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包邮】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9.9元包邮】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齐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
  • 佛教
  • 政治文化
  • 宗教
  • 历史
  • 文化
  • 明史
  • 包邮
  • 9
  • 9元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48895
商品编码:126527948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定价:18.00元

作者:周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010048895

字数:206000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以政治文化为考察视角来系统研究时代佛教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历史史料和佛教典籍文本,不仅对于明朝各代帝王包括朝廷提出的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而且对明代佛教与社会政治文化诸因素相互交织的诸问题进行了归纳和综合分析,并通过一些典型个案,具体分析了处于明代君主极权和文化体制下的士人对于佛教的认识态度及其影响,特别是对明代佛教日益世俗化的趋势中佛门高僧所表现的处世之道做了介绍和阐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展现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

目录



自序
章 明代佛教与帝王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节 明太祖对于佛教的认识和态度
第二节 明成祖之敬尊僧与利用佛教
第三节 洪煕、宣德至弘治、正德时期诸帝之宗教取向与佛教之地位
第四节 嘉靖至明末诸帝崇道迪佛之交替与佛教
第五节 明末佛教世俗化发展走势与政治文化
第二章 时代佛教政策的基本模式与传统政治文化
节 明代僧官体系之建立与世俗政权体系
第二节 僧伽组织禅、讲、教之界划与传统政治文化理念
第三节 规范僧人行为之约法与社会流行之佛教认识
第四节 明代对于朵甘、乌斯藏的佛教政策及其政治文化效应
第五节 明代佛政策的特点与传统政治文化
第三章 明代宿儒士大夫之儒释观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节 明朝开国后的学术状部及其政治文化环境
第二节 宋濂与佛教及其所表征之宿儒士大夫佛教意趣
第三节 诸儒旁通佛理又避佛排佛之倾向的政治文化基础
第四节 诸儒之儒释观的政治文化意义
第四章 明代高僧之处世取向与政治文化倾向
节 游移应对于世出世间的处世出世观
第二节 拔儒僧入仕及僧官官僚化与统治意志之导向
第三节 佛教弱势态势下之僧人处世倾向及其意义
第五章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节 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传统及现实
引用书目

作者介绍


周齐,祖籍安徽毫州,生长于山东济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佛教研究,近年着重于明清汉地佛教的研究。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随即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学无师承,但有幸于工作环境中得机缘私淑和受益于一些前辈教师,并得

