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浅说(陈鼓应著作集)

庄子浅说(陈鼓应著作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鼓应 著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陈鼓应
  • 先秦
  • 思想
  • 文化
  • 古典
  • 散文
  • 内丹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080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陈鼓应著作集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3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鼓应先生讨论庄子的一本简明而全面的作品。一向被视为深奥幽玄的《庄子》,以及迷离传奇的庄子,在作者笔下有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完整展现。

内容简介

本书由《庄子浅说》、《庄子思想散步》和附录《老庄思想要旨》三部分构成。《庄子浅说》包括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几部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刻划;《庄子思想散步》则由四篇关于庄子思想的演讲稿组成;《老庄思想要旨》则精要地介绍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基本内容。本书对迅速、全面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

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部分 庄子浅说

写在前面

前言 庄子的影像

生活篇

一、贫穷的生活

二、异鹊的故事

三、终生不仕

四、契友惠施

五、鼓盆而歌

生死篇

一、蝴蝶梦

二、生死如来去

思想篇

一、鲲鹏和小麻雀

二、涉世之道

三、无用之用

四、掊击仁义

五、理想人物

六、肯定真知

七、自然无为

八、自然之美

九、不辩之辩

十、不道之道

十一、对待与同一

终结篇

庄子思想的评价


精彩书摘

金句选萃:
◆《庄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气象、宽广的意境洞彻出一番辽阔的视界,投射下一片宁静的光辉并散发着快意自适的情态,使我再次由对存在主义文学的徘徊直接跨入对庄子哲学的领悟,进而写作这本小书。显然,对于青年时代的我而言,接触到《庄子》,宛如跨进一座巍峨而深奥的殿堂,我恍然找寻到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故乡。这种寄托之感于中年以后便愈加强烈。因而,潜藏于这两种转变背后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宁静,由狂飙到内敛,由冲创意志到清明心智的缓慢调适,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渐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着偶然的必然的一面。
◆一个人生活的体验愈多,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一个人社会阅历愈深,愈能领会庄子的“逍遥游”实乃“寄沉痛于悠闲”,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层,则未始不潜藏着深厚的愤激之情。
◆在庄子的世界中,那种自得其得、自适其适的心境,那份广大宽闲、悠然意远的气派,都是别家所无的。因而,在他的天地里,凡是一切束缚人性的规范,他都会举笔抨击。
◆庄子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行道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发出来的;同时,他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话语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他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俱到的透视。

出版说明:
一、自尼采进入庄子
《庄子浅说》(原名《庄子哲学》),是我于半个世纪之前,正好刚读完台大哲学研究所并写成《悲剧哲学家尼采》之后,经由必然中的偶然而接触到庄子,在细心观赏之余写就的一本小书。这两本书象征着我学术人生的起点。
尼采提出,在希腊的悲剧艺术中激荡着两种精神,一种是激情而饱含冲创意志的酒神精神,另一种是宁静而蕴藏清明心智的日神精神。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言,前者代表感性和创造力,而后者代表理性和秩序感。就我的学思历程而言,《悲剧哲学家尼采》和《庄子浅说》似可与上述两种精神相对应,它们仿佛预示着我的学术人生逐渐由尼采转向庄子,由西方转向东方,由酒神精神转向日神精神。
我与庄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54年就读于台大文学院之时。那时,教授大一国文课的是王叔岷老师,他在《庄子》文本的校勘、训诂领域享誉学林,这或许于不经意间为我日后进入《庄子》埋下伏笔。在大学期间,我虽也曾选修过吴康教授的《老庄哲学》,但从未被老师引导去阅读过原著,也并未被激发起对文本的兴趣,更未尝进入老庄的精神世界。在研究所期间,对《庄子》最为推崇的方东美先生也主要讲授西方古典哲学的课程。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我才偶然地由尼采及存在主义转入庄子,但此种偶然实则寓于必然之中。
二、由文学过渡到哲学
六十年代初期,我沉浸在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田园中,其以散文诗体延伸哲理,使我由对存在主义文学的注目逐渐转入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思索,并进而写作《悲剧哲学家尼采》。此后,我亦流连于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加缪《异乡人》、《瘟疫》以及萨特《墙》、《间隔》的意象里。它们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张力的刻画,比如《变形记》中彰显出时间的逼迫感、空间的囚禁感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感,《墙》中表露出的人与外界的割离感、人群之间的距离感以及精神的空虚感,无不激荡起我的内心与白色恐怖的沉闷时代之间的浓郁的疏离感,亦不免触发我希求在学术领域上借助原著和典籍超拔“少年维特之烦恼”。
值此之时,《庄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气象、宽广的意境洞彻出一番辽阔的视界,投射下一片宁静的光辉并散发着快意自适的情态,使我再次由对存在主义文学的徘徊直接跨入对庄子哲学的领悟,进而写作这本小书。显然,对于青年时代的我而言,接触到《庄子》,宛如跨进一座巍峨而深奥的殿堂,我恍然找寻到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故乡。这种寄托之感于中年以后便愈加强烈。因而,潜藏于这两种转变背后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宁静,由狂飙到内敛,由冲创意志到清明心智的缓慢调适,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渐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着偶然的必然的一面。
三、印行溯源及重排说明
本书最早以《庄子哲学》之名,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91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再度出版时更名为《庄子浅说》。2012年,北京三联书店发行了同名的简体本。这次,我将《庄子浅说》与新增的文稿《庄子思想散步》合为一书,收到我的著作集里,仍定名为“庄子浅说”。新增的这部分稿件是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往来于两岸三地之间所做的有关庄子思想的演讲文字的汇编。
严格说来,本书并不算是一本学术著作,却能呈现出我学术人生中的微细而重要的环节。其一,它是我进入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的开端;其二,它是我在概念哲学与想象哲学之间,明显地倾向于诗意乃至文学性哲学的反映;其三,它是我将时代和人生的感悟结合文本议题的抒发,于我的学术人生中亦折射出我现实人生的路痕。



