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後期興起的後結構主義埋葬瞭主體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研究興起,同時,新保守主義在西方各國政壇領舵掌權。在此背景之下,教育改革轟轟烈烈,教育研究領域力圖革新。在反思與傳承的基礎上,這本書緻力於從政治、文化與權力的角度研讀教育。
本書圍繞著後結構主義這個核心的概念,係統地論述瞭後結構主義、政治與教育相關的主題:普遍理性與主體的批判,知識分子與後現代文化,後結構主義、教育以及後現代文化三者之間的關係,新自由主義政府與市場對教育與文化的建構,教育理論、教育政策與倫理,信息社會中的科學和教育,科技、賽博空間與大學、民主、教育,差異政治等問題。
邁剋爾·彼得斯 Michael Peters
新西蘭懷卡托大學教育學教授,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育政策、組織與領導係名譽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鄭州大學高級訪問教授,新西蘭人文所終身研究員,新西蘭皇傢學會榮譽會員,曾是蘇格蘭、新西蘭、南非、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歐盟的政策顧問。2012年、2015年分彆被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堡大學授予榮譽學位。
彼得斯的研究領域為教育、哲學以及社會理論。他采用後結構主義、批判理論、分析哲學來“透視”知識生産、消費與分配等問題。彼得斯是《教育哲學與理論》責任主編以及其他四本國際電子期刊的創刊主編。他齣版瞭80多本著作,代錶作為《後結構主義、政治與教育》 《開放的美德》《奧巴馬與美國夢的終結》《創造力與全球知識經濟》。
“邁剋爾·彼得斯是當代少數幾位教育理論傢,他們洞悉當今,提齣要緊的問題,並且具有智識上的勇氣把這些問題帶入討論。彼得斯學識的廣度和深度、對所研究領域專業上的洞察令人印象深刻”
——彼得·麥剋拉倫(Peter McLaren),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學院
邁剋爾·彼得斯的視野開闊,洞見深刻,他探討瞭多種不同的、豐富的主題,讀者可自取英頡;並且各個主題之間的聯係引人入勝,帶給人樂趣,就好像馳騁在當代學術界縱橫交錯的阡陌上。這本書是後現代思想的珍貴的寶庫,值得細細鑒賞。
——科林·蘭剋希爾(Colin Lankshear),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語言與文學教育學院
最近三年,邁剋爾·彼得斯齣版的著作數量不菲,這些著作,奠定瞭他在教育領域中關於後現代思想探討的領先地位。這本書便是明證,他與利奧塔閤著的《教育與後現代境況》同樣如此。彼得斯在這本書中融閤瞭大量的一手文獻與二手的資料,進而他給讀者呈現瞭新穎的內容與觀點。對後現代主義思想與二戰後法國哲學感興趣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本書是重要的資源。
——詹姆士·馬紹爾(James Marshall),新西蘭奧剋蘭大學教育學院
005 / 緻謝
007 / 導論:理性的批判
037 / 1 後結構主義與主體哲學:“權力意誌遊戲對峙辯證法勞動”
073 / 2 後結構主義、知識分子以及後現代文化
103 / 3 反對阿蘭·芬凱爾剋勞特《思想的失敗》:文化、教育與後現代主義
124 / 4 福柯、話語與教育:新自由主義的治理術
143 / 5 建築學的反抗:教育理論、後現代主義和“空間政治學”
168 / 6 “奧斯威辛之後”:倫理學與教育政策
195 / 7 “信息社會”的科學與教育
221 / 8 瓦蒂莫、後現代性與透明社會
241 / 9 控製論、賽博空間和大學:赫爾曼·黑塞的《玻璃球遊戲》與世界語的夢想
268 / 10 單邊文化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民主:政治差異或者認同?
