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期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埋葬了主体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研究兴起,同时,新保守主义在西方各国政坛领舵掌权。在此背景之下,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教育研究领域力图革新。在反思与传承的基础上,这本书致力于从政治、文化与权力的角度研读教育。
本书围绕着后结构主义这个核心的概念,系统地论述了后结构主义、政治与教育相关的主题:普遍理性与主体的批判,知识分子与后现代文化,后结构主义、教育以及后现代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新自由主义政府与市场对教育与文化的建构,教育理论、教育政策与伦理,信息社会中的科学和教育,科技、赛博空间与大学、民主、教育,差异政治等问题。
迈克尔·彼得斯 Michael Peters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教育学教授,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教育政策、组织与领导系名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高级访问教授,新西兰人文所终身研究员,新西兰皇家学会荣誉会员,曾是苏格兰、新西兰、南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的政策顾问。2012年、2015年分别被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堡大学授予荣誉学位。
彼得斯的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以及社会理论。他采用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分析哲学来“透视”知识生产、消费与分配等问题。彼得斯是《教育哲学与理论》责任主编以及其他四本国际电子期刊的创刊主编。他出版了80多本著作,代表作为《后结构主义、政治与教育》 《开放的美德》《奥巴马与美国梦的终结》《创造力与全球知识经济》。
“迈克尔·彼得斯是当代少数几位教育理论家,他们洞悉当今,提出要紧的问题,并且具有智识上的勇气把这些问题带入讨论。彼得斯学识的广度和深度、对所研究领域专业上的洞察令人印象深刻”
——彼得·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
迈克尔·彼得斯的视野开阔,洞见深刻,他探讨了多种不同的、丰富的主题,读者可自取英颉;并且各个主题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带给人乐趣,就好像驰骋在当代学术界纵横交错的阡陌上。这本书是后现代思想的珍贵的宝库,值得细细鉴赏。
——科林·兰克希尔(Colin Lankshear),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语言与文学教育学院
最近三年,迈克尔·彼得斯出版的著作数量不菲,这些著作,奠定了他在教育领域中关于后现代思想探讨的领先地位。这本书便是明证,他与利奥塔合著的《教育与后现代境况》同样如此。彼得斯在这本书中融合了大量的一手文献与二手的资料,进而他给读者呈现了新颖的内容与观点。对后现代主义思想与二战后法国哲学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是重要的资源。
——詹姆士·马绍尔(James Marshall),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
005 / 致谢
007 / 导论:理性的批判
037 / 1 后结构主义与主体哲学:“权力意志游戏对峙辩证法劳动”
073 / 2 后结构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后现代文化
103 / 3 反对阿兰·芬凯尔克劳特《思想的失败》:文化、教育与后现代主义
124 / 4 福柯、话语与教育:新自由主义的治理术
143 / 5 建筑学的反抗: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和“空间政治学”
168 / 6 “奥斯威辛之后”:伦理学与教育政策
195 / 7 “信息社会”的科学与教育
221 / 8 瓦蒂莫、后现代性与透明社会
241 / 9 控制论、赛博空间和大学: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与世界语的梦想
268 / 10 单边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与民主:政治差异或者认同?
296 / 参考文献
314 / 索引
我最近接触了一些关于教育公平和批判性思维的讨论,感觉现有的教育模式似乎总是在某种既定的框架下运作,而这个框架又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关系,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题目《后结构主义、政治与教育》恰好触及了我一直思考的核心问题。我尤其好奇,后结构主义的解构方法,比如对文本、权力话语的分析,能否有效地揭示出教育系统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结构性不平等和意识形态灌输?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比如,作者是否会分析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校园文化,是如何受到权力结构的影响,并可能无意识地强化了某些社会阶层的优势,同时限制了另一些群体的发声机会?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甚至是基于后结构主义的视角,提出一些具有颠覆性的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在后结构主义的视野下,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且能促进真正解放的教育体系。
评分读到《后结构主义、政治与教育》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政治动员的画面。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有些教育理念能够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而另一些则举步维艰?这背后是否有着某种看不见的“政治”力量在推动和塑造?后结构主义的“权力话语”概念,在我看来,或许能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一把钥匙。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运用到教育领域的研究中的。比如,是否存在某种“教育权力话语”,它定义了什么是“好”的学生,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甚至什么样的知识才算是有价值的?而这种话语又是如何被政治力量所构建、维持,甚至被用来巩固现有的社会秩序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看似中立的教育系统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权力博弈。我希望作者能通过具体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为何政治的触角能够如此深入地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以及我们作为教育的参与者,如何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那些可能阻碍个体自由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权力话语。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最近关于教育改革的种种争论,以及不同政治派别在教育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我一直觉得,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更是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塑造过程,而这些塑造过程,必然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后结构主义、政治与教育》这个书名,让我对这种联系有了更深的期待。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工具,比如对语言、符号、权力和知识之间关系的分析,应用于对教育现象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当代社会,教育是如何被用来构建特定的“主体性”,以及这种主体性的构建过程,是否会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揭示教育系统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运作和政治意图。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如何在政治的博弈和权力的话语中被不断地协商、定义和重塑的,以及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语境下,寻求更加自主和批判性的教育实践。
评分我对教育一直抱有非常理想化的看法,觉得它应该是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培养健全人格的纯粹之地。但现实往往是复杂的,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考试的压力、学业的内卷、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等,让我不禁思考,这些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后结构主义、政治与教育》这个题目,让我看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从后结构主义的“解构”视角出发,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制度和理念,是否它们本身就包含着某些内在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我尤其关注“政治”这个词,它是否意味着教育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独立于政治之外,而是深深地受到政治诉求和权力结构的影响?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教育可能并非总是为了“解放”个体,而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规训”或“驯化”的工具。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审慎而批判的态度,帮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理解教育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可能为我们思考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想读,但又有些犹豫。题目《后结构主义、政治与教育》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感觉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消化。我平时对哲学思潮虽然有涉猎,但后结构主义总让我觉得有点难以捉摸,它的概念,比如解构、权力话语、主体性崩塌等等,常常让我感到云里雾里。再加上“政治”和“教育”这两个如此宏大且相互关联的领域,这书的深度可想而知。我担心自己可能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去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抽象的理论运用到我们日常可见的教育实践和政治运作中的。会不会有太多理论术语,让我读起来步履维艰?我更希望的是,在理解了这些深刻理论之后,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它们抽丝剥茧,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思考角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拨开迷雾,真正理解后结构主义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身处的政治环境,以及这些影响又如何体现在教育系统之中。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和政治话语,让我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看到更深层次的结构和权力运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