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陳鼓應先生討論莊子的一本簡明而全麵的作品。一嚮被視為深奧幽玄的《莊子》,以及迷離傳奇的莊子,在作者筆下有如撥雲去霧,氣朗風清,完整展現。
本書由《莊子淺說》、《莊子思想散步》和附錄《老莊思想要旨》三部分構成。《莊子淺說》包括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終結篇幾部分,對莊子的思想進行瞭全麵的刻劃;《莊子思想散步》則由四篇關於莊子思想的演講稿組成;《老莊思想要旨》則精要地介紹瞭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的基本內容。本書對迅速、全麵瞭解莊子其人其書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導作用。
陳鼓應,1935年齣生於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颱,1956-1963年先後就讀於颱灣大學哲學係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傢方東美、殷海光。1973年,因參與颱大校園內的保釣運動,發錶時論,被當局解聘,引發瞭長達兩年左右的著名的“颱大哲學係事件”。1979年離颱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學任職。1997年,颱灣大學為其平反,他又迴到颱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係“人文講座教授”。
陳鼓應是享譽國際的道傢文化學者。他撰寫的《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已行銷四十餘年,成為人們研習老莊的經典讀本。他提齣瞭《易傳》哲學思想屬於道傢的觀點,一反兩韆年來《易傳》思想屬於儒傢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傢主乾說”,影響日益廣泛。中華書局陸續齣版的“陳鼓應著作集”係列,是他學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
齣版說明
第一部分 莊子淺說
寫在前麵
前言 莊子的影像
生活篇
一、貧窮的生活
二、異鵲的故事
三、終生不仕
四、契友惠施
五、鼓盆而歌
生死篇
一、蝴蝶夢
二、生死如來去
思想篇
一、鯤鵬和小麻雀
二、涉世之道
三、無用之用
四、掊擊仁義
五、理想人物
六、肯定真知
七、自然無為
八、自然之美
九、不辯之辯
十、不道之道
十一、對待與同一
終結篇
莊子思想的評價
金句選萃:
◆《莊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氣象、寬廣的意境洞徹齣一番遼闊的視界,投射下一片寜靜的光輝並散發著快意自適的情態,使我再次由對存在主義文學的徘徊直接跨入對莊子哲學的領悟,進而寫作這本小書。顯然,對於青年時代的我而言,接觸到《莊子》,宛如跨進一座巍峨而深奧的殿堂,我恍然找尋到精神的傢園和心靈的故鄉。這種寄托之感於中年以後便愈加強烈。因而,潛藏於這兩種轉變背後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寜靜,由狂飆到內斂,由衝創意誌到清明心智的緩慢調適,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漸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著偶然的必然的一麵。
◆一個人生活的體驗愈多,愈能欣賞莊子思想視野的寬廣、精神空間的開闊及其對人生的審美意境;一個人社會閱曆愈深,愈能領會莊子的“逍遙遊”實乃“寄沉痛於悠閑”,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層,則未始不潛藏著深厚的憤激之情。
◆在莊子的世界中,那種自得其得、自適其適的心境,那份廣大寬閑、悠然意遠的氣派,都是彆傢所無的。因而,在他的天地裏,凡是一切束縛人性的規範,他都會舉筆抨擊。
◆莊子絕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行道者,也非逃離現實生命的烏托邦理想人。他的見解是基於人類無止境的饜欲與物化的傾嚮所引發齣來的;同時,他鑒於個人的獨存性已消失與被吞噬,遂於洞察人類的處境中安排自我的適性生活。沒有這種感受的人,自然無法體會莊子。因而,莊子哲學對於讀者來說,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無法得到大眾一緻公認的,同樣的一句話,有人會視如智慧之言,有人會以為是無稽之談。事實上,莊子的哲學不是寫給群眾看的,莊子的話語也不是說給群眾聽的,他的聲音有如來自高山空榖。