庄子浅说(陈鼓应著作集) 一、 导读: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精神的家园 穿越千年时光,庄子的思想依然如同一泓清泉,滋养着我们躁动不安的心灵。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裹挟,迷失了方向,遗忘了内心深处的宁静。陈鼓应先生的《庄子浅说》,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盏明灯,引领我们步入庄子那博大精深的哲学世界,寻回久违的生命智慧。 本书并非艰涩难懂的学术论著,而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庄子思想的精髓。陈鼓应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庄子哲学的独到见解,将《庄子》书中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寓言故事、奇特想象,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人生哲理。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庄子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精神气质,一点一滴地融入读者的心中。 阅读《庄子浅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国时期那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与庄子一同漫步在北冥的汪洋大海,倾听那“鲲鹏展翅”的壮丽回响;一同穿梭于齐物的境界,感受“鼓盆而歌”的豁达与淡然;一同体悟“坐忘”的玄妙,在无为之中领悟万物的本真。它引导我们跳出世俗的樊笼,超越个人的得失,以一种更宏阔的视野审视生命,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 二、 庄子思想的基石:道、德、自然 庄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核心,以“德”为体现,以“自然”为本体。陈鼓应先生在《庄子浅说》中,对这三大概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使我们得以窥探庄子思想的深层结构。 “道”,在庄子那里,并非高不可攀的神明,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无形无相,无始无终,却又无所不在,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母亲,也是消解万物的归宿。庄子用“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来形容“道”的深邃,指出我们往往因为执着于眼前的现象,而忽略了那更深层的普遍法则。陈鼓应先生通过对《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的解读,让我们理解到,“道”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是万物变动不居的动力。拥抱“道”,意味着顺应宇宙的规律,不强求,不刻意,而是随遇而安,与天地同流。 “德”,是“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是事物本真的禀赋。庄子所说的“德”,并非世俗意义上的道德规范,而是指万物各自的天然属性和内在的生命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句话揭示了“德”的真谛,真正的“德”是自然而然的,不刻意追求,不自我标榜,而是顺应天性,发挥自身潜能。陈鼓应先生通过分析《德充符》等篇章,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德”是在不刻意为“德”中显现,是在个体生命与“道”契合时自然流露。这是一种生命力的充盈,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状态。 “自然”,则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哲学原则。“自然”并非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景象,而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反对人为的干涉和强求,主张尊重事物的内在规律,顺应其自然发展。他认为,人类的许多痛苦和烦恼,都源于违背自然,人为地设置目标,强行改变事物的进程。“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自然”正是这种“惚恍”之中孕育出来的生命形态。陈鼓应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自然”的重要性,教导我们如何从“人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 三、 逍遥的境界:超越世俗的自由 《庄子》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它所描绘的“逍遥”境界。这种逍遥,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超脱。陈鼓应先生在《庄子浅说》中,细致地剖析了庄子对于“逍遥”的理解,为我们指明了通往自由的路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鹏展翅”的宏大意象,象征着一种摆脱束缚、翱翔天际的生命状态。然而,庄子所说的“逍遥”,并非仅仅是肉体上的远行,更是心灵上的自由。“小则われる,大则われる。”真正的逍遥,是要超越渺小和局限,达到一种“无待”的状态。 “无待”是庄子逍遥思想的核心。陈鼓应先生解释说,“无待”就是不再依赖外在的物质、名誉、权力,而是依靠内在的精神力量来支撑自己。当我们不再被物欲所奴役,不再为他人的评价所困扰,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自由。庄子笔下的惠施,虽然博学多才,却因拘泥于辩论而无法摆脱困境,最终被庄子的一番话所点醒。这便是“无待”的力量。 “齐物论”是实现“逍遥”的重要途径。庄子认为,世俗的分别心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当我们能够超越是非、美丑、大小的二元对立,以一种平等的、包容的心态看待万物,我们就能进入“齐物”的境界。陈鼓应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鼓盆而歌”的典故,以及“吾与子之语,是亦湪也;湪也,非湪也;Thus, wherein is there anything that is not 湪?”的深邃含义,引导读者体会那种“万物齐一”的豁达。 “坐忘”是达到“逍遥”的更高层次。“坐忘”并非是完全失去意识,而是指一种心智的澄澈,一种与“道”的合一。当我们能够“坐忘”,便能“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这是一种忘却自我,忘却外物,进入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陈鼓应先生借用“颜回坐忘”的例子,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坐忘”是一种主动的精神修行,一种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抽离,回归生命本真的境界。 四、 处世的智慧: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 庄子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出世的玄谈,它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陈鼓应先生在《庄子浅说》中,为我们揭示了庄子关于“道”的处世之道。 “无为而治”是庄子提出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重要的处世原则。它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不强为,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以一种顺应自然的姿态,达到“无不为”的境界。陈鼓应先生通过解读《知北游》、《在宥》等篇章,让我们理解到,“无为”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它能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损耗,以最小的力气达成最大的效果。 “知止而神”,是庄子关于止境的智慧。他告诫我们,世事无尽,欲望无穷,唯有懂得适可而止,才能保全自己,达到精神的安宁。“知止”并非意味着停止前进,而是指明辨方向,不被贪婪所驱使,不为虚名所累。陈鼓应先生的解读,让我们看到,庄子提倡的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一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生存智慧。 “游”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游”并非是漫无目的地闲逛,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和体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提倡一种“游于方之外,而游于物之外”的精神。