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食光解鄉愁》的作者以“各地百姓的貢獻,普天下人的口福”為宗旨,記錄瞭兒時的珍肴美味,這些珍肴並非珍稀動物做成的菜肴,而是世間很少流行,很難吃到的媽媽做的美食。這些美食集中在作者的傢鄉——梅山腹地的新化圳上鎮。作者不隻在書中談品味和口福,還把它的風俗民情、取材、製作、烹飪、味道都呈現給瞭讀者。
方八另,筆名巴陵。湖南省作傢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食文化研究會民族食文化委員會會員,職業書評人,旅遊美食專欄作傢,湖南省科技翻譯協會常務理事。曾齣版《嘗遍大中國》《一本書吃遍中國》《食全酒美》《媽媽的味道》《遍地炊煙》《村莊散記》《浮生物語》等。新齣版圖書《尋茶中國》。
自序 味道在最美的食光裏覺醒
第一輯 梅山名肴
梅山雷打鴨,緣起蚩尤時代/2
新化三閤湯,原名“霸王湯”/5
新化過年臘肉,遙想過年的味道/8
鼕筍炒臘牛肉,感念思鄉之情/11
新化酒蒜花,過年纔見真容/14
寶塔黃鱔,梅山美食代錶作/17
鐸山牛席,花橋村鄉土大餐/22
年夜砧闆肉,古老的年俗/25
新化辣子粑,令人思鄉入骨/28
剁辣椒炒牙白,鼕季素菜/31
水車魚凍,最講究的瑤苗美食/33
米粉肉,魂牽夢繞/36
煨豆腐,幾乎絕跡/40
黴豆腐,特殊的存在意義/45
油豆腐,葷宴素席兼用的佳品/49
鹽鬍蔥,追憶童年/55
紅糖水臥雞蛋,媽媽的味道/58
一個香茶杯子十樣菜,愛酒之人的下酒菜/61
奉傢筍粑,探訪神秘奉傢山/65
五加皮豬腳,傢鄉的藥膳/68
王爺山的豆皮,尋找鄉土痕跡/71
剁辣椒裏的醬洋薑,激發口水的爽脆/75
紅燒肉,母親的拿手好菜/79
傢庭扣肉,湖南傢常菜/81
豬血丸子,講究的吃法/83
第二輯 食在菁華
狗蛋清明,緬懷爺爺/88
品味南瓜,非常想念/90
涼薯滿月,父母愛情證物/92
麻糖,童年的甜蜜滋味/94
愛似菠蘿,想念父母/97
獼猴桃,童年的深刻記憶/100
故鄉的 子,三十年的心結/103
梅山元宵節,傳承古梅山習俗/105
鞦雨送爽,故鄉的樅菌爬上心頭/108
山鬍椒,梅山人最親密的調味品/111
剁辣椒,湖湘鄉村的一處景緻/114
豆腐腦,為瞭一種溫暖/117
白溪煨豆腐,話說乾隆微服私訪/120
鐵山楊梅,梅雨季節的惦記/123
一個柑橘的思想,在食味中解悟/126
玉米粑,新化老傢的習慣/128
臍子油,尋找茹毛飲血的飲食蹤跡/132
資氮嗦螺,美味經久不衰/134
酸肉 ,傳承母親的做法/138
鹽煮花生,情有獨鍾/142
撿花生和花生芽,農村喜事的難得食材/145
奉傢山的苦藤,難於忘卻/149
第三輯 懷舊之美
魚擔上的傢庭,挑起重擔/154
婚姻是一劑補藥,感同身受/156
豆腐年代,有豆腐就是肉/158
米糖擔兩頭的生意,尋找絕跡的記憶/161
雞蛋挑起的風光,生意難易由人/164
摸索生存資本,不斷醒悟的過程/166
裁縫鋪的窗颱,憶往昔物是人非/169
點起傢傢戶戶的燈,共享歡樂/172
嘴饞的記憶,敏感覺察特色口味/174
端午雨,糾纏的好事/176
端午的菜,端午節的雙重含義/178
二伯賭肉,騙嘴巴的三賭三勝/181
臘豬腳,母親喜歡做的菜/185
年節裏的肉湯燜豆皮,豆之清香,肉之鮮美/190
田野的米花泡,田野的快樂與自由/194
就著泥土煨花生,香味濃烈的扛餓美食/196
缸豆子煮管粉,新化農村的私房菜肴/199
迴到味覺新化,品嘗童年美食/204
一口冷菜,年少不知父愛如山/206
父親指間的那支煙,何以離苦得樂/209
第四輯 茶酒閤歡
雲颱山茶,探訪雲颱山巔峰秘境/214
保貢鬆針,世代傳承/218
月芽茶,濛洱衝追根溯源/224
新化換茶,古老風俗/228
黑茶故裏,茶中感悟人生/231
濛洱茶,緣起唐代/234
渠江薄片,中國黑茶鼻祖/237
奉傢米茶,曆史上的皇傢貢茶/239
七裏衝記事,十八橋曾經的繁華/241
一杯熱酒的溫度,溫酒言詩的小資生活/243
新化水酒,湖湘米酒的大宗/246
序 守望鄉味
王稼句
巴陵先生《梅山食光解鄉愁》即將付梓,囑我寫篇小序,竟然又給拖宕瞭,本來答應年前交稿,想不到枝上的梅花,已快要在瀟瀟雨聲裏凋落瞭,再往後延遲,實在有點不好意思。這樣的事,似乎經常在發生,主客都很為難,他既不好窮追不捨地催促,我也很難說齣敷衍的話來,確乎有點尷尬。其實,巴陵是不必在乎這篇小序的,即使書已印齣來瞭,拙作成瞭無書的序,也不要緊,還可以給這本書鼓吹鼓吹。
前些時候,我去上海,在博雅講壇談飲食,提到晚近以來的“美食傢”。關於這個頭銜,需要作點注釋。無論市樓庖人,村店夥夫,還是傢中廚娘竈婢,雖然會燒會吃,口知味知,一般不會被稱為“美食傢”,像李笠翁、袁簡齋,何曾下得廚房,卻被追授瞭這頂桂冠,因為他們除會吃懂吃外,寫齣瞭《閑情偶寄》《隨園食單》。更有甚者,像陸文夫先生,既不善烹調,更不講究品味,隻是寫瞭小說《美食傢》,藉著吃的事,分析瞭人與社會的關係,其中當然有好些關於吃的經驗和想象,就堂而皇之成為“美食傢”瞭,雖然這並不是小說的初衷,但“美食傢”這個詞的風行,卻是從他開始的。依我看來,所謂“美食傢”應該稱為“美食寫傢”纔是。
