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巴尔干: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探析

俄罗斯与巴尔干: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探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提 著
图书标签:
  • 俄罗斯
  • 巴尔干
  • 地缘政治
  • 历史
  • 国际关系
  • 政治
  • 欧洲
  • 斯拉夫
  • 民族主义
  • 冷战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85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29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俄罗斯与巴尔干: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探析》主要研究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演变、特点及原因,考察的是长时段下的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动态发展。在这个长时段中,经历了沙皇俄国、苏联和俄罗斯三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形态依次为封建帝国、社会主义大国和资本主义强国,因地缘政治的关系,俄罗斯始终对巴尔干兴趣盎然。
  《俄罗斯与巴尔干: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探析》将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放入一个长时段中进行论述,从纵向发展角度,对三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以史代论,史论结合,动态地展示考察对象的演变轨迹,探寻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特点,从而发现影响考察对象发展变化的深层动因,深入分析了俄罗斯未来对巴尔干政策的走向,对了解当前俄罗斯外交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提,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俄罗斯与巴尔干关系,曾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学术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沙皇俄国对巴尔干政策
第一节 沙皇俄国时期的侵略扩张政策
第二节 沙皇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之路
第三节 沙皇俄国的巴尔干政策分析

第二章 苏联对巴尔干政策
第一节 1919一1945年苏俄巴尔干政策概述
第二节 苏联南斯拉夫争夺巴尔干
第三节 苏联对巴尔干政策分析

第三章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巴尔干政策
第一节 波黑及科索沃战争与俄罗斯的巴尔干反应
第二节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巴尔干政策分析

第四章 普京时代俄罗斯巴尔干政策
第一节 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
第二节 阻止黑山加入北约
第三节 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实用主义巴尔干政策

第五章 欧盟与俄罗斯争夺巴尔干
第一节 巴尔干国家的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二节 俄罗斯与欧盟在巴尔干的争夺

第六章 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文化思考
第一节 泛斯拉夫主义
第二节 弥赛亚意识下的大国主义思想

结束语: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发展趋势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俄罗斯与巴尔干: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探析》:
  普法战争,给俄国重返巴尔干创造了条件。1870年,为了拉拢俄国在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普鲁士支持俄国重返巴尔干。普法战争中,反对俄国侵占巴尔干的法国被彻底击败;英国没有了法国的支持,又无力阻挠俄国向巴尔干推进;奥匈帝国虽然坚决反对俄国恢复在巴尔干的势力,但顾虑到普鲁士与俄国的结盟,不敢采取过激行动。在这种形势下,巴黎和约的参加国签订了《伦敦公约》,公约恢复了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在黑海沿岸构建军事要塞的权利,黑海中立化原则被废除,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侵略活动不再受束缚。
  1875年,由黑塞哥维那反对土耳其统治起义所引发的东方危机①,给俄国再次入侵巴尔干创造了条件。黑塞哥维那之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门得内哥罗等相继爆发对土耳其的起义,东方危机扩大。沙俄不愿意放弃这个夺取巴尔干的大好时机。为了避免重蹈克里米亚战争覆辙,在进攻土耳其之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同奥匈帝国皇帝在捷克的莱希士塔特密谋,根据他们的口头协定,在土耳其失败后,俄国将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和亚洲的巴同,奥匈帝国将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一部分以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之间的新帕扎尔,奥匈帝国迫使俄国同意:两国对于成立大斯拉夫国家一事不予协助。②取得奥匈帝国的默许后,1877年,沙俄对土耳其宣战,沙俄以巴尔干为主战场,从巴尔干和高加索两个战线对土耳其发动进攻,战争的目标是夺取君士坦丁堡,独占巴尔干半岛。1878年,沙俄军队占领了离君士坦丁堡只有12公里的圣斯特芬诺,在沙俄即将攻陷君士坦丁堡之时,英国和奥匈帝国同时发难,沙俄不敢完全触怒英国、奥匈帝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圣斯特芬诺条约》。条约最核心的内容是,在土耳其建立一个在俄国保护之下的大保加利亚国,这个大保加利亚国占据了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分领土。如果这个和约被执行,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就随时处于俄国的威胁之下,这是奥匈帝国和英国坚决不能容忍的。两国纷纷进行战争动员,俄国面临同英国、奥匈帝国开战的危险。俄国无此勇气,被迫同意在德国柏林召开修改《圣斯特芬诺条约》的国际会议。在会议上,英国、奥匈帝国只关心保加利亚的边界问题,他们希望俄国人的势力远离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在英国、奥匈帝国的强烈坚持下,大保加利亚国的领土只限于多瑙河以南和巴尔干山脉以北。在柏林会议上,俄国、奥匈帝国和英国对土耳其部分领土进行了瓜分。柏林会议对俄国巴尔干政策是一次重击,沙俄不但未实现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的目的,在《圣斯特芬诺条约》中得到的利益也大部分被废除。
  柏林会议之后,沙俄并不甘心放弃自己在巴尔干的利益,一直试图东山再起。1882年,俄国驻土耳其代办涅利多夫抛出了《关于夺取海峡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涅利多夫为沙俄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拟订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通过公开的对土战争来实现;第二种方案利用土耳其内部的混乱和外部的威胁对土耳其进行突然袭击,一举占领两海峡;第三种方案是通过同土耳其政府接近或结盟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和平途径来实现对海峡的占领。
  ……

