:光綫的建築學——從卡拉瓦喬到倫勃朗 本章細緻分析瞭光綫(chiaroscuro)在巴洛剋繪畫中扮演的結構性角色。光綫不再是單純的照明工具,而是一種敘事的主體和情感的載體。 我們將考察卡拉瓦喬(Caravaggio)如何使用強烈的側光和陰影對比,將神聖的事件拉入凡俗的、幽暗的酒館場景之中,迫使觀眾直麵事件的殘酷真實性。這種“舞颱光”的運用,不僅突顯瞭人物的肌肉和錶情,更象徵著救贖與審判的二元對立。 隨後,我們將深入倫勃朗(Rembrandt)的晚期作品。與卡拉瓦喬的戲劇性強光不同,倫勃朗的光綫是內省的、彌散的,它似乎是從人物的內心深處散發齣來,營造齣一種深沉的心理空間。通過對光綫色溫和質地的分析,我們揭示瞭光綫如何成為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橋梁,以及他如何通過“消隱”的邊緣光來暗示未被描繪的廣闊背景。 第二章:運動的雕塑——貝尼尼的動態幾何 雕塑是巴洛剋藝術中最能體現時間與運動矛盾性的媒介。本章聚焦於詹·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創作,將其視為“凝固的交響樂”。 貝尼尼的作品,如《聖特蕾莎的狂喜》和《大衛》,徹底打破瞭古典雕塑的穩定姿態。我們分析瞭他是如何通過對大理石的精細處理——創造齣絲綢的輕盈、皮膚的溫暖和雲朵的飄渺——來模擬時間正在進行中的狀態。例如,《大衛》正處於投擲前的瞬間,肌肉的緊張和麵部的專注預示著下一刻的爆發。這種對“前一刻”和“下一刻”的捕捉,使得靜止的物質獲得瞭生命的時間性。 此外,本章探討瞭建築中的運動感,特彆是巴洛剋立麵的波動性(如聖卡洛·阿利·誇特羅·豐塔納教堂),它利用凹凸的麯麵,使得建築本身似乎在呼吸和湧動,引導觀者的視綫不斷地嚮前或嚮後移動。 第三章:無限的舞颱——空間透視的瓦解與重構 巴洛剋藝術對空間的理解是革命性的,它挑戰瞭文藝復興建立的單點透視規則,轉而追求一種沉浸式、多角度的感知體驗。 在繪畫領域,我們將分析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宏大敘事場景。魯本斯通過飽和的色彩、螺鏇上升的構圖以及多層次的人物堆疊,創造齣一種幾乎要溢齣畫框的動態空間。這種空間不是一個封閉的盒子,而是一個嚮觀眾敞開的、不斷嚮外延伸的劇場。 在技術層麵,本章特彆關注巴洛剋時期興起的“錯視畫法”(Trompe-l'œil)和天頂壁畫。藝術傢們如何利用視角的欺騙,打破瞭教堂穹頂和天花闆的物理界限,將天堂的場景直接“傾瀉”到信徒的頭頂。這種對二維錶麵的三維化處理,模糊瞭現實與幻覺的邊界,使得信仰的體驗變得即刻而具象。 第四章:情感的共振——觀眾作為錶演的一部分 巴洛剋藝術的最終目標,是引發強烈的、即時的情感反應。本章探討瞭藝術傢如何通過精心編排的“對視”和“手勢”,將觀看者納入作品的敘事結構之中。 無論是魯本斯作品中直視觀眾的聖徒,還是提香晚期作品中那種哀傷而懇求的眼神,人物與觀看者之間建立瞭一種親密但緊張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瞭單純的描繪,而是一種邀請——邀請觀眾參與到曆史、神話或情感的瞬間中去。 我們還將對比分析意大利、佛蘭德斯、西班牙和荷蘭不同地區巴洛剋風格在情感錶達上的差異。例如,荷蘭黃金時代的靜物畫和風俗畫,雖然缺乏宗教的宏大敘事,但它們通過對日常物品的象徵性處理(如沙漏、肥皂泡或短暫盛開的花朵),微妙地傳達瞭時間流逝的虛空感(Vanitas),實現瞭更為內斂的、麵嚮資産階級的“情感共振”。 結語:在動蕩中尋找結構 《光影的迷宮》總結道,巴洛剋藝術的復雜性在於其內在的張力:它既是對信仰危機的戲劇性迴應,也是對人類感官潛能的極緻探索。通過對光影、運動和空間的解構與重組,巴洛剋藝術傢們創造瞭一個充滿能量、不斷變化的視覺世界。這個世界,雖然根植於特定曆史背景,卻以其對瞬間的捕捉和對無限的暗示,持續地對當代感知構成挑戰。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工具,去閱讀那些被光綫雕刻、被運動定格的、永不停止的巴洛剋瞬間。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穩而又不失深邃的封麵所吸引。封麵上那種做舊的紋理,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時間的重量和那些被層層覆蓋的往事。紙張的選擇也極為考究,帶著一種獨特的觸感,翻閱起來既有沙沙的聲響,又不失細膩。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內頁的排版也體現齣一種剋製的美學,字裏行間留齣的呼吸空間,恰到好處地引導著讀者的目光,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對閱讀體驗的尊重,無論是頁碼的設計還是章節之間的過渡,都處理得極為流暢自然,讓人感覺作者和設計者之間有著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這種對形式的極緻追求,無疑為即將展開的精神旅程奠定瞭堅實而優雅的基調。它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由衷的期待,仿佛在預示著這將是一次嚴肅而又充滿美感的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令人驚嘆的“精準的模糊”。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生硬晦澀,也不像通俗讀物那樣輕佻膚淺。作者的用詞極其考究,每一個形容詞、每一個動詞的選取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帶著一種不易察覺的重量感。然而,這種精準並非是為瞭鎖定意義,恰恰相反,它巧妙地在清晰的錶述中埋藏瞭多重可能性的褶皺。在描述那些難以言喻的情感和曆史的斷裂時,作者展現齣一種近乎詩意的駕馭能力,使得原本枯燥的論述也煥發齣迷人的光彩。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它們蘊含的張力太大瞭,需要時間去消化其內在的矛盾與和諧。這種文字的質感,讓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與一位思想深刻的智者麵對麵交談的錯覺。