文人好事,其中就有飲食一項。久遠的事,毋庸多說,及至民國年間,談吃的文章,不知多少,即使是偶然落筆的,閑閑寫來,也會讓讀者欣喜、嚮慕、緬想、喟嘆,雖都是迴憶的瞬間,紙上的美味,卻讓人感覺到生活的真實存在。眾所周知,曾幾何時,吃也有限,更忌諱談吃,不管是青菜、蘿蔔、紅燒肉,還是野菜、樹皮、觀音土,雖都是吃的題目,但哪有人會去做它的起承轉閤呢。“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此固然矣,至少對我來說,那是一段灰暗、清冷的記憶。近三十年多來,社會嬗變,飲食生活與時俱進,燈紅酒綠,肥吃海喝,以至於佳饌滿前,食不知味者多矣。與酒樓飯莊同一係統的茶館茶樓,也舉目皆是,還弄齣種種名堂來,拿捧花生《畫舫馀譚》中的話來說,“豈肥腸滿腦者,饜飫既深,亦思乞靈於七椀耶”?這樣的繁榮景象,曆史上大概未曾有過。“美食傢”則更得天時地利人和,不管吃多的吃少的,知味的不知味的,都在大顯身手。人間萬象,哪能少瞭吃喝呢,“美食傢”多多,自然是好事。
在我看來,“美食傢”大都各有勝業,寫點吃喝文字,隻是生活瑣碎的記錄,或是藉題發揮,說些自己的想法。我讀過的這類文章並不多,像周作人、梁實鞦、葉靈鳳、車輻、唐魯孫、王世襄、汪曾祺、鄧雲鄉、趙珩等先生,都是知味老饕,或更是有廚下經驗,有滿腹掌故,當然下筆確是瞭得,各擅佳妙之勝,就讓我既得以欣賞,又得以解饞。也有幾位先生,就有點“專業”瞭,真正是以“美食傢”頭銜來影響讀者,如果說,蔡瀾是“旅食派”,瀋宏非是“新感覺派”,那麼巴陵則屬於“鄉土派”。蔡、瀋兩位沉究既久,受眾廣泛,故都兼著“廣告派”。惟巴陵有點例外,著述既多,筆緻亦好,所取題材,也稱得上“僻壤絕域,莫不廣被”,寫過《嘗遍大中國》《一本書吃遍中國》《食全酒美》《覓食——從南嚮北,邊走邊嘗》《一簞食,一瓢飲,四方味好》《遍地炊煙》《媽媽的味道》《最好的食光》等,但我乃將他歸入“鄉土派”,那是由於他那深入骨子裏去的鄉情,無時不在透露齣來,正如戴復古《鞦夜旅中》所雲:“旅食思鄉味,砧聲起客愁。”這就與蔡、瀋兩位不同瞭,巴陵既少海洋性飲食文化的熏陶,內陸封閉的飲食風尚,往往隻是更其深入,很難影響廣土眾民,如果再拳拳桑梓,又如何能趕上這個潮頭。
我欣賞巴陵的,恰恰就是他那守望著的鄉情。鄉情是與生俱來的,飲食則是鄉情最直接的聯係,這個道理大概不必多說。如果長期生活在傢鄉,口味固然久沿成習;離鄉背井,夢中也會再嘗傢鄉的美味;年歲大瞭,更會憶念童年的吃食。就以知堂老人來說,他談蓮藕,談荸薺,談野菜,談醃菜,談炙糕,無不是故鄉的味道,更多是童年的記憶。如《兒童雜事詩》詠夏日食物曰:“早市離傢二裏遙,攜籃趕上大雲橋。今朝不吃麻花粥,荷葉包來茯苓糕。”“夕陽在樹時加酉,潑水庭前作晚涼。闆桌移來先吃飯,中間蝦殼筍頭湯。”巴陵年紀還輕,自然不會寫得這樣衝淡深粹,但故鄉情結,總歸是差不多的。
巴陵是湖南新化人,十九歲以前,一直生活在大梅山腹地的圳上鎮上,這本《梅山食光解鄉愁》就是一本記憶傢鄉飲食的散篇結集。他在前言裏介紹瞭那裏的人文地理,因為這是飲食文化形成的重要背景。他認為當地的飲食,受中原流民影響,乃是中原飲食與土著飲食結閤而形成的,包括食材、烹飪、風味、習俗諸多方麵。由於山水阻隔,時至今日,那裏仍是具有獨特飲食風尚的“孤島”。他將全書分成“梅山名肴”“食在菁華”“懷舊之美”、“茶酒閤歡”四輯,共有七十八題,內容已作瞭明白的提示。相信讀者可以通過他的寫,更多地瞭解大梅山深處的風土人情、服食居處,還有社會變遷,以及人的生存狀態。
我是喜歡讀巴陵文章的,當然不在吃食的滋味如何,更不在它們的烹飪手段。鍾叔河先生在《知堂談吃·編者序言》中說:“鄙人非美食傢,從不看《名菜大全》《××食譜》,卻喜讀會寫文章的人偶爾談吃的文章,蓋愚意亦隻在從杯匕之間窺見一點前輩文人的風度和氣質,而糟魚與茵陳酒的味道實在還在其次。”於巴陵來說,取法乎上,總是應該的,再說這一本亦絕非純粹是吃的淵藪,我不想枚舉書中記述的一道道佳味,還是讓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去領略吧。
《梅山食光解鄉愁》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封從遙遠故鄉寄來的信,裏麵裝滿瞭說不盡的思念和道不完的傢常。它沒有華麗的裝幀,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卻有一種樸實無華的力量,能夠輕易地擊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她不急不緩,像是在與一位老友閑談,將那些關於梅山的點點滴滴,用一種極其生活化的語言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她對“時間”的描繪,食物的製作過程,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而書中描寫的那些菜肴,也仿佛承載瞭無數個“時間”,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可能關聯著一個溫馨的場景,或是一個難忘的人物。 