296 / 參考文獻
314 / 索引
讀到《後結構主義、政治與教育》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關於教育改革和政治動員的畫麵。我經常在想,為什麼有些教育理念能夠迅速傳播並被廣泛接受,而另一些則舉步維艱?這背後是否有著某種看不見的“政治”力量在推動和塑造?後結構主義的“權力話語”概念,在我看來,或許能為理解這一現象提供一把鑰匙。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福柯、德裏達等人的思想,運用到教育領域的研究中的。比如,是否存在某種“教育權力話語”,它定義瞭什麼是“好”的學生,什麼是“成功”的教育,甚至什麼樣的知識纔算是有價值的?而這種話語又是如何被政治力量所構建、維持,甚至被用來鞏固現有的社會秩序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在看似中立的教育係統背後,潛藏著怎樣的意識形態衝突和權力博弈。我希望作者能通過具體的分析,幫助我理解,為何政治的觸角能夠如此深入地滲透到教育的每一個角落,以及我們作為教育的參與者,如何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抵製那些可能阻礙個體自由發展和批判性思維的權力話語。
評分這本書我一直想讀,但又有些猶豫。題目《後結構主義、政治與教育》聽起來就非常有分量,感覺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消化。我平時對哲學思潮雖然有涉獵,但後結構主義總讓我覺得有點難以捉摸,它的概念,比如解構、權力話語、主體性崩塌等等,常常讓我感到雲裏霧裏。再加上“政治”和“教育”這兩個如此宏大且相互關聯的領域,這書的深度可想而知。我擔心自己可能沒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復雜、抽象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日常可見的教育實踐和政治運作中的。會不會有太多理論術語,讓我讀起來步履維艱?我更希望的是,在理解瞭這些深刻理論之後,能夠看到作者是如何將它們抽絲剝繭,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麵前,並且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思考角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撥開迷霧,真正理解後結構主義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身處的政治環境,以及這些影響又如何體現在教育係統之中。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模式和政治話語,讓我能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看到更深層次的結構和權力運作。
評分我對教育一直抱有非常理想化的看法,覺得它應該是傳遞知識、啓迪智慧、培養健全人格的純粹之地。但現實往往是復雜的,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比如考試的壓力、學業的內捲、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等等,讓我不禁思考,這些現象的根源究竟在哪裏?《後結構主義、政治與教育》這個題目,讓我看到瞭一個新的研究方嚮。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從後結構主義的“解構”視角齣發,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製度和理念,是否它們本身就包含著某些內在的矛盾和不閤理之處?我尤其關注“政治”這個詞,它是否意味著教育並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獨立於政治之外,而是深深地受到政治訴求和權力結構的影響?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比如,教育可能並非總是為瞭“解放”個體,而有時也可能成為一種“規訓”或“馴化”的工具。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種審慎而批判的態度,幫助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和功能,理解教育在社會權力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可能為我們思考未來的教育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啓示。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聯想到最近關於教育改革的種種爭論,以及不同政治派彆在教育問題上的立場差異。我一直覺得,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它更是價值觀念和社會規範的塑造過程,而這些塑造過程,必然與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環境息息相關。《後結構主義、政治與教育》這個書名,讓我對這種聯係有瞭更深的期待。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將後結構主義的理論工具,比如對語言、符號、權力和知識之間關係的分析,應用於對教育現象的解讀?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當代社會,教育是如何被用來構建特定的“主體性”,以及這種主體性的構建過程,是否會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深刻影響?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揭示教育係統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權力運作和政治意圖。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是如何在政治的博弈和權力的話語中被不斷地協商、定義和重塑的,以及我們如何在這樣一個復雜的語境下,尋求更加自主和批判性的教育實踐。
評分我最近接觸瞭一些關於教育公平和批判性思維的討論,感覺現有的教育模式似乎總是在某種既定的框架下運作,而這個框架又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權力關係,我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的題目《後結構主義、政治與教育》恰好觸及瞭我一直思考的核心問題。我尤其好奇,後結構主義的解構方法,比如對文本、權力話語的分析,能否有效地揭示齣教育係統中那些不易察覺的結構性不平等和意識形態灌輸?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關於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比如,作者是否會分析現有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甚至校園文化,是如何受到權力結構的影響,並可能無意識地強化瞭某些社會階層的優勢,同時限製瞭另一些群體的發聲機會?我希望這本書不是空談理論,而是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甚至是基於後結構主義的視角,提齣一些具有顛覆性的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嚮。我期待它能幫助我理解,在後結構主義的視野下,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究竟意味著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纔能構建一個更加多元、包容且能促進真正解放的教育體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