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与交融——希腊化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碰撞与交融——希腊化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巨平 著
图书标签:
  • 希腊化时代
  • 希腊历史
  • 文化交流
  • 亚历山大大帝
  • 古代文明
  • 历史文化
  • 地中海世界
  • 文化融合
  • 古代希腊
  • 文明碰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7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994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希腊化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基本与亚历山大之后希腊人与当地民族的互动程度相一致。多元、统一是其基本特征。它与希腊古典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希腊人与被统治民族共存之地的文化,是以希腊人为创造者主体、希腊文化形式为基本载体,同时吸收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等文化因素之后形成的混合文化。它可能只是流行于希腊化世界上层的精英文化,但它的影响还是会通过钱币、宗教和政治统治的触角伸向广大的社会下层。就欧亚大陆文明间的沟通而言,它承前启后,可谓人类历史上第yi次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

作者简介

1985—198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师从王敦书教授攻读古希腊罗马史方向,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6—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刘家和教授攻读中外古史比较研究方向(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8—2004年,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1993)、教授(1998);曾任历史系副主任(1995年)、主任(1995-2003),兼任山西大学文博学院、旅游学院院长。2004年至今,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被推选为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2003年11月-2004年1月应邀在美国圣迭戈大学讲学;2005年7月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第14届国际哲学大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好的,为您创作一个与《碰撞与交融——希腊化时代的历史与文化》无关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 --- 巨舰远航:15世纪葡萄牙海洋帝国的兴衰与全球贸易网络构建 引言:追逐地平线的雄心与时代的转折 本书深入剖析了15世纪葡萄牙如何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小型王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航海技术、坚定的国家意志与精明的商业策略,崛起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海洋帝国。我们摒弃传统的英雄叙事,转而聚焦于驱动这场伟大航海革命背后的社会、经济、技术与政治动力学,探究葡萄牙人如何绘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张跨越四大洋的贸易网络蓝图,并最终奠定了早期现代世界贸易格局的基础。 第一部分:从“航海王子”到大西洋的先驱(技术、知识与早期探索) 葡萄牙的崛起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对地理知识、造船技术和国家战略长期投入的必然结果。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亨利王子(Infante Dom Henrique)在萨格里什(Sagres)建立的航海学校和观测站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详细分析了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的结构性革新——这种轻快、吃水浅且能逆风航行的船只,如何使葡萄牙人得以突破传统地中海航行模式的限制。 导航技术的革新: 深入研究了葡萄牙人如何将阿拉伯的星盘技术与欧洲的罗盘技术相结合,并依赖天文学知识进行纬度定位。我们展示了早期航海家们如何系统地记录风向、洋流和海岸线特征,积累起一套独特的“海洋经验学”。 早期探险的目标与障碍: 探讨了葡萄牙早期探险的核心驱动力——绕过摩洛哥海岸的穆斯林贸易壁垒,获取黄金和香料,以及传播基督教。重点分析了征服休达(Ceuta)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获取商业利益的门户,更是向北非扩张的前哨站。 第二部分:穿越非洲的“黑水”:印度洋的商业革命(贸易、冲突与体系构建)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达·伽马(Vasco da Gama)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标志着欧洲与亚洲之间直接贸易通道的开启。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壮举,更是对既有全球经济秩序的颠覆。本部分着重描述葡萄牙人如何在印度洋建立其海上霸权。 “火枪炮下的贸易”: 与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不同,葡萄牙的印度洋体系建立在军事武力的威慑之上。我们细致分析了葡萄牙的“卡尔斯塔德体系”(Cartaz System)——一种强制性的海上通行证制度,它有效地将印度洋上原有的伊斯兰和印度教贸易网络纳入葡萄牙的控制之下,并通过垄断关键港口(如果阿、马六甲)实现对香料(胡椒、丁香、肉豆蔻)贸易的严格监管。 殖民地管理的尝试与局限: 探讨了葡萄牙总督(如阿尔布克尔克)的统治策略。他们试图建立一个以军事要塞为核心的“海洋帝国”(Estado do Mar),而非传统的陆地殖民地。然而,由于资源有限和本土人口稀少,葡萄牙的统治始终依赖于对当地精英的拉拢和军事威慑,其控制范围远不如其宣称的广阔。 第三部分:香料的浪潮与全球化的早期形态(经济影响与文化反馈) 葡萄牙的航海活动深刻地重塑了世界经济地理。美洲白银的发现,特别是来自日本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葡萄牙的贸易路线,首次实现了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实物交换,构成了早期全球化雏形。 白银的流向与价格革命: 本章详细追踪了西班牙美洲的白银如何经由墨西哥,运往菲律宾马尼拉,再通过葡萄牙控制的航线(或通过合法的和非法的走私渠道)输入到亚洲,换取丝绸、瓷器和香料。这一流动对欧洲和亚洲的物价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与宗教的渗透: 尽管葡萄牙的主要目标是贸易利润,但其扩张也伴随着强烈的传教热情。我们考察了耶稣会士在亚洲的传教活动,特别是方济各·沙勿略在日本和中国南方的活动。这部分分析了欧洲技术、宗教观念与亚洲复杂社会结构之间的摩擦与适应。 第四部分:帝国的衰落与遗产(内部结构性缺陷与外部竞争) 葡萄牙的“海上帝国”在16世纪末期显现出结构性的脆弱性。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帝国衰落的原因,并评估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继承危机与人力资源枯竭: 1580年伊比利亚合并,葡萄牙王国被西班牙吞并,使得葡萄牙的资源被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的全球战争体系,分散了其维护广阔海洋防线的精力。同时,长期从事高风险航海和定居活动的损耗,导致葡萄牙本土人力储备严重不足。 新兴商业势力的挑战: 荷兰和英国的崛起,带来了更先进的商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些新势力挑战了葡萄牙的军事垄断,并更有效地整合了资本与商业风险。荷兰人对马六甲和锡兰的攻占,标志着葡萄牙对亚洲香料贸易主导权的终结。 历史遗产: 尽管帝国衰亡,但葡萄牙留下的航海知识、全球贸易港口网络(如澳门、果阿)以及葡萄牙语在世界多个角落的遗存,成为其对世界历史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语:一个时代的终结与现代世界的序章 《巨舰远航》旨在揭示,15世纪的葡萄牙冒险史是一部关于资源管理、技术创新与地缘政治野心的教科书。它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地球两端连接起来,以暴力和贸易为工具,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全球资本主义奠定了物理和经济的基础。本书邀请读者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航海时代,理解海洋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现代世界格局。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部作品的价值,那或许是“重塑认知”。在阅读之前,我对“希腊化时代”的理解相对扁平,大多停留在“希腊文明的衰落与东方影响的渗透”这一刻板印象中。然而,这部书彻底颠覆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对权力、文化、经济三者之间复杂互动的深度剖析,成功地将这一时期重塑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和活力四射的“中介时代”。它不再是古典辉煌的尾声,而是新文明形态孕育的熔炉。尤其是对技术革新和科学知识传播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在政治动荡之下,人类智慧是如何通过跨区域的网络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这种对历史时期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定义,是极具启发性的,它促使我们思考:真正的文明进步,究竟是源自某一个单一的中心,还是诞生于不同文明边缘的交汇点上?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古代世界的复杂性和连续性,提供了一个极为精妙且富有启发性的框架。

