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借助王阳明传奇的一生,展现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历史成因,着重描写王阳明与不同对手斗争的经过,以及创立心学的过程。让读者通过了解王阳明的成长历程与其中的关键细节,体会其做人做事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参悟心学奥义,做到知行合一,最终过好这一生。
肖宾,曾任国内知名媒体高管,喜好读书,热爱历史,潜心研究王阳明多年,现为某上市企业高管、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近年来他以肖公子为笔名,写出诸多“十万加”好文。他力图从对手戏的新角度,解读王阳明及其心学精髓。
第一章 攻心为上 | 001
第二章 逆流而上 | 027
第三章 选边站队 | 053
第四章 人生的奥义 | 071
第五章 重归仕途 | 091
第六章 升迁的秘密 | 105
第七章 贵人与变数 | 121
第八章 家族的魔咒与巧占先机 | 145
第九章 用心学领导军队 | 165
第十章 官场如此险恶,有赖“知行合一”| 185
第十一章 嘉靖登基,开始新一轮大博弈 | 203
第十二章 最高贵的人格 | 217
第十三章 朝堂再度血雨腥风,王阳明已踏入狂者境界 | 239
第十四章 临终一句遗言,力量穿透五百年 | 255
第十五章 世事翻云覆雨,王阳明为何被越来越多的牛人所膜拜 | 273
附录一 王阳明年谱 | 282
附录二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 | 287
第四章 人生的奥义
(一)
大佬刘健、谢迁、谢文被逼退休了。
同僚的杨源、蒋钦直接被活活打死了。
数百个官员被抓的抓、被关的关。
整个朝堂变了模样。
遍观王阳明的一生,他从来没有这样六神无主。从午门廷杖到发配贵州,可以说是王阳明最失落、最迷茫的时候。
设身处地假想,人到中年,正处事业上升期,又身处朝堂之中,就算再淡泊名利,面对这种毁灭性的政治打击,直接从上升途径中跌落低谷,这种心路历程必然是痛苦不堪的。
此后面对种种危机时(宁王造反时那种生死一瞬的考验,此后朝廷权臣步步紧逼地猜忌、排挤与打压,造反匪患的刀光剑影,嘉靖皇帝对其从热络到疏远的变化……),王阳明的内心是坚定的,他不计生死,只计是否顺应良知,困难虽多种多样,但却打不倒这个人。
但发配贵州这次不同,如果说王阳明一生中曾有被打倒过的话,那就是这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就在王阳明坠入低谷的同时,父亲王华被明升暗降。刘瑾一纸令下,将王华调为南京吏部尚书,成了空头尚书,毫无实权,被彻底打入政治冷宫。
父调职、子发配,王氏家族被彻底驱逐出了京城。
(二)
当时从北京进贵州只有两条路线,一是从北京到浙江,经福建,过湖广,到贵州;一是从北京到陕西,到四川,再入贵州。两条路线都是长路漫漫。
王阳明选择了浙江、福建之路,表面原因是走这条发配路,还可以回老家看看亲人;实际上王阳明有过盘算,他想从江浙沿海一带,乘船出逃,从此以后浪迹天涯,不复东土。在王阳明那个时代,明朝东南沿海一带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已经非常密切,王家祖籍浙江余姚,与宁波比邻,经济发达,海运畅通,王阳明对往来于海外的商人、渔民生活是很熟悉的。
人在面对重大困难时,常常会有逃离尘世、远离苦难的幻想,并不会去想怎么解决它。远离似乎就是最好的解决,王阳明此时便有这种想法。
王阳明南下到杭州时,据说还遇到了刘瑾派出来追杀他的杀手。当时王阳明的朋友遇见几个形迹可疑的外地人,看到这几人四处打听王阳明的下落后,便主动请这些人喝酒。双方喝得兴起,套出话来,知道这些人是刘瑾派来的杀手,意欲置王阳明于死地。
朋友忙把事情告知王阳明,王阳明连忙逃命。逃到钱塘江时,王阳明将一只鞋放在江边,一只扔到河里,伪装了投水自尽的场面。杀手到时,以为他已投江,这才回去了。
逃过追杀的王阳明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跟父亲谈了自己想出逃海外的计划,于此人生方向的关键时刻,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王华阻断了王阳明外逃海外的想法。
传说王阳明由此又继续前行到福建武夷山。在茫茫武夷山中,一天天色已晚,他又饥又渴,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一座寺庙映入眼帘。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韵的风格,让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翻开。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摸起来温润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历史细节切入,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构建起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群像。读到一些关于明代中后期官场生态的描写时,那种腐朽与活力并存的复杂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叹服于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特别是对一些次要人物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却个个有血有肉,仿佛都能从那些寥寥数语中窥见他们的命运沉浮。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对那个历史情境的沉思,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体验。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做到了极致的考究,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在同类题材中是相当罕见的。通常情况下,越是深入的探究,文字就越发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却奇迹般地做到了深入浅出。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结构,拆解成易于理解的逻辑单元,并通过生动的历史轶事作为支撑点,有效地避免了纯粹的理论说教。对于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智力地图,它标明了思想发展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指出了那些常被忽略的岔路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以及由此衍生的思想体系,有了一种更扎实、更结构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持续深入研究的知识框架。这种结构化的收获,对于任何严肃的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与锐利。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工匠般的精细,很多晦涩的典故和复杂的思想,经过他的笔触,变得清晰可辨,却又不失其原有的深度。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用来描述人物内心挣扎和辩论的段落,那种激烈的思想交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不同于某些严肃历史著作的刻板说教,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话剧,充满了张力和悬念。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期待着人物们如何做出抉择。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艺,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引人入胜,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心跳加速的体验。可以说,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磁力,让人甘愿沉溺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巧妙的措辞和精妙的比喻。
评分这本书对于历史场景的再现能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作者在描绘具体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情绪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也能“感受到”民间疾苦与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尤其是当作者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人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那种强烈的代入感便油然而生。读到某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体验着决策者的重压与普通民众的迷茫。这种对历史现场感的精准捕捉,让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这种全景式的历史画卷,为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碰撞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背景支撑,使得那些理论的诞生与传播都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思想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处理历史观点冲突的方式。它并没有采取那种单向度的赞美或者批判,而是极其审慎地搭建了一个多方对话的平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最终的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学说、流派之间的张力,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我感受到了那种学术上的严谨与谦逊,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面的,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着不同思想家的观点网络,思考着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动机和局限。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欲望,它不是告诉我该怎么想,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判断体系。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了解思想演变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和分析框架,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重量。
评分挺好的,物流非常好。买来送人的
评分挺快,先买了等有时间了再看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挺好看的,不错
评分读不完的王阳明,学不尽的良知之道
评分挺好看的,不错
评分挺好看的,不错
评分挺好看的,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