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12册)》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高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标点资治通鉴说明
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王磐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卷第一 周纪一起戊寅(前四〇三)尽壬子(前三六九)
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第十 汉纪二起丁酉(前二〇四)尽戊戌(前二〇三)
凡二年
高帝三年至四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起己亥(前二〇二)尽辛丑(前二〇〇)
凡三年
高帝五年至七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起壬寅(前一九九)尽癸丑(前一八八)
凡十二年
高帝八年至十二年惠帝元年至七年
……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
卷第二百九十四
附录 通鉴释文辩误
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标价。它不仅仅是一套史书,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政治教科书。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当代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际交往中的博弈。比如书中对魏武帝曹操的许多决策分析,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和用人手腕。相反,对于那些最终走向败亡的君主和权臣,作者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他们失败的深层原因,往往都离不开私欲膨胀和刚愎自用。我个人更倾向于研究那些失败的案例,从中汲取教训。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需要反复品读才能真正体会。希望自己能坚持读完这十二册,相信读完之后,对历史的认知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拿到这套《资治通鉴》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华丽的辞藻,而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历史的厚度。我以前看的很多历史读物,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经过了现代人过滤的二手信息。但这本书,它直接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亲眼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更迭,帝王将相的决策与失误。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捕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极其到位。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加褒贬的叙事风格,客观地记录下事实,让读者自己去评判。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和历史思辨的乐趣,是其他历史书难以比拟的。精装的册子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深知《资治通鉴》的重要性,但一直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版本入手。这套“中华国学文库”的版本,可以说是正中下怀。首先,它的分册设计非常合理,十二册的篇幅使得阅读进度可以更好地把控,不会因为篇幅过大而产生阅读疲劳。其次,装帧设计典雅大气,看得出出版社在整理和出版这部巨著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的注释系统,对于晦涩难懂的典故和人名都有详尽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部鸿篇巨著的读者也能顺畅领会其精髓。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沉浸在那个逝去的时光里,感受历史的脉搏,这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和历史的沉淀感。我一直对古代史很感兴趣,但市面上那些通史类的书籍总是看得我云里雾里,人物众多,事件繁杂,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资治通鉴》的这个版本,装帧精美,纸张质量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刚开始还担心这么大部头的书会让人望而却步,但实际翻阅后发现,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历史事件串联得井井有条,读起来像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尤其是那些对于政治斗争和权谋的精妙剖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司马光这位史学大家的高瞻远瞩。虽然有些地方的文言文需要细细琢磨,但配合着注释和译文,倒也慢慢领会了古人的智慧。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历史走向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经典。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全12册”的规格有点打怵,担心读不完,或者读了也只是走马观花。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这套书的排版和字号选择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最令人惊喜的是,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你不由自主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会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到下一页去探究历史人物是如何应对的。这种叙事的张力,是很多现代小说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基于真实发生的一切。它展现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一次次的试错与修正,才铸就了我们今日的历史版图。这套书,值得每一位对中国文明有敬畏之心的读者拥有和细细研读,它会潜移默化地重塑你对“历史”二字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