文摘


序言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一、 时代背景:从洪武之治到万历中兴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代(1368-1644)佛教在中国政治文化领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充满变革的时代。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的洪武之治,到中后期经历的嘉靖、万历等皇帝的统治,再到最终走向衰落,明朝近三百年间,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演变。 明太祖朱元璋,一位出身贫寒的农民领袖,登基后为了巩固统治,一方面大力提倡儒学,将其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为了安抚民心,笼络人心,也对佛教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扶持政策。他颁布了《御制大藏经》,亲自撰写佛经序跋,并大力修建寺庙,通过佛教教义来宣扬君权神授、因果报应等观念,以期达到教化民众、维护统治的目的。这种“抑儒抑道,扶持佛法”的策略,为明代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巩固皇权的同时,也延续了对佛教的尊崇。他派遣郑和下西洋,其中一项重要目的便是传播大明国威,而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也成为他利用的工具。他大量印制佛经,并对佛教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尤其是北京地区,涌现出许多皇家寺庙,如著名的灵谷寺、静海寺等。此时的佛教,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是国家政治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政治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皇帝的个人意志对佛教政策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嘉靖皇帝“以道教抑佛教”,大力发展道教,对佛教寺院进行打击,迫使佛教在一定程度上转向民间。而万历皇帝则在统治后期,对佛教的态度又有所回转,重新兴建寺庙,扶持僧侣。这种政策的摇摆不定,反映了明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需求下,对佛教利用策略的调整。 本书将梳画出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不同时期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影响了佛教的发展轨迹,并反过来塑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格局。 二、 佛教的复兴与世俗化:从皇家寺院到民间信仰 明代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复兴时期。经历了元朝的动荡,明初佛教一度衰落,但随着朱元璋的扶持,以及明成祖的推崇,佛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 皇家与官僚阶层的推动: 明朝的统治者,特别是早期皇帝,对佛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仅慷慨解囊,捐资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如北京的潭柘寺、戒台寺,南京的灵谷寺等,还亲自参与佛经的翻译、校订和撰写。朱元璋曾组织编纂《御制大藏经》,明成祖则大力推广《永乐北藏》。这些皇家和官方行为,极大地提升了佛教的社会地位,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合法性支持。 官僚阶层同样积极参与其中。许多官员信奉佛教,他们或捐资修建寺庙,或聘请高僧讲经说法,或在自己的府邸建立佛堂。这些官员的参与,使得佛教不仅仅局限于寺院内部,而是深入到官方和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中。他们通过佛教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寄托精神寄托,同时也将其视为一种社会资本和社交方式。 2. 净土宗的复兴与普罗大众的信仰: 在众多佛教宗派中,净土宗在明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主流。净土宗强调“信愿行”,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简易的修行方式,契合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宗教需求。许多僧侣,如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是净土宗的重要推动者。他们著书立说,讲经说法,将净土信仰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莲池大师(1535-1603)提倡“三教圆融”,在强调净土信仰的同时,也吸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得佛教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他的著作《竹窗随笔》、《往生集》等,对当时的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蕅益大师(1598-1655)更是将净土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灵峰宗论》和《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等著作,成为后世净土宗的重要经典。他强调“信愿为舟,持名为帆”,将修行的重点放在信愿的坚定和持名的恳切上。 净土宗的流行,使得佛教真正走向了民间,成为广大民众的精神寄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农民,都通过念佛、拜佛等方式来祈求福祉、超度亡灵、获得心灵的安宁。 3. 佛教的世俗化: 随着佛教与社会生活的日益融合,其世俗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寺院不再仅仅是清修的场所,也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承担起教育、医疗、慈善等多种功能。许多寺院设立义学,教授子弟读书识字;开设药局,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组织放生、施粥等慈善活动,回馈社会。 佛教的商业化也逐渐出现。寺院经济日益发达,拥有大量的田产、林木等资源。部分僧侣也参与到商品交换中,利用寺院的资源进行商业活动。这种商业化趋势,虽然为寺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也带来了世俗化的影响,甚至引发了一些道德上的争议。 此外,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出现了大量的佛教绘画、雕塑、音乐等作品,这些艺术形式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文化艺术。 本书将详细梳理明代佛教复兴的各项因素,分析净土宗的兴盛及其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并探讨佛教在世俗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深刻变革。 三、 佛教与政治权力:统治者的工具与制约 明代统治者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扶持与被扶持,而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和博弈。佛教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语境下,被统治者用作巩固统治、维系秩序、争取民心的工具。 1. 宣扬君权神授与政治合法性: 朱元璋登基后,积极利用佛教教义来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合法性。他宣扬“天命所归”,并将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与君权神授联系起来。他声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或者得到佛的加持,以此来神化自己的权力,增强民众的敬畏之心。 在修建寺庙、册封僧侣的过程中,统治者往往也伴随着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统治的需要。例如,将佛陀的慈悲普度与统治者的仁政联系起来,将地狱饿鬼的惩罚与违反国家律法的后果相类比,以此来达到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2. 宗教政策的工具性: 明朝的宗教政策往往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统治者会根据时局的变化,灵活调整对佛教的态度。例如,在面临内忧外患时,可能会更加强调佛教的“慈悲为怀”,鼓励僧侣为国祈福,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而在需要凝聚人心、弘扬民族精神时,也可能利用佛教来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同时,统治者也通过对僧侣的册封、寺院的等级划分等方式,来控制和管理佛教的组织。高僧的选拔和任用,往往也受到统治者意志的影响。 3. 佛教对政治的潜在制约: 尽管佛教被用作统治的工具,但其自身蕴含的某些价值,也可能对政治权力形成潜在的制约。佛教提倡的“慈悲”、“平等”、“不杀生”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使其不至于过于残暴。 在某些时期,僧侣也会利用佛教的教义,对政治权力进行一定的批判或劝诫。例如,一些高僧会劝诫皇帝勤于政务,关心民生,或者对战争进行反思。 4. 权力斗争与佛教: 在明朝的政治斗争中,佛教也曾被某些政治势力所利用。例如,在宫廷斗争中,某些皇子或后妃可能会通过扶持特定寺院或僧侣,来争取政治上的支持。一些官员也可能利用与佛教界的关系,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本书将深入分析明代统治者如何利用佛教来巩固其统治,并探讨佛教教义的某些方面如何对政治权力形成潜在的制约。同时,也将揭示佛教在明朝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 四、 佛教与士大夫阶层:精神寄托与文化融合 明代士大夫阶层与佛教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关系。许多士大夫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同时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佛教作为重要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追求。 1. 儒佛对话与思想融合: 明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许多思想家都在积极地进行儒、释、道的对话与融合。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虽然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但其“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也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王阳明本人也曾研习佛学,并与佛教界保持密切联系。 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晚年退休后,往往会转向佛教,寻求精神慰藉。他们或在寺院中修行,或在家中供奉佛像,或研读佛经。这种转向,既是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逃避,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探索。 2. 佛教对士大夫生活方式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和习俗,也逐渐渗透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之中。许多士大夫在家中设置佛堂,早晚诵经礼佛。他们也乐于参加寺院的法会、听经讲法,并与僧侣进行交流。 佛教的禅宗意境,也影响了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许多诗词、画作中,都流露出浓厚的佛教色彩,如对空寂、无常、禅意的描绘。 3. 居士佛教的兴盛: 明代居士佛教兴盛,许多在家居士积极参与佛教活动,甚至成为佛教的传播者。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寺院,也积极学习佛法,撰写佛学著作,向他人推广佛教。 这些居士往往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佛经,将深奥的佛教义理与世俗生活相结合,使得佛教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4. 儒佛冲突与辨析: 尽管存在着融合,明代也存在着儒佛之间的冲突与辨析。部分顽固的儒家学者,仍然坚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对佛教持排斥态度。他们认为佛教思想与儒家伦理相悖,会影响社会风气。 本书将深入探讨明代士大夫阶层与佛教之间的复杂联系,分析儒佛思想融合的现象及其对当时文化思潮的影响,并揭示居士佛教的兴起以及其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五、 佛教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影响:安抚人心与道德教化 明代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1. 安抚民心与精神慰藉: 在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佛教的因果报应、来世解脱等观念,能够为民众提供强大的精神慰藉。它能够帮助人们排解对死亡的恐惧,减轻对苦难的焦虑,并为生活注入希望。 特别是净土宗的流行,使得普通民众能够通过简单的念佛形式,获得对来世的期盼,从而在现世中获得更多的心理承受力。 2. 道德教化与社会规范: 佛教的戒律和教义,为社会提供了一套道德规范。它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劝人行善积德,远离恶行。许多寺院也积极参与到社会道德教化中,通过讲经说法、设立戒律院等方式,来引导民众向善。 佛教的“慈悲”理念,也促使人们关注弱势群体,参与慈善活动。寺院常常承担起救助孤儿、照顾病患、施济穷人的社会责任。 3. 丧葬仪式与祭祀文化: 佛教的轮回转世、超度亡灵等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丧葬习俗。僧侣在葬礼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诵经、超度等仪式,为逝者祈求冥福。 佛教的盂兰盆会、水陆法会等,也成为重要的民间节日,它们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承载着家族祭祀、社区交流等社会功能。 4. 文化艺术的载体: 佛教在明代的艺术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佛教绘画、雕塑、建筑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寺院的建筑风格、佛像的造型、壁画的内容,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 佛教音乐和戏剧,也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许多佛教故事被改编成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 5. 知识传播与教育: 许多寺院在明代承担起了传播知识和教育的功能。它们设有藏书楼,保存和传播大量佛教经典和一些世俗文献。一些寺院也开办义学,招收贫困子弟,传授文化知识。 本书将深入分析明代佛教的社会功能,包括其在安抚民心、道德教化、丧葬仪式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将探讨佛教对明代文化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寺院在知识传播和教育领域的重要贡献。 总结: 《9.9元包邮】 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旨在全面、深入地展现明代佛教在中国政治、社会、文化领域所扮演的复杂而多元的角色。本书将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梳理,对佛教复兴与世俗化的过程进行细致的描绘,深入剖析佛教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揭示佛教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纽带,并阐释佛教所具备的丰富社会功能和深远文化影响。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明代佛教世界,从而增进对明代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叙事氛围中,发现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是在描绘地方士绅与寺庙之间的利益纠葛时,那种微妙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并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和人物的侧面描写,将明代复杂的宗教生态立体地展现了出来。比如,书中对江南地区某禅宗寺院如何通过承接地方官府的“祈福”仪式,巧妙地将其经济收入合法化并扩大其世俗影响力的一段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政教关系”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干巴巴的定义,而是有了鲜活的历史场景作为支撑,很有说服力。这种从微观入手,层层剥茧分析宏观结构的能力,确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佛教与政治文化”这个主题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佛学术语和枯燥的官方文书。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流畅,作者的文风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幽默感和批判性,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他巧妙地将那些官方的“谕旨”与民间的“信仰实践”进行对比,揭示出政策制定者在面对民间强大宗教惯性时的无奈与妥协。特别是对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治理策略的探讨,让人拍案叫绝——朝廷一方面严厉打压其“邪教”面目,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其既有的组织结构来维护地方治安,这种矛盾的处理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智慧的复杂性。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的,完全没有那种“读学术著作”的压力感。