评分

这部著作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称道,作者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织就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的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比如,他对于亚历山大帝国崩溃后,权力中心如何从马其顿的军事集权逐渐转向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邦和区域性王国的那种渐变过程的描摹,绝非简单的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权力结构、经济基础和社会心理层面的深层变动。那些关于塞琉古、托勒密、安提柯等继承者王朝间复杂的外交博弈和军事冲突,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年代记,而是充满了人性挣扎与政治权谋的戏剧场。那种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依然能捕捉到个体命运沉浮的叙事节奏感,让人在阅读时,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变革的脉动和不安的氛围。他对于权力更迭背后那种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典晚期政治生态的理解,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立刻鲜活了起来,具有了当代的回响。

评分

这部书的学术严谨性,也体现在其对史料的谨慎运用和批判性反思上。作者在阐述某些观点时,总是能清晰地指出史料的局限性,避免了“一锤定音”式的断言,这使得整个论述过程充满了智性的张力。他对于一手文献的引用和解读,显示了深厚的古典学功底,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这些专业性的考据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之中,做到既不失学者的深度,又不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例如,在讨论艺术风格的演变时,他不仅分析了雕塑作品本身的特征,还会追溯到支持这些艺术项目的赞助人背景和其背后的政治意图,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视角,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思辨价值。这种既扎实又富有批判精神的研究方法,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踏实,相信自己正在接触到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知识体系,而非空泛的宏论。

评分

读完这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文化层面的洞察力非凡,他没有将古代世界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视为线性的发展或衰退,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持续动态的“碰撞”与“交融”的场域中去审视。这种处理方式,远比传统的文化史叙述要高明得多。书中对于宗教信仰传播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无论是希腊化神祇在东方被本土化的过程,还是东方神秘主义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希腊世界的哲学和艺术思潮,都被探讨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去评判“文明的优劣”,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冷静来考察文化基因的混合与变异。例如,他对知识分子的迁徙及其带来的学术中心转移的分析,让我对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兴衰不仅仅停留在其物质层面的损毁,而是看到了它所代表的一种跨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瓦解。那些关于哲学流派(如斯多葛学派)如何吸收了东方宇宙观而变得更具普世性的论述,展现了一种极为深刻的跨学科视野。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描绘社会生活细节方面的功力,堪称一绝。历史的重量,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碎片之中。这部作品在描述城市生活、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阶级差异时,展现出令人信服的真实感。我非常喜欢他对于希腊化时代新出现的城市景观——那些宏伟的公共建筑、商业广场和复杂的供水系统——的描绘,这不仅是建筑史的描述,更是对城市中产阶级兴起及其消费模式转变的侧面写照。特别是他对于贸易路线的梳理,将橄榄油、谷物、香料的流通与特定地域的政治稳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经济史不再是抽象的数字游戏,而是与普通人的生计息息相关。那些关于不同民族在同一个城市里如何共存、冲突与适应的细微描写,比如语言的使用习惯、婚丧嫁娶的习俗差异,都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社会图景,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全球化”雏形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