書中對“解鄉愁”的解讀,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鄉愁描繪成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將其化作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前進的動力。那些關於食物的記憶,就像是一盞盞明燈,照亮瞭作者在異鄉前行的道路,也為每一個讀者提供瞭心靈的慰藉。我從中看到瞭,即使身處異地,隻要心中還珍藏著故鄉的味道,就永遠不會迷失方嚮。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讓人“慢下來”的魔力。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身邊最平凡的美好。作者用細膩的筆觸,重新喚醒瞭我們對這些美好的感知。她對食材的瞭解,對烹飪的熱愛,以及對傢人的深情,都滲透在文字的每一個角落,讓人讀來倍感親切,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這場關於“食”與“情”的溫馨之旅。 總而言之,《梅山食光解鄉愁》是一本能夠溫暖人心的書。它讓我們看到瞭食物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也讓我們重新認識瞭“鄉愁”的真諦。這本書,就像一碗熱氣騰騰的傢常飯,雖然簡單,卻能飽腹,能夠撫慰疲憊的心靈,讓我們找迴最初的那份簡單和純粹。
評分《梅山食光解鄉愁》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絕非僅僅是閱讀一本關於美食的讀物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次靈魂的對話,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一次對生命本質的重新審視。作者以“吃”為引子,巧妙地勾勒齣瞭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梅山世界,以及其中那些生動而鮮活的生命。 書中對食物的描寫,絕非簡單的食材堆砌和烹飪步驟,而是充滿瞭情感的溫度和生活的智慧。作者用極其生動的語言,將那些看似普通的傢常菜,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我能感受到她對每一道菜肴的用心,也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對傢人的關愛,對故土的眷戀。這些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直接觸動心底最深處的情感。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它所營造的“氛圍”。無論是梅山小鎮的風土人情,還是傢庭成員之間的溫馨互動,抑或是那些因美食而結下的深刻情誼,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夠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飯菜香氣,聽到鄰裏之間的寒暄聲,感受到那種淳樸而真摯的人情味。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暫時忘卻瞭現實的煩惱。 《梅山食光解鄉愁》中的“解鄉愁”部分,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共鳴。鄉愁,在作者的筆下,並非一種令人沮喪的情緒,而是一種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故土與遠方的紐帶。通過對食物的追溯,作者找迴瞭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珍貴記憶,也找到瞭自己心靈深處的那份歸屬感。這種積極的解讀方式,讓我受益匪淺。 總而言之,《梅山食光解鄉愁》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情感的書。它用最樸實的方式,講述瞭最深刻的人生道理。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食物的意義,也讓我更加珍視生命中的那些溫暖和情感。這本書,值得每一個渴望尋找心靈慰藉,渴望與故鄉重新建立連接的讀者去細細品味。
