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鼓应先生讨论庄子的一本简明而全面的作品。一向被视为深奥幽玄的《庄子》,以及迷离传奇的庄子,在作者笔下有如拨云去雾,气朗风清,完整展现。
本书由《庄子浅说》、《庄子思想散步》和附录《老庄思想要旨》三部分构成。《庄子浅说》包括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终结篇几部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刻划;《庄子思想散步》则由四篇关于庄子思想的演讲稿组成;《老庄思想要旨》则精要地介绍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的基本内容。本书对迅速、全面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出版说明
第一部分 庄子浅说
写在前面
前言 庄子的影像
生活篇
一、贫穷的生活
二、异鹊的故事
三、终生不仕
四、契友惠施
五、鼓盆而歌
生死篇
一、蝴蝶梦
二、生死如来去
思想篇
一、鲲鹏和小麻雀
二、涉世之道
三、无用之用
四、掊击仁义
五、理想人物
六、肯定真知
七、自然无为
八、自然之美
九、不辩之辩
十、不道之道
十一、对待与同一
终结篇
庄子思想的评价
金句选萃:
◆《庄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气象、宽广的意境洞彻出一番辽阔的视界,投射下一片宁静的光辉并散发着快意自适的情态,使我再次由对存在主义文学的徘徊直接跨入对庄子哲学的领悟,进而写作这本小书。显然,对于青年时代的我而言,接触到《庄子》,宛如跨进一座巍峨而深奥的殿堂,我恍然找寻到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故乡。这种寄托之感于中年以后便愈加强烈。因而,潜藏于这两种转变背后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宁静,由狂飙到内敛,由冲创意志到清明心智的缓慢调适,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渐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着偶然的必然的一面。
◆一个人生活的体验愈多,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一个人社会阅历愈深,愈能领会庄子的“逍遥游”实乃“寄沉痛于悠闲”,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层,则未始不潜藏着深厚的愤激之情。
◆在庄子的世界中,那种自得其得、自适其适的心境,那份广大宽闲、悠然意远的气派,都是别家所无的。因而,在他的天地里,凡是一切束缚人性的规范,他都会举笔抨击。
◆庄子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行道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发出来的;同时,他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话语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他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俱到的透视。
出版说明:
一、自尼采进入庄子
《庄子浅说》(原名《庄子哲学》),是我于半个世纪之前,正好刚读完台大哲学研究所并写成《悲剧哲学家尼采》之后,经由必然中的偶然而接触到庄子,在细心观赏之余写就的一本小书。这两本书象征着我学术人生的起点。
尼采提出,在希腊的悲剧艺术中激荡着两种精神,一种是激情而饱含冲创意志的酒神精神,另一种是宁静而蕴藏清明心智的日神精神。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言,前者代表感性和创造力,而后者代表理性和秩序感。就我的学思历程而言,《悲剧哲学家尼采》和《庄子浅说》似可与上述两种精神相对应,它们仿佛预示着我的学术人生逐渐由尼采转向庄子,由西方转向东方,由酒神精神转向日神精神。
我与庄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54年就读于台大文学院之时。那时,教授大一国文课的是王叔岷老师,他在《庄子》文本的校勘、训诂领域享誉学林,这或许于不经意间为我日后进入《庄子》埋下伏笔。在大学期间,我虽也曾选修过吴康教授的《老庄哲学》,但从未被老师引导去阅读过原著,也并未被激发起对文本的兴趣,更未尝进入老庄的精神世界。在研究所期间,对《庄子》最为推崇的方东美先生也主要讲授西方古典哲学的课程。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我才偶然地由尼采及存在主义转入庄子,但此种偶然实则寓于必然之中。
二、由文学过渡到哲学
六十年代初期,我沉浸在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田园中,其以散文诗体延伸哲理,使我由对存在主义文学的注目逐渐转入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思索,并进而写作《悲剧哲学家尼采》。此后,我亦流连于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加缪《异乡人》、《瘟疫》以及萨特《墙》、《间隔》的意象里。它们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张力的刻画,比如《变形记》中彰显出时间的逼迫感、空间的囚禁感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感,《墙》中表露出的人与外界的割离感、人群之间的距离感以及精神的空虚感,无不激荡起我的内心与白色恐怖的沉闷时代之间的浓郁的疏离感,亦不免触发我希求在学术领域上借助原著和典籍超拔“少年维特之烦恼”。
值此之时,《庄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气象、宽广的意境洞彻出一番辽阔的视界,投射下一片宁静的光辉并散发着快意自适的情态,使我再次由对存在主义文学的徘徊直接跨入对庄子哲学的领悟,进而写作这本小书。显然,对于青年时代的我而言,接触到《庄子》,宛如跨进一座巍峨而深奥的殿堂,我恍然找寻到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故乡。这种寄托之感于中年以后便愈加强烈。因而,潜藏于这两种转变背后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宁静,由狂飙到内敛,由冲创意志到清明心智的缓慢调适,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渐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着偶然的必然的一面。
三、印行溯源及重排说明
本书最早以《庄子哲学》之名,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91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再度出版时更名为《庄子浅说》。2012年,北京三联书店发行了同名的简体本。这次,我将《庄子浅说》与新增的文稿《庄子思想散步》合为一书,收到我的著作集里,仍定名为“庄子浅说”。新增的这部分稿件是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往来于两岸三地之间所做的有关庄子思想的演讲文字的汇编。