評分

從內容組織上看,這本書展現瞭一種令人敬佩的宏大結構。它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龐大的思想迷宮,但又巧妙地確保瞭路徑的清晰可見。作者並沒有采用綫性的時間軸來組織材料,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對照、引用和跳躍,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知識場域。這種非綫性的敘述策略,極大地增強瞭主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它挑戰瞭我們習慣性的綫性思維定式,迫使我們將注意力從單純的“發生瞭什麼”轉移到“我們如何理解發生過的事”上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信息篩選和結構安排上投入的巨大心力,每一個章節的擺放、每一個論點的鋪陳,都像是棋局中關鍵的一步,環環相扣,邏輯嚴密,卻又充滿瞭齣乎意料的轉摺。這種布局上的匠心,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

評分

讀完這本書,留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甸甸的“未竟感”。這並不是指內容未完成,而是指它在精神層麵給予讀者的後續影響。它成功地在你內心深處埋下瞭一顆種子,一顆關於時間、關於個體存在與集體敘事之間復雜關係的種子。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並未感到知識的圓滿終結,反而更像是被推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思考邊緣。那些原本堅固的認知似乎都被輕輕觸動瞭,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也開始顯現齣裂痕。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它對“確定性”的瓦解,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或安慰,而是更傾嚮於提齣更深刻、更持久的問題。這使得我在閤書之後仍舊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整理和梳理那些被激發的思緒,它成功地將閱讀的終點轉化為瞭自我反思的起點,這無疑是一本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妙,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急於拋齣論點,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緩緩深入迷霧之中。初讀時,我甚至有些不適應這種緩慢而堅定的步伐,但隨著情節的層層推進,我開始理解這種布局的深意。作者似乎在刻意拉長我們與“當下”的距離,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沉澱和反思。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旁支敘述,最終都會匯集成一股強大的暗流,推動著核心思想的浮現。這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成功地營造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而又私密的記憶劇場。它不強迫你接受任何單一的解釋,而是留齣廣闊的解讀空間,讓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點。這種耐心,在如今這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