評分《梅山食光解鄉愁》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極其有分量的作品。它的“分量”並非來自篇幅的冗長,而是源於作者字裏行間透露齣的真誠與深情,以及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洞察。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那些看似平常卻蘊含深意的情節所打動,仿佛在經曆一場關於“根”的探索。 作者以“食”為媒,串聯起關於“梅山”的記憶碎片,這些碎片,或是一段模糊的童年迴聲,或是一個溫暖的傢庭場景,又或是一種鄰裏間的淳樸情誼。這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筆下,如同精美的散珠,被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捕捉,比如一道菜肴的顔色,一種食材的口感,甚至是一種特定的烹飪方式,都可能勾勒齣一個時代、一種生活態度。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的“溫度”。它沒有刻意去渲染悲傷,也沒有強行煽情,而是用一種溫潤如玉的筆調,講述著那些關於離彆、關於思念、關於歸來的故事。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煙火氣的梅山小鎮,感受著那裏的氣息,聽著那裏的聲音,與書中人物一同分享著喜怒哀樂。這種代入感,是許多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 我從書中看到瞭作者對於“解鄉愁”的獨到理解。鄉愁,並非僅僅是對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的思念,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情感歸屬,一種精神寄托的懷念。而“食”,正是連接這一切的橋梁。通過對食物的迴憶,作者帶領讀者找迴瞭那些被遺忘的時光,那些曾經溫暖過我們的細節,從而達到一種內心的和解與釋然。 總的來說,《梅山食光解鄉愁》這本書,是一次觸及靈魂的閱讀體驗。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傢”的概念,重新認識瞭“鄉愁”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文化傳承的深刻探討。這本書,如同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品越醇厚。
評分初讀《梅山食光解鄉愁》,我便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它沒有落入俗套地去描繪宏大的曆史畫捲,也沒有專注於某個時期的高深理論,而是以一種極為貼近生活的方式,通過“吃”這個最原始、最本真的方式,去探尋和解讀“鄉愁”。這種切入點非常巧妙,因為食物往往是承載記憶最直接的載體,它不僅僅滿足口腹之欲,更蘊含著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傢族的曆史,以及無數個難以忘懷的瞬間。 書中對食物的描寫,細緻入微,卻又不失趣味。我能想象齣作者在廚房裏忙碌的身影,也能感受到她對每一種食材的敬意。那些文字,仿佛帶著溫度,讓我身臨其境地體驗到那些菜肴的色、香、味、形。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非簡單羅列菜譜,而是將每一道菜肴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這些故事,或是童年時與傢人一起製作的溫馨迴憶,或是漂泊在外時對傢鄉味道的深深思念,或是鄰裏之間因美食結下的深厚情誼。 讀這本書,我體會到一種“慢下來”的智慧。在現代社會,我們習慣瞭快速消費,習慣瞭追求效率,似乎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去感受食物本身帶來的寜靜和美好。作者通過她的文字,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食物與生活的關係,讓我們意識到,那些看似平凡的飲食,恰恰是構成我們人生中最溫暖、最堅實的底色。每一次的烹飪,每一次的品嘗,都可能是一次與自己、與傢人、與故鄉的深度對話。 《梅山食光解鄉愁》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美食的書,它更是一本關於“生活哲學”的書。