◆在他眼底裏,凡夫俗子就如一窩吱吱喳喳、跳跳躍躍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豬玀,文人學士則有如爭吵不休的猴子。看他書中大鵬小鳥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對話,以及井底蝦蟆的設喻,你會覺得他簡直是韆古一傲人,在人類曆史的時空中,孤鴻遠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從莊子哲學的恢宏氣象看來,他也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的思想角度,從不拘限於枝枝節節,鞦毫之末;但他並不抹殺精細的分析,否則就犯瞭《鞦水》篇中所說的“自大視細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從整體處觀察事理,從各個角度作麵麵俱到的透視。
齣版說明:
一、自尼采進入莊子
《莊子淺說》(原名《莊子哲學》),是我於半個世紀之前,正好剛讀完颱大哲學研究所並寫成《悲劇哲學傢尼采》之後,經由必然中的偶然而接觸到莊子,在細心觀賞之餘寫就的一本小書。這兩本書象徵著我學術人生的起點。
尼采提齣,在希臘的悲劇藝術中激蕩著兩種精神,一種是激情而飽含衝創意誌的酒神精神,另一種是寜靜而蘊藏清明心智的日神精神。正如方東美先生所言,前者代錶感性和創造力,而後者代錶理性和秩序感。就我的學思曆程而言,《悲劇哲學傢尼采》和《莊子淺說》似可與上述兩種精神相對應,它們仿佛預示著我的學術人生逐漸由尼采轉嚮莊子,由西方轉嚮東方,由酒神精神轉嚮日神精神。
我與莊子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54年就讀於颱大文學院之時。那時,教授大一國文課的是王叔岷老師,他在《莊子》文本的校勘、訓詁領域享譽學林,這或許於不經意間為我日後進入《莊子》埋下伏筆。在大學期間,我雖也曾選修過吳康教授的《老莊哲學》,但從未被老師引導去閱讀過原著,也並未被激發起對文本的興趣,更未嘗進入老莊的精神世界。在研究所期間,對《莊子》最為推崇的方東美先生也主要講授西方古典哲學的課程。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我纔偶然地由尼采及存在主義轉入莊子,但此種偶然實則寓於必然之中。
二、由文學過渡到哲學
六十年代初期,我沉浸在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田園中,其以散文詩體延伸哲理,使我由對存在主義文學的注目逐漸轉入對存在主義哲學的思索,並進而寫作《悲劇哲學傢尼采》。此後,我亦流連於卡夫卡《變形記》、《城堡》,加繆《異鄉人》、《瘟疫》以及薩特《牆》、《間隔》的意象裏。它們對現實與理想之間張力的刻畫,比如《變形記》中彰顯齣時間的逼迫感、空間的囚禁感以及現實生活的壓力感,《牆》中錶露齣的人與外界的割離感、人群之間的距離感以及精神的空虛感,無不激蕩起我的內心與白色恐怖的沉悶時代之間的濃鬱的疏離感,亦不免觸發我希求在學術領域上藉助原著和典籍超拔“少年維特之煩惱”。
值此之時,《莊子》文本以其恢宏的氣象、寬廣的意境洞徹齣一番遼闊的視界,投射下一片寜靜的光輝並散發著快意自適的情態,使我再次由對存在主義文學的徘徊直接跨入對莊子哲學的領悟,進而寫作這本小書。顯然,對於青年時代的我而言,接觸到《莊子》,宛如跨進一座巍峨而深奧的殿堂,我恍然找尋到精神的傢園和心靈的故鄉。這種寄托之感於中年以後便愈加強烈。因而,潛藏於這兩種轉變背後的,是我的心境由激情到寜靜,由狂飆到內斂,由衝創意誌到清明心智的緩慢調適,也是我由酒神精神到日神精神的漸次平衡。此便是那寄寓著偶然的必然的一麵。
三、印行溯源及重排說明
本書最早以《莊子哲學》之名,由颱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91年,香港商務印書館再度齣版時更名為《莊子淺說》。2012年,北京三聯書店發行瞭同名的簡體本。這次,我將《莊子淺說》與新增的文稿《莊子思想散步》閤為一書,收到我的著作集裏,仍定名為“莊子淺說”。新增的這部分稿件是我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往來於兩岸三地之間所做的有關莊子思想的演講文字的匯編。
嚴格說來,本書並不算是一本學術著作,卻能呈現齣我學術人生中的微細而重要的環節。其一,它是我進入中國哲學,尤其是道傢哲學的開端;其二,它是我在概念哲學與想象哲學之間,明顯地傾嚮於詩意乃至文學性哲學的反映;其三,它是我將時代和人生的感悟結閤文本議題的抒發,於我的學術人生中亦摺射齣我現實人生的路痕。
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另一個突齣優點在於其對敘事節奏的完美控製。它沒有一味地追求宏大敘事,而是巧妙地將理論闡述、曆史背景介紹和思想傢的生平軼事穿插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富有韻律感的閱讀體驗。每一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自然,讓人幾乎察覺不到理論的堆砌,而是沉浸在一個連續不斷的故事流中。比如,在論述某一個核心概念時,作者會先引用一段極具畫麵感的曆史場景,然後纔切入對文字的精細解讀,這種手法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生動性和可記憶性。對於我這種容易在復雜理論麵前走神的人來說,這種敘事節奏的把控簡直是福音。讀完之後,那些原本模糊的哲學概念,已經清晰地烙印在瞭腦海裏,而且是以一種充滿趣味和生命力的方式被記住的,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條文,這纔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力量的體現。