陈鼓应先生通过对《养生主》等篇章的分析,引导我们理解“游”的真正含义,即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生活,在变化中寻找乐趣,在无常中保持自在。 五、 结语:在《庄子浅说》中发现真实的自己 《庄子浅说》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它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成功、如何立业的书,而是一本教我们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书。在陈鼓应先生的引导下,我们得以深入庄子那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世界,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的存在。 阅读《庄子浅说》,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许多东西,原来并非生命真正所需。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所烦恼的许多事情,原来都可以用更豁达的态度去面对。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积,而是精神的丰盈;真正的成功,并非功成名就,而是内心的安宁。 在喧嚣的世界中,《庄子浅说》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得以沉淀心灵,倾听内心的声音。它教导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即使身处顺境,也能保持一份谦逊与警醒。它引领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活出一种更真实、更自由、更充盈的人生。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庄子浅说》的字里行间,遇见那个更智慧、更豁达、更自在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初读之下,我立刻被其行文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谨性所吸引。作者显然对古代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并非简单地复述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而是用极其贴近现代人思维方式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飘渺的“逍遥游”和“齐物论”阐释得清晰透彻。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丝丝入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整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述原文时所采取的对照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通过现代汉语的释义消除了理解上的障碍,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古代思想,又苦于原著难以上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和进阶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的教诲,让人心境平和,思绪开阔。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赞叹,但更难得的是其跨越时代的共鸣感。许多被认为是古代的智慧,在作者的梳理和诠释下,竟然能精准地对应到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比如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失调,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界限模糊问题。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把握非常清晰,他能够精确地指出某个思想是如何流变和演化的,这使得读者在学习单一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建立起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一些关键的论断,因为这些论断不仅是对古代哲学的解读,更像是对现代人生活困境的精准诊断。这种“古为今用”的典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洞察力。整体而言,它是一部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深度和准确性的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领略哲学魅力的稀有作品。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对叙事节奏的完美控制。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理论阐述、历史背景介绍和思想家的生平轶事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富有韵律感的阅读体验。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让人几乎察觉不到理论的堆砌,而是沉浸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流中。比如,在论述某一个核心概念时,作者会先引用一段极具画面感的历史场景,然后才切入对文字的精细解读,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生动性和可记忆性。对于我这种容易在复杂理论面前走神的人来说,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简直是福音。读完之后,那些原本模糊的哲学概念,已经清晰地烙印在了脑海里,而且是以一种充满趣味和生命力的方式被记住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条文,这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的体现。

评分

坦白说,我对哲学书籍通常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是高阁之上的云端之物,难以企及。然而,这本读物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法极其活泼,时而幽默诙谐,时而又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超然与洒脱,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沉闷与枯燥。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切入,比如对“待客之道”的解读,一下子就将复杂的理论拉回了生活的具体场景中,让人感觉亲切无比。对于那些初次接触相关理论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引路人,它就像一个耐心的导游,带着你走过曲径通幽的哲学花园,指引你观赏那些平时容易错过的精美花朵。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它们不仅是观点的佐证,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学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困境和精神焦虑时的真实状态。读完第一部分关于“处世哲学”的阐述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执着于名利、患得患失的心态。作者没有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对古代智者生活状态的描摹,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探索何为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那种“无用之用”的辩证法,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生命中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思考和体验,恰恰是构筑精神高地的基石。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和重塑,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文字的张力很高,情感表达饱满,读到某些段落,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历史长河中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切关怀,读罢令人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消化和沉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