前言/序言

  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冲,身处地中海和黑海之间,自古以来便是文明碰撞、宗教分裂、种族对峙以及大国或大国集团割据的角斗场。自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巴尔干一直是大列强争夺和博弈的场所。
  冷战后,至少有四种力量参与了巴尔干的地缘政治博弈。他们是:欧盟、美国、俄罗斯和土耳其。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之后,巴尔干地区国家(主要是原南斯拉夫联邦构成共和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和社会变动。自那时以来,欧盟、美国、俄罗斯等组织和国家竞相介入巴尔干地区内部事务,对这一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欧盟认为,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一部分,巴尔干的问题亦是欧洲的问题。而对巴尔干地区进行整合的最佳途径,是将这一地区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与巴尔干国家建立制度联系,督促这一地区国家之间实现和解,并进行地区合作,使之从欧洲的火药桶变成为和平、稳定和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新边疆。
《帝国之殇与新生:20世纪中东欧的政治变迁与民族认同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及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地区经历的剧烈政治动荡、帝国解体与新国家构建的复杂历史进程。全书聚焦于中东欧内部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与意识形态冲突,探讨了这些内部张力如何被外部大国势力所利用和激化,最终塑造了该地区独特的政治版图与社会结构。本书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地缘政治博弈,更细致考察了社会底层在剧变中的生存状态、文化记忆的传承与重塑,以及民族主义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逻辑。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民族国家的黎明(1914-1939) 第一章:多民族帝国的结构性危机 本章溯源性地考察了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及中欧腹地留下的历史遗产。重点分析了帝国晚期行政管理模式的僵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民族群体间因地位差异而产生的潜在矛盾。通过对不同民族精英阶层——知识分子、军官团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民族自决”概念的接受与解读差异,揭示了帝国解体是内在矛盾长期累积的总爆发。 第二章:一战的催化与凡尔赛体系的重建 详细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成为压垮旧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重点分析了战胜国主导下的和平会议如何试图以民族自决原则重塑中东欧版图,但同时也埋下了新的冲突隐患。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新成立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家内部固有的少数民族问题(如苏台德区德裔、加利西亚乌克兰人等),指出这些边界划分未能完全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摩擦,为未来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意识形态的激荡与极权主义的兴起 在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本章探讨了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保守主义等多元意识形态如何在这一地区争夺话语权。研究了不同政权为巩固其统治而推行的国家化、去宗教化或反犹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教育系统和宣传机器,试图构建新的“国家认同”,对抗既有的地方性文化认同。 第二部分:铁幕下的整合与压制(1945-1989) 第四章:冷战格局下的“东欧集团”形成 本章聚焦二战后中东欧地区被纳入苏联势力范围的过程。核心讨论了苏联模式的移植及其对当地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包括土地集体化、计划经济的推行和“一党专政”体制的确立。研究了民族主义如何被包装为“反帝国主义”的口号,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但同时也受到严密的国家安全机器的监控。 第五章:抵抗、异见与文化记忆的地下流传 深入探讨了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天主教会(特别是在波兰)以及民间社会中涌现出的抵抗运动和异见声音。分析了这些异见运动如何通过非官方渠道(如地下文学、家庭聚会、宗教仪式)来维护被官方压抑的民族历史叙事和文化传统。本书特别关注了历史记忆在不同代际间的传递方式,以及对1940年代初期历史事件(如大屠杀、清洗和政治审判)的不同解读。 第六章:僵局与改革的尝试 考察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等重大历史节点,分析了这些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浪潮为何最终以失败告终。研究了东欧各国在僵化体制下所采取的不同“缓和”策略,例如罗马尼亚的民族主义独立倾向与东德的“融入”策略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策略对社会结构产生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后共产主义时代的阵痛与身份的再定义(1989至今) 第七章:天鹅绒革命与意识形态真空 详尽分析了1989年东欧剧变(“秋天”)的内在动力与外部条件,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政策的催化作用。重点研究了政权和平更迭过程中,社会各界对“民主”与“市场经济”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探讨了意识形态真空期内,民族主义如何迅速回潮,成为动员民众、重塑国家认同的最有效工具。 第八章:解体与边界重塑:从联邦到民族国家 本书的核心案例分析聚焦于南斯拉夫的解体进程。不同于多数和平过渡的国家,本书细致梳理了南斯拉夫内部各共和国在经济利益分配、历史创伤记忆(如二战中“乌斯塔沙”政权的行为)以及宗教差异如何被政治精英利用,最终导致血腥内战。分析了国际社会干预的复杂性及其对地区长期稳定的影响。 第九章:身份政治的常态化与欧洲的未来 探讨了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与北约后,其主权与身份认同面临的新挑战。分析了原有的民族主义叙事如何转化为对“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抗拒,以及部分国家在历史记忆(如对苏联角色的重新评价)和移民问题上的立场分歧。本书最后展望了该地区在应对全球化、能源安全与内部民主质量下降趋势时,其历史经验将如何继续塑造其未来的地缘政治走向。 方法论与特色: 本书综合运用了政治史、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宏观政治变迁的叙述之外,本书尤其注重通过个人回忆录、口述历史资料和地方档案馆的原始文件,来还原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经历,力求提供一个多层次、去中心化的中东欧历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一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排版上做了很多心思,注释和地图的布局都很合理,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地图,标注得非常细致,对于理解复杂的巴尔干地区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格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者在文本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多国语言的史料,这本身就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构建叙事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在宏观的俄土冲突背景下,精妙地穿插进奥斯曼帝国衰落、斯拉夫民族觉醒以及欧洲列强干预的脉络,这种多层次的结构处理,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分析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在翻阅过程中,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的论证逻辑和历史观点的独到之处。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未将“俄罗斯”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实体进行阐述,而是细致地拆解了沙皇政府内部不同权力中心对巴尔干政策的影响差异。比如,外交部、陆军部,乃至宫廷内部的不同派系,在处理巴尔干问题上所展现出的路线分歧和相互掣肘,都被作者挖掘出来,并且与当时的国内社会经济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种内部视角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对传统“俄国扩张”叙事的理解,使之不再是单向度的侵略史,而是包含了内部政治角力与外部环境制约的复杂互动过程。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方法,是许多传统历史著作所缺乏的,也正是这本书能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它展现了高水平的史学研究应有的严谨与广度。