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層麵,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現代人在麵對生活睏境和精神焦慮時的真實狀態。讀完第一部分關於“處世哲學”的闡述後,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那些執著於名利、患得患失的心態。作者沒有進行生硬的說教,而是通過對古代智者生活狀態的描摹,潛移默化地引導讀者去探索何為真正的自由和內心的安寜。那種“無用之用”的辯證法,在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生命中那些看似“不閤時宜”的思考和體驗,恰恰是構築精神高地的基石。這種由內而外的審視和重塑,使得閱讀過程成為瞭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文字的張力很高,情感錶達飽滿,讀到某些段落,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曆史長河中對人類精神睏境的深切關懷,讀罷令人久久不能平靜,需要時間消化和沉澱。
評分坦白說,我對哲學書籍通常持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是高閣之上的雲端之物,難以企及。然而,這本讀物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的筆法極其活潑,時而幽默詼諧,時而又帶著一種看透世事的超然與灑脫,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的沉悶與枯燥。他善於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切入,比如對“待客之道”的解讀,一下子就將復雜的理論拉迴瞭生活的具體場景中,讓人感覺親切無比。對於那些初次接觸相關理論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極佳的引路人,它就像一個耐心的導遊,帶著你走過麯徑通幽的哲學花園,指引你觀賞那些平時容易錯過的精美花朵。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它們不僅是觀點的佐證,本身也具有極高的文學欣賞價值,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文學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又不失雅緻的氣質,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脈絡。初讀之下,我立刻被其行文的流暢性和邏輯的嚴謹性所吸引。作者顯然對古代哲學有著深刻的理解,他並非簡單地復述那些晦澀難懂的典故,而是用極其貼近現代人思維方式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飄渺的“逍遙遊”和“齊物論”闡釋得清晰透徹。特彆是對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絲絲入扣,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整本書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裏行間留白得當,讀起來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述原文時所采取的對照方式,既保留瞭原著的韻味,又通過現代漢語的釋義消除瞭理解上的障礙,對於想要係統瞭解古代思想,又苦於原著難以上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入門指南和進階參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的教誨,讓人心境平和,思緒開闊。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贊嘆,但更難得的是其跨越時代的共鳴感。許多被認為是古代的智慧,在作者的梳理和詮釋下,竟然能精準地對應到當代社會的熱點話題,比如信息爆炸帶來的認知失調,以及人際關係中的界限模糊問題。作者對於曆史脈絡的把握非常清晰,他能夠精確地指齣某個思想是如何流變和演化的,這使得讀者在學習單一知識點的同時,也能建立起一個宏大的知識體係。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拿齣筆記本記錄下一些關鍵的論斷,因為這些論斷不僅是對古代哲學的解讀,更像是對現代人生活睏境的精準診斷。這種“古為今用”的典範,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卓越的洞察力。整體而言,它是一部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對深度和準確性的要求,又能讓普通讀者領略哲學魅力的稀有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