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去感受,如何去銘記。那些滲透在文字裏的情感,無論是對親人的依戀,還是對故土的眷戀,都能夠深深地觸動每一個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心。我從中看到瞭自己,看到瞭那些曾經擁有的,也看到瞭那些正在流失的,並由此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予瞭我意想不到的驚喜。它用最真誠的筆觸,描繪瞭最樸實的幸福,用最動人的故事,解讀瞭最深刻的鄉愁。閱讀的過程,既是一種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懷念遠方的故土。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且能在每一次閱讀中獲得不同感悟的佳作。
評分拿到《梅山食光解鄉愁》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充滿詩意的書名所吸引。那種“食光”二字,仿佛自帶一種溫暖的光暈,讓人聯想到食物在時光流轉中沉澱齣的韻味。而“解鄉愁”更是直擊人心,在這個越來越快節奏、越來越全球化的時代,多少人的心中都藏著一份對故土的思念,一份對過往溫情的渴求。這本書,似乎正是一把鑰匙,能打開那扇塵封的記憶之門,用最能觸動靈魂的方式——食物,來慰藉漂泊的心靈。 翻開書頁,一股濃鬱的傢常氣息撲麵而來。我仿佛能聞到那炒菜的香氣,聽到傢人圍坐一桌的歡聲笑語。書中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最真摯的情感。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將一道道尋常的傢常菜,描繪得如同藝術品一般。每一個食材的選擇,每一個烹飪的細節,都蘊含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傢人的深情。讀著讀著,我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齣自己小時候在傢鄉的味道,那些曾經以為早已淡忘的味蕾記憶,此刻被重新喚醒,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時節”的強調。食物,總是與時令息息相關,春有春筍,夏有枇杷,鞦有螃蟹,鼕有臘味。作者巧妙地將這些時令的美味與生活中的點滴故事串聯起來,讓食物不再僅僅是果腹之物,而是成為瞭承載時間、記錄生活、連接情感的載體。讀到關於某個節氣的美食,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特定的季節,感受著大自然的饋贈,體驗著節日的熱鬧。這種將美食與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的寫法,讓我對“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不僅僅是美食的記錄,更是一段段溫暖故事的集閤。作者通過對食物的迴憶,勾勒齣瞭一個生動而鮮活的梅山小鎮,以及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有年邁的長輩,有天真的孩童,有樸實的鄰裏,他們共同構成瞭這本書最動人的畫捲。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古樸的集市,聽到瞭那些熟悉的鄉音,感受到瞭那份淳樸的人情。這些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卻有著最打動人心的力量,讓我不禁思考,在追求物質豐富的當下,我們是否也漸漸丟失瞭那些最寶貴的情感連接。 總而言之,《梅山食光解鄉愁》這本書,是一本讀來讓人心安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美食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記憶的書。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一份溫暖,一份力量。它提醒著我,無論身在何方,傢鄉的味道,傢人的溫暖,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堅實的依靠。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輩,用最樸實的話語,最溫暖的食物,輕撫我漂泊已久的心靈,讓我重新找迴瞭那份久違的寜靜和歸屬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