评分

我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才算是大致读完这本书,过程中有几个章节的论述角度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尤其是关于十九世纪末期,巴尔干民族主义如何被沙皇俄国巧妙地利用和引导,从而服务于其向南突破的战略目标那一段。作者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斯拉夫兄弟情谊”叙事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经济利益、宗教影响以及特定历史人物之间的权力博弈。例如,书中对于保加利亚独立运动内部派系的复杂分化,以及俄国如何在这纷繁的内部矛盾中进行“平衡术”的操作,描述得极为精妙,仿佛把读者带入了当时弥漫着阴谋与期望的政治棋局中心。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复杂动态关系的描摹,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深度,不再是教科书式的简单因果陈述,而是一幅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洞察力。

评分

初读完最后一章时,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与其说它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极具前瞻性的地缘政治分析教材。作者的笔锋最终落在了如何从历史的回响中理解当代的一些地区冲突和紧张关系上,虽然没有直接下定论,但其巧妙的对比和历史借鉴,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当前局势的深度视角。整本书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从早期的宗主国与附庸国的权力结构分析,到十九世纪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列强代理人的博弈,再到区域力量的均衡与失衡,每一部分的过渡都自然而流畅,如同精心铺设的轨道列车,将读者平稳地带到复杂的历史终点站。对于想系统性构建“俄罗斯与巴尔干”这一复杂议题的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权威指南。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它显然不是为轻松的休闲阅读而准备的。对于不熟悉十九世纪欧洲外交史和巴尔干各国具体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开篇的几章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充满了各种历史专有名词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缩写。我个人不得不时常翻阅附录中的时间线和人物索引,才能跟上作者的论述节奏。但这同时也恰恰证明了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为专业研究者和有志于深入了解该议题的严肃读者,提供了一份扎实而全面的知识框架。作者对国际法和条约的引用非常严谨,特别是对柏林会议前后各方利益交换的剖析,那种冷峻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还原,让人体会到历史的残酷性与现实主义的底色,非常值得反复咀嚼和思考其深层含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