严格说来,本书并不算是一本学术著作,却能呈现出我学术人生中的微细而重要的环节。其一,它是我进入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的开端;其二,它是我在概念哲学与想象哲学之间,明显地倾向于诗意乃至文学性哲学的反映;其三,它是我将时代和人生的感悟结合文本议题的抒发,于我的学术人生中亦折射出我现实人生的路痕。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气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初读之下,我立刻被其行文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谨性所吸引。作者显然对古代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并非简单地复述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而是用极其贴近现代人思维方式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飘渺的“逍遥游”和“齐物论”阐释得清晰透彻。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丝丝入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整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述原文时所采取的对照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又通过现代汉语的释义消除了理解上的障碍,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古代思想,又苦于原著难以上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和进阶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娓娓道来的教诲,让人心境平和,思绪开阔。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赞叹,但更难得的是其跨越时代的共鸣感。许多被认为是古代的智慧,在作者的梳理和诠释下,竟然能精准地对应到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比如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失调,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界限模糊问题。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把握非常清晰,他能够精确地指出某个思想是如何流变和演化的,这使得读者在学习单一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建立起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一些关键的论断,因为这些论断不仅是对古代哲学的解读,更像是对现代人生活困境的精准诊断。这种“古为今用”的典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洞察力。整体而言,它是一部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深度和准确性的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领略哲学魅力的稀有作品。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对叙事节奏的完美控制。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理论阐述、历史背景介绍和思想家的生平轶事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富有韵律感的阅读体验。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让人几乎察觉不到理论的堆砌,而是沉浸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故事流中。比如,在论述某一个核心概念时,作者会先引用一段极具画面感的历史场景,然后才切入对文字的精细解读,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生动性和可记忆性。对于我这种容易在复杂理论面前走神的人来说,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简直是福音。读完之后,那些原本模糊的哲学概念,已经清晰地烙印在了脑海里,而且是以一种充满趣味和生命力的方式被记住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条文,这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的体现。
评分坦白说,我对哲学书籍通常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是高阁之上的云端之物,难以企及。然而,这本读物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法极其活泼,时而幽默诙谐,时而又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超然与洒脱,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沉闷与枯燥。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切入,比如对“待客之道”的解读,一下子就将复杂的理论拉回了生活的具体场景中,让人感觉亲切无比。对于那些初次接触相关理论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引路人,它就像一个耐心的导游,带着你走过曲径通幽的哲学花园,指引你观赏那些平时容易错过的精美花朵。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它们不仅是观点的佐证,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学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在面对生活困境和精神焦虑时的真实状态。读完第一部分关于“处世哲学”的阐述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执着于名利、患得患失的心态。作者没有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对古代智者生活状态的描摹,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探索何为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那种“无用之用”的辩证法,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生命中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思考和体验,恰恰是构筑精神高地的基石。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和重塑,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文字的张力很高,情感表达饱满,读到某些段落,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历史长河中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切关怀,读罢令人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消化和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