评分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明代“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格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教材里孤立存在的几个概念,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衡的复杂网络。书中对某一时期皇帝频繁召见道士进行“炼丹问道”,却同时大力资助北方寺庙修建的现象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一种政治平衡术,即通过在不同宗教间‘雨露均沾’,来最大化皇帝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避免任何一个教派势力过大威胁皇权。这种对历史现象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意识到,政治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它永远是权力、信仰、经济需求相互博弈的结果。读完后,我感到思维被极大地激活了。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扎实,这是我作为一个略懂历史的读者最看重的一点。每一处关键的论断后面,几乎都能找到明确的原始出处,无论是《明实录》的页码,还是地方志的卷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那种“不知所云”的二手信息堆砌。我特地去核对了其中引用的一段关于嘉靖年间皇帝对某位高僧召见的记载,发现原文引用精准无误,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全书观点的信任度。一个好的历史作品,其严谨性是基石,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体现了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与专业,让人读得踏实、放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朱砂红的标题字样,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明代。我本来只是对历史有点兴趣,但看到这实物,就忍不住想翻开看看。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富有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而且,9.9元包邮的价格,拿到这样一本制作精良的书,简直让人感觉捡到了宝。印刷的清晰度非常高,那些引用的古籍片段和小楷文字都能够看得清楚分明,这对于研究历史文献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装订也十分牢固,翻阅起来很顺手,不像有些便宜的书那样,稍微用力一点就担心散架。从这本书的外在表现来看,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还是下足了功夫,远超这个价位应有的水准,完全是值得收藏的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